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育兒:不想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孩子
我常常詢問家長:「你想改變你的孩子嗎?你想改變你的愛人嗎?」,家長一般的回答都是斬釘截鐵的:「當然想!」。聽到家長的回答,我會馬上跟上一句:「不可能!」。
請牢記: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我們只能改變我們自己!想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自己,當自己改變了,孩子也跟著改變了!下面我來談一下成年人的七大誤區。
第一 學了不用
法國商學院院長麥克阿瑟說過:「我們人類慣常的誤區,在於把我們所學的知識或道理,變成我們字典上的辭彙或口頭的話語,而沒有變成我們的生活。」
有一次有一個朋友聽了之後,我和他有了一段對話:
「董老師,我這個人真沒用。」
「你怎麼這麼評價自己?我們講了那麼多改變人類情緒、如何社交的方法,沙龍里那麼多朋友可以交流,你怎麼有這種想法呢?那些方法你都用了嗎?」
「我認為沒用。」
「為什麼認為沒用?」
「因為我沒用。」
「那就對了,因為你沒用,所以它就沒用,最後你就沒用。」
這不是簡單的繞舌。仔細想想,道理如此:我們學了方法,你首先要使用。
這些教育方法首先是用在你本人身上,而非用在孩子的身上。把思考的方法,思考人生的方法,先用在自己身上,這樣才可以。這樣才可能成為你教育孩子時的一個最有力的武器。要學以致用。而現在,大多數成年人學習則是學了不用。
第二 無法忘記過去習慣性偏見
這是我們成年人的最大毛病。真正使我們進步的,使我們發財的,使我們成功的,使你教育孩子成功的,不是你在這本書里學到的新知識,是能夠忘掉自己的偏見。如果大家能忘掉腦海中的固有偏見,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對成年人的教育的最大難點在於:成年人在腦海中有幾十年形成的觀念,總是不自覺地起作用。「懂了!懂了!」他總是這樣說。可是,在生活中,他還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這個理解裡面實質是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程序在起作用。還是無法真正忘記過去形成的固有的習慣性的偏見。
在腦海中,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就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這話不是簡單的語言遊戲。一個人從小被父母用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起來,成長、生存,生命沒有突破,大多數的人以為就應該這樣。
如此,把無意識地教育傳承下去。一個從小沒看過父母之間有親密行為的人,不懂他倆之間親密關係的人,到了成年以後,他會一下子發現男女之間就像是雞米花一樣,不過如此,這就叫愛。
這幾乎是一個孩子關於愛的全部理解:能在一起睡覺就叫愛。沒有看過,沒受過愛情教育,沒有受過基本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教育,沒有受過生存能力的教育,我們很多的家庭內部生存環境就是這樣的。
實際上,真正傑出的人家庭絕不會這樣的。在平凡的人與傑出的人之間,思維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們還以為,我們一面拿自己的習慣性觀念來看,一面卻還不知差距何在。還心安理得地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本來沒有大的不同。學習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無法忘記過去習慣性的偏見,還以為自己已經洗心革面了。
第三 過於實用主義
什麼有用,我學什麼。用著哪個東西就學哪個東西。太多的成年人把學習當成看實用手冊。這種學習,就像家裡買了一台錄像機,只要學會按哪一個按鈕就行了。能使用就可以了。這就是過於實用主義。
一個人本著過於實用主義的學習態度去學習,他會把這種觀念自然地傳達給孩子。一次,一個家長把他的孩子帶來向我諮詢。
那個初中的男孩和我有一段對話:
「董老師,你是老師,你說,學平面幾何,解析幾何有什麼用?學函數有什麼用?」
我問:「誰給你傳遞這種觀念呢?誰告訴你學函數要上社會上去用呢?誰告訴你的?」
「我們老師說的。將來這些社會上用不上。學古文幹什麼?誰說話之乎者也呀?」
我說:「你說幹什麼?」
「老師說,必須學。」
「那你說一點用也沒有?」
「沒用!」
多可怕的一個觀念,學初中課程要到社會上用?現在,我們沒聽人說:「多乎哉,不多也!」這是過去人的語言,現在沒人說,這是不錯。什麼叫舶來品?什麼叫中國人的傳統?什麼叫修養?什麼叫人生的事?如果把過於實用主義的思想傳遞給孩子,不論是你傳遞的,還是你身邊的人傳遞的,還是你思維里的,這都是非常有害的。學習不像看說明書那麼簡單,那樣不能從心靈深處去改變人。
也許,你只是想學點方法,過於實用主義。最後,此種教導之下的結果,肯定是小實用主義者。他不會有真正高尚的人格,不會有真正大度的心胸。
所以,我對那個男孩說:「你要是想當大商人,就得到哈佛大學商學院。哈佛商學院畢業了,年薪60萬美元。孩子你要是真有這本事,你就可以那樣做;你要是想當個小商人,現在就可以上街擺地攤了。你用不著去學什麼數學、物理、化學。當個街頭小販子,擺個攤,你已經足夠精細的了。1+3=4,十年前就會了,用不著學了。」
這麼一說,這個孩子有點想通了。
這裡的關鍵是你怎麼引導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歸根結底,是我們學習的思想過於實用主義。我相信:實用主義思想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學習就是我馬上能用,這是教育人的人真實的想法。
成年人學習過於實用主義。我們沒有辦法來平心靜氣地來思考一些問題。思考意義、思考觀念,骨子裡覺得這都沒用。
我們很多人認為理論是理論,生活是生活。其實並非如此。我們所說的理論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是生活。
第四 自己不想改變,只想改變對方
我們自己不想做深入的改變,深入的反思,是因為,我們已習慣了過去的方法,我們太習慣了過去的生活。生活的真實是這樣的,我們如果想改變別人,必須先改變自己,這是真實的邏輯。
現在,我們先假設你有一個秘方:批評。一句話能把孩子批到南牆上去,起到的是反作用;一句話也可以把孩子批評服貼;讓他覺得自己確實錯了,應該做出改變。那麼,怎麼批評孩子呢?
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真心為孩子好,恰恰是我們的愛心毀了孩子的一生。不是有的人這麼照顧孩子嗎?從孩子一生下來,幾乎無微不至。你的這種態度,證明你其實是一個十分自私的人。最後,孩子卻變成了一個橫行霸道的人。
在我的價值觀中,這樣的母親是應該吊起來打的。你的這種為了自己的愛,毀了孩子的一生,最後還滿肚子委屈。如果從你生下來,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你做。到五歲,到八歲我都不讓你刷碗、系鞋帶、吃飯。為了在別人面前,讓人說你是一個有善心、有愛心的母親,要善意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愛。否則,你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壞母親。愛孩子,找到你自己的尊嚴感,找到你自己的價值感。其實,孩子變成了你的小鳥,一個龐物,最後被你玩壞了。原因是你沒有把他當人對待。
所以,我們自己不想改變,卻希望要達到孩子根本的改變。為了改變孩子,必須喚起我們自己的愛心,你必須先改變。光知道學個秘方,是學不來的。
第五 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如果我們家長自己認為學習是痛苦的,你會把這種痛苦的感覺自動傳給孩子;如果你要認為學習是快樂的,你也會把這種快樂的感覺自動傳給孩子。
認為學習是痛苦的,就停止自我成長,這也是多年養成的積習。一個習慣就是你真實感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每到學習的時候,一往大腦里進,你馬上就感覺到痛苦。一旦你有這種痛苦的感覺,你就會給孩子傳遞過去。這本書會告訴你,讓你體會到學習並沒有想的那麼痛苦。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課堂上我們老師就這麼講:「三角函數不好學,同學們要注意噢!」老師給你的感覺暗示就是:三角函數太不好學了,這東西太不好學了。我的一位高中幾何老師,從師大畢業,到我們學校教學。在解析幾何課前,他發表講話:「那個解析幾何,大家要注意,大家要好好學習!要到講解析幾何的時候了,高中學生,十個有三個學不會。有三個學好就不錯了。」
當時,我想:解析幾何真的那麼難學嗎?開學了,數理化書一出來,8冊書我全買了。解析幾何書360多頁,從第一道題我一直做到最後一道題。最後,做到解析幾何的題,我成了比老師還厲害的學生了。所有高中解析幾何題,我沒有不會的。我就不信,它能難到哪?不就那麼幾條線:拋物線、雙曲線、橢圓、圓、直線,就那麼幾條線,然後,用這幾個方程導出,有什麼難的?老師覺得難,難死了!他一說難,在學生那裡是要翻倍的。大家想:我教你們,我要說難,你們會怎麼想?人的智力不是這麼開發的。老師覺得難,家長覺得難,孩子自然就覺得難。
這種觀念的傳遞在不自覺中進行著,深深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各位家長,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有多少這樣的心理暗示在誤導著孩子?
你這麼說:「課業太難了。」孩子就會本能地感覺到難。感到了難,孩子的學習可就太難了,麻煩就太大了。實際上,他的困難完全是你給造成的。你告訴他,這東西太難了,太重了。他就是難的了,重的了。一個人的潛力幾乎是無限的。如果一個人懷著一種非常輕鬆的心態去學習,學習這件事太簡單了。
文:董進宇 內容來源:家長公會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俞敏洪:教了700萬學生後,我總結出一個規律!
※教育不是把腦袋裝滿,而是讓思維飛躍!
※30位高考狀元都擁有這四大特質,如何培養?
※一念之差,孩子天壤之別
※三種情況導致孩子厭學嚴重,90%的父母卻從未察覺!
TAG:積極家庭教育 |
※要想改變您的孩子,先改變您自己
※要想改變孩子,首先改變自己!
※我想改變,也必須改變
※你改變的只能是自己!
※我們真的想改變么?
※如果不能改變結果,你就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
※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看完這篇秘籍,你也能成功改變自己
※愛你如命,但不想為你改變自己的星座
※家長請反思,你們對孩子是不是太苛刻?想改變孩子,請先改變家長自己!
※你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嗎,那麼從此刻開始改變自己
※想要成功,你必須改變自己
※只有你自己,能改變你自己
※語錄——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改變不了環境,那麼就改變自己的心態
※婚姻生活,改變你能改變的,放棄你無法改變的
※改變自己這麼難,你憑什麼改變
※改變了自己,才能改變命運!
※你連自己的面目都沒有認清,還想自我改變?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