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齋堂」又稱「五觀堂」的緣由
在寺院里吃飯也是一堂功課,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種觀想,亦叫「食存五觀」,這既是一種修行,又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飲食之法。因此佛教寺院的齋堂通常又稱之為「五觀堂」。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在進食之時,應當想到米糧來之不易,要經過辛苦勞作的種植和加工處理、廚人的洗汰燒煮,所以進食應當心存感恩,體諒其由來的艱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發道心,培植福德。
二、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進食之時,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與所作所為,是否圓滿,是否對得起面前的飲食供養,若是還有差距,心生慚愧,趕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養。
三、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進食之時,要謹防心念不正,遠離諸種過失,對於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為其美味可口,就起貪念;也不要因為不合口味,就心生嗔怒。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是分別心在作怪。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把所受之食當作是治病的良藥,用以療養身心饑渴,就是為了避免形容枯槁。令身體健健康康。同時,把進食當作是在吃藥,亦可以抑制人的貪慾,並減少其浪費奢侈的習氣。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在進食的時候,要誠心誠意地想:我是為了成就道業,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則身體羸弱,疾病纏身,既然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就無法來修行辦道。因此,進取適當的飲食,才能更好地精進道業。
古德云:「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修行辦道之人,內求佛法,以增長法身慧命,外受諸食,以滋養色身性命。只是在接受飲食供養時,不可以用貪嗔痴之心去計較受食的好壞,揀擇受食精粗,而應該以惜福、慚愧、感恩、精進等心來接受供養,然後更加用心辦道,不造諸惡,廣增善根,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施主善信,共成佛道。
< 熱文 >
文 / 網路圖 / 弘法辦 編輯 / 果寬
GIF/1.8M


※頓珠法師:生命,如此流轉著
※在不生不滅處相見
※業障生起了該怎麼辦
TAG:南海普陀山佛教 |
※寺院齋堂又稱五觀堂的緣由
※在寺院齋堂吃飯的規矩
※有聲讀物 齋堂島拾零
※京西百里畫廊——從三家店到齋堂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眾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園;罪福由此心,非前境過咎
※佛門禮儀:齋堂禮儀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女眾應珍惜入寺修行因緣,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獲得最大法益
※在齋堂吃飯要注意哪些問題?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重視臨終人所求,給與照顧,是佛法修行者所應具備的胸懷
※2019年門頭溝齋堂紅杏採摘節開啟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出入道場有禮有節,定外之行隨經約令,成就定內加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