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其實誰都不認識

你其實誰都不認識

你其實誰都不認識

文/續祥法師

——用唯識的眼光來窺探人際關係

你怎麼能這樣……

你本應該……但你居然…

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一旦我們用這種句式表達對他人的失望時,往往還會再加一句:我真是看錯你了!

其實你說的沒錯,你確實看錯對方了。別著急,下面我會慢慢告訴你你錯在哪裡?

有一個賣手機的羅胖羅永浩,他在一次訪談中回答另一個羅胖羅振宇的問題時提到過一句話:自己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是三個存在。

以我淺薄的唯識的理論來看,他這句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從這句話中,我也打通了心中鬱結已久的一個問題:為何他人總是令我們失望?

學過唯識的都知道:唯識學把「人格」的性質分為三1.遍計執2.依他起3.圓成實。

遍計執是一種「假設的人格」。依他起是「現象的人格」。圓成實則是「真實的人格」。第一種和第三種人格的產生,都來自第二種人格——依他起性:如果我們對它的認知出現錯誤,就會產生遍計執;正確的了知則可以走入圓成實——真如實相。也正是這三個人格的互動,構成了我人的精神世界。

我為什麼要告訴你這些?因為我想讓你明白:你很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更不用說認識他人了。

就像你以為的自己僅僅是你以為的自己,你以為的他,也並不是真的他,僅僅只是「你以為的他」——一個關於他的「故事」。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總是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對自己的觀感,環境給自己的反饋統統糅合進一個大框,這個大框,就是「我相」。「我相」來自我人的生命經驗,但並不是我人的全部相貌和真實存在。但過分的相信我相就是自己的一切,則是人類的一種生物本能,更是人類認知的「根本局限」所在。

你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你可能對自己一無所知。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尚且有這麼多待完善的地方,我們對他人的印象怎麼可能是真實、完整的呢?

你腦中的對方,充其量不過是頭腦的一個假設而已,和真實的對方几乎沒關係。

正如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完全本有的,而是藉由外部反饋慢慢發展而來的,你腦中關於他人的印象也全都是被動接收他人的信息後經過大腦的拼湊得來的,並不是多麼真實和堅固。

在唯識中,這叫做相無性——我相也好,人相也罷,都是因緣和經驗聚合而成的,其本質不過是你的意識用撿來的破爛編的故事。

而你對他抱有的希望正寄托在這麼一個虛幻的故事——「人相」上面,和他本人並沒有直接關係。他會違逆你的希望,背叛你的期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把這種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的我相和人相當做彼此的全部存在,那就像把夢境當真一樣荒唐可笑。

和你刻板的我相和人相不同,真實的人是流體,不是固體,所以就像你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你也不可能和「一個人」見兩次面。

你今天見到的對方已不是昨天的對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明明對你有好感的人突然冷淡了起來——僅僅一天的時間,就足以令對方八識田中關於你的不良記憶種子被翻出來。

同樣,一天也足夠你的形象在對方眼中從風華絕代變成泯然眾人。

流行的「泡學」中關於維持好感有一條鐵律:保持神秘感和距離感——這二者是好感的底層建築。

用唯識的眼光來看,並不是沒有道理。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能夠理解為什麼他人總是令你失望了,那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偏偏是「他」來惹你失望呢?

因為你和他相識並不是因為「緣」,而是因為「業」

茫茫人海中,為什麼你偏偏多看了他一眼?因為業!

滾滾紅塵里,為什麼他獨獨覺得你最特殊?因為業!

心與境的互動構成了所謂的因緣,而心和境互動的「動力」所在,則正是「業種子」。「業種子」是你們相識的「親因緣」,而所謂的緣分,不過是種子成熟後的自然結果而已,充其量只能稱為增上緣。

不過無論是業種子還是所謂的「緣分」,都是一段關係得以發生的「俱有依」,所謂俱有,就是和能依同時存在的重要依止。而緣分在關係中之所以為人們所看重,是因為它還是人際關係的「開導依」,沒有它的開導,關係就不能發展下去,

而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一段關係里緣分屬於「動力因」,而「業種子」既屬於「動力因」也屬於「質料因」。

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因緣和業力最強存在證明。

所以我要說清楚這一點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的了知和對方相識是因為業而不是緣,那就可以減輕在這段關係中的投入,執著就會減少,陷入傾軋掙扎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因為你和他的交往不過只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糾正了這個認知上的細微偏差,你的計較、貪婪、敵意之情會減少很多,與此相應的心情就不會陷入水深火熱中。你能看出如戲的唯識觀,執著就會減少,心靈的自由就顯現出來。

當你的心靈變得清明,自由時,計較、貪婪、敵意之情就會相應減少,心情也不再天天陷入水深火熱中——這對你將來的解脫也大有裨益,因為你熏習的愛染和嗔恨種子也都將大大的減少,你的心識將更加清靜,你的孽緣將不斷減少。

雖然「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在理論上是同時進行的——種子現行之時,當即又會在賴耶識中填充新的種子,如此循環往複,無窮無盡——人是一種「心隨境轉」的動物,所以業因跟果報,種子和現行一定會交互作用。

但在你能夠「正知而住」之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你將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只是單純的「消舊業」不再莫名其妙的「造新秧」——不再無意識的被現行塑造和支配,繼續熏習新種子。

在你和對方的交往過程中,第一個生起的是觸心所,其次是作意、受、想、思等其他心所,但觸心所是沒有任何思維和判斷的功能的,它只負責提供信息給第六意識和其他心所,也就是說,只要保持正知而住,在觸生起之後不進入強烈的好惡分別中,我們就可以控制這段關係走向良性的發展,就可以不因順境而歡喜,不因逆境而悲傷,從而享受真正高質量的人際交往。

反而如果我們帶著強烈的分別、貪嗔、接觸對方,就會很容易引發怨憎會,或者愛取有——無論是哪一種,你和他的生死輪迴都將由此繼續展開,永無休止。

其實我們無論多麼努力,在凡夫位都不可能真的「認識」他人,因為我們都活在自己心識表現的「境界」里,也就是唯識所說的「以所變為自所緣」。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既然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麼為什麼「我」會看到其他人?

因為其他人的境界是我們的「疏所緣緣」,而我們自己的「境界」則是自己的「親所緣緣」。我們因為共業同住一個環境里,彼此認識的還是自己的境界。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感受」其他人的存在,卻不能「認識」其他人的存在。就像佛堂里供了幾萬盞燈,燈與燈之間雖然可以影響,但彼此之間卻都是獨立的,不能被交互替代的。

我們各自的境界互為「疏所緣緣」——互為彼此精神世界的「增上緣」。

關於這句有點失憶風格的標題,我的解釋就到這裡,無論你從中看到了什麼,都請記住:這是你自己的識所變,自己的業所感,我的文章,不過是你們此刻認知活動的疏所緣緣和增上緣而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3):五、六、自作教他供養
金剛經講錄《金剛經》二十七問題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2):三、四、現前不現前供養
「如是我聞」四字中深藏你不知道的密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其實我們都沒錯
其實,我也不錯
其實你不必聽別人怎樣說
修佛認清你其實不是你自己
其實這些歌我都聽不懂
其實你不懂「我」心
如果我們從未相識,其實也挺好的
「其實我沒你不能活」
你真以為他們很內向嗎?其實不是
他其實並不喜歡你
怎麼理解」其實我愛誰都可以,不用非愛你」?
其實,我並不是非你不可……
承認吧,其實你很普通
你們都說柯基暖,其實我們柴犬也不差呀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不聯繫你的我,其實很想你!
其實我們都沒錯,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其實我真的沒人說,其實我沒你不能活,其實我愛你愛的比你想的多
承認自己無趣其實沒什麼
做精緻的宅女,其實你可以什麼都不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