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為人知的生前身後事

圖游十三陵!史上最全十三陵照片,揭秘明朝皇帝不為人知的生前身後事

京北昌平天壽山麓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十三座明皇陵靜靜的卧在這裡,帝、後們在深深的封土層下享受著昔日的輝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其間230多年,這裡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及皇后、太子、妃嬪、太監。通覽十三皇陵,那就是一卷大明的史冊呀。

十三陵中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其他的十處寶城寶頂建築大門緊閉,不對外開放,很是神秘,今天,小愛就來「揭秘」!小愛找到了最全十三陵圖片,這就跟大家分享!轉自攜程網。

一、長陵(明成祖)

長陵是明朝第3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朱棣於1402年-1424年在位。靠叛亂起家奪了侄子的皇位,遷都北京。一生建立了無數功業,北拒蒙古,南下西洋,還編撰了一部大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拍攝的時候正值深秋,天空湛藍無比,心中格外興奮,好人品帶來好天氣。

長陵的第一進院落就是陵門,第二進院落名為祾恩門,過陵思門後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明成祖朱棣銅像坐落其中。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後神牌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第三進院落為內紅門,院內依次設有牌樓門、石五供;五供後是高聳入雲的明樓。 明樓後面的土丘下面即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

二、獻陵(明仁宗)

獻陵是中國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位於長陵的右側。仁宗臨終曾遺詔:「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儘管比較儉樸,但仍然動用了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領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各府州徵調的民夫5萬人。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獻陵不對外開放,只能從外部看看了。 陵前漢白玉的橋欄已不復存在,橋下的溪流早已枯竭。

解放後,十三陵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特別是申遺成功後,國家和北京市、昌平縣都撥出專門費用修繕和管理,專門設立了十三陵特區,每座陵墓都有專門人員修繕和管理。

牆院、房檐上的這些神獸都是新修的,栩栩如生,金碧堂皇。

趴門縫裡看到了裡面的明樓和石五供,十三陵大都是這個格局。

陵內古松參天,鮮有人跡,成了烏鴉的樂園。

寢陵四周用青磚堆砌,牆面和四周圍繞的松柏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三、景陵(明宣宗)

景陵位於長陵左側,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宣宗應該算上一位明君,在治國方面頗有成就,在宮廷生活上注意節儉,用人行政上,親賢臣遠佞幸。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後宣德十年的正月十一日,天順七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有十位妃殉葬。

與其他陵墓相比,景陵略顯頹廢,掩映在居民生活區之中。

門前的牆壁已脫落,神功聖德碑周邊成了停車位,但是從祾恩門、祾恩殿台基上遺留的柱礎石上仍然能看出當年宏大的規模。

四、裕陵(明英宗)

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

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我去時候正在整修中。左右兩側特地留出了過去的殘垣斷壁,讓人們一睹昔日風采。

這棵幾百年的古松已乾枯,可惜了。我查閱資料時看到,三年前它還泛青呢。

松柏圍繞著明樓,樓後的高牆之下就是英宗偶的寢陵。

和其它陵墓的神功聖德碑一樣,都被鐵柵圈住,旁邊晾曬著施工民工的衣服。

五、茂陵(明憲宗)

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的建築在清初時保存尚好,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近年來得到了修復,祾恩門前的地磚剛剛鋪好,現在還用鐵柵欄圍著呢。

憲宗帝用情非常專一,實際喜歡的女人,一生當中只有大他19歲的萬貴妃,十分寵愛她。萬貴妃親生子夭折,為避免失寵,她開始監控皇帝身邊的女人,一旦發現有誰懷孕,便立即想方設法搞掉,電視劇《甄嬛傳》里的故事,有一部分就是從這兒來的。最後有個太監冒險把一位受孕的宮女藏了起來,才使朱見深沒有絕後。

這裡還在施工維護,磚瓦水泥擺在一邊。

六、 泰陵(明孝宗)

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是明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也許是因為「萬貴妃事件」的影響,這位皇帝對女色敬而遠之,他只有皇后,沒有妃嬪,成為中國歷史極為罕見的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南北朝好像還有一個這樣的皇帝)。朱佑樘執政初期很勤政,被譽為「弘治中興」,可後期就不行了,一切貪污腐敗全部恢復原狀。

泰陵隱匿於一片民宅後邊,明樓和院牆是新修的,陵前橋下古樹邊充斥著垃圾。

七、康陵(明武宗)

康陵是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他喜歡弄武,搬出紫禁城,住進自建的別墅「豹房」之中。 封自己為大將軍,自己給自己下令出征,率軍親征蒙古,然後又以皇帝的名義獎賞自己。每到一地,都不忘娛樂,每晚找個美女共度良宵,實在找不到姑娘,寡婦也行。京劇《游龍戲鳳》說的就是他。

康陵前是一個社區的健身場地,遠遠望去神功碑前飄揚著五星紅旗,感覺有點愛國主義的氛圍,再一想,這哪跟哪呀!

透過圍牆,拍到了康陵前的石五供。

這些古樹都有些年頭了。

康陵的明樓似乎更大一些。

八、永陵(明世宗)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皇帝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在位時營建的「壽宮」,所以規模宏大。其規制僅次於長陵,而超過前面的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後僅定陵與之同制。

陵前的紅門仍然保存著,這在未開放的陵墓中是僅有的。

我去的時候門虛掩著,守陵人正在吃飯,探身進去拍了兩張隨即被趕了出來,守陵人說是有監控,被上級看到要罰款的。

九、昭陵(明穆宗)

它是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位於大峪山東麓,就在定陵的旁邊。 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繼長陵、定陵後第三個對外開放的陵墓。

朱載垕在位做的最有功的一件事是打開國門,也就是現在的「改革開放」吧,據載當時全世界多一半的貿易與中國有關,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流入中國。因此有史學家推斷,若沒有後來的李自成和努爾哈赤,中國有可能第一個邁進資本主義的門檻,成為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

新修復的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

為配合反腐敗,這裡在配殿專門設立了「明代清官史事展覽」和「海瑞生平事迹展」。應該說各個朝代都注重反腐,都有清官,腐敗是導致朝代衰亡的根本原因。

祾恩門前的金水橋,雖然是新維修的,但石材仍然是古舊的。

不像其它的神功聖德碑露天,這裡專門蓋了碑亭。

十、定陵(明神宗)

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陵墓。朱翊鈞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統治中國達48年。同時他也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昏的,長期不上朝貪婪斂財,他死後23年,明朝就滅亡了。學者評價:明之亡,不亡于思宗之失德,而亡於神宗之怠惰。

定陵也是皇帝在位時建的陵墓,所以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也是開放的三座陵園之一。它還是十三陵中唯一進行了考古發掘的陵墓。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被焚,它的發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力主發掘的。

陵正門前方是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神功碑。

紅門這裡就是檢票口。

欞星門,它被比作陰陽的界關,也就是說從這裡就進入了陰間,有導遊介紹說:進去的時候不能從門中進,,出來可以從門中出,還有說一聲「我回來了」,以免魂魄留在陰間。哈哈

石五供,也就是的祭器,包括香爐一、燭台二、花瓶二,過去說都是銅的,後來被清代所挪。

入地宮,冷氣嗖嗖的有點陰森森。皇帝皇后的寶座還在,靈柩甚至屍骨都被紅衛兵焚毀了,可惡的文革呀!這些都是仿品。

大門旁邊的廣場上建有「昭陵博物館」,里展出的是地宮出土的珍寶,出土時候沒保護好,現在除陶瓷、金、銅器以外大多數都毀壞差不多了。

十一、慶陵(明光宗)

慶陵是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帝)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神宗死後光宗朱常洛即位僅28天,就因「紅丸案」暴死,是明代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皇帝。

慶陵原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後景泰帝被廢,按親王的規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此陵廢棄。百多年後,明光宗朱常洛即位28天後突然死亡,加之國力空虛,光宗的父親明神宗尚未下葬,更無暇再建新陵,只得把已經被廢棄了160多年的代宗陵重新改建成了慶陵。也就是群臣把這位掌權不足一個月的皇帝,葬入了別人的陵墓里。

雖是葬在別人的陵墓里,可這規格也比較大,保護的也好。附近就是守陵的慶陵村,現在發展的很快,也成了旅遊熱地。

慶陵村口的這兩顆古柏樹非常有名,據當地百姓傳說是哪位皇帝親植的,每年都要花好幾萬元來保護它,查了一下也沒記載。

這是我第一次步行去拍攝的,走的好累呀,旁邊就是公交站,班次很少,等的好急呀。

十二、德陵(明熹宗)

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位於潭峪嶺西麓。朱由校很荒誕,在位6年對當皇帝沒什麼興趣,對木工情有獨鍾,皇帝大權被太監魏忠賢把持,由於朱由校沒有孩子,死後由弟弟朱由檢接班。

駕車穿過這座寬大的漢白玉石橋就到了德陵門前,橋上的護欄大都是新修的,橋面石頭顯然還是當年的舊物。儘管橋上標著大貨禁行的標誌,我還是詫異為什麼古橋仍舊允許通車,不能再修一座便橋通行?

德陵的陵思門也是近來新修的,幾個施工的民工正在裡面午休。

陵思門右側挖出了一個深深的大坑,裡面砌了鋼筋水泥,不知是什麼用途,也不怕動了皇陵的元氣。

十三、思陵(明思宗)

它是明朝第16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崇禎帝)和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寢,因為它是妃子墓改成的皇帝陵,所以它不在十三陵集聚的天壽山主峰一帶,而是位於十三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南麓。找它比較費勁,走錯了幾次路,詢問了好幾位當地群眾在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路旁看到古松才發現它。

思陵在明朝時它只是皇貴妃田氏之墓,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登景山在壽皇亭旁的樹下自縊而死。死前指血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其意是怨恨諸臣欺騙他,感覺無顏見祖宗,希望李自成勿殺百姓,顯示出剛直的節氣。

隨後李自成農民軍將崇禎帝及皇后葬入田貴妃的墓中。清朝入主中原後,為籠絡人心,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思陵大門沒關,探著頭拍了兩張,隨即就被守陵人勸開,管的挺嚴格。

這些雕刻都帶有清代的印記。

這是在景山拍攝的「思宗殉國處」,「殉國」高度評價了崇禎帝。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籠絡人心,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神道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是為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修建的,後來就成了全陵區的主陵道「公用」了。 大紅門,過去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

這是長陵的神功聖德碑亭,剛剛進行了修繕。它在所有的神功碑中是最大的,龍首龜缺,高8.1米,碑陽刻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韻。

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古稱石像生,石料取自房山。它們造型生動,雕刻精細,和南京明孝陵的差不多。

在皇陵中放置這種石像生,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十三陵的石像生基本上是仿照南京的明孝陵設置的,只是增加了四位勛臣。體現了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同樣擁有文武百官和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然可以主宰一切。

石獸又分6種造型,每種4隻,全都是兩立兩跪的形狀,有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

這些動物造型或站或坐或立,栩栩如生。

石獸過去以後就是石人了,分三種造型,文武各4人。

石像生盡頭的這組玲瓏別緻的建築,它叫「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間部分,還分別裝飾著一顆石雕的火焰和寶珠,因此這門又叫做「火焰牌坊」,含有「天門」的意思,就是說死去帝王的靈魂從這裡進入,就可通向「天界」。

轉自

轉自鐘鳴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廣東有座小島,藏有明朝千噸黃金,至今無人發現
明朝五大名臣排行
他放過牛、當過和尚,做過乞兒,終開創一個盛世,卻對這五塊錢的一道菜念念不忘!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為什麼皇陵卻稱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皇陵卻稱明十三陵,剩下的三個帝陵哪裡去了?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陵墓卻叫「明十三陵」?
明朝總共十六位皇帝,為何北京的「明十三陵」只葬了十三位皇帝?
乾隆皇帝祭拜明十三陵,題了十六字碑文,說出了明朝滅亡的真相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與皇后一同葬於妃子陵墓
十三陵第八陵,永陵,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的陵寢
明朝最後的皇帝不是崇禎
萬曆皇帝為何三十年不上朝?最新原因大揭秘!
史上最懶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皇陵只葬了十三位?
唐僧不拜皇帝的一次,西遊記,第四十五回
史上最懶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真的這樣嗎
東晉最慘皇帝七朝才稱帝差點絕後,還娶了歷史上唯一「黑人」皇后
溥儀:一生做了三次皇帝,史無前例的末代皇帝
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皇帝
南明最後仨皇帝:一位明朝續命十年 銅錢為證
最後一任朱姓皇帝慘死異國,一朝四帝王仍救不起大明江山
清朝最有作為的五個皇帝,雍正未進前三,乾隆第二,第一不愧為千古一帝
晚清絕版老照片,第一張光緒皇帝的寵妃,最後一張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