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去紫禁城,明朝太監平時都吃些什麼?

去紫禁城,明朝太監平時都吃些什麼?

去到北方後,喜歡上吃春餅。

北方人以為是很平常的食物,作為南方人的我,看了卻很新奇。

後來查了才知道原來春餅古已有之,唐代《四時寶鏡》里就記載過「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明朝的宮廷里也吃春餅,《酌中志》的《飲食好尚紀略》里就記載了說元月初七這天,明朝宮廷里要吃春餅、合菜。食物很有意思,有時候一篇文章中不需要任何一個修飾,只要寫一些食物的名字,過不了多久,也會覺得這篇文章里描寫的生活是幸福而美好的,就像《酌中志》里所記載的宮廷食物。

太監們的生活鮮少是快樂的,至少從政治生活中,窺見的多是大太監的扭曲、病態、愚蠢,以及最後的悲劇下場,無論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

好在我們還能讀到劉若愚這個太監的文字,他在監獄裡用他平淡的語言記述著宮中所發生的一切,為後代研究明史留下了一份寶貴資料,也為歷史留住了一絲溫度。

在劉若愚的筆下,太監真實存在著,在紫禁城裡蹦跳、歡喜、沮喪、煩惱,他們如你,如我,如人一樣生活。

在宮廷中,宦官和宮女結為對食、組成家庭是一種風尚,因而每一年的開始是從一個紫禁城每一個小小的家庭中開始的。年前臘月二十四孝年之後,宮中內臣就要換上葫蘆景補子和蟒衣了,每家都在蒸點心,準備年節要吃的肉,一準備就要準備上一二十天之多的量。

到除夕夜裡,大家也相互拜年,也大吃大喝,也唱歌跳舞,也貼春聯和年畫。各家各戶床上還會掛上金銀八寶、西番經綸,也有人編結黃錢如龍。各家的廊檐下還會插著芝麻秸,暗合著步步高升的意思。

初一日早上,五更便起,喝椒柏酒,赤水點心。互相拜賀時也還是吃,選了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裝成一盒兒,名為「百事大吉盒兒」,又用小盒子裝上驢頭肉,喚做「嚼鬼」。

立春前,要嚼蘿蔔,名曰「咬春」。

元宵節的風物最美,吃食也多。這一日可以吃到冬筍、銀魚、鴿蛋、麻辣活兔、塞外之黃鼠、半翅雞、江南密羅柑、鳳尾橘、漳州橘、橄欖、小金桔、風菱、脆藕、西山蘋果、軟籽石榴、水下活蝦,這都是外地運來的美味,而本地賾也有燒鵝雞鴨、爆炒羊肚、豬灌腸、帶油腰子等等等等。

二月二日龍抬頭,各家便會油煎黍面棗糕。吃河豚,喝蘆芽湯,還要吃桃花鮓。

三月二十八日,吃燒筍鵝、涼餅、糍粑、雄鴨腰子。

四月初八日,吃不落夾、初嘗櫻桃、吃筍雞、白煮豬肉、喝白酒。

五月初五日,吃長命菜、喝雄黃酒、菖蒲酒、吃粽子和加蒜過水麵。

等等等等,一年下來,吃盡了新鮮花樣,倒也把生活過得有趣了很多。

又因為太監們都是受過苦的人,因而格外愛吃牛、驢不典之物,以為驢的外腎卵子可以補虛壯陽。

吃東西也是越吃越講究,宮裡有些宦官的直房裡有自己的茶廚房、雙煤灶,因而常常邀了擅長做飯的內監過來,請客吃飯,好不熱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一牛人,朝鮮建廟萬人供奉,日本首相頂禮膜拜視其國寶
明朝女漢子:「31歲搶7歲男孩為夫,統一了蒙古」
服裝史專家解析龍袍歷史: 皇帝獨享龍袍源於明代
中緬邊境的果敢族,祖先竟來自明朝最後一支鐵血軍隊,至今沿用明朝習俗
宣德爐是明朝銅器的代表作 是古代仿製數量最多的銅器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滅亡後,紫禁城裡的那些太監都去哪了?
明朝太監為什麼那麼牛?他們都管哪些事?
都是太監,為什麼明朝的太監能權勢滔天,清朝的太監卻只能是奴才?
溥儀退位後,紫禁城裡的那些太監們都哪去了?
康熙曾說明朝的太監有餓死的,明朝太監:胡扯,我們每天吃羊肉!
朱元璋明明禁止太監干政,那明朝為何還會被稱為太監王朝呢?
慈禧太后早上起床時被太監瞧見,為何卻殺了太監?原因讓人忍俊不禁
明朝太監為何能到花街柳巷玩耍?原因竟和太監身上一樣東西有關
太監那些事兒之明朝的太監為何地位那麼高?
明朝為何太監辣么任性?答:莫辦法,太監裡面人才太多,擋不住
明朝太監經常禍亂朝綱,為什麼皇帝對太監「情有獨鍾」?
紫禁城裡的秘密,明朝太監不娶老婆為何會被人嘲笑
朱元璋嚴禁太監干政,為何大明朝還是毀在太監手裡?
慈禧太后晚上睡覺時,也要太監服侍,太監若是睡著都會被殺頭
明朝一皇帝為救太監不惜下跪,結果這個太監卻差點終結明朝
為何明朝太監宮女可以搞對食,清朝宮廷卻堅決禁止?
清朝老照片:被趕出紫禁城的老太監,一臉茫然,不知該何去何從!
古代皇帝吃不完的飯都去哪了?宮女太監能吃嗎?
明宣宗時期為何會允許太監讀書,開啟明代太監亂政先河!
清朝滅亡後,那些太監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