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往期推薦:小說:不要為這樣的生活減分(1)

【作者簡介】羅才梁,四川會理縣人,涼山州書法協會會員,曾任縣作協秘書長,當過知青,從事中學歷史教學二十餘載。退休後,返故里定居,受聘於縣史志辦公室參與《年鑒》編寫工作。喜書法,好撫琴,時有文章發表。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漫步古城會理北街,穿過城門洞,踱到十字街,往北一支煙功夫右拐進入蔣家巷。

兒時,蔣家巷巷尾往東一箭之遙便是古城的一段外城牆。歲月滄桑,儘管城牆已不是那麼完整,然古韻猶存。不知何時,人們為方便過路,城牆下方現了個洞,老百姓戲稱——「狗鑽洞」。出洞不遠處是護城河,河面上倒映著垂柳。沿河相距百步有兩座碾房,北頭張家碾、南面何家碾。一年四季清澈的河水緩緩地衝擊著碾盤,碾盤帶動沉重的石碾子碾壓著金黃色的稻穀,硬擠出白生生的大米。兩座碾房之間有座小橋——「洗菜橋」,橋面是由幾塊青幽幽的條石拼就而成,橋旁時有洗菜,捶衣的村姑、農婦。過橋不遠有座四合院——張家大院。大院周邊麥苗青青、稻花飄香,不知名的鳥兒飛來飛去,籠籠竹林里偶爾藏著間茅舍……再現了辛棄疾筆下「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畫面。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據如今仍居大院的張氏第三代孫張瑞文先生擺談,該院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年),至今已住了六代人,是由他的祖父輩三兄弟合力建成的。三位爺爺曾讀過師塾,後因家道中落,大的二十來歲,小的十五六歲就北上西昌,南走雲南打工謀生。稍有本錢後就做小生意……歷盡艱辛,嘗盡苦辣,幾年後攢得一筆銀錢,回家買下靠護城河邊的這塊寶地並籌劃建房。三兄弟依據在外打工時所見房屋式樣,綜合起來三易其稿畫出了份集明清和時風為一體的大院建築圖。大院外牆等用土木結構,內牆採用木質。然土建圖相對簡單,內牆木質板壁及房蓋下的廊沿板、窗等裝飾就複雜多了,哪裡刻鳥獸,哪兒雕花草,用陰刻還是陽刻,鏤空或不鏤空。還有一些附屬裝飾,如大門上畫什麼畫,門樓及各房前掛什麼匾牌、對聯,書什麼字體、內容……就連漆什麼顏色,都統統作了構思和設計。為讓後代子孫富貴發達,還不惜重金請來風水先生查風水、定門向……翌年冬月,大院才正式破土動工,耗時2年余,一座佔地畝余的四合大院終於落成。然後又將建房剩餘的銀錢和邊角余料在院後的護城河上修了座碾房。

新院落成,舉家歡慶。老大住上房,老二居右廂房,老幺歇左廂房,各住各不分家,一起開伙食,其樂融融。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新房敞亮、寬大,住著也舒服,但為建房耗盡了所有的銀錢。而此時三兄弟都安家生子,不願外出漂泊謀生,無奈只好租種土地及經營小碾房維持全家生計。白日田間勞作,夜晚燈下釋卷,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書中自有黃金屋」,幾年後兩個弟弟中了秀才。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孫也發達昌盛……也許是巧合,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幺房爺爺家居然還出了位縣長,當然這是後話。

20世紀的1950年,會理解放,在劃分階級成份時,按土改政策,張家雖擁有大瓦房,但無寸土,既然無土地,也就構不成地主了。大爺家有個孫子在解放前干過幾年保長,故家裡要殷實些,劃成了中農;二爺、幺爺家的後人則劃成了貧農,也就是因家庭成分好,大院才沒有被沒收,保留至今。

1958年,大院曾被易為生產隊的社房、公共食堂、區文工團排練場地,張氏子孫全部搬遷到二道院門前的小屋居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政策,舉家才得以搬回原屋。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如今走近大院,除院門口還留有一條供進出的路,四周已被林立的現代樓群包圍,但大院的基本格局未變。第一道八字型門樓仍面向東北方位,只是門向被遮了。進門左拐幾步是面向正東的第二道門樓,距門樓二丈余有一堵碩大的照壁,將大門遮得嚴嚴實實。照壁正中有一個擘窠「福」字仍清晰可見,「福」字右旁畫有一幅中國地圖,圖上標有「西康省」字樣;左旁是訓令或民約之類的條款,但已模糊不清。據考此圖文可能構於20世紀40年代左右,因民國時期,大院曾一度駐過國民黨24年,還設過舊區公所,該圖文是駐軍所為,還是地方基層政權所畫,已不得而知。二道門樓口左面牆上,制有一幅「婦女參加勞動衛生表」,這是半個多世紀前人民公社時期的產物。

進入二道大門,一個百餘平米且方方正正的院子出現在眼前,地面鋪的是一尺見方的青磚,部分已裂縫、風化。沿院子中軸線鋪設的是一條約三尺寬的石板路直通上房,踏上四級台階便是上房寬大的走廊。

大院雖經百年風雨,但建築原貌仍「濤聲依舊」,只是富有文化藝術氣息的裝飾物早已灰飛煙滅。房屋上半部僅存的雕花廊沿板、花窗等已是岌岌可危、殘缺不全;下半部的板壁、花窗等已不復存在,據說有部分房屋是當年生產隊用來保管糧食,為安全起見,拆掉板壁換成了牆;有部分則是張家後人面對破損的板壁無法居住,拆去後換成了磚牆及現代鋁窗鋼門。兩道門樓上的門畫還依稀可見,門額上方的大字匾牌毀於1959年,因生產隊辦公共食堂急需吃飯的桌子板凳,故大匾成了現成的原材料,而承受匾牌的雕花匾托因派不上用場留了下來。

如今大門上這兩個倖存的匾托,好像爺爺蒼老的雙目,在默默地注視著子孫及過往行人……植於上房後院與護城河之間的皂角樹,雖經百年風雨仍枝繁葉茂,挺立在那裡,見證著古城厚重的歷史,訴說著大院的興衰……

近年,張家大院交織在市政建設與古城保護的矛盾中,承受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碰撞。四周新建的高樓因墊高了地基,凡遇雨季,院壩成池塘……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是拆是留,誰也不知道?

散文:城牆根兒最後的四合院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紅塵三千(11)
散文:風雲老槐(外一章)
小說:紅塵三千(10)

TAG:作家薈 |

您可能感興趣

皇城根兒腳下的經典美食:老北京炸醬麵
北京皇城根兒的回憶
這裡才是皇城根兒的「根」
一棵香菜根兒的子孫後代
散文:月亮它照牆根兒,我給你唱小曲
梅根兒子出生後,女王興奮得連發4條推文,哈里二叔第一個送祝福
梅根兒子跟喬治王子重名!是巧合還是和凱特王妃的新一輪比拼?
衚衕兒是北京人的根兒,不是一日游的景兒!
家養1種樹,莫做「冤大頭」,一根枝就生一盆,個個葉綠、根兒壯
范仲淹代表作《岳陽樓記》背後的故事:壓根兒沒去過岳陽樓
皇城根兒的遊藝:暢行天下(王暉)談老北京傳統鷹獵用具
這是哈里王子和梅根兒子阿爾奇的照片?假的!
佟麗婭劇照曝光合體陳思誠,紅裙開叉到大腿根兒,忍不住放大看
英王室公布梅根兒子新照!阿奇王子抓哈里的手太有愛,五官像梅根
養蘭「好料」樹上找,養的蘭花根兒爆,出玉根,花色正,花兒香!
小說:把根兒留住(上)
「草根兒」節目輪番演出出好戲年味兒足——沈家營鎮群眾文化扮靚新春
梅根兒子第三個保姆終露臉,新保姆獲王室好評,和梅根一樣是非裔
王子文玩的這麼大,把連體褲穿到大腿根兒,網友:麻煩借張紙給我擦口水
為什麼霧霾總治不了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