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影響全球文明歷史的戰爭

影響全球文明歷史的戰爭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關鍵的重要戰爭,每場戰爭定格在不同的歷史空間,呈現不同的戰鬥形態下的激戰場景。從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馬拉松平原,到精確制導、高技術信息化作戰的伊拉克,戰爭的技術不斷進化,它們對文明進程的影響也一直回蕩在歷史的上空。

雅典拯救了西方文明——馬拉松戰役

波斯帝國 VS 雅典

公元前490年

雅典拯救了西方文明——馬拉松戰役

馬拉松戰役是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對雅典發動的戰爭。雅典方面參戰的一萬一千人全部是重裝步兵,他們按照慣例在馬拉松平原的西側排出八行縱深的密集方陣。此時正值雨季,馬拉松平原只有中間地勢較高,兩邊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靠智謀獲得了勝利。波斯軍隊共陣亡6400人,雅典方面僅僅陣亡192人。雙方陣亡數字的懸殊差距充分體現了希臘密集陣對波斯方陣的壓倒性優勢。

亞歷山大締造了一個新世界——高加米拉戰役

馬其頓帝國 VS 波斯帝國

公元前311年

亞歷山大締造了一個新世界——高加米拉戰役

高加米拉戰役,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馬其頓帝國與波斯帝國在今巴比倫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進行的一場戰役。雙方於此次戰役皆投入巨大兵力,馬其頓帝國盡傾麾下四萬餘部隊,波斯帝國更是傾盡全國近百萬兵力。雖然波斯帝國在戰前做好了充足準備,但因時命不與和軍心渙散,更加之馬其頓軍隊的英勇善戰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正確指揮,波斯帝國終以十萬餘人的慘重傷亡敗北,君主大流士三世也於戰後被殺。馬其頓帝國進佔波斯帝國全部領土,波斯帝國滅亡。

天朝上國——漢匈百年戰爭

漢朝VS匈奴

公元前202年

漢匈百年戰爭又稱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歷經130餘年。

西漢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前後歷經130餘年

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

「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張騫出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

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危機中的帝國——扎馬戰役

羅馬軍隊VS迦太基軍隊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統率的由2.5—3萬步兵和6000—8000騎兵組成的羅馬軍隊在扎馬附近與漢尼拔統率的由3.5萬步兵,2000—3000 騎兵,80頭戰象組成的迦太基軍隊進行了一次作戰。這場戰役是當時的名將漢尼拔與大西庇阿的唯一一次正面衝突,並使漢尼拔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戰敗。

危機中的帝國——扎馬戰役

歐洲的分裂——條頓堡森林戰役

日耳曼人VS羅馬人

公元9年

歐洲的分裂——條頓堡森林戰役

公元前1世紀愷撒佔領高盧使得日耳曼人成為羅馬人的直接鄰居。這個接觸始終不和平。愷撒於前55年和前53年渡萊茵河對日耳曼人進行懲罰性進攻。但愷撒將萊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羅馬人的邊界。條頓森林戰役是古羅馬最強盛的時代所遭到的最慘痛的失敗,而參加戰役的羅馬軍人是羅馬軍中最強捍的百戰精英,他們的戰爭技藝那是相當高的,但是卻敗在"野蠻人"的手下,此戰役使強大的古羅馬停止了大規模的擴張,西方文明的版圖大致形成。

羅馬霸權的終結——阿德里安堡戰役

羅馬人VS哥特人

公元378年

哥特人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3世紀初流浪至巴爾幹地區,公元375年,由於受到匈奴人入侵,西哥特人開始大舉遷入羅馬帝國。他們請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允許他們在羅馬帝國境內定居。瓦倫斯希望能用哥特人來充實其軍隊,所以接受了他們的要求。然而,西哥特人通過收買多瑙河的邊境衛兵,被允許攜帶武器入境。很快事態失去了控制,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斷地遷入多瑙河流域,而羅馬帝國在此地區的兵力又十分薄弱,無法對其加以有效的控制。

當一些地區的羅馬士兵開始虐待哥特移民時,哥特人於377年開始暴亂,並且多次擊敗羅馬帝國軍隊。而且東、西哥特人在各自洗劫了多瑙河各省之後,還聯合起來渡過多瑙河侵入了巴爾幹半島。瓦倫斯被迫從安條克出發親自出征。然而用以鎮壓哥特人的羅馬士兵有許多是從蠻族人或臨時招募的士兵,戰鬥力差、訓練時間短,多使用小盾牌和輕武器。

阿德里安堡戰役示意圖

羅馬軍團與哥特人在多瑙河河口附近遭遇。哥特人使用了他們的標準防禦戰術,用四輪車圍成一個大車陣,從陣里不時出擊進攻者。此戰雙方不分勝負,哥特人向色雷斯方向撤退,羅馬軍隊追擊。

公元378年8月9日大約中午時分,瓦倫斯率部抵達阿德里安堡。羅馬偵察兵在附近發現哥特兵營,並得知大部分哥特騎兵已外出搜集糧草。為了獨享戰果,瓦倫斯立即命令部隊向哥特兵營進攻,而沒有等待前來增援的西羅馬皇帝格拉丁的軍隊。當時哥特兵營里留下的唯一主將菲列德根也立即派人前去召回領兵搜集糧草的統帥阿拉特亞斯和沙弗拉克斯。

哥特人的勝利 羅馬霸權的終結

當兩軍激戰猶酣之際,阿拉特亞斯和沙弗拉克斯率領哥特騎兵的主力抵達正在進行戰鬥的河谷旁的高地。哥特騎兵以良好的機動性能對羅馬軍隊的左翼發動了襲擊,整個羅馬軍隊頓時亂作了一團。哥特騎兵先是擊潰了羅馬軍隊左翼的羅馬騎兵,然後又席捲了羅馬軍隊左翼的步兵,把他們壓向羅馬軍隊的中央,步兵受到擠壓即無法展開作戰隊形,也無法施展手中的兵器。菲列德根也下令打開車陣出擊,羅馬軍隊潰敗。瓦倫斯待在後備隊中,被哥特人擊退,其本人身負重傷,被抬到一個農家的茅屋。當晚,哥特人包圍了茅屋並放了火,他們不知道燒死的竟是羅馬帝國皇帝。羅馬軍隊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士兵陣亡,哥特方面傷亡人數不詳,但應該相當輕微。

這是羅馬軍隊在坎尼戰役和條頓堡森林戰役之後的最大失利,也是羅馬帝國走向滅亡的標誌。哥特人沒有圍攻君士坦丁堡,繼任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和哥特人在382年議和,哥特人答應幫助皇帝保護羅馬疆界以獲得糧食補給。但是蠻族依然不可避免地滲透進原羅馬帝國的土地,最終攻進亞平寧半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伊斯蘭征服的開始——葉爾穆克戰役

阿拉伯VS拜占庭

公元636年

635~636年,阿拉伯穆斯林軍在總指揮哈立德·本·瓦利德統率下,在同敘利亞地區拜占庭軍隊的作戰中,連克布斯拉、大馬士革、巴勒貝克、霍姆斯、哈馬等歷史名城,勢如破竹,所向無敵。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急忙調集5萬人馬,由其弟西奧多拉斯指揮,企圖作最後決定性抵抗。哈立德在葉爾穆克河畔集結約2.5萬人迎敵。

雙方在經過幾個月規模較小的戰鬥之後,於836年8月下旬進行了決戰。拜占庭的騎士們用鐵索把自己連在一起,以堅固的方陣對付阿拉伯人的衝擊。而阿拉伯穆斯林軍則利用酷熱的氣候和來自沙漠地區的狂風,把不適應這一地理氣候條件的拜占庭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數以萬計的拜占庭士兵葬身於陡峭的魯卡德河谷,總指揮西奧多拉斯亦死於戰場。據阿拉伯史書載,拜占庭軍隊在此役中被全殲,穆斯林軍陣亡約3000人。

伊斯蘭征服的開始——葉爾穆克戰役

葉爾穆克戰役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的勝利結束了拜占庭帝國在敘利亞的統治,顯示了繼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之後一支新的力量的崛起,並為其後伊斯蘭教在西亞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華夏文明播種世界——怛羅斯之戰

唐朝VS阿拉伯帝國

公園751年

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時大唐的勢力與來自阿拉伯帝國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蔥嶺以西、接近哈薩克塔拉茲的附近地區。戰役的發生時間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寶十年)。以阿拉伯帝國勝利告終。

華夏文明播種世界——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後,安西都護府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但盛唐時期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也許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

高仙芝敗退後,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叛反於范陽,天下大亂。高仙芝奉命征討叛軍,在防務空虛、兵不習戰的情況下扼守潼關,這位高句麗族名將顯示出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一度保衛了長安的門戶。遺憾的是,不久玄宗聽信讒言,錯斬了高仙芝。此後唐朝逐步陷入藩鎮割據狀態,再未重現昔日輝煌,在西域的霸權也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

怛羅斯之役後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也被處死,由此引來大規模叛變,阿拉伯忙於平亂,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權。而中國方面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之後還有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朝不斷內鬥,國力嚴重消耗,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怛邏斯戰役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向外傳播。「四大發明」最早傳出的是造紙術,而造紙術的傳出與怛邏斯戰役有著直接的關係。唐帝國此役戰敗,共計一萬餘唐兵成為戰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紙工匠。而不久外部世界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就出現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塔什干附近)。此時距大食第三任正統哈里發奧斯曼派遣第一個譴唐使來華正好約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在時間上幾乎相差無幾,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與紙張經銷商,之後逐漸擴展到大馬士革、開羅,以及摩洛哥與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巴格達也好,撒馬爾罕也好,造紙技術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是無疑的。中國的造紙工匠除了被俘後流落它鄉傳播造紙技術,也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邏斯戰役之前就到達了那裡,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邏斯戰役至少是推動了造紙術的西傳。

阿拉伯地區的造紙技術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是無疑的

中國文明就是這樣傳授給阿拉伯人,後來再由他們傳往更加遙遠的歐洲……這幾乎成為西學東漸以前亞、歐文化傳播的固定模式。

歐洲的重塑——黑斯廷斯戰役

撒克遜士兵VS諾曼士兵

1066年

1066年10月14日,哈羅德國王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和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的軍隊在黑斯廷斯地域進行的一場交戰。 9月28日,威廉率約1.2萬人的軍隊在英格蘭南岸順利登陸,安營紮寨。哈羅德的軍隊數量上和威廉一世的軍隊相近,但裝備較差。很多盎格魯—撒克遜士兵使用的是石斧和近射程弓箭。盎格魯—撒克遜軍隊沒有騎兵,訓練也差。

歐洲的重塑——黑斯廷斯戰役

10月14日,哈羅德率軍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森拉克崗上佔領了陣地,軍隊擺成方陣,正面埋設了尖樁柵欄。丘崗後面斜坡陡峭,對方難以進攻。威廉的軍隊三線配置:弩手、步兵和騎兵。諾曼底弩手首先投入戰鬥,從約100米的距離向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射擊,然後步兵和騎兵展開進攻。盎格魯—撒克遜士兵英勇廝殺,打退了諾曼底軍隊的進攻。這時,威廉命令騎兵隊實施佯攻,然後撤退,誘使盎格魯—撒克遜軍隊下崗。佯動奏效。崗上下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遭到諾曼底步兵和騎兵的有力打擊而潰敗。哈羅德戰死。

此戰,威廉一世軍隊良好的組織,精良的武器和熟練的戰鬥技能,加之用兵中巧施計謀,保證了諾曼底軍隊黑斯廷斯之戰的勝利。

海上奇蹟——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VS英國

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為16世紀後期著名的海上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其中一個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戰爭。在格瑞福蘭海戰中,西班牙船艦被法蘭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用秘密武器即八艘火船擊沉。

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強大的南風而不可行,龐大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停滯不前,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

現代戰爭的開端——布賴滕費爾德戰役

古斯塔夫VS霍恩

1631年

現代戰爭的開端——布賴滕費爾德戰役

布賴滕費爾德戰役被稱為一個「改變世界之戰」。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帶領下,新教勢力在三十年戰爭初被系統性地擊敗後第一次取得重大勝利。同時古斯塔夫被尊為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統帥之一,並擁有「大王」之稱。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主要的結果是它保證了德意志諸侯不會被迫改宗為天主教,或經受羅馬教庭的宗教裁判。對於軍事學興趣來說,古斯塔夫完全催毀了一支天主教陸軍(直到那時百年未敗),擊敗了一個比他經驗多兩倍的常勝將軍。

英國霸權的崛起——奇蹟之年

英國VS法國

1759年

1759年,一場海戰和一場陸戰。深刻影響了英國乃至歷史的進程。對「七年戰爭」 (1756-1763)的結果具有決定意義。在 「七年戰爭」中,為了爭奪世界海洋以及兩個國家都在忙於建造的帝國的控制權,英國和法國展開了角逐。 第一次戰役發生在加拿大靠近法國魁北克的亞伯拉罕平原;第二次戰役,也就是基伯龍灣海戰,直接發生在布頓半島海岸之外的海域。雖然這兩場戰役相隔數千英里,但卻都和英國的戰略有直接聯繫。它們前後相隔近兩個月,魁北克戰役的爆發時間是1759 年9月13日,基伯龍灣海戰的爆發時間則是1759 年11月。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魁北克戰役,是大陸軍圍攻英國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的一場戰役。魁北克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而大陸軍的征伐加拿大計劃也因此失敗。1775年6月,第二次大陸會議開始籌備進攻加拿大,並以英屬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市為終極目標。大陸軍在9月兵分兩路,西路軍由提康德羅加堡出發,途經尚普蘭湖、聖讓恩堡及蒙特利爾,再沿聖勞倫斯河順流而下,直達魁北克市西郊的亞伯拉罕平原。至於東路軍則由班奈狄克·阿諾德上校指揮,翻越今日緬因州的荒野及阿帕拉契山脈分水嶺,最後橫越聖勞倫斯河,由東南面發動進攻。西路軍在9月至11月期間發動聖讓恩堡圍城戰,不但取得勝利,更幾乎俘獲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至於阿諾德遠征魁北克的過程,則遠較預計中艱巨。

基伯龍灣海戰

基伯龍灣海戰,1759年8月,法國地中海分艦隊在拉各斯灣海戰被殲後,並未放棄在英格蘭登陸的企圖。同年11月中旬,德孔弗朗元帥率領法國大西洋分艦隊駛往盧瓦爾河。霍克海軍上將率英國艦隊進行追擊11月20日,英軍在基伯龍灣追上法軍,雙方在風暴中進行激戰。結果法軍戰敗。法國喪失繼續作戰的能力,被迫放棄入侵英格蘭的企圖。

業餘者的勝利——薩拉托加戰役

美軍VS英軍

1777年

薩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戰役,是北美英屬殖民地十三州獨立戰爭的轉折點。英軍將領威廉·豪將軍自一舉奪取費城之後,完全沉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阿諾德發現敵人右翼與中路之間有空子可鑽,便協同摩根插入敵陣。 這下敵軍頓時大亂,眼看敵軍即有崩潰之勢,恰巧左翼的里德塞爾馳兵來救,才防止了英軍敗勢。阿諾德馬上請求使用後備隊,但他的上司蓋茨不願發兵,阿諾德只好就此罷休。這次戰役,英軍死600人,美方死300人。薩拉托加大捷紐轉了整個獨立戰爭的戰局,不僅增強了美國人民爭取勝利的信心,也為美國人民抗英鬥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從此美國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業餘者的勝利——薩拉托加戰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眼流年 的精彩文章:

滅倭寇最多的竟不是戚繼光 那會是誰呢
挑起盧溝橋挑起事變的幾個日軍得到了什麼下場呢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中國歷史上以一敵千的10位勇將:關羽排第六
瑪雅壁畫推翻末世論 震驚世界十大發現

TAG:一眼流年 |

您可能感興趣

他造反當上皇帝,影響明朝歷史的政權爭奪戰
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秦漢時期
影響中國歷史的戰爭先秦時期二
鐵與血的戰爭,歷史上的戰爭奇蹟!
盤點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五大戰爭
歐洲戰爭史上的精彩部分——細數英法歷史上的數次戰爭勝負
中國歷史有名的戰爭 巨鹿之戰
戰鬥民族的光榮歷史
二戰歷史, 影響二戰格局的一項軍事武器
歷史中真實的《妖貓傳》——影視背後的宮廷權斗
關於胡椒的歷史:財富與戰爭
模糊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影像中的呈現
二戰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 規模最大的現代爭。其中十個經戰役堪稱現代戰爭的經典
歷史上的和珅精明能幹,還讓《紅樓夢》轟動全國
了解唐朝的歷史文化背景
美國內戰:層出不窮的新武器新戰術改變歷史進程
德媒文章:歷史沒有終結,西方面臨中國制度挑戰
歷史中的陶淵明、及其詩文
中國歷史上的音樂文明 古樂器 求關注
貌合神離的敘述:日本史學家對中國近代歷史教科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