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

如何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

如何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

上篇說到電子產品真的毫無裨益,孩子一點兒也不能接觸嗎?其實我們如今已經知道電子產品有種種弊端,不過嚴令禁止,處處把關,讓孩子不接觸,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孩子的某個要求經常被拒絕,他很可能更好奇,更嚮往。這種現象叫做「心理饑渴」。我們不讓孩子吃零食,他很可能直至長大都還抱存著兒時的希望,脫離家長的管束比如上大學時,很可能瘋狂地吃。很多家長發現電子產品上癮的熊孩子很難管教,拔掉電視線鎖起來,孩子能悄悄配一把鎖;把孩子電腦里的遊戲刪光,他能在放學後去遊戲機室或朋友家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熊孩子日漸長大「翅膀硬了」,貌似家長永遠不是他們的對手。這種頻繁的對立,也很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讓管教的效力更加低弱。

另一方面,我們經常對孩子說「不」,是不是發現他們越來越叛逆?換個說法,「你可以……」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功夫熊貓》太晃眼睛了,我想你還小,會看得難受,我們可以看看《恐龍當家》」,比「你還小,不可以看《功夫熊貓》」聽上去要舒服很多。給他建議和選擇,比給他命令和強加自己的觀點,要容易接受得多。如果孩子堅持,看一點兒《功夫熊貓》也沒什麼大不了,真的晃眼睛了,孩子自己會要求更換的。相信孩子,在你的引導下,他自己就會處理得很好。

那麼如何使用電子產品,盡量趨利避害,發揮它們的正面作用呢?如何正面管教、約束熊孩子,不至於出現成癮行為?以下小方法,可以給你一些啟發和借鑒。

1、1.5歲以下的孩子不需要看電視,孩子長大些,也需要嚴格控制他觀看影視作品及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AAP建議這時間總和,加起來每日不超過1小時。梧桐媽媽認為剛給孩子看電視時,時間越短越好。

也許你會說,我做不到哇!熊孩子黏在電視機前面,根本撕不下來!怎麼辦呢?

告訴你個好消息,孩子還小,習慣是你培養的,看電視的大權,看多長時間,完全都是掌握在你手中的啊!就像吃零食,也完全受你控制,你完全可以不買垃圾食品,把水果、酸奶等健康食品給孩子當零食,讓其觸手可得,滿足他正餐以外吃零食的慾望。平常對垃圾食品不主動,也不拒絕,自己也不當著孩子吃,告訴孩子「這不健康,不能經常吃」。偶爾孩子饞嘴,強烈要求的情況下,只買最好的小餅乾,或自己嘗試烘培。你可以告訴他「吃多了爛牙齒,晚上好好刷牙」,「冰激凌一周一個,小熊餅乾一周一次」,孩子有盼頭,也往往不會哭鬧。吃了香、喝了辣,而且接觸的儘是最好的美味,自然對味道差一個檔次、吃進去也不怎麼舒服的泡麵、薯片、辣條等不怎麼感興趣了。

限制孩子看電視,道理何嘗不是如此呢?不過有個前提,一開始就當個原則很明了,溫柔而堅定的家長。今天坳不過熊孩子答應了多看一小時電視,明天又歇斯底里撤掉電視線,孩子一定會弄糊塗,每每也會大哭大鬧,不達目的不罷休。當然,親子關係非常良好的前提下,孩子的信賴感會讓事情容易很多。

給孩子看短片,或者電影的一個較完整的段落。

不在家中隨處擺放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腦等,家長也不要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的玩。

讓孩子有別的感興趣的事情做,尤其是戶外活動,其他還有搭積木、畫畫等等,耗時耗力燒腦,盡量壓縮看電視的時間。

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趨於固定,孩子有盼頭,也能保護他的秩序感。

結束之前適時提醒,「我們可以再看五分鐘,還差兩分鐘的時候媽媽再提醒你。看完這段,我們可以出去買明天吃的包子。」沒有粗暴的中斷,多數情況下不會大吵大鬧。

觀察孩子特殊的精神氣質,謹慎考慮給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如果你特別希望引導你的孩子成為科學家,則需盡量少地看電視,不看也行。如果孩子對表演、模仿、才藝十分感興趣,你也不介意他將來可能選擇當演員、導演或藝術家,在不傷害他身心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延長一些他觀看的時間,用于欣賞和模仿。

把電子產品當保姆和早教中心,長時間拋給孩子自己玩,解放自己,顯然是不合適的。

每日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增加他戶外活動、看書、玩耍的時間,也會讓孩子更為自律,較難出現成癮現象。

如果孩子已經看了很久的電視,該怎麼辦呢?嗯,有點難辦。孩子都有秩序感,也就是習慣,不喜歡改變,很可能會大哭大鬧抗拒。只能用更有趣的事情消耗他的時間,比如帶孩子出去玩,陪他玩玩具、看繪本。爸爸媽媽的親自陪伴要比電視機感覺好很多,會減少這種對物品的依賴。一段時間後,嘗到別的甜頭的孩子,就不會花過多的時間在電子產品上了,也能形成新的秩序感。

2、給孩子挑節目,最好之前自己把把關。

給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少則十多分鐘,多則個把小時,給孩子遙控器讓他漫無目的地挑選節目,顯然太浪費時間了。如果可以,幫他挑好節目。

一定要讓他「審美」,而不是「審丑」。

大人的審美品位,興趣愛好,會深深地影響到自家孩子。如果給孩子觀看的影視作品很有品位,他很可能也難以接受畫質粗糙、三觀不正、音樂嘈雜、情節空洞、表演和藝術性差的作品。

我們孩提時代,看的是《葫蘆娃》、《聖鬥士》、《聰明的一休》等動畫片,畫質精美,配色配樂考究,情節豐富,自然受不了《喜羊羊》、《豬豬俠》這一類渣畫質,甚至有些「腦殘」的動畫片。如今我們觀看了迪士尼海量精美絕倫的3D動畫電影,如果不靠情節取勝,已經很難接受製作較為粗糙的平面2D電影了。我們看的是表演精湛、尊重原著、服裝場景十分貼切的金庸武俠劇,自然受不了改編得一塌糊塗、台詞雷人、表演幼稚、花里胡哨的於正版本。我們看《新白娘子傳奇》、《西遊記》等長大,不喜歡如今台詞貽笑大方、情節空洞的肥皂神仙劇、武俠劇、穿越劇……「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給孩子看,就看當時和過去公認最好的作品。

挑影視作品,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精神氣質來,尋覓孩子的天賦,培養他的愛好。如果希望孩子喜歡體育,就給他看競技類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歡歌舞、樂器,可以觀看音樂主題的作品。如果他對自然地理、考古等好奇,可以選擇《快樂的大腳》(企鵝、海洋)、《恐龍當家》(恐龍、原始地貌)、《摩登原始人》(原始人)。如果孩子喜歡動物、汽車、飛機……他喜歡什麼就看什麼,迪士尼、夢工廠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可供挑選。

當然,也可以跟寶寶日常接觸的事物結合起來。我老公一日給孩子們一人買了一個恐龍,並學恐龍叫,模仿恐龍「走路」的樣子。我便挑了《恐龍當家》給他們看。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他倆深深地愛上這部動畫片,每天都要拜訪小恐龍,接連看了不下幾十遍!圖畫書中的恐龍,也翻來覆去觀摩。我又帶他們去了恐龍公園,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化石。恐龍變成了他們最熟識的小夥伴,也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此,玩具玩了,電視看了,博物館去了,書也跟著翻了。

挑影視作品,別光想著教育意義。其實,代入感強的生活作品,會將教育意義潤物細無聲地印刻在孩子心裡。

我國給嬰幼兒、兒童看的影視作品還有繪本,經常教學意識太濃。

我帶孩子去科技館玩,有個場館躺著一個剖開肚子的雕像,他頭頂的電視機每半個小時會播放一個動畫片。我們選好座位,滿心期待地觀看,結果很是失望。動畫片講的是后羿要射日,跑著去找太陽。每跑一陣就會有個旁白來說教:「后羿跑起來,心跳會增快,血液會加速,肌肉不斷收縮;后羿出了很多汗,腦袋會感到渴感;后羿找到地方喝水了,水通過咽喉到腸胃,吸收到血液里,再從心臟里迸出來;且慢!后羿剛才隨便找個水塘喝水,這會兒肚子疼了,外面生水不能喝,有很多病菌、寄生蟲,古代人知識很缺乏,壽命不長,如今我們科技很發達,所以要講衛生……」哎,聽著是不是要睡著了呢?看上去這麼「寓教於樂」,還用上了我國傳統神話傳說,而當時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都一臉沉默地走出場館。

我想,如果是我們自己看這些作品,就像準備請朋友聚會,結果請來一個不苟言笑的老師,不時地出現幾句教育金句震懾全場,知識沒學到多少,頭皮卻一陣陣發麻,好好的聚會弄得興味索然。我想,儘管孩子喜歡的不等於自己喜歡,但自己不喜歡的,多半孩子也不喜歡。

我們常看早教視頻,一個小老虎,舉著三色牌,念著「ABC」,跟著XX姐姐念兒歌,扭來扭去跳舞。時不時來個大猩猩,又時不時來個企鵝,旁白告訴寶寶這是什麼動物……沒有情節,只有「教育」!脫離了生活,只希望一個會動的小老虎給孩子帶來關注而不是知識本身帶來興趣,這教育意義,實在是太蒼白了(並不是專黑國內的作品,國外類似的作品也有不少)。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思考一點,「成才」和「成人」,到底哪個重要?我們是不是太希望孩子認字母、數數、唱兒歌了,對愛、品德、表達、審美等教養,又沒那麼強調?

真正有教育意義的作品,究竟是怎樣的呢?

梧桐媽媽自家兩個孩子,最近瘋狂地迷上了《恐龍當家》這部電影,每天都要看。這部電影情節非常簡單,網上詬病非常多,但真的再適合孩子不過了。且不談畫面、音樂有多精良了,其中的「中心思想」是:恐龍一家,小恐龍和小野人,如此相愛,愛是戰勝一切的偉大力量。當生性膽小的小恐龍喪氣地對爸爸說:「But I』m not like you.」恐龍爸爸這樣回應他:「You are me,and more.」 小恐龍和小野人成為最好的夥伴,友誼轉變為強大的勇氣,讓他們在險惡的叢林中生存了下來,最終回到了家中。在一切歷險中,小恐龍迅速成長,真的印證了爸爸的話——他為了保護朋友,生性膽小的他變得無所畏懼,最終比爸爸收穫多一份愛。

兩個孩子除了對有關恐龍的書和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行為上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尤其是大寶。電視里小恐龍爸爸死了,他們對死亡有了懵懂的認識,對家人有了珍惜的感覺。大寶言談舉止變得禮貌溫柔(本來處於一個成長焦慮期,最近脾氣有些暴躁,也有點愛欺負弟弟),也很照顧弟弟。一日外面聲響大了,弟弟害怕,大寶摟著他說:「弟弟不要怕,有哥哥不用怕。」他還學著小恐龍給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天他幫我拎了個有些重量的袋子上樓,看著他小小的背影,恍如隔世。

愛爸爸媽媽,愛弟弟,愛大自然。這種教育,沒有隻言片語的說教,卻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透徹心扉。

跟著孩子,看了一些動畫片,真的感覺這些動畫片設計精良,用心良苦。《托馬斯小火車》,裡面沒有英雄人物,主人公是一個有些缺點的小火車,會嫉妒,會耍小聰明,會自大愛面子,會過於熱心幫倒忙,會頑皮……好在每件事情搞砸了,他會反思,最後聰明地完美解決。這不是極好的教育意義嗎?(不過這部片子有個缺點,話太多,又是一個人又講旁白又幫所有人配音,孩子聽不懂。)《小豬佩奇》裡面會教一些小知識,有一集教孩子學數字,小動物們上完課在操場上玩,數著跳繩、呼啦圈的數目。看完這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數數了,而且見到什麼都要數一數。相比老師拿著數字牌教,效果好太多。

嚴格按照孩子年齡,謹慎挑選影視作品。

2歲以上,可以謹慎地挑一些好的影視作品,與孩子一起欣賞了。《天線寶寶》之類早教視頻,畫面變化很緩慢,很多媽媽會買來給低幼的孩子作啟蒙教育用,也可以記住一些英文單詞或短句。梧桐媽媽個人感覺看的必要性真的不大,在一片製作非常不精良的草地上,幾個醜醜的天線人晃來晃去,真的不如家長自己打扮成小動物或機器人(豐儉由人),在寶寶面前晃來晃去,蹦幾個英文單詞給他聽。這種早教視頻,太早給小於一兩歲的寶寶看用處不大,太晚看又沒什麼美感。又漂亮又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太多了,完全可以替代此類的作品。

剛開始看,首先要選不要超出孩子理解範圍的,安全的作品,語言和情節簡單,畫面閃動和鏡頭切換不要太快。

一開始也不要給孩子選想像力過於豐富,超越現實,孩子難於理解的作品。尤其具有危險行為的作品要慎選,或者陪同孩子觀看,及時解釋。

剛才提到的《恐龍當家》就很適合。節奏舒緩,主人公動作節奏與現實生活中類似,鏡頭切換也不太快,每一幀都優美考究。《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小豬佩奇》也很適合,另外還有法國的《小海龜》,慵懶舒緩(不過裡面小海龜被鳥叼,被鯊魚追,逃離巨輪的螺旋槳等橋段,還是挺刺激的,不過不多,最好大人能陪同觀影)。

而與《恐龍當家》幾乎同時期的《功夫熊貓》和《小王子》,可能就不太適合低幼的孩子看了。《功夫熊貓》一開始就是快速聲光切換,光芒,爆破,跳躍,天崩地裂……之後武打很誇張,基本上是上天入地,情節進展和鏡頭切換節奏也非常快。小孩子看了可能會感覺不舒服,我家兩個孩子看了十幾分鐘就自行放棄了。《小王子》更適合成人,講的過度教養問題,這對於孩子而言顯得過於深刻、沉悶,不知所云。後來庭院、宇宙、沙漠、草地等各個場景快速切換,老頭兒、玫瑰花、狐狸等主要人物在不斷變化,最後兩個小朋友又開著飛機在雲層和樓房中穿梭、翻滾,很是刺激,孩子看一會兒就自顧自玩兒去了。

最好不要給孩子看廣告,如果要看,也看藝術性比較強的。

孩子多半都很喜歡廣告,簡短,製作精良,而且孩子非常喜歡重複,強化自己的認識和記憶,廣告播放頻率很好地迎合了這一點。

不過廣告最大的缺點,就是吹噓,有些華而不實,讓孩子很難明辨是非,也容易求著家長「買買買」!當電視上出現滿是蔬菜和牛肉的速食麵,熱氣騰騰的漢堡包,怎麼能讓人不嚮往垃圾食品呢?看著主人公聞著香氣一臉陶醉,大快朵頤,多麼希望那個人就是自己啊!梧桐媽媽小時候非常喜歡吃泡麵,就是因為廣告太誘人了。如今網路上凈是遊戲廣告,實在讓人擔憂。

如果我們自己給孩子選擇視頻播放,可以迴避廣告的問題。有些公益廣告,製作非常精良,不涉及零食、玩具等,也可以看看,但打開電視機,就由不得我們挑了。

給個很確定的範圍,讓孩子自己挑選,效果更好。可以問他:「今天看《小黃人》,還是《小恐龍》?」而不是問他「你想看什麼?」 這會讓他感覺作出選擇更加容易,自己的愛好也很受尊重。

3、最好能父母陪同觀看,尤其是在觀看一部新作品的時候。

也許你會失望,本來就希望孩子看電視的時候,能解放一會兒呢!這倒好,還得貼時間陪看,貼精力解釋!

如今能通過很多途徑了解電影大致情節和風格,事先就挑好適合孩子看、自己又感興趣的電影,一起看會很有興味呢!如果你都不喜歡,興許美感和情節不強,給孩子看也沒多大意義。另外,跟孩子一起看電影的時光其實很短暫,他很快就會有自己的喜好,自己安排想看的影視作品、玩具、書籍,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所以,好好珍惜這段特別的親子時光吧。

而且,陪孩子一起看影視作品,彌補了電視與人互動不足的欠缺。我們複述電影中的句子,讚歎好美的風景,好聽的音樂,孩子也會跟著感興趣呢!看到一些小動物、小昆蟲,太陽落山,水中倒影等等,也能講解給孩子聽。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把我們三觀傳遞給孩子,讚揚勇敢、聰慧的主人公,並及時解釋影視作品中出現的不當行為。比如我們會說「小恐龍好勇敢」,「他爸爸好愛他,也好愛媽媽,對他們真好」,也會說「抽煙不好」,「打架不好」等。

當然,這種說教,最好水到渠成有感而發,不要刻意頻繁地打斷孩子,破壞他們的專註力。

4、電子產品對孩子眼睛的傷害,是個大問題。如何避免呢?

首先,再好的作品,也不要欣賞太久!《小豬佩奇》、《托馬斯》等十幾二十分鐘的小短片較為適合,一天看一次。電影可以按段落,分幾天給孩子看。

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在看電視聚精會神,眨眼的頻率減少。這會讓幼嫩、濕潤的角膜感到乾燥,也會讓管理晶狀體的肌肉長時間緊張,維持近距離聚焦。有研究證實,看電視或電腦頻幕時,瞬目可以減少50%。這勢必會對孩子眼睛造成傷害。孩子總眨眼睛,揉眼睛,也容易近視,就不難理解了(滴眼液沒多大作用,更無法替代淚液,不是疾病的情況不要隨意使用)。

一些專家建議讓孩子一次看一小會兒,比如五分鐘,一天看幾次,可以最大程度減少電視對孩子的眼睛、心理傷害。個人不提倡這麼做。除了廣告,幾乎沒有合適的較為完整的影視作品能讓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多半是沖著影視的教育意義選給孩子看的,情節不完整,孩子很難理解,花時間看幾個不著調的會動的圖,又有多大意義呢?另外,這樣頻繁地隨時觀影,也很可能會破壞孩子的秩序感。

不要離電視機太近,更不要讓孩子趴在Ipad和手機上看視頻。這非常傷眼睛。除了剛才介紹的瞬目減少,容易近視等影響(越近控制晶狀體的肌肉越緊張),在「洗澡」章節的「浴霸」段落,我們介紹了電子產品中藍光的比例要超出自然光,時間太長可能會對嬌嫩的、快速發育的視網膜造成傷害。而且這種傷害,跟近視一樣,也是跟功率、與電子產品距離、觀看時間長短密切相關的。

另外,長時間在暗光環境下觀看視頻,會讓這種對眼球的傷害,更為集中。白天或開燈時散射入眼球的光線,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這種藍光配比過高的影響。因此,如果要給孩子看視頻,最好是在白天,或晚上開著燈看(睡前看視頻往往會讓頭腦過於興奮,睡眠不安,不建議這麼做)。

另外,孩子如果離電視機太近,可能會接觸到許多帶電荷的灰塵,這可能會對眼睛、皮膚乃至氣道造成不良影響。

梧桐媽媽個人建議,可以給孩子使用投影儀觀看視頻。這種打在牆壁或幕布上的反射光線,會削弱進入眼球的能量。孩子趴在牆壁跟前看,對眼球傷害也不大。而且大屏幕觀影體驗很好,也能讓孩子更容易看清各種細節,這些會讓他的審美變得挑剔,看電腦和手機,可能就沒那麼喜歡,或感覺不舒服了。大人和孩子一起欣賞「家庭影院」,樂趣也會多上不少。

經常帶孩子出門玩耍。大自然的光線自然變化,層層疊疊的風景也能讓孩子眺望遠方,會讓眼睛得到最大程度的放鬆,經常性地調節晶狀體肌肉及其他眼內、眼外肌肉,會讓眼睛不容易患近視、散光等疾病,視網膜也能受到最自然的刺激,發育得更好,也不容易出現弱視等情形。

如何避免電子產品成癮?明兒且聽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重磅推薦!北大醫學博士新書《夏娃的困惑——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

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

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

(詳情請加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紹以及購買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媽媽大小寶 的精彩文章:

電子產品,是啟蒙老師,還是洪水猛獸?

TAG:梧桐媽媽大小寶 |

您可能感興趣

手機是如何給你喂「電子毒品」的?
電子產品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
假期如何讓孩子健康接觸電子設備?
既污染環境又威脅健康 電子垃圾究竟應如何處理?
如何引導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怎麼辦?
如何優雅地獲取電子書資源?
愛追求各種電子產品的生肖是誰?
電動汽車熱潮促使蘋果認真對待鈷,各種電子產品所需的鋰離子電池都使用鈷
習武之人都用那些電子產品?
孩子如何戰勝電子產品?這是最好的辦法
電子產品對寶寶視力的傷害及如何護眼
知道「阿秒電子動力學」嗎?與晶體對稱性產生的有趣應用!
蘋果品牌全系列電子產品進貨渠道價格曝光,蘋果品牌產品良心嗎?
魚博士工作室 寒假孩子被電子產品「綁架」,該如何解救?
如何用光移動電子?這是量子計算中的難題!
激光技術:讓石墨烯更好地應用於新一代電子器件!
原子核的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為何不飛向原子核?
那些被時間拋棄的電子產品和使用習慣
電子產品的時代你知道怎麼科學的保護雙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