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檢驗科檢驗項目「三大天王」之「血常規」

檢驗科檢驗項目「三大天王」之「血常規」

檢驗科檢驗項目「三大天王」之「血常規」


在醫學檢驗界,流傳著「三大天王」的傳說,他們就是「尿常規」、「血常規」和「大便常規」,前幾天我們談了三大天王的尿常規,今天我們來談一談血常規。

俗語說,中醫靠辨證、西醫靠檢查。西醫稱為循證醫學,其立身的根本是證據。各種檢查結果就是醫生賴以診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的基本依據。不做檢查就沒有證據,就不能下診斷、加治療,這是規矩。因此,看西醫要做各種各樣的檢查,是必須的。其中血常規是到醫院看病的人幾乎人人要做的基礎檢查項目,沒有之一。

這是因為,醫學檢驗技術設備的進步發展,讓血常規的檢驗更加安全、快捷、方便、成本低。且血常規檢查結果價值大,新技術的應用使檢測結果更全面、細緻、準確。使醫生對一些疾患的及早發現提供了有力的指引。由此發現重大隱患的例子,幾乎每位醫生都有這樣的經歷。該項檢驗安全、成本低,可以說是花小錢辦大事,性價比很高,因此,醫生十分重視並樂意為病人進行這項檢驗。

先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病例吧。

患者女,17 歲,因不明原因發熱入院治療,後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給予頭孢美唑鈉(2g,tid)和阿米卡星(0.4g,qd)靜脈滴注。經 7 天治療後體溫正常,其他檢查均正常,但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 2.5×109/L。

該患者為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抗菌藥物治療,白細胞仍然低下?正常感染的患者不應該是白細胞增高嗎?

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會找到答案。

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WBC)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

參考值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臨床意義

1.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見於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後等,新生兒和嬰兒高於成人。

(2)病理性主要見於各種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壞死、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藥、催眠葯等化學藥物的急性中毒,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也會促使白細胞增高。

2.白細胞減少

(1)疾病主要見於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2)用藥應用磺胺葯、解熱鎮痛葯、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製劑、抗腫瘤葯等。

(3)特殊感染 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等。

(4)其他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影響白細胞計數的因素較多,必要時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和白細胞形態等指標綜合判斷。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將血液製成塗片後進行分類,並求得各種白細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導致不同類型的白細胞發生變化,因此,白細胞分類計數變化,比白細胞總數更能反映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

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7.0)×109/L, 百分數50%~7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02~0.5)×109/L,百分數0.5%~5%。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0.1)×109/L,百分數0%~1%。

淋巴細胞絕對值(0.8~4.0)×109/L,百分數20%~40%。

單核細胞絕對值(0.12~0.8)×109/L,百分數3%~8%。

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

1.中性粒細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膿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血症、猩紅熱、白喉、急性風濕熱)。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計數可>10.0×109/L;重度感染計數可>20.0 ×109/L,並伴明顯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謂扣陛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葯、有機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後、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參見「白細胞增多」。

2.中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度惡病質、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損傷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等。

(3)用藥 抗腫瘤葯、苯二氮革類鎮靜葯、磺醯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葯、抗真菌葯、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葯、部分非甾體抗炎葯等。

【嗜酸性粒細胞】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 牛皮癬、濕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絛蟲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或創傷 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

(2)用藥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嗜鹼性粒細胞】

1.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1)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可達l0%以上;或淋巴網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症、罕見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等。

(2)創傷及中毒 脾切除術後;鉛中毒、鉍巾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2.嗜鹼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2)用藥見於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等。

【淋巴細胞】

1.淋巴細胞增多

(1)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結核及其他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細胞計數絕對性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性增多。此外,也可見於腎移植術後發生排斥反應期。

2.淋巴細胞減少

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時,淋巴細胞也可相對減少。

【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增多可見於

(1)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如結核、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瘧疾、黑熱病。

(2)血液病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

(3)其他疾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為呼吸載體,能在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全身各個組織同時,運輸二氧化碳,協同調節維持酸鹼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紅細胞計數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之一。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

1.紅細胞增多

(1)相對性增多

見於:嚴重嘔吐、腹瀉、排尿過多、休克、多汗、大面積燒傷,由於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濃度相應增多,僅為一種暫時的現象。

(2)絕對性增多

見於:①生理性增多,如機體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兒、新生兒、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償性和繼發性增多,常繼發於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山病和腫瘤(腎癌、腎上腺腫瘤)患者;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紅細胞計數可達(7.0~12.0)×1012/L。

2.紅細胞減少

(1)造血物質缺乏 由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腸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鐵、葉酸、維生素等造血物質不足,或蛋白質、銅、維生素C不足均可致貧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發性或由藥物、放射線等多種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症骨轉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 如先天失血或後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出血等。

(4)繼發性貧血如各種炎症、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等。

血紅蛋白(Hb)

血紅蛋白常被稱為「血色素」,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參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80~190g/L。

臨床意義

測定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確定貧血的類型,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

1.血紅蛋白增多

(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以及某些腫瘤如腎癌等。

(2)創傷 大量失水、嚴重燒傷等。

2.血紅蛋白減少

(1)出血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相同,見於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急、慢性。腎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於缺鐵性貧血,是由慢性反覆出血所引起,如胃潰瘍病、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於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等。

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對毛細血管的營養和支持作用;②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產生多種血小板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進一步止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內的不同時間可相差6%~10%。

參考值

(100~300)×109/L。

臨床意義

1.血小板減少

(1)血小板生成減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多發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惡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2)血小板破壞過多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等。

(3)血小板分布異常脾腫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

(4)其他疾病彌散性血管內出血、陣發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傷寒、黑熱病、麻疹、出血熱多尿期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粟粒性結核和敗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壞血病、阻塞性黃疸、過敏性紫癜等。

(5)用藥藥物中毒或過敏。如甲碸黴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葯、抗生素、細胞毒性葯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等。

2.血小板增多

(1)創傷 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後、骨折、m血後,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 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類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所以,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篇的病例,會發現,患者的白細胞減少受到頭孢美唑藥物的影響的可能性較大。

當然在血常規檢查中,不是某一項指標的異常就能夠確診患有某種疾病,而是需要多項檢查聯合支持某種疾病的證據。



檢驗科檢驗項目「三大天王」之「血常規」

醫學空間-讓連接有價值

四大主版塊: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空間 的精彩文章:

研究型門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王樹槐從肝脾論治慢性胃炎經驗
腔鏡手術,打洞數越少越好?
克羅恩病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因素:種族還是遺傳?
反式劈核鉤預劈核技術與常規超聲乳化劈核技術在超高度近視合併核性白內障手術中應用的隨機對照研究(內附手術視頻)

TAG:醫學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合金圓鋸片質量檢驗內容與檢驗方法
婦幼類檢驗項目解讀
糖尿病診斷中採用生化檢驗與常規檢驗的效果差異
大市場監管中的葯監局如何檢驗檢測
世界首例「尿液檢驗癌症」在日本試驗
軍隊特種設備檢驗系統全部通過國家級資質核准驗收
檢驗女神的唯一標準是「無劉海」 檢驗男神的唯一標準當屬「寸頭」
規模最大、檢驗能力最強!蘇州工業園區醫學檢驗實驗室公共平台盛大開業
第三方檢驗實驗室論壇:聚焦大環境與質量創新雙驅動
檢驗科常見不合格血液標本小結
檢驗真愛的食物之漢堡包
檢驗君,你未必知道的檢驗冷貨
效果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
鸚鵡性別檢驗方式
檢驗科春聯秀,檢驗人自己的春聯!
試機檢驗鏡頭
跳出教科書看檢驗結果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實驗室檢驗
江蘇省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質量管理暨實驗人員崗位培訓班紀要
高人醫檢驗科新增項目及其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