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在沉默深海 尋找「致遠艦」

在沉默深海 尋找「致遠艦」

展覽:尋找致遠艦

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最痛的記憶之一。中國在戰爭中的慘敗,讓世界看清了東方巨龍的孱弱,戰後賠款令日本實力大增,也揭開了此後數十年間日本對中國步步蠶食的序幕。在這場百年前的兩國較量中,史書中的「致遠艦」宛如一顆不滅的星辰,凝聚並閃爍著種種針鋒相對的矛盾,以及背後因果鏈條摩擦交錯而成的光點——它的沉沒是國人沉痛鬱結的焦點。

120年後,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水下考古調查中,意外地發現了這艘戰艦的遺骸,並開展了考古打撈工作。2016年,「致遠艦」的打撈發掘工作被評選為「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的今天,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聯合多家單位,推出「尋找致遠艦」展覽,展示了「致遠艦」考古的成果,意圖帶我們重尋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感受那個危機重重的時代。

破浪乘風覓舊波——發現「致遠艦」

展覽的入口即模擬出戰艦舷窗,意在引導觀眾浸入展覽主題。展覽以一組我們最為熟悉的展品作為展示的開端:教科書中甲午戰爭的章節、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海報、電影《甲午風雲》DVD光碟、甲午戰爭主題撲克牌,還有黃海海戰各艘戰艦的拼裝模型等。這樣的展品安排,喚起了眾多觀眾對於甲午戰爭的個體經驗與記憶,讓觀眾為進入真正的展覽做好了熱身,同時隱隱透出多層深意。它們既暗含著百年前激烈戰鬥的結局與餘緒,也透露出當下對致遠艦的通行敘事;它們既包含著對史實的追溯,同樣也蘊藏了現今人們的演繹與想像。這樣的鋪墊,為後續展覽內容「破舊立新」、回歸現場埋下了伏筆。序廳背後,巨大的展板上繪製出甲午戰爭的時間軸線,軸線上的時間節點,帶我們一同溫習曾經熟悉的歷史敘述,讓我們「浸入」到黃海激戰和致遠艦所在的宏大歷史背景之中。

考古隊員水下調查沉船遺址

展覽的第一單元,暫時地將我們從甲午戰爭中抽離,回歸到對展覽所展示的文物本體來源的關註上。近30年來,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蓬勃發展,這本身就是對120餘年前那場戰爭中中國海權盡失的屈辱歷史最好的回應。1894-1954,第一番甲子輪迴中,中國人歷經鐵血抗爭,讓中國海域重回寧靜;1954-2014,第二番甲子輪迴中,中國人繼續努力奮鬥,讓自己不僅有實力維護海波寧靜,更有力量探索和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致遠艦」的水下考古工作,使用了我國第一艘自主設計研發的專業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號」作為工作母船。同一片海域和空間,不平靜的戰爭與平靜的考古打撈,被擊沉於自家海域門口的船隻與今天揚帆海面的自主設計的考古船隻,都構成了令人唏噓的古今對比。

考古隊員所穿戴潛水面鏡和潛水刀

2013年,為配合丹東港海洋紅港區基礎建設項目,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保護中心會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開了對甲午海戰交戰海區的水下考古調查。120年前那場激戰中,北洋水師共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5艘軍艦。其中「廣甲」、「揚威」之前位置便很明確。此次考古調查試圖尋找另外的幾艘甲午沉船。經過多種物探設備的勘探,在丹東附近海域發現一處沉船遺址,據地域命名為「丹東一號」沉船。這艘沉船的鐵板材質與19世紀歐洲造船的材質吻合,同時有機槍、炮管等武器,可判斷為北洋水師軍艦。發掘揭露後,共清理出水180餘件文物,其中有多件寫有「致遠」字樣,根據船體時代、沉沒位置、出土文物等多重證據判斷,可以認定此船就是赫赫有名的北洋水師致遠艦殘骸。

展覽的第一單元「重整河山」,主要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的發展歷程和工作方法。天花板上一道藍光,將整個展廳籠罩,為觀眾營造出置身水底的錯覺。展牆之上水下考古隊員照片排列成「遠」字,並配合以水下考古視頻影像,這讓原略有距離感的水下考古活動紮實落地於具體的人物形象之中。眾多水下考古裝備的陳列,則令人切實感受到了這一工作的嚴密與真實。正是這些人與物,構建了我們重新觸摸致遠艦的起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致遠艦」的體溫

人人都知「致遠艦」,可它究竟是一艘什麼樣的戰艦呢?展覽的第二部分「鐵甲無聲」,帶著我們一起走近了「致遠艦」的本體。

這艘建成於1886年的中國戰艦,是清政府耗費80多萬兩白銀巨資訂購的「高洋上」的進口貨。它的製造商是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而這個工廠後來也為日本生產了致遠艦在海戰中意欲撞沉的「吉野號」。其實中方參戰的「超勇」、「揚威」、「靖遠」等艦,日方的「浪速號」、「高千穗號」,也都是此家工廠生產。從這個角度看,北洋水師的船艦至少在建造之初與日本戰艦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作為防護巡洋艦的致遠艦,又是北洋海軍中航速最大的大型軍艦。從展覽中的歷史照片中來看,致遠艦等一干戰艦建成之後頗具聲勢,很讓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始人李鴻章感到驕傲,他1891、1894年兩次檢閱北洋海軍,感覺渤海門戶已經「深固不搖」。實際上,這種感覺不能說完全是李鴻章的錯覺,即便是日本人,對北洋水師的軍艦硬體也評價不低。1891年,丁汝昌曾率「定遠」、「鎮遠」、「致遠」等6艘北洋軍艦造訪日本,當時就在日本引起了震動。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撰文感嘆中國戰艦巨大,裝備完善。日本人甚至將北洋軍艦視為「東洋巨擘」,在進行侵略計劃之時,自感自家海軍力量相形見絀。

加特林機槍

當年的致遠艦初成下水,迎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風,一路威風凜凜來到中國。然而不出十年,戰火硝煙之中,它粉身碎骨沉入海底。現如今,展板上繪描摹出它的輪廓,「舷窗」里透露著曾經的雄姿,然而展櫃中,我們卻只能看到銹跡斑斑的零件開關、殘破船體。精心繪製的考古線圖,只能描畫百年來它在海底散落的殘骸。

1894年9月17日,在日本攻下朝鮮平壤之後的第三天,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集結,擬挑起戰鬥。上午11時,北洋艦隊發現日本艦隊,丁汝昌下令備戰。至中午12點50分,雙方交火,大戰開始。戰鬥開始不久,丁汝昌座艦「定遠」因年久失修,艦橋為大炮震塌,丁汝昌負傷,用於指揮的信旗被毀。雖然丁汝昌堅持督戰,但是整個艦隊一時間群龍無首,漸落下風,「超勇」被日艦擊沉,「揚威」重傷。北洋艦隊隊形混亂,又遭敵艦前後夾擊。「致遠艦」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艦體傾斜。此時,海戰中最為悲壯的一幕發生了,管帶鄧世昌下令以致遠殘軀撞沉日艦「吉野」,欲與之同歸於盡,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200多人壯烈犧牲。甲午海戰持續至下午5點,雙方各自退出戰鬥,中方損失慘重,5艦沉沒,死傷千餘人。日方5艦重傷,死傷數百人。日軍由此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致遠艦逼近日方軍艦場景模型

關於這場戰鬥,教科書、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的刻畫很多。然而文字的表述不免缺少具象的震撼,而鏡頭的拍攝又受限於取景框,難得全景。展覽「龍血玄黃」部分展示的海戰場景復原模型,給了我們全景審視海戰的宏大視角。雙方24艘戰艦配以各類特效——如戰損、彈痕、血跡、浪花、水柱等,全部由策展人員手工製作完成。場景逼真,令人震撼。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是戰船中彈後冒起的濃煙,惟妙惟肖,細看則實際是用棉花製成。「致遠艦」與吉野號對峙的場景模型,被特別放置在獨立展櫃中。但見「致遠艦」周遭水花四起,艦冒濃煙,模型靜止無聲之處,卻自有一番無可奈何、孤注一擲的悲壯豪情。

致遠艦舷窗

「致遠艦」沉沒的那天,恰是管帶鄧世昌45歲的生日。他的生命與200多名戰士一起,在那天定格。戰鬥殘酷無情,歷史不容微塵,大時代中的個體生命,在歷史的車輪中被輕易碾碎。但卻是那些生命,讓致遠艦曾經有溫度地存在過。在正統歷史的敘述中,他們的生命雖然在特定的歷史事件中交匯,最終被宏大特定的歷史事件所定義,但實際上,他們也各自擁有過不同的世界和生命軌跡。水下考古工作對遺物無差別的全面收集,讓我們有可能看到那些小人物的世界。展覽中列出了今天我們能夠知道的那些將士名單。作為符號的名字,讓我們想像不出他們的面龐和性格,但碗盤杯碟、燈座掛鉤,這些近乎瑣碎的發現,卻讓我們有可能接近他們的體溫。他們的西洋瓷器餐盤也書寫著「致遠」的名字,想必這威武的戰艦滿船的洋貨,既讓他們欣喜,也曾讓他們自豪。銘刻著「雲中白鶴」的印章,或許正透露著某個人的自我期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戰士們的血百年來在海波中早已滌盪清明,只在這些零碎的物件中留下些許音容的念想。

千秋功罪誰評說——痛定思痛「致遠艦」

甲午戰爭的失敗如此沉痛,百年來,國人從未停止思索。如前所述,中方的武器裝備並不落後於日本,甚至還有一定優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海軍1888年成軍,艦隊聯合操練已達6年以上,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前6天才剛剛編成。從實戰操練角度來講,日軍並不佔優。可以說,30年洋務運動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軟體和硬體方面都臻於亞洲一流水平。可為何在實戰之中,卻如此不堪一擊?

大副陳金揆所用單筒望遠鏡

實際上,在開戰之前,國際主流輿論並不看好日本。戰前法國人說,亞洲掌握在俄國、英國、中國三大強國手中。德國一家報紙認為,日本的舉動是以卵擊石。就連日本自己也做好了戰勝和戰敗兩手準備。因此,甲午戰爭之後,國際輿論大嘩,中國的虛弱再難掩飾,日本一躍而成東方強國。日本的崛起甚至引起了歐洲對於「黃禍」的擔憂,擔心東亞各國在日本的帶領下成為歐洲的威脅。

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在戰前的評論,或道出了戰爭結局的關鍵:中國軍隊雖然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在訓練和管理方面遠不及日本。中國當局無遠見並缺乏軍事知識,恐會面臨海軍艦隊摧毀的危險。北洋水師在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讓歐格納的預言不幸成真,而他的評論卻也切中時弊。

慈禧當政,意欲修園為己賀壽。圍繞著最高權力執掌者毫無遠見的慾望,政壇袞袞諸公展開了一場龍爭虎鬥。光緒帝的生父、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奕譞為避慈禧猜忌,積極主張修園;海軍的創建者李鴻章出於對自身政治地位的憂慮和對軍事形勢的誤判,亦更改立場,將海軍經費拱手相讓。而他的政敵翁同龢則將北洋水師視作李鴻章的資歷資本,亦停支海軍購置費兩年。主戰主和派說辭不一,卻一起「配合」日軍削弱海軍。

官場腐敗又傳染了軍隊。北洋水師訓練苦則苦矣,然而水師基地劉公島上,卻是「黃賭毒」俱全。北洋艦隊訪日期間,甚至還有兵士上岸於妓院尋釁滋事。軍隊內部腐化墮落至於斯,雖有如鄧世昌、林永升等正直軍官,潔身自好已屬不易,終究難改整個軍隊的風氣。

致遠艦出水銀質湯匙

居安思危,痛定思痛。春秋史書之上,前人用血淚書寫的事實,值得我們認真地繼續反思並書寫下去。

「致遠艦」遺物重見天日,已換了人間。「致遠艦」鐵甲殘骨安然再現於靜謐的博物館,大炮冷卻,加特林槍沉默,當日的喧囂與火熱,卻宛如眼前耳邊——那是持續了兩個甲子的呼喚,那是矢志不忘的悲憤與沉潛。

文|丁雨 本文刊載於20170728《北京青年報》B5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舞台的真誠比科技更打動人心
紙花海:堅硬的瞬間柔韌輕盈
大神的童年陰影:看著我,愛著我,原諒我吧!
一簞食一瓢飲 人生淡然流轉
年少不聽李宗盛 聽懂時已越過山丘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潛行深海,他們是大海深處的「鐵脊樑」
帶著孤獨逃向深海
深海夜光 神秘悠遠
仰望深海的你
「深海勇士」:碧海尋聲
普京下深海查看二戰被炸沉蘇聯潛艇 並向遇難船員致敬
美的駛向深海
挺進深海大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深海:探索寂靜的未知
大海深處少見的海洋生物 這些深海海鮮 哪一個你敢吃?
國產潛艇新難題突破,深海幽靈,西方雷達將找不到我國潛艇
我國又添深海利器,向大國巨匠致敬,向海的最深處遨遊!
勞力士深海挑戰展覽在北京登陸 一起來探索海洋的秘密
我們無法探索海洋深處,那深海內還有其他文明嗎?
深海迷航怎麼在蓋樓 深海迷航海上建樓技巧
深海之光:尋夢海底兩萬里
中國深海探測器深入馬里亞納海溝,在超深淵區內,發現深淵霸主
埋藏在深海下的寶石 海水精華 海藍寶
深海馳援演練,目標潛艇座沉海底如何找
「中國深海滑翔機第一人」,他讓「海翼」在深海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