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深度學習處理器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深度學習處理器

類腦計算,是指模擬、模擬和借鑒大腦生理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和類腦智能,相關研究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與經典人工智慧符號主義、連接主義、行為主義以及機器學習的統計主義這些技術路線不同,類腦計算採取模擬主義:結構層次模仿腦(非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器件層次逼近腦(神經形態器件替代晶體管),智能層次超越腦(主要靠自主學習訓練而不是人工編程)。

本講習班旨在幫助學員快速入門類腦計算原理和技術,了解學科熱點以及應用方法,開闊科研視野,增進學術交流和增強實踐能力。

和CCF和雷鋒網一起揭開類腦計算的面紗吧,還在等什麼?快來報名吧!報名地址:

http://www.mooc.ai/course/114

講習班概況

學術主任: 黃鐵軍 北京大學教授

主辦單位:中國計算機學會

獨家合作媒體:雷鋒網

時間:2017年7月28日—30日

地點: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一層報告廳(海淀區科學院南路6號)


講者介紹

黃鐵軍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視覺信息處理和神經形態計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CCF傑出會員,專委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1998年從華中理工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曾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五次榮獲省部級一等獎,並獲得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成果轉化獎。


講座題目:類腦計算—從理念到實踐

摘要:類腦計算是Brain Like(仿腦)還是Brain Inspired Computing(腦啟發的計算)? 背後的技術路線迥然不同,報告人認為「仿腦」是取得突破的可行路線,是走向「強人工智慧」的必要階段,可能比「人工智慧」(人工設計出來的智能)和「認知科學」(理解思維的機理)更早實現。北京腦科學專項「腦認知與類腦計算」方向沿著這樣一條技術路線,提出了四個基礎平台、兩種核心晶元、三類類腦智能的總體布局。報告將介紹類腦計算國內外重要進展,並以報告人課題組正在進行的靈長類初級視覺系統解析模擬為例,介紹仿腦在視覺信息編碼和分析識別方面的潛在價值。


曾毅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瑞數據驅動神經科學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青年骨幹,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類腦認知計算建模、類腦學習理論、類腦智能機器人系統等。擔任國際期刊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Elsevier),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Springer)的Associate Editor。


講座題目:類腦智能:從受腦啟發到通用智能的探索

摘要:結構與機制類腦、行為類人的類腦智能近年來成為探索人類水平人工智慧的重要途徑之一。本報告將從人工智慧、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交叉的視角介紹類腦智能的研究進展,並將著重介紹研究團隊在大規模多尺度生物腦神經網路建模與模擬、類腦自主學習、多感覺融合、認知功能協同及其在無人機、機器人領域的智能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將展望實現通用智能的核心科學問題,探討機器自我意識的實現途徑和初步嘗試。

潘綱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計算機系統所副所長,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視覺、普適計算、類腦與腦機融合智能等。已發表論文100多篇(包括IEEE TPAMI、TNNLS、ACM Computing Surveys等國際權威刊物,以及CVPR, ICCV, IJCAI, UbiComp等國際權威會議),授權發明專利25項。獲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4次,包括國際一流會議UbiComp』16最佳論文獎、UbiComp』15最佳論文提名獎(Honorable Mention Award)。相關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2完成人)、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第2完成人)。目前擔任《IEEE Systems Journal》、《ACM IMWUT》、《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期刊編委。


講座題目:從腦機介面到腦機融合

摘要:計算神經科學、微電子和神經生理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顯示出計算機和生命體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並日趨明顯。以腦機介面為代表的神經技術的突破使得腦與計算機之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腦機融合及其一體化已成為未來計算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研究生物腦(生物智能)與機器腦(人工智慧)深度融合併協同工作的新型混合智能系統,是當前人工智慧與腦認知科學交叉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本講座將介紹腦機介面的基本原理與最新進展,並介紹新型人工智慧形態——腦機融合的混合智能。


唐華錦

博士,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形態計算、認知機器人。現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包括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 以及 Frontiers in Neuromorphic Engineering。獲得2016年度 IEEE TNNLS 優秀論文獎。由Springer 2017年出版英文專著 Neuromorphic Cognitive Systems: A Learning and Memory Centered Approach。


講座題目:神經形態認知計算

摘要:模擬大腦智能是計算機科學領域長久以來的目標,成為過去幾十年人工智慧的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與傳統人工智慧方法不同,神經形態計算主要受神經科學發展推動,是建立在大腦神經電路結構和神經信息處理與神經脈衝計算原理上的新型計算模式,並最終以神經形態硬體方式來實現仿腦的認知計算與低功耗運算。雖然在神經科學領域神經元和突觸層級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如何模擬生物神經元及突觸可塑性實現認知計算及實現神經形態晶元依然面臨很多挑戰,有待深入研究。本報告從神經形態認知計算領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出發,介紹該領域取得的主要進展。

陳雲霽

1983年生,江西南昌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未來計算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處理器。在此之前,他從事國產處理器的研發工作十餘年,先後負責或參與了多款龍芯處理器的設計。他在包括ISCA、ISSCC、HPCA、MICRO、ASPLOS、ICSE、IJCAI、Hot Chips、FPGA、IEEE Micro以及8種IEEE/ACM Trans.在內的學術會議及期刊上發表論文90篇。陳雲霽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首屆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獎,作為負責人帶領科研團隊獲得了全國「青年文明號」和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文明號」的稱號。由於其在深度學習處理器上的開創性貢獻,他入選了MIT Technology Review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35位傑出青年創新者,並多次獲得CCF A類會議的最佳/最高分論文。


講座題目:深度學習處理器

摘要:從科技的角度看,每個時代的發展都有其核心物質載體。工業時代的核心物質載體是發動機,信息時代的核心物質載體是通用處理器。由於深度學習是目前最重要的智能計算技術,未來智能時代的物質載體可能會是深度學習處理器。自中科院計算所2012年和Inria合作研製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以來,深度學習處理器已經成為整個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最關注的研究方向,受到IBM、Intel、HP、微軟、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渡大學、UCLA、UCSB、哥倫比亞大學、喬治亞理工和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等國際知名機構的跟蹤。CCF A類會議ISCA 2016上甚至有近1/6的論文聚焦於此方向。在此,我們將介紹自己對深度學習處理器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前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施路平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千人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主任,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研究領域包括類腦計算、智能儀器,信息存儲、集成光電子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等。1996.8-2013.3是新加坡科學院數據存儲研究院資深科學家,新加坡科學院人工認知存儲器實驗室主任。2013年3月全職入職清華大學,創建類腦計算中心,中心從基礎理論、晶元、軟體、系統、應用全方位研究類腦計算。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主席。已發表近200多篇學術論文(包括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Phys Rev Lett),於2004年獲頒新加坡國家科技獎。


講座題目: 類腦神經形態計算晶元

摘要:類腦計算功能晶元是類腦計算的核心技術之一,受到廣泛的關注,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若干種各具特色的方案,但目前尚未找到一種公認的技術方案。本報告將介紹國內外在類腦計算功能晶元方面的現狀和進展,討論這個領域的主要挑戰,未來可能的發展路線。同時介紹清華大學類腦計算中心發展的天機晶元的設計思路和近期進展。報告將以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為例,剖析基於新器件的智能晶元設計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和可能的應對方法。


 吳思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IDG/McGovern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神經科學,尤其是神經信息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目前擔任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主編,自動化學會《生物控制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


講座題目:計算神經科學-連接腦科學與類腦計算的橋樑

摘要:計算神經科學的宗旨是用數學建模和模擬方法來闡明大腦的工作原理,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新思想和奠定理論基礎。計算神經科學在腦科學與類腦計算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報告將簡要介紹神經系統計算的一些重要特性,回顧計算神經科學發展的歷史背景,並介紹一些神經信息處理的基本原理及實現的網路模型。

看完各個大牛介紹,想必你已經心動了吧,報名趕緊戳:http://www.mooc.ai/course/1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專訪閱面科技童志軍:FDDB、LFW雙奪冠的人臉識別技術
報告解讀:醫療AI應用將貢獻年增長率的40%,總市場將達100億美元
「異鬼Ⅱ」Bootkit木馬藏身甜椒刷機軟體 騰訊電腦管家精準攔截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亞馬遜雲計算伺服器採用AMD EPYC晶元
ARM也將進軍AI人工智慧 下代處理器加強AI計算
HPC高性能計算知識:HPDA新興技術分析
美國新公布超級計算機「Astra」,基於ARM處理器打造
是類雲計算、ARVR、3D列印的歷史性技術進步
亞馬遜雲服務AWS推出基於ARM架構的計算服務
Hot Chips:富士通展示百億億次級ARM超級計算機處理器A64FX
瑞芯微AI計算棒開售:U盤大小、自家NPU處理器
華為董事長梁華:5G、IoT、雲計算、AI等新技術,是構建萬物互聯的關鍵
YOCSEF TDS《工業互聯網與邊緣計算》
劉慶峰:「兩會」提案聚焦類腦計算和深度學習融合等,中美AI競爭押寶中國
AWS擁抱混合雲,RDS雲計算關聯式資料庫支持VMware
PDX與ANKR達成深度技術合作,共同建設區塊鏈可信雲計算平台
YOCSEF TDS專題探索班——《工業互聯網與邊緣計算》
uSens推出手部骨骼追蹤AR SDK,基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
微軟亞洲研究院CVPR論文DA-GAN,讓計算機創造奇妙「新物種」
DAPRA啟動DBRE項目研發虛擬訓練環境中的高性能計算技術
AMD推出首款7nm製程GPU,應用於AI、雲計算等領域
用「SD卡」思路做可插拔AI晶元組,中科物棲推RISC-V晶元、Jeejio超微計算機
PNAS新調查:美國計算機科學學生CS技能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