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經講錄《金剛經》與各宗的關係

金剛經講錄《金剛經》與各宗的關係

GIF/249K

金剛經

講錄(15)

《金剛經》通義之三

《金剛經》與各宗的關係

《金剛經》與中觀宗的關係

中觀宗是由龍樹菩薩建立,他依《般若經》而建立中觀正見,所以《金剛般若經》也是中觀宗所宗本的聖典。《金剛經》的「無相」與「無住」思想也是中觀宗所要集中闡釋的妙義。眾所周知,中觀宗以二諦為宗,以八不而顯中道義,以空性為究竟。所謂二諦者,一真諦、二俗諦。據《中觀論·觀四諦品》中云:「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知其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這裡的世俗諦即是俗諦,第一義諦即是真諦。又如《百論·破空品》中云:「諸佛說法,常依俗諦,第一義諦,是二皆實,非妄語也」。又如《二諦章》中云:「諦是實義,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是二皆實」。又如《中觀論》中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從上引文我們可得知,佛教中的二諦是依言教而安立的。言教有化導之用,由於世間凡夫常落兩邊,不得中道。故聖者立二諦義以破除之。

《金剛經》中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句顯諸法性空義。又有「於法不說斷滅相」。此句顯諸法緣起義。以性空義破常見,以緣起義破斷見。又如「應無所住」即是性空義,「而生其心」即是緣起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金剛經》確實是依二諦之理而演妙法。中觀宗的二諦之教與《金剛經》也不無關係。中觀宗的二諦教的引申就是八不義的推度。

所謂八不者,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是也。這八不是直接從《般若經》繼承過來的,如《般若心經》中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八不主要從認識角度對存在基本範疇的推度,這是論藏的思維方式。經典則從實證角度對感悟境界進行表詮。二者有一定區別,但是確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八不的不生不滅是闡釋存在的實體自性問題,不常不斷是闡釋存在的永恆性與中斷性問題,不一不異是闡釋存在的同一性與差別性問題,不來不出是闡釋存在的運動轉化問題。為了醒目例表如下:

八不者是顯真諦義,據《中觀論》云:「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得。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以此二偈贊佛,則已略說第一義。問曰:「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不生者,諸論師種種說生相,或謂因果一,或謂因果異,或謂因中先有果,或謂因中先無果,或謂自體生,或謂從他生,或謂共生,或謂有生,或謂無生。如是等說生相皆不然,此事後當廣說,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不滅者。若無生何得有滅,以無生無滅故,餘六事亦無」。

從如上引文我們可以看出,八不的中心是不生不滅義。不生不滅即是空義。《大智度論》卷二十中云:「觀諸法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一切法當體即空,空即是諸法實相,因此《中觀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智度論》卷五十二中云:「若法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六卷中又云:「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金剛經》中了三心空四相,就是從無常義和無我義上顯諸法之相為虛妄,虛妄者即是無常無我,因之故空。《金剛經》中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表有為法當體之空。一切法皆是假名有,《金剛經》中云:「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就是揭示因緣法是空,是假名,這就是中道義。

《金剛經》與中觀宗都是依言教而講中道義。僧肇大師《維摩經·注》中云:「法從因緣生,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此深經之所順也」。又云:「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中觀宗的言教中道是依二諦義而顯,由眾生有兩邊執,故於言教立二諦破除,緣起與性空就是破眾生虛妄分別之二執,這與《金剛經》乃至《大般若經》的深妙理趣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龍樹與提婆二大士的中觀宗是正宗般若學。但是後來的應成中觀和自續中觀則與根本中觀學有了一定的距離,在某種意義上講,異化了。我們要深入般若經要對根本中觀學做深入探究,當然對於般若的要典《金剛經》更要如實親證體會,這樣才能通達般若的甚深意趣。

《金剛經》與唯識宗的關係

唯識宗是由慈世菩薩建立,他對全體佛法做了徹底地論體的集成,當然《般若經》也是慈氏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慈氏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現證莊嚴論》對全部般若妙義進行的系統的詮釋。立八品七十義。可以說慈氏菩薩的般若學是最權威的闡釋。歷史唯識宗大師對《般若經》都十分重視,無著世親都有《金剛經》論著,玄奘大師翻譯了《大般若經》六百卷,並對中觀學的名著也有譯述。中國唯識宗大乘基也有《金剛經》註疏。當代唯識宗師歐陽竟無居士也有《大般若經·敘》一書問世。全部般若經所要闡釋的核心要義,就是《金剛經》的「無相」與「無住」思想,這一思想也是唯識宗的法相學基本內容。

唯識宗的法相學主要講「五法」「三自性」。五法者就是「名」、「相」、「分別」、「正智」、「真如」。三自性者: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名」、「相」是所分別,是所緣境。分別是能分別,即能緣心。在某種意義上講,「名」、「相」即是所想,「分別」是能想。「名」、「相」「分別」是有漏界,即凡夫所知範疇。唯識學的目的在於,轉分別識成無分別正智。也就是破妄顯真。

《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破除名相之虛妄,名相是所取相,分別是能取相。破除能取所取。唯識學與《金剛經》是相同的。《金剛經》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詮顯「正智」與「真如」。《金剛經》的「無相」就是實相真如,「無住」就是般若正智,「無相」與「無住」就是無漏界。五法是對諸法的分類。

三自性則是對諸法的實相義的揭示,據《瑜伽師地論·抉擇分》中云:「云何名為三種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云何遍計所執自性,謂隨言說,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聖智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緣。乃至能令證得清凈,能令解脫一切相縛及粗重縛亦令引發一切功德」又云:「問:遍計所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於相名相屬應知。問:依他起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知。問:圓成實自性緣何應知?答:緣遍計所執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畢竟不實應知。世尊,於余經中說緣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應知此性者,依得清凈說不依相說,今此義中,當知依相說」。

又云:「複次,三種解脫門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性故,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性故,立無相解脫門」。又云:「問:遍計所執自性何等智所行?為凡智耶?為聖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無相故。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從如上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唯識學的三自性理論也是對治「名相分別」之有漏界的,這是對《般若》的離相觀念的引申與發展。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般若》就是唯識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認為唯識學與《金剛經》也是有極為深厚的因緣關係。所以學修唯識與法相,要對般若學做一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夯實基礎,有力於對法相唯識的進一步的深入體悟與親證。

《金剛經》與金剛乘之關係

密宗自稱為金剛乘,是即身成佛之無上佛乘之道。密宗的歷史發展階段複雜,內容又十分繁複,一般人不易通曉。大概講,密有三類:一是雜密,二是純密,三是無上密。密宗各派都把最上乘的金剛道稱為無相密。其實,密宗實是大乘佛法的形象化和世俗化。它採納大量外道秘法的形式,又以佛法名相來表詮,又加上重新的詮釋。使之與大乘佛法異其本質。眾所周知,《大般若經·理趣般若》實際是密宗的一個起源。特別是以「金剛」冠其修法之名,更受《金剛經》之影響,近代有學密者,多用《金剛經》與金剛乘教義會通,從而讓人感覺《金剛經》與金剛乘實為一體。然而我們若細心分析,就會發現,《金剛經》的「無相」是徹底地「離一切相」,是不落諸有的。可是金剛乘之無相實是大執於相,把「法身」本體化、實體化,同時又把業報之身當成修密法之法器,有執身之見,等等。總之,學習《金剛經》不要混淆與金剛乘之關係,二者各有自己的意趣。

《金剛經》與中國禪宗之關係

中國禪宗自稱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是宗門。傳佛心印。《金剛經》是教內真傳,屬佛法印,是教門。兩者之間區別是很清楚的。然而,在歷史上,有許多人混淆教宗,視為一事,考其原因,不外因為禪宗曾以「借教悟宗」為方便。由而之故混為一談。《金剛經》在禪宗甚受重視,特別是禪宗五祖和六祖,他們的傳佛心印就是依《金剛經》而印心。事實上,禪有禪的道路,教有教的行徑,是各不相同的。《金剛經》的教旨禪宗並不一定全能接受。眾所周知,《金剛經》是了「三心」的,即認為心是無常的,這和四念處的「觀心無常」義,是相通的,另外全部般若經都沒有講有一個產生萬物的自性真如心。然而,禪宗的真正本元在於真如自性心體,依此本體而生萬物。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同歸真如自性心體。這與《金剛經》的「離相」之義有本質的差別。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地把《經》與宗混為一談,這樣,即容易失其真教,又容易失其本宗,最好,依《經》說經,依宗說宗。

《金剛經》與凈土宗之關係

凈土宗是中國佛教的產物。它依據三經一論,而立念佛法門。念佛之法有四種:一是觀想念佛,二是觀像念佛,三是實相念佛,四是持名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最為方便,但是實相念佛則是根據《般若經》的實相無相之理而來,並認為實相念佛是最高境界。智旭大師講:「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這就是從實際理地上講。諸法本不生,故實無往生,約體立,若依用立則有往生相應之事相。凈土為方便道,《金剛經》為究竟道,兩者本不相違,一用一體,所以說若明凈土宗的無上境界,實際就是《金剛經》的現量之實境,從這個意義上講,持《金剛經》就是無上的實相念佛,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金剛經》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凈土宗講信願行,《金剛經》也講信心、發心、無住行,從這一點講,凈土宗的真正本源是與般若思想有其淵源。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1):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
寺院的「普佛」是幹嘛的?「打普佛」有什麼用處?
金剛經講錄《金剛經》通義之二
《略說菩薩種性》系列合集
如何有效的控制慾望帶來的衝動?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金剛經》
讀書 | 《金剛經》經題與本經的宗旨
《金剛經》講什麼
《金剛經說甚麼》
《金剛經》里的四句偈
《金剛經》的輕解讀
《金剛經》旨趣——《金剛經》研習(34)
3.《金剛經》講錄
如何背誦金剛經?背誦《金剛經》的好處
《金剛經》是最平實的經典
《金剛經》釋義精華
《金剛經》中的兩句話
《集王羲之書金剛經》
《金剛經》的力量
《金剛經》是一部怎樣的經?持誦《金剛經》有何功德?
誦讀《金剛經》七年感應錄
無念佛經——《金剛經》身世之謎揭曉
康熙御筆楷書《金剛經》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