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沈從文 九妹與野玫瑰

沈從文 九妹與野玫瑰

沈從文和九妹岳萌

媽因為愛惜,從不忍折一朵下來給人,因此,謝落了的,不久便都各於它的蒂上長了一個小綠果子。媽又要我寫信去告在長沙讀書的大哥,信封里九妹附上了十多片謝落下的玫瑰花瓣。那年的玫瑰糖呢,還是九妹到三姨家裡折了一大籃單瓣玫瑰做的。

——沈從文《玫瑰與九妹》

如果說張兆和是沈從文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那麼九妹岳萌,則一直是二哥沈從文心中最心疼的玫瑰。讓沈從文沒有料到的是,這個最讓他疼愛的九妹,卻並沒有因為離開閉塞的故鄉來到都市求學而獲得幸福,反而一步一步走向了悲劇,先是精神失常,最後在一場大饑荒中不幸餓死了。

九妹岳萌自小生得好看,花瓣似的小臉,水靈靈的大眼睛,見過的人沒有不誇的。她是家裡最小的一個孩子,生來就是被嬌寵的命。哥哥們回家都要記得給這小九妹買禮物,誰要是忘了,她就不依不饒地又哭又鬧,不讓哥哥進門。大家千方百計哄她笑了,她才肯罷休。

當二哥的沈從文也一樣,對九妹偏愛有加,他初期的作品集,也總喜歡讓九妹題字。

從九妹身上,沈從文獲得了許多靈感,在他的早期作品裡常常會出現九妹的影子。小說《玫瑰與九妹》中,九妹同她喜歡的玫瑰花一 樣,美麗又驕縱,誰都得讓著她。

從一開始,沈從文就希望把美麗的九妹培養成林徽因、凌叔華那樣的才女,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而九妹本身也不乏這種文藝氣質, 黃永玉對這位三表姑的印象是「我覺得她真美。右手臂夾著一兩部精裝書站在湖邊尤其好看」。

沈從文一直很嚮往出國留學,可惜根本學不好外語。也許是為了讓九妹圓自己的出國夢,最後沈從文替九妹選擇了法語專業,希望九妹擁有完全異於湘西女人的命運。

那段時間,沈從文維持生活已是十分艱難,只能拚命寫稿, 但還是為九妹請來法語系的大學生輔導她法語。

初來北平的九妹才十五歲,自小在故鄉的搖籃中長大 的她,對於大都市的新生活並不習慣。她按照二哥的意願開始學法語、讀小說,甚至寫作。

看著那厚厚的法語課本和字典,全都是那麼難,她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家院子里啾啾的鳥啼聲、沱江上來來往往熱鬧的小船,還有哥哥們經常給她買的糖果玩具。每每想到這些, 她就想哭,就更不願意看書了。

1929年沈從文全家在上海,從左至右:沈從文、 六弟沈荃、母親黃英、九妹沈岳萌、大哥沈雲麓

1928年,沈從文在上海寫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叫《阿麗思中國遊記》,是借鑒19世紀英國作家卡羅爾《愛麗斯漫遊奇境》的幻想故事,創作的動機是「給我的小妹看,讓她看了好到在家病中的母親面前去說,使老人家開開心」,小說裡面天真可愛的儀彬就是以九妹為藍本:

女兒的名字,叫儀彬,儀彬這時正立在窗前,(我們的讀者,總不會如阿麗思小姐疑心這是黑夜!)在窗前是就陽光讀她的初級法文課 本。法文讀不到五個生字,便又回頭喊一聲媽。

小說中的儀彬,天真開朗,溫和友善,但她無心讀書,最喜歡和母親作伴,時刻不願離開,同現實中的九妹如出一轍,是一個被寵壞的小女孩,彷彿永遠也長不大。多年來,九妹既捨不得疼愛自己的二哥,跟著四處輾轉,又時刻想著回到故鄉,同她的鳥兒雀兒一起唱歌,盡情遊玩。

從上海中國公學辭職後,沈從文到了武漢大學執教,九妹繼續留 在上海求學。她獨自一人住在一家俄國菜館樓上的小房間里,成天翻著字典讀《堂·吉訶德》。

過了半年,沈從文去了青島,九妹也跟著過來了,進了青島大學插班借讀。天資尚可的九妹,此時已經學了好幾年法語,可惜的是, 她依舊沒有如沈從文所願,熟練地掌握這門浪漫的語言。她喜歡讀小說,沉浸在縹緲的幻想中,卻不願意腳踏實地學一技之長,就像一個成天做夢的天使,卻找不到飛翔的翅膀。

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結婚定居後,看著九妹年齡漸大,兩人自然而然地開始為她的婚事操心。開始,他們為九妹介紹過在燕京大學心理系任教的夏雲(夏斧心), 他喜歡九妹,對她也很關心。

但也許是讀多了許多浪漫小說的緣故,九妹當時猶豫不決,她既渴望愛情, 又害怕婚姻,因此兩人的關係並沒有維持下去。等到九妹終於明白了夏雲的可貴時,卻為時已晚。

1934年,九妹身邊又出現了一個年輕人,他叫劉祖春,也是湖南鳳凰人。在沈從文和大哥沈雲麓的好心資助下,劉祖春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在沈從文的指引下,劉祖春漸漸踏上了文學之路,成了一名頗具特色的鄉土作家, 他的小說《葷煙划子》、《佃戶》、《守哨》 等,和沈從文的作品一樣深深打上了故鄉的烙印。

丁香花開的初春,一個周末的傍晚,正是「人約黃昏後」的好時 機。沈從文趁機提議,讓劉祖春隨他們一家去中山公園逛逛。於是,四個人走進公園,在迴廊上坐了一會兒,沈從文與張兆和就借故離開了, 把九妹和劉祖春單獨留下。

公園裡十分安靜,新月在天,在雲層中忽而 露出一張明亮的臉,忽而藏起光輝。突然,有兩隻不知名的鳥兒從人們 身後撲撲飛過。一陣聒噪過後,寧靜的公園似乎顯得更靜了。

兩個年輕人明明知道沈從文與張兆和的這番安排用意是什麼,可因為害羞,誰也不肯先開口說話。沉默了一陣子,便有一群遊客嬉笑著朝他們走了過 來,打破了這寧靜,他們嚇得急忙跑開了,趕上了剛離開不久的沈從文和張兆和。

1937年夏天,劉祖春剛從北京大學畢業,很快就發生了「七七」 事變。局勢越來越嚴峻,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他 ,決定投身革命。

聽到這個消息,九妹再也不想沉默了,她大膽地向劉祖春表明心跡:「我什麼都不怕,到哪裡去都不怕。」晚霞中,北海白塔顯得比從前更靜雅了,九妹秀麗潔白的面孔也顯出了一 種從未有過的堅定。可是,理智告訴劉祖春,革命的刀光劍影里容不下兒女情長,九妹太弱,他不忍心也沒有權利帶她一起走。

這件事對九妹的打擊很大,張兆和寫信給沈從文時說,九妹在家,有時無緣無故就會哭泣。 愛情的挫折,使得原本脆弱的九妹變得憂鬱起來。帶著一顆受傷的心,她漸漸躲進了佛教的世界裡,希望在宗教中尋求安慰。

最好的年華已經如流水般悄然逝去, 而九妹依然孑然一身,無以倚靠,只能待在沈從文同張兆和身邊,成為哥嫂並不輕鬆的負擔。

在昆明,沈從文為九妹在西南聯大圖書館找到了工作,但九妹信了佛教,吃齋並參加當地的佛事活動。

在大後方昆明,幾乎所有逃難的人都在為生計奔波,拚命想法子養活自己和家人。有兩個孩子要養活的沈從文跟張兆和,仍然繼續分擔著照顧九妹的重任。

九妹卻依然過著任性的生活,喜歡在城裡閑逛,上電影院,下館子,似乎對世界的殘酷和兄嫂的辛苦一無所知。

為了讓九妹繼續過喜歡的生活,沈從文只好更拚命地工作,因為太累,加上老是流鼻血, 他的臉色都發白了。張兆和到呈貢鄉下去教書 後,沈從文把九妹送到呈貢的家,讓她待在那裡。

九妹到了鄉下,心卻留在了昆明,她像一個淘氣的孩子一樣,總想偷偷溜出去,到昆明 城裡去玩。如果哥哥嫂嫂不給她路費,她就走路去。

看著九妹生活在空想里,已然成為一個瘋子,沈從文心力交瘁,已經無法再支持下去,只好寫信給大哥沈雲麓,請他將九妹接到沅陵,希望換個環境能對她好一些。

但九妹卻並沒有因此變得溫順一些。她依舊每天無所事事,不按正常規律生活,經常突然失蹤好幾天,家人只好把她鎖在樓上的房間里。有一次,九妹想從窗戶里爬出去逃跑,卻不小心摔斷了一條腿。

後來,也不知出於什麼機緣,九妹跟一位叫莫仕進的泥水匠好上 了,他是個窮苦的單身漢,整天給人砌牆造房,但沒有自己的房子。 不久,九妹便嫁給了他,在沅水邊一個叫烏宿的地方住了下來。

從前,沈從文曾多次坐船經過烏宿,在他的《湘西》中曾提到:「由沅陵沿白河上行三十里名『烏宿』,地方風景清奇秀美,古木叢竹,瀕水極多。」

正是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成了九妹最後的歸宿。九妹整日在烏宿河灘上轉悠,仍是像過去那樣什麼也不會做。20世紀50年代末,那場席捲全國的可怕大饑荒來了,湘西一帶餓殍載道,九妹沒能熬過那段日子,最終不幸餓死了,家人把她葬在了河灘邊上。

自從九妹離開雲南回到沅陵後,沈從文就再也沒有見過她。九妹留下了一個兒子,名字叫莫自來,是1946年的端午節前兩天出生的,據說年輕時長得很英俊,樣子很像九妹。

長大後也像父親那樣為別人建房子,一直在烏宿過著困苦的生活。晚年的沈從文雖然一直關心著這個外甥,但自己也生活在風雨飄搖中,無力給九妹的孩子更多的幫助。

後來,已經成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的劉祖春聽說了九妹的遭遇 後,同樣萬分心酸:「這個性情高潔而文靜的女人,遠離家鄉,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念外國學堂,讀外國小說,生活優越。」

本應可以得到適合於她本性的那份生活,但是由於生不逢時,嘗盡人間辛酸。她承受不了這個巨變,結果是她用盡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把自己徹底毀掉完事。這真是一個人生的悲劇。」

看到自己最心愛的九妹一點點被世界殘酷地吞沒, 沈從文無法原諒自己,畢竟,是他把她帶離了故鄉,讓她跟著自己四處輾轉。但是,對於沒有獨立能力的九妹來說,根基不穩,沈從文再多的扶持,也只能是徒勞。九妹悲劇的一生,彷彿被英國作家阿加 莎·克里斯蒂的一首《野玫瑰》道盡:

玫瑰盡情盛開

而後凋零

這就是故事的全部

只除了我聽到響聲

在那地面之上

眾多細碎的腳步

版權聲明:選自《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似水情緣》

諸子百家解密

薦語:這裡有最激揚的思辨,這裡有最純正的智慧,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歡迎關注諸子百家解密!

民國風雲

薦語:民國者,百家爭鳴,媲美春秋;風起雲湧,比類戰國。這是最好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思考 的精彩文章:

慎獨,自律的最高境界!
越懂事,越委屈
明理遠比數量更重要!

TAG:書法思考 |

您可能感興趣

甜文大佬——沈從文
沈從文:黃昏
黃永玉和他的表叔沈從文
沈從文與張兆和
真!甜文大佬——沈從文
黃永玉:我的表叔沈從文
沈從文:昆明冬景
沈從文:螢火
十堰歷史 | 沈從文夫婦書信里的丹江口
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評張新穎著沈從文傳:執著的身影
如果《怒晴湘西》的編劇是沈從文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寫沈從文故鄉的散文《尋夢邊城》等四章
沈從文的京漂
沈從文與劉文典有無恩怨?
「撈蝦人」沈從文
攝影家張祖道家中珍貴的老照片:林徽因、胡適、老舍、丁玲、曹禺、吳晗、沈從文
沈從文小說《邊城》中翠翠與祖父拉的船是什麼樣子的?
從《八駿圖》看青年沈從文的自由戀愛觀
沈從文:談寫字(二)
陳寅恪、劉文典和沈從文學識的差別,劉文典自述相差十餘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