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實施《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實施《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工信部於今年年初成文並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工信部令第39號)(以下簡稱《規定》),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年6月17日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工產業〔2009〕第44號)同時廢止。《規定》正式實施後,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准入審核方面將更加嚴格,比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環保、節能等嚴重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採取措施進行整改;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並給予警告,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撤銷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准入,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傑在6月中旬的《規定》宣貫培訓會上發言稱,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意義重大,貫徹實施好《規定》是加快落實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是規範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為了更好理解和執行《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負責同志對《規定》進行了解讀。

問:制定《規定》的背景是什麼?

答:制定《規定》,是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與此同時,不少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管控能力不足,產品安全隱患和風險也相應增加。2011年以來,我國發生了31起電動汽車安全事故,其中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分別達到9起、8起,加強安全管理刻不容緩。儘快制定《規定》,強化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要求,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

制定《規定》,是落實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的內在要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印發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明確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2009年,我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以下簡稱《准入規則》),對於推動產業安全可控、健康有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准入規則》已不能滿足管理需要;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面臨著產品安全風險凸顯、准入條件偏低、行業散亂髮展趨勢加劇等突出問題。為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亟需總結近年來產業發展和管理的經驗,加快制定《規定》。

問:《規定》制定過程是怎樣的?

答:2015年8月,我部啟動了《規定》起草工作。在起草過程中,重點開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組織開展起草論證。組織對《規定》的框架結構、制度設計、文字表述等進行了反覆研究,組織起草了相關制度。對立法中的重點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對有關制度進行了完善,形成了《規定(徵求意見稿)》。

二是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在起草過程中,廣泛聽取了有關部門、行業組織、專家學者和生產企業的意見。2016年7月、10月,我部兩次召開會議,聽取了一汽、東風、北汽等生產企業的意見。8月,我部通過國務院法制辦「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和我部門戶網站,將《規定》向社會公開徵求了意見,並同步徵求了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各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企業的意見。10月14日,我部再次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了自製自用底盤的改裝類生產企業的意見。同時,我們對各方面反饋的部省職責分工、加大處罰力度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進一步修改完善了《規定》有關制度。10月20日,我部第26次部務會議對《規定(草案)》進行了審議。

三是向世界貿易組織進行了通報。根據我部部務會議的審議意見,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有關規則,2016年12月,我們將《規定(草案)》進行了WTO/TBT通報,研究答覆了有關成員的評議意見。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2017年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39號公布了《規定》。《規定》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問:《規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規定》共三十二條,主要規定了如下內容:

一是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定義和範圍。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國發〔2012〕22號),《規定》第三條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定義,並將範圍確定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

二是完善了生產企業准入條件。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的,申請人應當是已取得車輛生產企業准入的汽車生產企業或者已完成投資項目手續的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符合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管理規則;具備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時,《規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審查要求》(以下簡稱《准入審查要求》)進一步規定了17項審查要求,明確了生產企業准入條件。

三是完善了產品准入條件。申請准入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條件,符合《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以及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相關標準,經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同時,《規定》所附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中進一步規定了39項檢驗標準,明確了產品准入條件。

四是建立了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制度。生產企業應當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平台,按照與用戶的協議,對已銷售產品的運行安全狀態進行監測。為了保護用戶信息,《規定》要求生產企業妥善保管運行安全狀態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監測與運行安全狀態無關的信息。

五是完善了監督檢查措施。《規定》明確: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資料審查、實地核查等方式,對生產企業的《准入審查要求》保持情況、生產一致性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企業的生產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於停產12個月以上的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別公示,在恢復生產前應當對其保持《准入審查要求》的情況進行核查。

六是強化了法律責任。對於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申請准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給予警告,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准入的,撤銷其准入,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生產企業生產、銷售未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處罰。

問:《規定》在強化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要求、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做了哪些規定?

答:新能源汽車產品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利益、公共安全。《規定》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了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要求,包括:一是完善生產企業和產品准入要求。《規定》要求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申請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應當符合《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第1部分:車載可充電儲能系統(REESS)》《電動汽車碰撞後安全要求》等電動汽車安全專項檢驗標準。二是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制度。《規定》要求生產企業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平台,按照與新能源汽車產品用戶的協議,對已銷售產品的運行安全狀態進行監測,並妥善保管運行安全狀態信息。三是建立了「叫停」制度。《規定》明確了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等嚴重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生產企業不能保持《准入審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隱患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活動,並責令立即改正。

問:《規定》在明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制度的同時,怎樣落實國家有關「放管服」改革要求?

答:根據國務院有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要求,《規定》著力規範審批、優化服務、利企便民。一是根據《行政許可法》有關要求,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的條件、程序和期限。二是簡化了審批程序。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如已通過了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審查的,將免予審查《准入審查要求》的相關要求;取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產品准入的生產企業,申請相同類別的純電動汽車產品准入的,只進行資料審查;現有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按照本規定進行改造、審查時,將免予審查其取得准入時已審查的有關內容。三是進一步規範了檢測活動,要求檢測機構嚴格按規定開展檢測工作,不得擅自變更檢測要求。

以下為《規定》全文: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落實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規範新能源汽車生產活動,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以下簡稱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其生產在境內使用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活動,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汽車,是指《汽車和挂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國家標準(GB/T3730.1-2001)第2.1款所規定的汽車整車(完整車輛)及底盤(非完整車輛),不包括整車整備質量超過400千克的三輪車輛。

本規定所稱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

第四條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實施全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的准入和監督管理。

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的日常監督管理,並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實施准入管理相關工作。

第五條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的,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及宏觀調控政策的要求。

(二)申請人是已取得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准入的汽車生產企業,或者是已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完成投資項目手續的新建汽車生產企業。

汽車生產企業跨產品類別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也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完成投資項目手續。

(三)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審查要求》(見附件1,以下簡稱《准入審查要求》)。

具備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定條件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在企業集團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承擔相應監管責任的前提下,其下屬企業(包括下屬子公司及分公司)的准入條件予以簡化,適用《企業集團下屬企業的准入審查要求》(見附件2)。

(四)符合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管理規則。

第六條汽車生產企業在已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的新能源汽車整車或者底盤基礎上改裝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改裝未影響到底盤、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的,不需要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

第七條申請准入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

(二)符合《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見附件3),以及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產品相關標準。

(三)經國家認定的檢測機構(以下簡稱檢測機構)檢測合格。

(四)符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定的安全技術條件。

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標準制修訂情況,及時調整《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的有關內容,並在施行前向社會公布。

第八條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的,應當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審查的文件。

(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申請書》(見附件4)及相關證明材料。

(三)新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複印件,以及根據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辦理投資項目手續的文件。中外合資企業還應當提交中外股東持股比例證明。

第九條申請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應當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新能源汽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表(見附件5)。

(二)檢測機構出具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檢測報告。

(三)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第十條工業和信息化部收到准入申請後,對於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噹噹場或者在5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予以受理,並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決定。2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十一條工業和信息化部委託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組織專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申請進行技術審查,審查方式包括現場審查、資料審查。

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車領域專家庫,從中選取專家組成審查組。

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技術審查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規定第十條規定的期限內。

第十二條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的,如已按照相同類別的常規汽車生產企業准入管理規則通過了審查的,免予審查《准入審查要求》中的相關要求。

第十三條檢測機構應當嚴格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規定開展新能源汽車產品檢測工作,不得擅自變更檢測要求。

第十四條通過審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公告》發布。

不符合本規定所規定的條件、標準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予列入《公告》。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按照《公告》載明的許可要求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

第十五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加強管理、規範使用新能源汽車產品出廠合格證,確保出廠合格證及其信息與實際產品唯一對應、保持一致。

第十六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售後服務承諾制度。售後服務承諾應當包括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保證承諾、售後服務項目及內容、備件提供及質量保證期限、售後服務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反饋、零部件(如電池)回收,出現產品質量、安全、環保等嚴重問題時的應對措施以及索賠處理等內容,並在本企業網站上向社會發布。

第十七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平台,按照與新能源汽車產品用戶的協議,對已銷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運行安全狀態進行監測。企業監測平台應當與地方和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監測平台對接。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妥善保管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不得監測與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無關的信息。

第十八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為每一輛新能源汽車產品建立檔案,跟蹤記錄汽車使用、維護、維修情況,實施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蹤記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情況。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技術狀況、故障及主要問題等運行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編寫年度報告(見附件6)。年度報告應當在新能源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內存檔備查。

第十九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准入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類別或者動力系統(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等)與已列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同的,或者增加、變更生產地址的,應當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本規定第八條所列的材料,原則上應當進行現場審查。

取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者燃料電池汽車產品准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申請相同類別的純電動汽車產品准入的,只進行資料審查。

第二十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持續滿足《准入審查要求》和生產一致性等相關規定,確保新能源汽車產品安全保障體系正常運行。

第二十一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發現新能源汽車產品存在安全、環保、節能等嚴重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採取措施進行整改,並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二條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准入審查要求》保持情況、生產一致性情況和監測平台運行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檢查方式包括資料審查、實地核查、市場抽樣和性能檢測等。

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生產情況、監測平台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有《准入審查要求》所列要求發生重大變化、生產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有違法行為等的,應當及時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

第二十三條對於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予以特別公示。

經特別公示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恢復生產之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對其保持《准入審查要求》的情況進行核查。

第二十四條工業和信息化部建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信用資料庫,將企業違反生產一致性要求、申請材料弄虛作假、行政處罰等情況列入信用資料庫。

第二十五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不能保持《准入審查要求》,存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隱患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責令其停止生產、銷售活動,並責令立即改正。

第二十六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破產或者自願終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撤銷、註銷其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准入。

第二十七條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准入,並給予警告,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

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准入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撤銷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准入,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准入。

第二十八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擅自生產、銷售未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三款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九條已取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應當按照本規定進行改造,並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報送滿足本規定的審查計劃,於24個月內通過審查。對於其取得准入時已審查的有關內容,免予審查。

自製自用新能源汽車底盤的改裝類客車生產企業,通過改造,滿足商用車生產企業准入管理規則有關生產客車底盤准入條件後,可申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准入。自製自用新能源汽車底盤的改裝類專用車生產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完成整車投資項目手續、滿足商用車生產企業准入管理規則有關准入條件後,可申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准入。自製自用新能源汽車底盤的改裝類客車、改裝類專用車生產企業,應當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報送滿足本規定的審查計劃,於24個月內通過審查。

逾期未通過審查的,視為不能保持《准入審查要求》。

第三十條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產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應當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符合《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

第三十一條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應當同時滿足《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

第三十二條本規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2009年6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工產業〔2009〕第44號)同時廢止。本規定施行前公布的有關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資管新規發布: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華碩發布全新業務產品板塊 專註電競、專業、智能領域
產品版本規劃-版本定義、源碼管理、流程管理、管理工具
魷魚引入區塊鏈技術,破局數碼及智能產品信用租賃行業頑疾
產品與服務模式推陳出新 汽車融資租賃駛入發展「快車道」
印度向朝鮮實施新制裁 集中在新舊船舶、食品和農產品等
開鑫金服:向供應鏈金融參與方提供科技、風控與產品設計定製服務
大容量碳化硅電力電子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研究獲進展
慧程天下用產品資源整合+ERP管理平台,為自駕遊行業賦能
品牌高端化+產品智能化:「獨角獸」北汽新能源再進化
醫藥產品冷鏈物流溫控設施國標正式實施
手機不能換電池將違法 美國計劃規範電子產品可維修性
直銷產品品類創新的辦法
餐飲店定價技巧:引流產品、走量產品、錨定產品
PCB行業向產品高端化與企業規模化趨勢發展
品牌和產品創新
東進:技術-產品-運營循環驅動,推動客服行業發展
科技型初創公司如何找准自己的產品定位
農產品:核桃栽培技術及幼苗的管理技術
中電投產品違約揭露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危機 銀行理財轉型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