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朝鮮半島鑄造貨幣漫談

朝鮮半島鑄造貨幣漫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獨具一格,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其影響覆蓋朝鮮半島與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由此形成的東方貨幣文化體系與西方貨幣文化體系交相輝映。

朝鮮半島與中國山水相連,陸境毗鄰,海程不遠。由於特殊的地緣環境,自古以來在各個方面都深受中國的影響,貨幣亦不例外。

《漢書》中記載有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其中有一條曰:"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這是關於朝鮮半島使用貨幣的最早記載,然而"五十萬"是何種貨幣、由誰鑄造皆無從考證。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引《魏略》曰:"(辰韓)國出鐵,韓、濊、倭皆從取之。諸市買皆用鐵,如中國用錢,又以供給二郡",說明約公元前1-公元3世紀,朝鮮半島的中南部,鐵曾作為重要的交換手段進行流通。

除此以外,從考古資料來看,金、銀等金屬亦曾在一定範圍內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流通於古代朝鮮半島。另外一方面,由於與中國關係密切,自古以來各種貨幣就不斷從中國流入朝鮮半島(其中明刀錢出土範圍最大)。

關於朝鮮半島的鑄造貨幣,宋人洪遵(1120-1174年)所著《泉志》錄有新羅、東沃沮等無文錢,其形態為圓形方孔。然而存世《泉志》所錄的錢譜為明代人所補,故其原貌是否如此,只能期待新的考古發現。另外,其為打造的錢幣還是鑄造的錢幣亦無可征。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情況來看,朝鮮半島自主鑄行貨幣,當始於高麗王朝(918-1392年)。《高麗史》卷3載:"(高麗成宗十五年,996年)夏四月辛未鑄鐵錢",同書卷79亦載:"成宗十五年四月始用鐵錢"。

對於此次鑄行鐵錢,各類史書並無更多詳細的記載。而從考古的情況來看,1910年代初,在朝鮮開城附近的高麗古墓里發現了眾多古錢,包括圓形方孔的無文鐵錢、"乾元重寶背東國"鐵錢等。目前韓日錢幣學界均認為高麗初鑄錢幣為"乾元重寶背東國"鐵錢,而中國錢幣界則有一部分人主張"乾元重寶背東國"錢為渤海國(698-926年)所鑄。

高麗成宗"樂慕華風", 希望借鑒先進的唐宋之制,來完善本國的統治體制,給鞏固中央集權、強化王權的努力提供充分的制度性資源和足夠的合法性支持。貨幣制度與政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中華制度的一環而被引進到高麗的。鑄幣的推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成宗鑄行鐵錢的十五年(996年)4月,到其去世的十六年(997年)10月,僅僅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可想而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於首次鑄行錢幣的成宗來說,貨幣的鑄行是一項未盡的事業。成宗的繼任者穆宗當政以後,加大力度推行鑄幣,甚至強制百姓使用鑄幣,這種激進方式招致了民間的不滿與臣僚的反對。高麗又退回到了以實物貨幣為主的狀態。漸漸地,鑄幣全面停止了流通。

近百年後,高麗肅宗當政時,高麗再次鑄行貨幣。當時的鑄錢政策是肅宗為了鞏固王權、振興王室而採取的諸多措施中的一項,它實施的目的是為南京都城營建、別武班設置等政治、軍事措施提供經濟保障。

為了給正式流通錢幣作準備, 肅宗在繼位後的第二年(1097年)先設立了專門的官員——鑄錢官,以及專門的機構——鑄錢都監 。經過了四年的醞釀,肅宗六年(1101年)鑄幣正式流通。當時,鑄行的錢幣有"海東通寶"一萬五千貫 。此外,宋人孫穆於宋徽宗崇寧二年(高麗肅宗八年,1103年)出使高麗,回國寫成《雞林類事》。在《雞林類事》中有記載:"癸未年(1103年),仿本朝鑄錢交易,以『海東重寶』、『三韓通寶』為記。"《宋史》亦載:"崇寧(1102-1106年)後,始學鼓鑄,有『海東通寶』、『(海東)重寶』、『三韓通寶』三種錢。"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知,肅宗六年至八年間至少鑄造了"海東通寶"、"海東重寶"和"三韓通寶"三種錢。

海東通寶

海東重寶

三韓通寶

從出土的情況看,肅宗以來高麗鑄造的錢幣有: "海東"、"三韓"、"東國"三個體系。海東錢有"元寶"、"通寶"、"重寶"之分,在形制大小方面並無明顯不同。其"海東元寶"是高麗鑄幣體系中唯一叫做"元寶"的錢幣存世極其罕見,被譽為高麗鑄幣第一珍。三韓錢和東國錢均只有"通寶"和"重寶"兩種錢文。這三種錢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版別,除了有通寶、重寶與元寶之分以外,版別的多樣主要體現在其錢文上。

高麗鑄幣錢文書法可謂多樣,版別繁多,有隸書、篆書、行書、真書、八分書等等書體,同時,每種書法都富於變化,風格迥異。這些特點也顯示了高麗錢的鑄造深受同時期宋錢的影響。

儘管肅宗採取的是漸進式的方式推行錢幣,但也依然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對。肅宗憑藉其個人政治魄力尚且能夠獨當一面。肅宗死後,其推行的多項舉措遭到大臣的非議,鑄行錢幣之事當然也包括在內,"時雖命用錢,民不從之","中外臣僚多言先朝用錢不便",可見反對勢力之強大。高麗鑄幣的推行由此又走入低谷,直至斷行。高麗貨幣鑄行的失敗,固然與當時一部分人的強烈反對不無關係,然而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高麗時期商品經濟仍處於較為稚嫩的階段,一般民眾在細小零星的交易中,以物易物更加便利,故久安其俗。

1392年高麗王朝覆滅,新的王朝——朝鮮王朝(1392-1910年)建立。第4代王世宗李祹又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錢的大小與重量,鑄造了"朝鮮通寶"。該時期鑄造的"朝鮮通寶"為真書體,四字雄渾樸茂,筆畫清晰,直讀,光背無文。該錢製作精好,因規格相近而無大變異。此後第16代王仁祖李倧又鑄"朝鮮通寶"。該時期鑄造的"朝鮮通寶"為八分書體,其錢體大小不等,更有闊緣、窄緣、官鑄、民鑄之分。品類頗多,精粗互見。 另有當十大錢,徑4.5厘米、重近30克,世更稀罕。

除了"朝鮮通寶",朝鮮仁祖李倧十一年(1633年)還鑄造了"常平通寶"。該錢由常平廳設監始鑄,故名"常平通寶"。此後第19代王肅宗李焞以法律命定各有關廳、曹、營、監等分工鑄造,及至19世紀機制黃銅錢問世,"常平通寶"鑄行前後達260年之久,在朝鮮貨幣史上佔據統治地位,徹底改變了此前以米、布為主的以物易物的交易狀態。錢文"常平通寶"為工整楷書,直讀,除初鑄之光背者外,背文有記監、記官、記地、記數、記值、記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以及錄用千字文44字,版式多達數千種,不勝枚舉。用材亦較為複雜,有銅、鐵、銀等不同質地。錢分小平、折二、當五、當百等,然無當十錢,以折二錢品種及鑄量最多。

此外,朝鮮王朝時期還鑄有"十錢通寶"。對於此錢,史無詳載,爭議頗多,有朝鮮孝宗二年(1652年)鑄造說,朝鮮正祖十七年(1793年)鑄造說,亦有朝鮮肅宗年間(1674-1720年)鑄造說,朝鮮英祖年間(1724-1776年)鑄造說,此外還有主張認為其為開城地區私鑄錢。

"十錢通寶"錢文為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形制上有大、中、小三種, 大小輕重各異。錢文書體清秀與拙樸者互見,或曰:古樸者為肅宗先鑄,而文字清秀者為正宗後鑄,今並錄於此,以供方家考訂。

總體而言,朝鮮半島的鑄幣深受中國貨幣文化的影響,從形制、重量、文字甚至名稱等與中國錢幣基本一致,一般為圓形方孔錢,使用漢字,錢文也稱"通寶"、"重寶"、"元寶" 。與中國周邊其他國家相比,朝鮮半島在鑄幣上注重全面吸收和模仿中國,因此創新點相對不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齋文化交流 的精彩文章:

日本錢幣的發展討論

TAG:福齋文化交流 |

您可能感興趣

近代史上最後一種以銀幣鑄造的樣式「孫中山三帆幣」
在古玩市場收穫三枚康熙通寶銅錢,還是同一錢幣局鑄造的不同版別
文史宴:歷史上最早鑄造金幣的國家及最早的貨幣體系
在古玩市場上收穫三枚清代銅錢,是同一個錢幣局鑄造的三種版別
周末讀史 | 董卓鑄造小錢 ——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
雙龍壽字幣一共鑄造了多少枚?最新市場新聞報道
百餘彩蛋鑄造經典,屬於漫迷&遊戲玩家の史詩級視聽盛宴
走近智能鑄造
美麗的青銅雕塑和青銅鑄造,夢回舊時光
大清光緒年間「湖北銀元局」都鑄造過哪些銀幣?
揚帆啟航 用青春鑄造美麗家園——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之青年發展篇
戶部造大清銅幣鑄造精良,免費線上出手
安康歷史上的青銅鑄造
古代方孔錢幣是怎麼鑄造的?
中國硬分幣,鑄造和流通已有六十年!
王莽篡漢後鑄造的貨幣,你見過哪些?
大清銅幣光緒元寶的歷史起源與鑄造工藝
宣統年鑄造的大清銅幣一些珍品及稀品!
晚清銀元鑄造史上的三大名品鑒賞
長安萬年之一百四拾八: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鑄造業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