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治國之根本,在於「禮」、「分」、「名」的維護

治國之根本,在於「禮」、「分」、「名」的維護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以上這段話出自於《資治通鑒》第一卷周紀一開頭,其大體意思是: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禮教指的是法紀,地位指的是君臣有別,名分指的是公侯卿大夫等官職。

開篇第一卷卷首之語,可見其重要性。

所謂禮教,實際上便是禮節與道德,當然也可以稱為在社會上束縛人的條條框框,天子為什麼要重視禮教的建設?便是要讓臣民守禮,在他們心中建立一道不能逾越的無形底線,並且將君權神聖至上的理念廣泛傳播。

比如「三家分晉」,韓趙魏剖分晉國,周天子不號召天下共同征討,反而為他們加封賜爵,也就在「禮」上承認了他們的地位,既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便可名正言順地列位諸侯,而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而地位,是一個人在社會的位置,因其社會階級所得到的榮譽和聲望。地位越高,獲得的名譽和聲望就越高。在古代,衡量一個人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標是官位,公候卿大夫,級級遞減。古人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之所以高,其很大原因是因為科舉,只有通過了科舉,才有機會進入官場,才可能謀求更大的官職。

所謂「名分」,先有「名」,後有「分」,而後才能成事。孔子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實際上指的便是這個道理。

禮樂崩壞,則亡國不遠。於國家而言,除了軍事,維護禮教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縱觀古代王朝興衰史,一個朝代末年,沒有那個不是禮樂崩壞的,社會制度被打破,於是人們便會謀求一個新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曾國藩之家庭教育
秦始皇治下的秦國,以水德治國,軍隊皆穿黑色戰甲!
葉利欽:從「鐵血總統」到「病夫治國」
仁和:濟家、治國、濟天下!
「以智治國,國之賊也」智慧與誠信,究竟哪個才是治國之本?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
歷史上的權臣分為禍國殃民和治國能臣,但結局也分好幾種(二)
歷史上的權臣分為禍國殃民和治國能臣,但結局也分好幾種(三)
歷史上的權臣分為禍國殃民和治國能臣,但結局也分好幾種(四)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真的有治國之才嗎?
蔣介石的偶像,毛主席說獨服此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節儉治國的隋文帝
和耶穌一個時代的皇帝:勤勤懇懇治國有方,是中國人的典範
道教的治國觀
歷史上的權臣分為禍國殃民和治國能臣,但結局也分好幾種(一)
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00句,國學經典(含譯文)
老子說的「無為」,其實是最民主的治國之方
為政治國的哲學
此奇書囊括天人之道,習之可以立身處世、治國安邦、參透宇宙萬化
宋治國、趙鎧、張懋、靳同軒、喬溪岩、周曉光國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