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這檔播了6年的節目,讓客廳里都是中國文化的味道!

這檔播了6年的節目,讓客廳里都是中國文化的味道!

「初六日,驚蟄。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個人來找我喝酒,他的名字叫黃藥師。這個人很奇怪,每次總從東邊而來,這習慣已經維持了好多年。」《東邪西毒》的開場十分有墨鏡王的風格,特別是水波搖曳上的「驚蟄」二字,寂寥中隱約透著一股驚雷將至的意味。

對很多人來說,看電影是一種消遣,切不用認真,所以二十年了,可能依然有那麼多人搞不清楚,黃藥師到底是什麼時候去騷擾了歐陽鋒。

——不是驚蟄嘛!

驚蟄是哪天?

——初六啊!

幾月初六呢?

——……

驚蟄,二月初六。「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春雷陣陣,萬物生長。原來,是農曆二月。

2017年,深圳衛視全新回歸的《年代秀》以「中國文化季」為主題,第一期就給觀眾出了道頗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問題:驚蟄這個節氣,名字如何由來?

一檔電視節目引發的思考

以一部電影為標尺來計算,二十年的時間足以讓一部好電影成為影史經典,也足夠一代人完成從少年到中年的華麗轉身。

回顧千禧年前後的二十年,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雲時代」悄然來臨:50/60後以分享真偽難辨的朋友圈信息為社交,80/90後人們則習慣把年夜飯「外包」給餐廳,數碼相機和存儲卡取代了膠片相機和相冊、闔家旅行度假取代走親訪友;00後更是「自帶流量」的一代,沒什麼是WiFi和4G解決不了的。「當下」成為了一種被曲解的信仰,這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國人熱衷於去國外感慨他國的人文情懷和歷史遺產,在國內卻忽視身邊很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

在這種主流趨勢下,全新回歸的《年代秀》以「中國文化季」為主題,巧妙地唱了個「反調」,頻頻拋出人們忽視的文化問題,秉承《年代秀》一貫的文化+娛樂基因,向大眾呈現了一檔有趣味、有內容、有情懷、有參與感的綜藝節目,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輕鬆娛樂」的外衣包裝了一檔涵蓋了民風風俗、歷史文化、國家發展甚至國際交流的真人「文化秀」。喚起了80、90後對少年時代文化生活的記憶,為00後架起了聯通歷史文化的橋樑,又填補了時代發展之下產生的文化斷層同時犀利而委婉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傳統文化」究竟是屬於誰的?

娛樂,愚民還是育民?

網路媒體崛起後,「文化」似乎被請下了神壇,娛樂大行其道,有屏幕的地方必有綜藝娛樂的身影。對於「自帶流量」出生的00後來說,娛樂節目也就擔當起了一部分教科書的角色。

爆米花娛樂之後,人們不禁反思——笑過了,這就完了?

爆笑之後,不止身體會覺得疲勞,內心也同樣空虛。綜藝節目也開始探索發展的新方向,一檔好節目應該具備怎樣的特性?一要不失娛樂的外衣,二要具備輸出一種價值觀和文化感的教育內核。《年代秀》似乎做到了兩者的有機結合。節目的常駐嘉賓楊迪曾在節目中激動的表示:「多虧了《年代秀》中國文化季,真的是來這邊學習了很多文化,充實了自己,參加別的節目也會用到在這裡學到的知識」。

新時代的人們並非在遠離文化,而是需要另一種方式重新吸收文化——文化本來就是由人民創造的,以網路崛起而繁榮起來的娛樂節目也可以成為將文化祛魅後返還給大眾的方法。這也是《年代秀》「中國文化季」給觀眾帶來的全新思考方向。

自2011年開播至今,6年時間裡深圳衛視的《年代秀》以益智問答、代際融合為特色,一直保持著不俗的收視和影響,今年全新推出的「中國文化季」同樣也下了一番功夫。

從已播的幾期主題看,「二十四節氣」、「師說」、「一帶一路」、「楚楚衣冠,風華絕代」、「詩詞歌賦」、「香港回歸20周年」,雖然以「中國文化季」為大主題,也沒有拘泥於「傳統」,兼顧了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分量十足;另外,提問方式也更貼近生活,比如用「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方式猜古詩詞,或是讓嘉賓「自選貼眉毛」體驗古代妝容等。這種「玩著玩著就學知識」的操作觀眾自然「喜聞樂見」。

另一方面,新上線的兩個親民環節:「年代小史記」用明星和嘉賓的搞怪演繹科普了「文化冷知識」;「全民關鍵詞」則主打「全民參與、全民關注、全民互動」的特色,不必嘲古也不諷今也能調動場外觀眾的的互動參與,觸發每個人反思和自發學習,引起人們的情緒共鳴。

《年代秀》幾乎能讓各個年齡層觀眾從節目里找到與自己生活相關的觸發點:當聽著考研神嘴張雪峰老師現場獻唱考研版《一人飲酒醉》,有人會想起自己挑燈夜讀的考研往事;得知一個團隊花費10年時間復原一朝又一朝古代服飾和妝容、看到95後男生給媽媽外婆拍古裝照,不禁引人猜想自己的父輩或祖輩曾過著怎樣的生活。

聽演員梅婷追憶一代巨星張國榮時的歲月感懷,則讓人能清晰地回憶起,香港回歸那天自己在幹什麼;聽戴軍帶領全場唱起經典曲目《敢問路在何方》,感覺一瞬間回到了童年的暑假;看現場嘉賓在知識問答那些關於節氣習俗、歷史名詞的問題,人人都能想起,過去的年夜飯是在家做的,南方的夏至要稱小孩兒,北方的冬至要吃餃子,每道菜都帶著「家」的味道……

在這種有情境的情緒熏陶下,觀眾也更容易自發地溫故傳統文化。

汪曾祺在《五味》里寫,「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汪老的文字中離不開對吃的描寫,很多人讀得出汪老是個貪吃、貪玩兒的老爺子,但細細咀嚼,就會發現那些隱藏在「吃」背后豐富的中國文化味兒,比如「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吃什麼東西怎麼做」,「吃什麼東西就會想什麼事」,從吃里窺見文化,也是對文化祛魅的良方——中國傳統文化既不高冷也不枯燥,而是有彈性也有生命,上可廳堂,下可廚房。

《年代秀》便是捕捉到了文化在時代中不斷變化的節奏,把文化帶回到客廳,讓每個人都能坐下來,找個舒服的姿勢親身感受文化的千姿百態,讓優秀的中國文化基因真正滋養每個人的內心,讓每一個人都能懷著文化的自信砥礪前行,在娛樂中給自己充電。

每周五晚21:10,打開深圳衛視《年代秀》,用屬於自己的freestyle,感受和理解有實體、有味道、有氣味的中國文化。

品牌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海賊王連載20年了,你還會繼續追下去嗎?
中國姐妹在日遇害,嫌犯死刑概率有多少?
掏耳朵會讓人上癮嗎?
使用量子計算後,人類會怎樣?
水煮日報:胡適勸傅斯年不要罵孔祥熙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的春節,這些年貨必不可少!從沿海到內陸,這就是年的味道
日本天價國寶竟然是中國製造!年產量過萬,電視台專家集體走眼,這就很尷尬了……
中國的年味:最好的旅行是回家
過了臘八節,就是中國年
這是日本的國粹?其實都是中國的……
除了端午節,這個韓國美食也成世界遺產!不過還是中國製造!
日本人眼中最好吃的5道中國菜,第一個是家常菜,最後一個很少見!
中國傳統年,年味都去哪了?
日本人最喜歡的幾道中國美食,尤其是中國的「小籠包」!
中國最尷尬的省會,沒有之一!
日本千年最想得到的中國城市,在日本複製一個,最多的卻是中國人!
實拍: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卧室,中國的比較傳統,印度的很有味道,中東的很壕
這三個國家的名字都是中國起的,曾無比忠誠,最後誰把中國坑慘?
日本最怕中國的年代,卻是中國最亂的年代,只因一個人和一支軍隊的存在
這個問題困擾中國數十年,沒想到最後還是日本幫了大忙,美國氣壞了
這款日本遊戲竟然席捲中國?目的不止是遊戲!
這個國家自從有了中國武器,就和開掛似的,5個月反攻敵國首都
它,是中國人做了上千年的美夢
中國已經消失的三大名校,雖然像是曇花一現,但卻影響了中國百年
昨晚,中國人最不是人的經歷在日本播出,我們還要為這電視台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