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腔北調」說方言:哪種最難學?哪種才是古漢語正統嫡傳?

「南腔北調」說方言:哪種最難學?哪種才是古漢語正統嫡傳?

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劃分為八大方言:官話方言、晉語、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語。

以上為方言分布地區

中國有八大方言體系都還只是國內的漢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數民族的語言,中國的方言還可以劃得更多、更細。

中國八大方言體系

一、北方官話

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北部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70%以上。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北方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屬北方方言。

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中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3%。

二、吳方言

吳方言被譽為「吳儂軟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一說以蘇州話為代表)。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8.4%左右。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吳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屬吳方言。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歷史變遷,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部、福建北一角。吳語是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華夏雅言,吳語的整齊八聲調是為古漢語正統嫡傳。和官話相比,現代吳語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諸多字音與古代韻書吻合。吳語保留濁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

三、湘方言

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為湘方言。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一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

四、贛方言

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2.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贛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歸類為贛方言。

贛語,又名江西話,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游、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撫州話、新余話為代表語或標準音。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亦非常高。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約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五、客家方言

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客家人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廣西東南部為主。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雖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統,內部差別不太大。四川客家人與廣東客家人、浙江客家人與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萬水,彼此可以交談。

客家語是台灣的官方語言,也是除普通話外唯一被外國(蘇利南共和國)列為法定語言的漢語方言。客語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

六、閩北方言

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不包括市區)、武夷山、松溪、順昌(東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於閩北地區的絕大部分縣市,以建甌話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北方言。

七、閩南方言

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3%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閩南語俗稱「河洛話」、「福佬話」。當地人自稱「白話」,是通行範圍較廣的一片。「河洛」一詞來源當地人認為先人由中原河洛地區南遷形成的共識,而具體河洛地區尚未得考證,由區內各姓氏族譜記載溯源推斷應該在今河南一帶。包括福建省內以泉州、廈門、漳州三市為中心的20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部分屬於閩南方言。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泉州話、漳州話為代表,形成於東晉永嘉南渡期間,底子是中原官話(河洛話);漳州話形成於五代十國期間,也有較大的影響;包括整個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語,基本都是泉州話與漳州話衍生而成。此外,潮州話、雷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雷州半島及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八、粵方言

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

至於新近發現的「平語方言」,多分布於廣西一帶,其特點為是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地區侵蝕的產物!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及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中使用,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

十大最難懂方言排行

排名第一:高淳話,溫州話

1:高淳話指南京市高淳區本土居民所使用的語言,高淳古方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因其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時代的發音,屬於古吳語,在中國方言里獨此一家。

首先是高淳話發音中幾乎沒有鼻韻母an,凡是以an做韻母的字,在高淳話中都變調了。如丸、完,高淳話卻讀成「五」;萬歲的萬、吃飯的飯讀成「別」;判斷的判、叛徒的叛讀成「鋪」,這也是吳方言的特點之一。

另外,聲母r在高淳話里幾乎沒有,有的讀成n,如人家讀成「寧」家,染坊讀成「泥」坊;有的讀成s,如人民讀成「森」民,儒家讀成「俗」家等。

這些現象在吳方言中也存在,如蘇州話也說「寧」家;錫劇《雙推磨》里唱詞「叔叔真是熱(nie)心人(ning)」。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這裡所說的鬼話並不是侮辱溫州人的意思,據說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部隊相互之間聯繫由於保密需要,都是派兩個溫州人,進行電話或者步話機聯繫,而日本鬼子的情報部門,總是也翻譯不出這發音極其複雜的溫州話,可以說當時的溫州人就像美國大片中的風語者一樣,為抗戰勝利起到了相當大作用。所以說鬼話並不是說溫州人說的話是鬼話,而是日本鬼子聽不懂的話。通過這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溫州話有多麼難懂。

所以高淳話,溫州話並列排名十大難懂方言第一位,難懂指數10,上口指數1!

排名第二:廣東話

廣東話可以說是流傳廣泛,很多人都會說幾句簡單的廣東話,但是我把廣東話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廣東話不只有自己獨特的發音,還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廣州的公交車上都是先用廣東話再用普通話進行報站的,有些廣東人包括香港人甚至聽不懂普通話,這足以說明廣東話與普通話的差別之大,而且廣東人很保護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們都會盡量使用自己的方言。

廣東話難懂指數9.5,上口指數3。

並列排名第三:閩南話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估計沒有語言天賦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輩子可能都聽不懂閩南話,閩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閩南話難懂指數9,上口指數3。

排名第三:蘇州話

蘇州話體現了濃濃的古意和一種書卷氣。蘇州人說「不」為「弗」,句子結尾的語氣詞不用「了」而用「哉」,人們聽見蘇州話會有一種親切感。蘇州話歷來被稱為「吳儂軟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軟」,尤其女孩子說來更為動聽。在同屬吳方言語系的其他幾種方言中,等都不如蘇州話來得溫軟。有句俗話說寧願聽蘇州人吵架,也不聽寧波人說話,充分說明了蘇州話這個「軟」字。蘇州話難懂指數8,上口指數4。

排名第四:上海話

上海話和浙江的杭州話以及寧波話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

上海話難懂指數7.5,上口指數6

排名第五:陝西話

陝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陝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從這些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領略到今人溢於言表的真情實感。由於陝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義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音輕重語速緩急不同而內容涵義不同。

陝西話難懂指數6.5,上口指數6。

排名第六:長沙方言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因此長沙方言從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響,與普通話距離較小。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5%,因此,它在漢語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個出偉人的地方,而且《紅樓夢》裡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語境。

所以長沙話作為湖南話的代表排名第七難懂指數6,上口指數6。

第七:四川話

四川話在西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語音、辭彙、語法等和普通話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點,而以語音方面的差異最大。四川話語音系統共有20個聲母、36個韻母、4個聲調,還有韻母兒化現象。由於四川人口眾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讓很多人熟知。

四川話難懂指數5,上口指數6。

排名第八:山東話

山東膠東半島的城市說話發音和東北的大連話相當接近,一般人都能夠聽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濰坊等內陸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澀難懂了。山東話以其獨特的發音總是讓人覺得很土,但是聽長了就會感覺到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就通過這濃厚的山東味體現出來,別忘了當年孔子孟子說得也都是山東話啊!

山東話難懂指數4,上口指數7

排名第九:天津話

天津話可以說從骨子裡就透著那種天津人的幽默,相聲藝術經常使用到天津話,以達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話基本上沒有什麼讓人聽不懂的字詞,但是由於天津話發音音調和普通話差別很大,要是說話語速過快,還是讓人聽不懂。

所以天津話排名十大難懂方言第九位難懂指數3,上口指數7

排名第十:東北話

東北話可以說是跟普通話發音最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隨著趙本山等小品演員的大力普及,可以說已經是家喻戶曉,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幾句,而且東北話從發音上就能體現出東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東北話因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連話,瀋陽話等等,最標準的東北話還是在鐵嶺朝陽一帶,而且東北話有個別字詞的發音還是讓外地人很難聽懂,但是這樣的字詞在東北話里並不長使用。

所以東北話排名十大難懂方言第十位,難懂指數2,上口指數9。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文歷史在線」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原創┃從國際垃圾場變成碧海藍天——「地中海行動計劃」始末
「皇家財政」與「國家財政」不分:建了一座花園,輸了一場戰爭
原創┃霧毒濛濛——馬斯河谷事件之謎
亂穿馬路罪是如何誕生的?
香港回歸20周年,一張圖了解香港的前世今生!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七大方言,到底哪種是古漢語的正統嫡傳?
「南腔北調」——中國八大方言,老師你說的是哪一種?
越南語中保留眾多古代漢語詞,中國一看就明白,難道是漢語方言嗎
「外婆」姥姥"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語言學家:都不是方言
中國漢語7大方言,哪種語言使用的人數最多?看看你屬於哪個?
粵語究竟算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方言」?
中國最難的幾種方言,像聽外星言一樣?說的是你的家鄉話嗎
你覺得中國哪個地方的方言最好聽?東北話最容易「傳染」?
說哪種方言時,你最愛我?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么?
北方沒有真正的方言?這些詞兒跨個省你還真不懂!
這種方言被稱為漢語當中的活化石,現代人很難聽得懂,音調彷彿古韻書!
晉語,為什麼是中國北方唯一的方言?
外語是「香餑餑」,孩子說方言就各種嫌棄?爸媽可別「找寶丟寶」
南北方言談「膝蓋」,個個逗趣,那為何南方方言比北方複雜呢?
十多種方言朗讀唐詩《清明》 哪裡方言最合「原味」
東北話,一種不得不服的方言:說說代表你家鄉的一句話
花錢讓寶寶學英語?方言+普通話「雙語環境」就在身邊,你卻忽略
東南亞的漢語方言
漢語的一種方言是該國的法定語言,地處南美,卻與「歐盟」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