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西藍田發現柳公權一支家譜,讓耀州區人民群眾很尷尬

陝西藍田發現柳公權一支家譜,讓耀州區人民群眾很尷尬

選自柳育龍《家譜與尋根——以柳姓為例》,柳公權墓地及後裔遷徙之謎

先看《藍田縣誌》的記載:

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藍田縣誌》古迹:柳公權庄,在縣東五里。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增修藍田縣誌》卷一《建革》所附《陵墓》記載:太保柳公權墓地在縣東三里即柳庄。

光緒《藍田縣誌》(呂懋勛修)卷第十四《寓公傳》記載:柳公權,字誠懸,公綽弟,京兆人。博通經術,諳音律,元和中擢進士。工楷書。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帝改容,悟其筆諫也。書名達於外夷,往往以貨貝購之。居藍田,有故宅,名柳庄。邑東有唐太保柳公權墓。康熙二十五(1686年)年設柳氏奉祀生一人。

宣統二年(1910年)《藍田縣鄉土志》記載:舊志:「太保柳公權墓在縣東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給有「禁民樵」牌懸墓前。

民國《續修藍田縣誌》(牛兆濂纂)卷十七《寓公傳》亦有柳公權傳,文字與光緒《藍田縣誌》一致。藍田縣政府1986年所編《藍田縣地名志》稱:柳家村為「柳公權故宅,並有墓葬,故名柳家村。」1994出版的《藍田縣誌》記載:「位於李後村的柳公權墓原高8米,覆斗形,底部30×30米。」可惜的是歷代《藍田縣誌》無不是未付梓刊印便是遺失,今存北京、上海、陝西等圖書館所藏的志書,筆者無緣一睹。而在筆者現有的幾個版本中,搜集到關於柳公權的資料大同小異。假使關於柳公權墓地的記載最早為雍正版《藍田縣誌》,那麼說明至少自清代康熙至民國期間,邑人都認為柳公權墓地就在藍田。

再看其它志書關於柳公權墓地的記載:

明李廷寶《耀州志》卷二《諸陵墓》記載:西北四十里柳家原有柳公綽墓、柳公權墓。

明祁光宗《關中陵墓誌?附錄》記載:(耀州)唐柳公綽、柳公權墓,州北四十里柳家原有二墓,今不存。

明馮從吾《陝西通志》記載:在耀州西北四十里,其弟柳公權墓亦在焉。

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卷八《西安府古迹?郊邑》記載:柳公綽墓,在耀州西北四十里,其弟柳公權墓亦在焉。

清舒其紳《西安府志》卷六十五記載:柳公綽墓,《馮志》(指明馮從吾纂《陝西通志》)『在耀州西北四十里,其弟柳公權墓亦在焉。』《陝甘資政錄》:『地今名柳家原。』

這些志書的記載至少說明一點,即在明代,柳公權墓地在耀縣的說法已經盛行。祈光宗《關中陵墓誌》,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七七館臣論及:「是編乃光宗督學陝西時於歷代陵墓詳加考證,各為之圖而系之以說。」作者自序提及遍訪關中陵墓,參考各種書籍,包括明代所有的陝西州縣誌,又經關中文學之士趙崡、張臬等人校對,依照常理來說此書記載應該比較可靠可信的。據祁光宗所言,耀州北四十里柳家原有二墓,儘管萬曆年間已陵夷,但其墓主身份廣為人知。因此清乾隆《續耀州志》卷一《地理志?古迹陵墓》記載:「柳氏墓俱存,無碑可辨。」

藍田縣柳公權墓地除了在《藍田縣誌》記載之外,清賈漢復修《陝西通志》亦有記載:「《藍田縣誌》云:公權墓在藍田縣東三里柳庄。』但諸志俱雲在耀,蓋其兄弟友恭成性,塋兆亦當同處。今從《馮志》而於藍田不復載焉。」此句大抵意思是說:「《藍田縣誌》雖然記載柳公權墓地在縣東三里柳庄,但許多志書均記載墓地在耀州,大概是因為柳公綽與柳公權兄弟二人友恭成性,因此他們的墳墓亦在一起,現在按照明代馮從吾編撰的《陝西通志》記載。」但筆者並不贊同此觀點。

據《唐柳公權食祿藍田之來歷訪查》一文記載:柳墓在「今李後鄉焦王村左側」,「1952年查田定產時,經丈量土地,……墓冢墳地尚有三畝地之多。柏樹成林,墓前樹立一碑,系清時景堯提督、嘉慶皇帝之鎮殿大將軍柳彪所樹。」 並且說到柳彪為柳公權六十代玄孫,但家譜中並無柳彪的記載。 柳家村柳義龍告訴記者,傳說原來柳公權墓碑,是柳公權後裔、清朝景堯提督、嘉慶皇帝的鎮殿大將軍柳彪所立。在他的記憶里,過去柳公權墓地的柏樹多、也粗,兩個人抱不住。筆者經查:《上諭檔/嘉慶朝/五年/二月/初九/第2條》:「嘉慶五年二月初九日奉旨:參將德克精額,游擊陳傑、劉秉義,都司馬得守備常璽、劉明玉,俱著照所請,准其仍留原任。其現在患病年力就衰之守備柳彪,著即休致,欽此!步軍統領衙門奏。」可見,此人的確存在。雖然,這個「六十代」有誤,但並不影響人物及事件的真實性。 《唐柳公權食祿藍田之來歷訪查》一文在《藍田縣文史資料彙編》也有收錄。

三里鎮李後村66歲何漢奇說:「柳公權墓封土比二層樓還高,底部直徑近20米。過去農村沒有肥料,說土擱幾年成肥料,拉著柳公權墓封土上了地。後來隊上修梯田,在墓南掏出很多石羊、石人等。因沒有人管,後來都損毀了。『文革』期間挖防空洞,挖出墓磚。」該村73歲張民前指著李後小學剛一進大門的廣場說,這就是柳公權墓封土所在地。當地墓都面朝南,頭枕北邊金山。柳公權墓南原來有墓碑,寬1.5米左右,厚約50厘米。但墓碑上的字看不清,都讓小孩拿石頭砸著耍,砸掉了,光能看見一個個巴掌大的坨坨。社教前,墓碑被用來當橋板鋪在小學西門外的水渠上,以後就不見了。村裡現在還保留有柳公權墓地的旗杆。張民前所說的旗杆原是華表下半截,為六棱,長約1.8米左右,粗頭直徑40厘米左右,底部還有鉚,當是為了和底座相連。細頭直徑大約30厘米。 在1994年版《藍田縣誌》記載柳公權古墓在藍田,「原30×30米,高8米,覆斗形。」而據柳家村人說實際面積比這個大多了。《唐柳公權食祿藍田之來歷訪查》一文寫道:「據傳說其墳地共有百餘畝,在唐時置有鹿、馬、旗杆、石羊、牌樓、翁仲、饗薦等物,陳列俱全。既至現在,歷經各朝削冢,日漸縮小。」而耀州柳公權墓地。東西82米,南北64米,圜丘。綽墓在東,權墓在西,相距46米。因此,就藍田柳公權墓地規模與耀州柳公權墓地規模來看,此墓穴並不簡單。如此規模的墓葬,造假談何容易,此為其一。

《唐柳公權食祿藍田之來歷訪查》一文還說道:「柳公權年老時,告老辭朝,承蒙穆宗皇帝之封賞加祿藍田。自此柳氏府第遷徙藍田。」此語,筆者推測作者應該將「食祿藍田」誤解了,「食祿制」相當於現今的「公務員」。筆者未在《藍田縣誌》及其它志書上發現記載,且告老還鄉之說顯然為時已早,在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滿八十的太子少師柳公權,率領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將皇帝尊號「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誤稱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彈劾,罰一季俸。「世譏公權不能退身自止」。而「柳氏府第遷徙藍田」亦未見載。而雍正八年(1730年)編撰的《增修藍田縣誌》只有對柳公權墓在藍田的記載,此時距柳公權去世之年(865年)已865年之多,之後邑內修志對柳公權墓地記載愈來愈少,到1994年的新志只在墓葬文物簡表中體現了柳墓,幾近與無。

筆者在新修《西安通覽》中見到「藍田素有刻石之鄉」與「柳家村條」的記載「唐代長安碑石,大多數出自藍田,他為了精於鐫刻,長期住此,每碑必親自監製。子孫也隨他在此落戶。故名柳家村」。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柳氏遷徙的可能是與刻碑文有關,據《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但可惜的是縣誌記載不詳,而耀州對柳公權墓地無論何時修志均詳盡。如今,事隔千年,就連唯一的證實材料《柳氏族譜》亦於1966年社教運動時銷毀,接著在文革「破四舊」時,「陵園墓冢、柏林、碑石橫遭損壞」,好像並無物證所證明。但《柳公權墓地真偽之管見》記載:「李後中學的師生曾挖出柳墓的青磚,沒敢再繼續挖,這是人所共知的。墓冢夷平後正上方分別建了中學和小學……」《唐柳公權食祿藍田之來歷訪查》一文更是明確的指出文革前後挖出「翁仲、石羊、華表」等物並委託村委會及學校妥善保存。而唐時有「屍骨還鄉」之說,柳公權身為「華原人(今耀州)」,自然會魂歸故里,因此耀州柳公權墓地佔了上風。加上耀州當地傳說,柳公綽與柳公權二人在村莊遊玩,看見此處風光極好,便將便決定到西去之時葬於此地,柳公綽在修墓地的時候按照柳公權當時的官職待遇將柳公權墓選在東邊並且修的大一點,柳公權知道後便和兄長柳公綽相互謙讓,誰葬於上方,柳公綽說弟官大於我,應為上;權說,綽乃為兄長,應為上。爭持不下,公元832年柳公綽先柳公權而去,柳公權不顧族人反對,將柳公綽埋葬於東邊。此時皇帝將柳公綽贈太子太保,謚號曰「元,柳公綽的官職還是比柳公權的大,後來此村改名「讓義村」,以此來紀念柳公權兄弟二人的情誼。如今墓地的正南500米處有幾株千年的老槐樹和柳樹。如今,綽墓在東,權墓在西,相距46米。墓前各立石碑1通。1碑上款楷書「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陝西巡撫畢沅書」,中行隸書大字「唐兵部尚書柳公公綽墓」,下款楷書「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耀州事張鳳鳴立石」;另一通上、下款與前碑相同。中行隸書大字「唐太子師河東郡王柳公公權墓」。碑距墓丘均5米。 在這種情況下,耀州柳墓的真實性越來越強。

《柳公權墓地真偽之管見》(柳居愚夫,即李宏信)記載道:「柳家村的柳姓家族保護墓園,上墳祭祖卻是自唐至今,世代相傳。」對於此點,大多數人都持有懷疑態度。從唐至今,世代相傳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便是上墳,又能說明什麼。並無確切的證據證實此地為柳公權墓地,該村為柳公權後人。直到2013年9月,筆者偶然發現一部《柳氏族譜》,真相慢慢水落石出。

當時,因拙作《焦岱史話》即將付梓,故而沒能增添到其中。只是在附錄部分大體講了下這個問題。此原譜持有者為原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三里鎮柳家村(現澇池庄村)柳國幟,按照柳國幟的說法,這本家譜,是其祖母去世時,他在祖母所住房屋發現的。他就是柳公權的後裔。不光他是柳公權的後裔,他的老家藍田縣三里鎮柳家村還有大量柳公權的後裔。筆者看到的此套家譜為複印件,持有人為企業家柳銀平,祖籍藍田縣焦岱鎮柳家灣村。此譜為嘉慶六年(1801年),邑人柳成梅編撰。

據《南安縣誌》:柳成梅,陝西藍田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朝考合格,選送福建省以佐貳任用。先被任命為羅溪縣縣丞。嘉慶七年八月(1803年)至嘉慶八年九月(1804年)署理南安縣知縣。

現在將該家譜情況介紹如下:該家譜複印件現存75頁,包括兩部分,一是序,缺前頁存4頁,其餘71頁為世系圖17頁及世系表35頁。譜序每頁5行,一行15字。這個家譜世系圖是按照長者局中,從右向左,由近向遠和年齡大小依次排列。世系則是按照「仁義禮智信,金木水火土」所排,每個頁碼分三行,每行左右兩列,兄弟同輩可同列其中,從上向下,從右向左,家譜綱目比較少見。按照家譜所記載,奉祀生有柳績厚(4)——長祖?(5)——長伯?(6)——柳番(6)——柳如梅(7)——柳桐(8),從第四代柳績厚始襲公權公奉祀生員開始,到第八代柳桐,總計五代六人。顯然,光緒《藍田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五年設柳氏奉祀生一人。」說的便是柳績厚。

更重要的是家譜譜序記載:

……東唐肅宗朝孝寬,封食邑華原,誠懸置閣學士。食邑藍田,沒葬諸此,後之子孫遂家焉。藍田之柳庄自此名,柳氏自此始矣……

該譜序,也足以說明,柳氏遷徙藍田的原因是「(柳公權)食邑藍田,沒葬諸此。」與文史資料及相關傳說吻合。該譜的發現,至少可以說明兩點:一在清代康熙年間,就認為該地為柳公權後人。並且按照家譜所記載,之前也有家譜傳承及相關說法。按照家譜所說「(柳公權)食邑藍田,沒葬諸此。」,柳公權葬於藍田是無疑的。二,從該家譜譜系來看,從清代開始算起,該地奉祀傳承也有五代。加上上文的分析,上墳時間至少到解放時期。又從譜序相關及當地傳說來說,「從唐至今」「歷代傳承」上墳的說法基本成立。

綜上,從墓葬及家譜兩點可證實,柳公權墓地在藍田。而結合譜序「(柳公權)食邑藍田,沒葬諸此,後之子孫遂家焉。」及李後鄉柳家村人李宏信曾聽老人傳說「柳公權墓園很大,柳公權的後裔為了守靈,在墓園南郭門搭棚建房,繁衍生息,於是得名柳家村。」是成立的。另外,該家譜記有多人成為舉人,在福建、雲南等地做官,死後有埋在西安南郊金滹沱、三爻村的。有待新的發掘證實。

柳育龍:1988年生於西安藍田,鐵路工人。唐代書法家、詩人柳公權後裔。撰有文化專著《焦岱史話》《家譜與尋根》《歷代柳氏家訓集釋》《柳姓史略》《文化視域中的輞川圖景》《歷代藍田作家群體研究與綜述》《藍田柳氏生甲公家譜》等各類著述10餘部,主編書籍刊物近20餘部(冊),獲各種獎項30餘次。系中國詩歌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陝西青年文學協會、藍田縣作家協會、帝王陵文化研究會等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柳育龍 的精彩文章:

電視劇《白鹿原》:白嘉軒一生娶過七房女人,一半是被他自己折騰死的
孫興盛:參觀乾隆皇帝裕陵——行走清東陵之三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父親節:在你心中父親是怎麼樣的人呢?

TAG:柳育龍 |

您可能感興趣

覃懷家譜——沁陽西渠溝張氏族譜
江西有一小村落,村民大多是陶淵明的後裔,有家譜和古墓為證
阮班鶴:西泉賈村阮氏家譜序
一群村民自豪的說,他們的先人是吳三桂,還有寶刀和家譜保存至今
覃懷家譜——孟州柿園劉氏族譜
太史公司馬遷是給帝王家「造家譜」的鼻祖?
孫濤:中國人為什麼都在修家譜?豐縣地區修家譜的狀況如何?
《黔南陸氏家譜》序之一 陸氏家乘序 江西老譜
黃氏家譜 周田鎮黃氏祖先「黃真祿」歷史經過是這樣的
一張家譜圖看懂歐洲國家關係
朝陽蒙古族家譜
明朝洪武年間,山西「大槐樹移民」,至今許多家族保留著當年家譜
甘肅洮州《於氏派衍家譜》
金沙石場陳氏家譜
一村民偶然發現家譜,才知道自己是皇帝後裔,專家說:這是文物!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墓,王氏後人拿家譜索要文物,勸退考古隊
家譜奇人——喬志明
溫州野生植物有了權威「家譜」
中國趙姓起源,趙氏家譜證明我為宋皇族後代,是中華漢族的一份子!
廣西農民自稱馮雲山後裔,還拿出家譜和祖墳為證,學者:無力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