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5%大公司都死於決策失誤,騰訊、華為、阿里活下來靠什麼?

85%大公司都死於決策失誤,騰訊、華為、阿里活下來靠什麼?

「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

——凱文·凱利

在這個處處充滿不確定性的新經濟時代,決策失誤正在成為中國企業未來最大的風險,而且是致命性的。有研究表明,世界每1000家倒閉的大企業中,就有85%是因為經營者決策不慎造成的。

那麼,究竟該如何相對理性地決策?有無成熟的制度設計,可以為其保駕護航?本文詳盡梳理了騰訊、華為、阿里等中國三家頂級大公司的親身實踐,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編 輯 | 朱明琪

來 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騰訊:連續27小時的馬拉松會議

在公司的決策上,騰訊形成了總辦會議制度。每兩周召開一次,參加者為5位創始人和各核心業務部門主管,人數為10-12人。這個人數規模一直沒有被突破,一直到2013年,騰訊的總員工人數已超過2萬人,總辦會的參與者也不過16人。

總辦會是騰訊最為核心的決策會議,馬化騰要求所有與會者無論日常工作多麼繁忙,都務必前來參加每次會議都在上午10點準時開始,一般都要延續到凌晨2-3點,因此是一種非常考驗體力的馬拉松會議。

「Pony 喜歡開長會,每一個議題提出後,他都不會先表態,而是想要聽到每一個人的態度和意見,所以會議往往開得很漫長。」好幾位與會者透露稱,「在總辦會上,幾乎所有重要的決議都是在午夜12點以後才做出的,因為到那個時候,大家都太疲勞了,常常有人大喊『太困了,太困了,快點定下來吧』,然後就把一些事情定了下來。」

一個比較特殊的慣例是,騰訊的總辦會沒有表決制度,根據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奚丹等人的記憶,「十來年裡,沒有一次決策是靠表決產生的。」

賽馬機制

一旦做大,獨立成軍

在部門業務的事項上,相關責任主管的意見很受重視,「誰主管,誰提出,誰負責。」「一旦做大,獨立成軍」成為騰訊內部不成文的規定。這一模式無形中造就了「賽馬機制」,我們將看到,後來為騰訊帶來眾多「意外」的創新,如QQ空間、QQ遊戲乃至微信,都不是頂層規劃的結果,而是來自基層的業務單元的獨立作業

共識為決策前提

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在關係到公司整體戰略的事務上,以達成共識為決策前提,若反對的人多,便會被擱置,而一旦為大多數人所贊同,反對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在這一過程中,馬化騰並沒有被授予「一票贊同」或「一票否決」的權力,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折中者。

2005年,騰訊宣布進行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公司的組織架構被劃分為8個序列,分別由5個業務部門(企業發展系統、無線業務系統、互聯網業務系統、互動娛樂業務系統、網路媒體業務系統)和3個服務支持部門(運營支持系統、平台研發系統、職能系統)組成。此次調整,意味著事業部制度的形成。各事業部以產品為單位,專案開發,分工運營,從此騰訊「一分為多」,「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這個架構中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安排:騰訊所有的業務基礎都來自於流量,然而,在組織架構中並沒有一個類似於「總參謀部」這樣的機構來進行流量的統籌配置。這一職權其實被掌握在了「總辦」手上。也就是說,騰訊的組織機構類似於「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模式,各事業群的負責人在業務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許可權,但其命脈始終由最高決策層控制。

在一次內部高管會議上,馬化騰說:

「未來5年,騰訊最大的挑戰就是執行力。市場怎麼樣,大家都看得見,但不一定都拿得住。通過完整的指標體系和組織架構保證壓力的傳導,通過嚴格考核和末位淘汰制留住好的人才,而所有這些,能把騰訊打造成一個不依賴個人精英,而是依靠體制化動力的成熟體系。」

華為:理想體系與現實體系,強辯

一定程度上,我們會很容易將華為的成功表象地歸結為是任正非這位人性大師的成功,當然,這不可否認。但對於偌大的一個企業,人管是不靈的。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決策機制,那麼,在華為,它是怎樣的?

集體領導與集體決策

冀勇慶曾在《華為的決策機制》一文中寫道:

2004年開始,在任正非的建議下,華為成立了EMT(經營管理團隊),由任正非和孫亞芳、費敏、洪天峰、徐直軍、紀平、徐文偉、胡厚崑、郭平「八大金剛」組成,實行集體領導、集體決策。

除了CFO紀平的工作過於專業而相對穩定之外,華為的其他七員大將都沒有固定的分管領域,而是在市場、研發、人力資源等部門輪流坐莊,一方面有利於熟悉各業務領域,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形成小圈子

2011年之後,華為開始實行輪值CEO制度,集團層面由3位輪值CEO各自主持半年,實際上仍然是集體領導、集體決策。不同的是,華為又成立了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業務集團,將日常的管理決策權下放給了各大業務集團的EMT。這種新的管理架構有利於各大業務集團聚焦自己的領域,並作出更加靈活的決策。

此外,2016年5月,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與眾多Fellow召開座談會時,也簡要透露了華為的決策方法。任正非表示,華為有兩個決策體系,一個決策體系是以技術為中心的理想體系,一個決策體系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戰略Marketing的現實主義。兩個體系在中間強辯論,然後達成開發目標妥協。

短期看盈利能力

中期看核心競爭力

長期看產業格局和可持續性

那麼,在華為,其戰略決策的核心要義究竟是什麼?華為公司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在華營2017新年大課《以客戶為中心——解讀華為公司的戰略、組織與機制》上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島君將其關鍵點摘編如下:

1、什麼是戰略?

什麼是戰略?戰略是為實現企業的長遠目標所作的方向選擇、重大取捨和所採取的關鍵舉措,以及對資源分配優先次序的鍥而不捨的承諾。

關於取捨這個觀念,任正非任總有一個提法,他說:「戰略,戰略,關鍵是在略,沒有捨棄、沒有放棄就沒有戰略。」

2、什麼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

經營戰略本質上是創造企業長期盈利能力、也就是創造企業價值的方向性的、鍥而不捨的選擇和舉措。

什麼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 短期看盈利能力,中期看核心競爭力,長期看產業格局和可持續性。

3、什麼是行業領導者之道?

以利他的方式達到利己的目的,才是成為行業領導者之道。生意的本質就是通過利他而利己。企業是這樣,人生其實也是這樣。

4、「領先三步就是先烈」

技術非常重要,但是如果這個技術是不符合客戶需求、超越客戶需求,或者達不到客戶需求要求的,那它對企業的商業目的來說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任正非先生有一個說法叫做「領先半步是先進,領先三步是先烈」,這也是企業在投入研發的時候要把握的一個尺度。

5、什麼是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應當以什麼為目標? 華為的選擇是:以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成為產業的領導者為目標。這在戰略理論中被稱為「戰略意圖」,成為世界範圍的行業第一是戰略意圖的精髓所在。

戰略意圖不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戰略意圖保證了長期資源配置的一致性;戰略意圖只規定目的,不限制手段;如果市場是可以細分的,那麼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其戰略意圖就應當是成為細分市場的領導者。

6、「深淘灘,低作堰」

「深淘灘,低作堰」是華為公司的大戰略。深淘灘,就是確保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投入,確保對未來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機時期也不動搖;同時不斷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運作成本,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低作堰,就是節制對利潤的貪慾,不要因短期目標而犧牲長期目標,自己留存的利潤低一些,多一些讓利給客戶,以及善待上游供應商。

7、如何做生態?

企業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如何做生態呢?就是開放、競爭、合作。搭大船,傍大腕,跟著主潮流走;整合優秀企業,整合他們的技術優勢、成本優勢、質量優勢,主要是質量優勢,以此來豐富自己的技術優勢。

8、從不追求完美

著名心理學家馬奇的一個重要理論是「有限理性」:人們追求的不是最優而是滿意,只要關鍵變數達到滿意就可以了,最優只具有理論上的意義,並不具有現實意義。從馬奇的理論看華為,華為組織模式的選擇其實跟企業家及高層管理的理性選擇特性有關係。在華為,任正非任總的決策理念就是滿意準則,他從來不追求完美,強調灰度,強調妥協,主張改良,主張漸進。

阿里:為了活命,戰略是打出來的

6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股價創兩年半前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收於紀錄高點142.34美元,市值超過3600億美元,超過騰訊,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牢牢站在了全球前十大上市公司行列。

如此規模的大公司,十幾年來,其業務常「分分合合」:在外界看不懂的時候,把支付寶和淘寶分開了;在阿里媽媽獨立發展也很好的時候,又決定把阿里媽媽「塞回淘寶的子宮」;後來,淘寶又被一分為三。但幸運的是,卻一直未偏離航向,是為什麼?其戰略方向又是怎麼確立下來的?

戰略決策委員會與管理執行委員會

據媒體報道,為保證整體戰略的延續性、穩定性以及執行管理的快速反應和創新能力的平衡,阿里成立了戰略決策委員會(董事長擔任主席),和管理執行委員會(CEO擔任主席)。

而2015年,《財經》援引阿里內部員工的觀點透露,所謂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其實是一個「虛職」。事實上,在阿里,業務的決定權由管理執行委員會來決定。而未來阿里的管理執行委員會將以馬云為首,旗下是張勇、彭蕾,再下面是行癲、俞永福等總裁,再往下是阿里幾十個副總裁,副總裁之下是中層和員工,呈現金字塔結構。

為了活命,先搞條路出來

2017年年初,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湖畔大學上分享了自己戰略決策的核心秘籍。張勇認為, 戰略是打出來的,已經總結出來的戰略基本跟你沒關係。

「世界上聰明人很多,勤奮人也很多,既聰明又勤奮的人更多。那跟你有什麼關係呢?肯定是世上本沒有路,為了活命,先搞條路出來。」

舉個例子,雙11怎麼來的?張勇稱,雙11是為了活命來的,為了活命想出來的,雙11是2009年第一次,那個時候的狀態,在艱苦的突圍找出路的時候,東試試看、西試試看。美國有一個黑色星期五的節日,那麼我們也試試看,後面根本沒有想到,就是為了活命的事情,讓大家記住這是我們搞的,人家願意到我們這兒來,而且分得清楚淘寶商城和淘寶,就那麼一點小事情,跟後面的那些東西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張勇認為,戰略很難被清晰地規劃,在戰略問題上,兩點之間距離永遠最長,你發現這個戰略一進展,就要調整了,本來朝著這個方向走,本來以為要到終點了,但是做著做著,就發覺不對,就要調整,你是走這樣一個路。這裡面要靠信仰和堅持,同時,大的勢要對。

此外,戰略還應有靈動性。張勇用UC和釘釘的例子打趣說,「買回來一隻雞,結果孵出來一隻鴨,這樣的事在阿里常常發生。」他說,收購UCweb的時候,阿里並沒有想到會搞出搜索跟信息流,更沒有想到,因為對UCweb的收購,對高德的收購,使得阿里在無線互聯網時代形成了一個基礎服務矩陣。

張勇表示,自己更多會思考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事情。所謂花無百日紅,產品總有周期,只有整個布局是輪動的,才能避免整個公司的業務陷入集體性的低谷

參考資料:

1、《騰訊傳》,吳曉波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

2、華為的戰略、組織與機制到底是怎樣的?這裡有16條經驗分享(華為心聲社區)

3、華為的決策機制,冀勇慶,(老冀說科技)

4、任總與Fellow座談會上的講話(華為)

5、CEO張勇透露阿里關鍵時刻:戰略是打出來的,別人總結的跟你沒關係(湖畔大學三板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和島 的精彩文章:

為何馬雲李嘉誠郭廣昌能「借」錢起家?看頂級大佬的「借力」之道
腦洞大開!厲以寧:未來可能不需要企業家了
童年時的馬化騰、馬斯克和喬布斯,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
比霍金聰明,讓李嘉誠拜師,4年賺了34億,他是天才還是魔鬼?
細思恐極!亞馬遜正在吞掉世界?它的致命威脅只有一個

TAG:正和島 |

您可能感興趣

谷歌新決策:約3200萬安卓手機無法運行,逼著用戶升級?
16+6湖人新星不滿被看低?詹姆斯無能為力,魔術師1個決策太失敗
穆帥認為曼聯一決策自毀根基!曼聯3200萬鎊就可挖到絕殺巴薩鐵衛
決策分析:暴風雨前的寧靜!英鎊還有400多點的上漲空間?
二戰結束後,因斯大林這一英明決策,蘇聯才能和美國抗衡50多年!
董明珠再談與雷軍10億賭局:備了50億,決策不會錯
日本投降,斯大林為何拒絕派兵分區佔領日本?決策失誤留下大患?
1942年春,將蘇軍推入哈爾科夫災難的決策過程
鹿死誰手?董明珠再談10億賭局:我不可能做錯決策,預備了50個億
毛主席的艱難決策:1945年底打響東北爭奪戰
克洛普:我做出錯誤決策 10根手指數不盡球隊失誤
盡顯決策智慧的《鬼谷子》解密11:六可決、五可用,發人深省!
網友提議讓羅永浩負責小米的公關,老羅:99%決策都會是錯的
萬維鋼:她做了20年職業撲克手,總結出這4件事會讓你決策失誤…
孫正義:投資20年,我所有的決策都基於這25個字!
決策48小時,特朗普為何不敢打伊朗?就因看了段電視,太荒誕!
拯救英國的丘吉爾,為何被民眾趕下了台,只因丘吉爾做了這個決策
死亡後場?錯!馬刺助教吹捧塞爾維亞077有深意,2決策更關鍵
秦始皇的這一決策,領先世界2000多年,沿用至今
投資20年,孫正義所有的決策都基於這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