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當《心經》注入生活

當《心經》注入生活

佛教裡面講,「百年修得同船渡」,我們遠遠超過了同船渡的範疇,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徒步,一起感受汗水和淚水,一起接受一個個考驗。所以我們的緣分何止百年。

智慧與無明

昨天在路上有人問我,什麼叫智慧?我當時沒有回答,因為一下子真不知從何說起。這三年中,我們一直在講般若、講思想。般若的思想體系就是智慧。葉曼老師講《金剛經》時說過,雖然所有宗教從某一個角度和入門來說都差不多,但佛教和其他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般若」,因為有了「般若」,佛教的殊勝性就體現出來了。

那般若是什麼呢?般若就是大智慧。超越世間一切聰明才智的那種智慧, 才叫大智慧。當一個人站在百層大樓的第一層時,你和他講站在一百層看到的風景,他肯定聽不懂,也不會相信。因為他看不到、摸不著。佛教的般若思想中,核心的一點就是空性,也就是緣起性空。「空性」的思想,我們一般人很難聽懂。《心經》裡面從始至終一直在講「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講到了十八界。裡面這個「無」,其實是指空性的本質。

十八界以後,就是破十二因緣。無明,行,識,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講的是我們人的一世生命過程。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一環套一環,在三界裡面輪迴,所以所有的輪迴皆從「無明」開始。

那什麼叫無明?通俗地說,就是不明白。我們在什麼狀態下不明白?——比如做企業,一般人都是:我要做大,我要賺多少錢, 我要買房子,住大別墅,我要買豪車,我要怎樣怎樣。無明都是不斷地要,獲取,要把東西抓到手。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東西抓到手裡之後真的會為我們所有嗎?

慾望與放下

我前面去北京講課的時候,有個小夥子來接我,在車裡和我聊起來。他說,我昨天去了一個老闆家裡,二千多平米房子,哇,在四環以內,二千平米呀!就非常羨慕。我坐在後面想,二千平米算什麼,我們寺院還有好幾萬平米呢。實際上,一家三口住二千平米,你想想那是什麼狀況?到處都空蕩蕩的,打掃需要很多時間,還要花精力去維護。我覺得,合理就是最好的,一家三口住個一百七八十平米的房子最溫馨了。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要學會不斷思考,我要這個東西,到底為什麼?有必要嗎?《佛說八大人覺經》里說,「多欲為苦,生死廢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意思是,人從生到死,天天都在忙碌,在奔波,在操勞,從哪裡起?就是由貪慾引起的。如果能做到「少欲無為」,就能得到身心自在。我們不能說沒有慾望,但要少一點淡一點輕一點,學會做減法,不是說什麼都要去做,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慾望,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魔障,最大的「無明」。一天到晚忙生意,誰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當你拚命追求金錢、名望、地位、權力這些東西的時候,發現自己越來越老了,最後要吃吃不動,要玩玩不了,或者身體壞了,得了癌症,所有東西只能眼睜睜看著,不能享受。

我們這麼講,有很多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誤會,佛法只是站在人生的至高點來看待問題,是站在樓頂,不是一層,二層。站的高,自然看的遠,看的透徹。有人擔心對自己的員工講般若思想,他們會消極無為,產生不作為的想法。不能說這樣的擔心沒有一點道理,但是佛法的般若思想卻是真實的大智慧,是頂尖級智慧。我們讀《心經》的時候,看它從前面破十八界,一直到破十二因緣,最後是「無智亦無得」,這就是最高的境界。

芸芸眾生都在追求權力、金錢、名望。我們儒家講立功、立德、立言,三部曲,功成名就,流傳千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能做到這樣,就是儒家所說的,達到了人生最圓滿的境界。但佛教的最高境界不是這樣,而是要「無智亦無得」。我們追求智慧,要把智慧扔掉,我們追求人生各種各樣的得到,要把得到扔掉。大家想想,這是什麼境界。

如果我們在徒步沙漠的過程中有了這種思想基礎,就不會以目的地為標準,也不會為「我想得到什麼」作為自己的要求。從不要求什麼,放下,然後自適、隨順,這就是般若空性。如果把這種思想應用到生活當中,你會發現什麼?

當你為了某個東西去做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成了你的束縛。你為了金錢,金錢就成了你的束縛;為了名利,名利就成了你的束縛。反過來,運用般若思想——你把自己通通放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身心自在。我們徒步,不以目的為目標的時候,什麼負擔都放下了。放下了,就身心自在。身心自在後,身體的潛能就打開,也許本來只能走50公里,你走了七八十公里還不覺得累。人追求一個目標,目標會成為你的束縛,鉗制你,你就產生恐懼、掛礙、擔憂等等。當你全然放下的時候,身體和智能才會發揮到最佳狀態。

最近幾年,電視台舉辦各種唱歌比賽。有的人第一次上台亮相,就是所謂的草根不是什麼名星,所以他全身放鬆,達到一種忘我的狀態,台上台下,變成一個我,再加上音質好,唱歌的時候把自己化到音樂里,那種狀態下發出的聲音會震撼每一個人,震撼我們的心靈。如果他唱歌的時候老想著我要拿第一,我要過關,我要怎麼,這個「我要」作為前提,就成為極大的束縛和壓力,讓他放不開,輕鬆不得,就不能很好地發揮。

佛教里的梵貝音,也叫海潮音,可以想像自己站在海邊,從一點點小浪開始,慢慢的一直到大浪奔騰洶湧而來,一直到撲到身上,你整個人就淹在裡面,化到裡面了。而要做到「化到裡面」,首先是要空掉自己。

當心達到空凈的狀態,便是一種沒有對待的境界。生活中,我們要這個,要那個,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這都是有對待,有取捨。世上什麼東西沒有對待呢?空氣,陽光。空氣,我們每個人都在呼吸,無論是國王還是乞丐,一律平等;太陽,從高空中照射下來,不管是高山、峽谷、沙漠、雪山之巔,乃至花草樹木,垃圾場,同樣普照,無量無邊覆蓋。

如果人的思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無分別的對待,你的成就就可以無量無邊,這就是般若的世界。

所以,當你不為名利去做這件事,不為執著某種「得到」去做這件事時,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才會自如地駕馭這件事。

觀照自我

這幾天我一直在講一個話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每時每地去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往哪裡去?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但人在做事的時候,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為什麼去做這件事情的正確答案嗎?

比如我,十多年前,我來香海禪寺的時候就問自己:佛教在這個世界是做什麼的?寺廟的存在又起什麼作用?出家人能為這個時代貢獻什麼?當你去做事,去策劃人生的時候,你對自我的定位會越來越清晰。我們都知道人一定會死,都知道做事要付出,也知道要多經歷才能豐富自己,但我們很少去追問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活著的真正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我來這個世界短短的存在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我們永遠都活在自己的喜怒哀樂、自我的狹小圈子裡,永遠在各種慾望中失掉了自己。《心經》裡面講的般若智慧,是讓我們超越一切分別,比如,有愛怨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對待,有對待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執著。為什麼說沙漠徒步是一種修行,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有潔癖,每天睡前不管多晚必須洗腳、換睡衣,但這四天以來我挑戰了自己,不換衣、不脫衣服就睡覺了,這也是一種自我超越。

若想了解佛教,一部《心經》讀懂就足夠了。《心經》里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觀」,就是看到自己的痛苦,看到自己的感受,看你要成為什麼樣一個人。你怎麼看自己?——從高度,廣度,深度看,從一個更大的思想格局去看待自己,還是從某個小角度小視覺去看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決定著你的未來走向。你今天成為怎樣的你,都是因為你怎樣看待自己,你的心對世界、對人生怎麼解讀,最後成就了你在此生中的所有可能。這個「看待」,就是觀照。從別人所說的,父母的指導,老師的教育,或者通過工作得到的經驗,然後來確定、看待自己。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維,思維決定著我們的未來。人的思維把自己局限住,是最大的悲哀。為什麼般若空性思想能讓我們打開一個無限的可能,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是無邊無際的空間,你想發揮多大就可以發揮多大。

活出最好的自己

以前有個畫家到莫高窟作畫,畫的很好,在全世界辦過二三十次畫展,是當代青年中傑出的一位畫家。我們經常一起聊天。一次,他拿新作給我看,我不是很懂畫,但我有個感想,畫家應該用你的筆、墨、紙,把你的感受注入到這三種東西裡面。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大家都知道真實的向日葵其實不是這樣子,為什麼這幅畫能得到全世界那麼多人認可和共鳴呢?因為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悲苦和豐富情感注入到了裡面,通過一幅畫就能讀懂他整個生命歷程。你把自己人生的某種深刻感受注入到畫裡面,把它表現出來,你就成為這個時代的唯一,別人無可替代,你即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我們在這世上都應該作唯一的人,唯一的自己。你可以學習他人的精神,但不要去模仿。「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做父母的,也應該讓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對於他的選擇、愛好,父母要做的是好好支持他,而不是用自己的愛好和選擇代替孩子。這些年,我和企業界人士來往較多,我對他們說:你不要在乎企業做多大,也不要在乎你做什麼,你喜歡這件事,就是最大的動力。就把自己喜歡做的事自始至終堅持下去,並且做出你最好的狀態,你就成功了。樓房有高有矮,樹有大有小,小草和鮮花也不一樣。你是花,就不要與樹或草比,你們沒有可比性,你只要綻放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就行了。

有些人做出一些成績後迷茫了,金錢、房子,車子、名利都有了,接下來該往哪兒走?找不到繼續奮鬥的目標和方向,所以迷失了自己。這時候就需要更高的思想來指導他。《心經》的般若空性思想,隨時隨地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這幾年我有一個經驗:痛苦來自我們的抗體。但凡痛苦,是因為有抗拒。如果你不接受,不斷地抗拒,痛苦就越來越大。解除這種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你老伴天天嘮叨,接受她;你員工讓你怒火中燒,也接受他……

當你解決問題的方式一直沒有改變的時候,就會複製很多同樣問題來到身邊,同樣讓你頭疼的人會一再出現。你的內心沒有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改變,你的世界永遠是老樣子。所以痛苦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感召、吸引來的。宛如一堆乾柴,一點火星就會燃起來,但是一堆濕柴,就很難點著。為什麼呢,因為內在的本質和它不相應。你有痛苦的因,煩惱的根源在心裡,所以你接觸一點外緣就會起現行。

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想要什麼都由自己決定,你就能成為生命的主宰。佛法修行便是主宰自己的生命,主宰自己的喜怒哀樂。人的這種主宰力量,決定著自己的圓滿。

變化與不變

《心經》里的「照見五蘊皆空」,本質上就是破除我執。所有修行都是從破我執開始的,破掉了,你就能夠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難在你身上不能落腳。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不理解,認為色就是女色。實際上這句話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人都由五個方面組合而成,也就是物質和精神的全部。「色」代表我們的肉體,以及往外延伸的一切物質,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都稱為物質,一切物質就是「色」。

「色」的定義是什麼呢?障礙和變化。一切事物無不處在變化之中,這是世間萬物的運行法則。能懂得這種法則的人絕不是一般人,是有大智慧的人。不懂這個法則的人,就會被法則所左右、困住。現在,我們的企業家都在研究大趨勢,大趨勢就是這個時代會有怎樣的發展、變化,然後在此背景下,結合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把自己的事業往前推進。把握了這種趨勢的人,就能成為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比如馬雲。變化是一切法則的核心,也就是說,變化是最大的不變法則,我們不能脫離這種法則去看待問題。

這十年來,我們的培訓換了一撥又一撥人。能走到現在,就是最大程度地做好了自己。通過這個事能利益十個人,就有十個人的成績,利益到千千萬萬的人,千千萬萬人都會來附屬你,你的成就就千萬倍大。

佛之所以能得到那麼多人恭敬禮拜,因為他可以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他才永垂不朽,永不過時。就像孔子一樣,他的思想我們現在還在引用。我們也是這樣,你所做的事情,你的思想,能利益到無量無邊的人,你就能成為這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你就能影響這一代人。我們做商業戰略,是要從這個角度出發。

明了「關係」

我們通過「色」去了解天地萬物的規律,從天地萬物的規律,再來反思自己跟天地萬物的關係,在這些關係當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人生就活在各種關係之中,比如:你的心跟身的關係,你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個人與企業的關係,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係,個人和世界人類的關係,個人與宇宙的關係……當你逐漸打開自己,每走出一步,超越自己的時候,你能更清楚地看清這種關係。一個人,若僅僅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會處在一己之悲傷哀樂之中;當你把個人的命運與社會、國家、世界、人類、宇宙萬物捆綁在一起時,你的自我定位和使命感就完全不同。

這次我們去沙漠,坐在那裡看到如此優美的風景,如此獨特的氛圍、情境,我們都不忍心去打擾它。如果走時不把留下的蠟油、垃圾清理掉,若干年後它會變成垃圾場,我們就感受不到那種純凈了。這就是你跟天地萬物的關係,明了這種關係後,你不會隨便毀壞一草一木。你今天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明天就會回饋你,水污染、空氣污染,各種污染全來了。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緣起性空互為對待的關係。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狹隘的空間里。

希望我們這次般若修鍊營,能以《心經》為起點,去悟出般若空性的思想,放下自我,破除我執,站在宇宙天地萬物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存在。這樣就把我們的思想格局放大。放大後,你會發現自己活在天地之間是一種很好的過程,這種過程,你把它當做修行,當成自我實現,也可以當作靈魂純凈度的提升。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編輯:凈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大家知道「借花獻佛」的由來嗎?快快進來長知識吧!
佛教說的空並非是什麼也沒有
藏族人竟然把氂牛看成……
多識活佛:對於信仰,佛教竟然褒貶參半
想學通佛法,需要這些條件

TAG:多識活佛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用心記錄生活
回歸生活的初心
用畫筆描繪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知青故事 為生活《恭喜》
《假期生活小趣味》——被玩壞的生活
韓劇《機智的監獄生活》
用心靈觸摸生活
《易經智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用心讀道 生活美妙
愛生活 懂生活 其實生活很簡單!
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妙
生活不開心該怎麼辦?
生活中單純沒有心機,其實城府很深,心狠手辣的生肖!
生活小片段——她家有本難念的經
韓國嚴打中國抄襲者,《偶像練習生》《嚮往的生活》們怕了嗎?
做好生活保健,解除痛經困擾
悅讀:《極簡生活-簡而美的生活》
張國通:像由心出——歷史和生活都需要被記錄
生活札記四:生活
生活,貴在心境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