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夢想成為「世界投毒者」:從朋友到家人,全都成了他實驗的陪葬品

夢想成為「世界投毒者」:從朋友到家人,全都成了他實驗的陪葬品


曾經轟動一時的「復旦投毒」和一度沉寂的「清華大學朱令案」使人們開始關注重金屬中毒事件。




有一種金屬能殺人於無形,它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案件,中毒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脫髮、肌肉麻痹、精神錯亂等癥狀,整個過程痛不欲生直至死亡,它就是劇毒金屬鉈(Tl)。



是一種劇毒重金屬元素,和砒霜並稱為「投毒者的毒藥」,一度被用來製作烈性的滅鼠藥。




鉈雖然致命,然而比它更致命的卻是害人之心。


自1861年鉈被科學家發現後,人們逐漸了解到它的劇烈毒性,開始頻頻利用這種無色無嗅無味的毒物作為完美的殺人工具,不到一個世紀內,世界各國開始出現多起鉈毒謀殺案件。




1995年,在朱令鉈中毒的那一年,當她的同學們急切地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的醫學家尋求幫助時,英德法三國合拍的電影《一個年輕投毒者的手冊》()上映。



影片中懸疑的劇情和朱令離奇的中毒事件同樣令人揪心,而這部影片就取材於上世紀60-70年代發生在英國的真人真事。





▲電影海報




這是英國史上首例鉈中毒案。




影片中男孩下毒的動機源自於對化學的著迷,夢想用化學毒物試驗合成鑽石(這樣的犯罪動機不禁讓人想到另一部小說《香水》中的連環殺手)。




只是現實比電影情節更加陰暗,電影中的兇手在現實中的原型是被稱為「茶杯投毒者」的格雷哈姆·楊(Graham Young)。



他以殺人為樂,他投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成為世界上能讓所有人記住的投毒者。14歲的他用鉈毒殺了繼母后一發不可收拾,父親、姐姐、朋友、同事紛紛成為他的試驗品……




集體中毒




1971年,在英國一座化學工廠里,多達70名工人一個接一個地病倒了,他們紛紛出現脫髮、腹瀉、皮膚刺痛甚至癱瘓的癥狀,醫生們對此束手無策,認為導致工人集體中毒的病因可能來自一種神秘細菌。




但是沒有人注意到,所有的受害者都喝過一位同事沏的茶。




▲嫌疑人格雷哈姆·楊




少年化學家




1947年9月7日,格雷哈姆·楊(Graham Young)出生。不幸的是,在楊出世三個月後,患有胸膜炎的母親病情加重,死於肺結核。



楊的父親弗萊德(Fred Young)終日沉浸在喪妻之痛中,於是幼小的楊便由姑姑撫養,而他的姐姐溫妮芙(Winifred)則跟隨祖父母一同生活。





▲幼年時期的楊




姑姑維尼(Winnie)和姑父將楊視如己出,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1950年,楊的父親弗萊德再婚,重新組成了新的家庭,於是3歲的楊被接回父親身邊,與繼母一起生活。




面對與姑姑一家的分離,幼小的楊表現得非常抵觸,這種仇恨一直在他心裡隱藏著。在新的家庭里,童年的楊變得孤僻、固執,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識字後,楊開始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孩子們都喜歡將書上的著名人物當作偶像,但是對於楊來說,他的偶像不是什麼發明家,科學家,而是著名的投毒者「霍利·哈維·克里平(Hawley Harvey Crippen),這個英國著名的投毒殺妻狂魔。




楊隨身攜帶著克里平的自傳,對他崇拜的五體投地。更加令人不寒而慄的是他的這種變化沒有得到家人的重視與及時地糾正。





▲青少年時期的楊





▲涉嫌毒死並肢解妻子的霍利·哈維·克里平(可能被冤枉)



長大後的楊越發變得孤僻,沒有社交活動的他一有空就躲在屋子裡,同學和鄰居都漸漸疏遠他。楊還自稱精通神秘學,他找到鄰居家的孩子和同學,把他們招攬到一個女巫團。在同一時期,附近很多住戶的貓都神秘失蹤了,其實都被楊捕來用於獻祭。




在學校中,生性古怪的楊沒有什麼朋友,同學們看見他甚至都繞道走,連老師也對這個戴著納粹袖標的少年敬而遠之。




他對學校里所學的科目都不感興趣,惟獨除了一門學科——化學。特別是法醫和毒理學,他表現出非常的痴迷。在不滿足於老師課上所教的內容後,楊開始自學,整日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研究。





▲少年時期的楊



藉助書籍,楊逐漸累積起堪比專業學生的化學知識。看到兒子對化學如此感興趣,父親弗雷德給他買了一套化學實驗設備,期盼楊長大能夠成為一名化學家。此時的他絕不會想到,不久之後,家裡的茶壺和三餐會混進致死的毒品。




擁有了儀器的楊開始將書上的知識應用於實踐,他在家中進行化學實驗,分析各種化合物的成分。他成功從煙花中提取出火藥並炸掉了鄰居家的一面牆。




到了13歲時,楊憑藉過人的化學知識成功騙過當地的一家實驗室,使他們相信自己已經成年,並以實驗為借口,獲得了接觸包括毛地黃、砒霜在內危險品和鉈、銻等重金屬的途徑。




第一例中毒



此時的楊急於將自己的成果應用於實踐,他選擇的第一個下手目標是他的同學——克里斯多夫·威廉(Christopher Williams)。




威廉同樣是一名化學愛好者,作為楊少有的朋友,兩個人有時會一起吃飯一起在實驗室搞研究,這也給了楊下毒的機會。





▲受害人克里斯多夫·威廉




在威廉剛開始出現頭痛、腹痛、噁心等癥狀時,他的家人並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尋常的小病小災,醫生也沒有任何發現。有誰能想到,竟然會是13歲的同伴蓄意投毒。




此時的楊嚴格控制著每次的毒量,威廉雖然身體虛弱,但兩人仍然可以一起外出看電影。在一次與威廉發生爭執後,楊一氣之下曾說過:「我要殺了你。」




但包括威廉自己在內,沒有人懷疑過楊,投毒已是不可思議,更不會有人將它與13歲的孩子聯繫在一起,何況在威廉患病期間,楊曾多次來探望。對威廉來說,這是來自好友的關心,但對於楊,這決定著他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威廉最終倖存了下來,各種不良癥狀漸漸消失,這要感謝楊的及時收手。因為楊發現,一旦控制不好劑量,中毒者卧床不起,那麼他就失去了時刻觀察記錄的機會,對於一個化學家而言,這是不可容忍的。在思考過後,他選擇了一個更適合的受害者群體——家人。




隱藏在家中的定時炸彈




儘管弗雷德經常和外人說起自己的家庭很幸福,但他自己深知,妻子莫莉(Molly)和兒子楊的關係並沒有所說的那麼好。




幼年因為父親再婚,所以自己被迫離開姑姑,楊把這一切都歸罪於繼母莫莉。他的同學曾見過楊把一個用橡皮泥製成的巫毒娃娃帶到班裡,上面寫著莫莉的名字,娃娃身上扎滿了針。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如果自己的母親還活著該多好。




楊對繼母的恨意一天一天的累積。尤其是有一天,自己毒死了一隻老鼠被她發現,莫莉大發雷霆,被訓斥的楊回到房間給她畫了一個墳墓。




1961年12月起,家人陸陸續續地開始生病。




先是大女兒溫妮芙被醫生診斷為顛茄中毒,而後莫莉開始頭暈、嘔吐、渾身疼痛。但醫生們百思不得其解,做過各項檢查後仍然搞不清楚病因。





▲警方在楊房間找到放在瓶中的鉈




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第二年4月21日,莫莉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她開始出現肌肉麻痹、呼吸急促、精神錯亂等癥狀。




這天,楊正透過窗戶看著疼痛不已的繼母在後院打滾,這一幕被碰巧回家的弗雷德目睹。弗雷德連忙將妻子送往醫院,但當天晚上,莫莉就去世了。醫生沒有診斷出死因,考慮到患者生前曾遭遇過車禍,他們以為是後遺症。




事實上,楊注意到經過一年時間,莫莉的體內已經產生了對鉈鹽的抗體,所以他在前一天將投入飯食中的鉈換成了銻,並加入了足以殺死多人的分量,直接加速了莫莉的死亡。




莫莉死後,在楊的建議下,家人對其進行了火化。




但顯而易見,繼母的死並沒有阻擋楊繼續實驗的腳步。葬禮過後,他的叔叔、父親、姐姐又開始接二連三出現不適,其中父親弗雷德尤為嚴重,他開始住院治療。




其實在莫莉離奇患病期間,弗雷德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兒子,長久以來,楊與繼母的不和他也是看在眼裡的。當他問楊是不是不小心將化學試劑放進飲食中時,楊強烈否認。




愛子心切的弗雷德沒有深究,特別是在楊也出現類似癥狀時,他打消了對兒子的懷疑。





▲楊的父親弗雷德




在父親住院期間,楊每天都去醫院探望,詢問醫生病情有沒有好轉,然後回家做好記錄。




當楊又一次來醫院時,弗雷德突然想到了什麼。這段時間來,他雖然一直不舒服,但病情時好時壞,經常反覆。奇怪的是每次周日和兒子一起去酒吧回來,自己就會病得非常厲害,這難道是巧合嗎?




聯想到此前楊的種種反常行為,弗雷德開始後背發涼,他告訴女兒溫妮芙,以後不用讓楊來醫院了。




弗雷德只是拒絕楊來探望,但沒有將懷疑對任何人提起過。親生兒子謀害父親,連他自己都無法接受,說出去又會有多少人相信呢。




為了不使自己引起懷疑,楊在自己的飯食中也投入過輕微的鉈,但也有人認為是楊忘記曾在哪些食物中下毒,導致自己也和家人一樣出現中毒癥狀。




最終 ,學校的化學老師察覺到了不對勁。因為一直以來都對楊所進行的化學實驗有所擔心,這名老師時刻關注著楊,終於有一天晚上他在楊的課桌里發現了貼有劇毒標籤的瓶子,還有報道中毒案新聞簡報,這名老師當即報了警。




5月23日,楊被捕,當時他身上還攜帶著劇毒品,他把它親切地稱為「我的小夥伴」。警方為了測定楊的精神狀態,派了精神科專家與楊進行面談。




楊以為前來的是化學專家,於是大談特談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快專家便被這位少年的化學天賦所震驚。隨後,楊招認了一切,承認在家人中的飲食中下毒,但不承認莫莉的死與自己有關。





▲15歲的楊被警察帶往法庭




布羅德莫精神病院




假使楊能夠接受審判,他面臨的最高刑罰將是8年的有期徒刑。然而因為莫莉已經火化,死無對證,再加上精神病醫生診斷他患有精神錯亂,最終15歲的楊被關押進最高安全級別的布羅德莫精神病院,成為該醫院近百年來年紀最小的患者。按照規定,他至少要在醫院待上15年才有機會出院。




在醫院裡,楊度日如年。他經常跟病友說:「我懷念我的鉈,我懷念鉈賜予我的力量。」




在楊給姐姐溫妮芙寫信抱怨同住的病友經常打鼾後,這名病友毒發身亡了。




醫生診斷這名叫約翰(John Berridge)的男子死於氰化物中毒。有過前科的楊成為頭號嫌疑人,但他並沒有接觸毒品的機會,當醫生問他時,楊說到:「那還不簡單,從月桂樹葉里提取就行了,這滿院子不都是月桂樹嗎?」




但當時醫院不具備做該項化學試驗的條件,約翰最終被當作是自殺死亡。




此後,楊接二連三地繼續投毒,目標也由病友不斷擴大到醫生和工作人員。用楊自己的話來說:「毒癮就像是一種戒不掉的病,只不過,吸毒的不是我。」




醫生們會覺得咖啡味道怪怪的,然後發現裡面被加入了漂白劑,在醫院的公共飲水機里會有糖皂。當時的工作人員甚至將楊作為震懾病人的利器——「你再不聽話,我就讓楊給你沏一杯咖啡。」




不知從何時起,楊得知如果表現良好,可以提前出院的消息。他開始偽裝自己,不再佩戴納粹標誌,人們好像又可以喝到正常的咖啡了。在入院5年後,楊成為模範囚徒。




醫生似乎漸漸遺忘了楊可怕的前科,1970年7月,醫院的精神專家提交了申請釋放的楊的文件,宣稱他「不再迷戀毒品、暴力和惡作劇。」





▲被釋放的楊




1971年,23歲的楊在醫院待了9年後,走出了精神病院的大門。他臨走前,跟護士說:「我在這待了9年,現在終於要走了,我打算一年殺一個。」




這句護士聽來的玩笑話沒有影響到釋放楊的決定。




本性難移




重獲自由的楊無家可歸,父親弗雷德已經與他斷絕了父子關係,楊投奔了姐姐溫妮芙。雖然溫妮芙也被弟弟下過毒,但時隔多年,現在她很開心看到楊已經痊癒了,於是她把楊接到自己家中和丈夫一同生活。





▲楊的姐姐溫妮芙




但是沒過多久,溫妮芙就開始後悔自己的決定,她重新過上提心弔膽的日子,因為她發現楊開始故態復萌。




據溫妮芙回憶,楊出院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當年那個曾允許他獲取劇毒重金屬的實驗室,吹噓自己的事迹。他還不止一次的回到父親家,詢問附近的鄰居還認不認識自己。




在楊看來,他更想讓眾人知道的是他那令人膽寒的事迹,而不是自己是否痊癒。




在找到一份工作後,楊搬到旅館居住。不出意料,過了不久,單位一名叫特雷沃(Trevor Sparkes)的男子在喝過楊給他的一杯紅酒後開始請病假。




特雷沃曾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在一次足球比賽時,他突然感到四肢麻木,沒有知覺,隨後又出現腹痛、頭暈等一系列癥狀。儘管醫生開了葯,但他在此後的幾年依舊疼痛難忍,再也無法踏進足球場了。




此後,楊又和另一名同事成為了朋友,後者在不堪疼痛後自殺身亡,成為楊手中第二位(之前是否仍有沒有調查到的受害者未可知)鉈毒犧牲者。





▲受害人之一





▲受害人之一




1971年,楊在一家化工廠找到一份新工作,擔任倉庫管理員。該工廠主要生產溴碘化鉈紅外鏡頭,這使得楊又有機會接觸到毒物。工廠老闆知道楊曾經有過精神病史,但對於他為何進入精神病院治療卻一無所知。




這種情況下,在新單位,楊簡直就像是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他很樂意給同事們端茶倒水,但工友們卻不知道在這個新成員勤快的背後隱藏著驚天的陰謀。




楊被捕後,媒體曾給他起名為「茶杯投毒者」,但楊不滿意這個稱號,太狹隘了,他認為「世界投毒者」才更加合適。




工廠里率先倒下的是59歲的主管鮑勃·埃格勒(Bob Egle)和60歲的比格斯(Fred Biggs),兩人經常和楊一同結伴上班。




幾乎在同時,埃格勒和比格斯出現了噁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頭髮也在幾日之內掉光。在入院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但在重新返回工作崗位不久,癥狀又再一次出現。這次埃格勒的情況更加嚴重,他時常出現休克,只能依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巧合的是,當時正好有一種流性病毒,先後有多名兒童感染,醫生用了同樣的治療方法,但埃格勒仍不見好轉,這次他再也沒有回到單位繼續工作。





▲受害人鮑勃·埃格勒




1971年7月7日,被劇痛折磨的埃格勒在醫院病逝,死因被記錄為肺炎。




和十年前驚人的相似,埃格勒同樣被火化,在葬禮上,楊悲傷地說:「沒想到,埃格勒在敦刻爾克戰役中都活了下來,卻最終栽在了流感病毒上。」




與此同時,比格斯的情況也開始惡化,他由剛開始的頭暈逐漸變成昏厥、並出現失明、皮疹、功能紊亂等併發症,他變得異常脆弱,甚至無法忍受身上一條床單的重量。在醫院掙扎了很長時間後,12月19日,比格斯也離開了人世。





▲受害人比格斯




在楊的記事本中,對於比格斯中毒,他是這樣寫的:「想要F(代指Fred Biggs)死真是太困難了,他要是再堅持一個周,說不定就能夠活下來,那樣的話我會被氣炸的。」




工廠里的近百名員工也相繼出現乏力、虛弱的表現,越來越來的人請假或曠工,病人家屬們紛紛質疑工廠內有毒物泄露。




工廠的管理層立刻請來專家,在經過一圈檢測後,專家們沒有發現有任何安全隱患,但員工們的病情卻沒有好轉,離職的人越來越多。





▲受害員工之一




在這天,專家組們來到工廠給員工的家屬們反饋信息時,一名員工引起了眾人的注意。他要求醫生們儘可能詳細地介紹患者情況,在交談中,人們發現,該男子竟然能和專家們沒有任何障礙地交流,他掌握著和醫生不相上下的病理知識。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男子說了一句話:「為什麼鉈中毒沒有被你們考慮過?」





▲楊與他的受害者們




震驚的專家組們回到醫院,開始研究起鉈中毒案例,因為當時英國從沒有過鉈金屬中毒案,而互聯網還沒有普及,只能藉助書籍和資深專家來進行診斷。




在對比格斯進行屍檢後,醫生髮現,死者體內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鉈。醫生們面面相覷:這種平日里極其少見的劇毒金屬,究竟是怎樣進入到人體內的。




12月21日,警方在家中將嫌疑人楊逮捕,當時楊正和父親弗雷德、姑姑維尼在一起。




晚上11:30,警方敲響了大門,弗雷德開門後,他立刻就知道發生了什麼,轉身指向了楊,姑姑維尼卻一頭霧水,「楊,你做了什麼?」她說道。





▲楊的姑姑維尼




楊站起身來,對著警察問:「怎麼樣,你們要指控我殺害哪一個啊?」




警察將楊帶走後,弗雷德找出家中關於兒子的出生證明和童年照片,撕了個粉碎。





▲警察逮捕楊




楊對自己下毒的罪行供認不諱,甚至提起當年謀殺繼母莫莉一案,稱它為「完美的謀殺」。但他只是口頭承認,拒絕在筆錄上簽字,也拒絕簽署任何書面文件。




警方找到了楊的住處,這裡可以說是秘密實驗室。




嚴格來說,楊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精神病,他以折磨受害人取樂。警方在他家中搜到了幾本記事本,上面詳細記錄了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給誰下了多少毒,針對不同體質,不同的毒量所對應的各自癥狀,並詳細繪製了每位受害人中毒後的身體情況表,甚至還清楚地標明了他是希望將某人害死還是只是想讓對方嘗點苦頭。




此外,屋內牆上貼滿了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頭子的文章和圖片,還有桌子上的設備和試劑瓶中剩餘的試劑,都證實楊就是本案的嫌疑人。





▲警察逮捕楊




時隔多年,受害人的屍體都已經火化,就像當年警方無法憑藉莫莉的骨灰給自己定罪一樣,楊堅信這次警方也不會拿他有任何辦法。




他很輕鬆,確信過不了多久就會假釋出獄,在給家人的信中,楊寫道:「我很快就會出來的,因為控方最大的弱點就是沒有證據能夠將我定罪,而這點恰恰是對我最有利的一點。」




不得不說,一步步都在楊的算計中。在他看來,莫莉和埃格勒已經挫骨揚灰,對自己構不成威脅,而對於唯一還保留有屍骨的比格斯,到了法庭上,楊可以謊稱曾給他一些鉈金屬用來滅蟲,因此完全可以認為是比格斯自己誤食導致中毒,根本沒有證據指向自己。




家中的日記本肯定會被發現,他可以說是自己正在創作一部小說,一切都是自己幻想出來的。對於審訊時的口頭認罪,楊也想好了,就說是受到嚴刑逼供,不得已說出警方想要的答案,只要自己沒有簽字,那麼一切都可以不算數。




萬萬沒想到




1972年7月19日,聖奧爾本斯皇家法院正式審理此案。




媒體們將法院圍了個水泄不通,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嫌疑人楊始終板著嚴肅的面孔。在媒體為他拍照時。他要求把自己拍的冷酷一點,看起來越殘忍越冷血越好。




一名現場的記者說:「他的確是聰明至極,但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瘋子,你絕對不會想要跟他對視的,因為他的眼神足以殺死人。」





▲媒體為楊拍攝的照片




楊冷漠又淡定地站在被告席上,滔滔不絕地為自己做無罪辯護。就連楊的辯護律師皮特·古德曼(Peter Goodman)都表示:「他很驕傲自己是英國鉈投毒第一人,對楊而言,最重要的是偉大的化學事業,這場審判對他來講,就是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展示給法官。」




自信滿滿的楊以為一切部署都是天衣無縫,但他萬萬沒想到,在十年前繼母死後,法醫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憑藉現有手段,專家在埃格勒的骨灰中檢測到鉈,死者比格斯的妻子也作證,丈夫從沒有提起家中有蟲子,更不會借用劇毒品來滅蟲。




法庭上,控方出示了楊的記事本,辯護團按照計劃,將上面的內容稱為小說情節。但控方反駁,日記里的敘述方式和字裡行間,完全不像是小說。他們當庭朗讀了其中幾句:




「F已經不行了,他開始癱瘓並伴有失明,即使有一天他的眼睛能夠治好,但器質性腦疾患也會使他成為一個植物人。在我看來,死亡對他是一種解脫,只不過是在死亡陣營中多一個受害者而已。」




「D昨天激怒了我,所以我順手就送了她一程。」




「這個貨車司機真可憐,讓他承受這種痛苦似乎很殘忍,但沒辦法,我已經決定了……」




面對檢方接二連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楊仍然拚命抵賴,他堅稱,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犯罪動機,那麼他們無權給他定罪。





▲楊被帶往法庭




但法庭不吃楊的那一套,在鐵證面前,他們根本不需要考慮有什麼動機。




7月29日,法官宣判,嫌疑人楊涉嫌兩起謀殺、兩起意圖謀殺、兩起蓄意下毒,判處四項終身監禁,附加兩項5年有期徒刑。




對於這一判決結果,楊的辯護律師皮特表示不會上訴,「我認為,楊並不是刻意謀殺別人,他之所以選擇向身邊人下毒是為了便於觀察,在某種程度上說,他是一名病態的科學家。」




「也不是所有吃過楊給的食物的人都會中毒,比如我,」皮特補充道,「在獄中,有一次他給了我一塊蛋糕,我猶豫了,他跟我說『嘿,不至於吧,我不會對我的律師下手的。』這句話我肯定他也對其他受害者說過,但我還是吃了……」




社會反應




外界一直認為,向楊這樣的變態就應該處死,萬一哪一天他走出監獄,那將後患無窮。報紙上寫道:「如果有一天,他走進一家咖啡館……那簡直不敢想像」。




楊的姐姐溫妮芙反駁說:「這樣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這樣做對楊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人們喝完咖啡就離開了,走出大門的那一刻,他們就離開了楊的視線。楊根本無法觀察到人們中毒的後續反應,他想要的是見證毒發的過程,就好比是觀察實驗反應一樣,而不僅僅是投毒。」




各大報社圍繞楊投毒一案,展開了瘋狂地報道。在得知楊在被捕前不久剛從精神病院康復出院時,民眾紛紛質疑,為什麼這樣的人還能夠被認為是對社會無害。如果制度健全,那麼是不是楊現在還在精神病院服刑,一連串的慘案就可以避免呢。




1973年,在內閣成員建議後,英國修改了法案,強調對出院的精神病人繼續進行看管。




1990年8月1日,42歲的楊在帕克赫斯特監獄死亡,死因是心臟病。但外界質疑,可能是監獄中的其他囚犯給他下毒導致死亡,也有人說是楊自己厭倦了獄中的生活,選擇用這種方式結束生命。他生前曾多次提起過要在杜莎夫人蠟像館給自己建造一座蠟像,這個心愿在他死後也得以實現。





▲楊的蠟像




作為英國首例鉈金屬投毒案,楊的行為在世界其他國家成為「表率」,人們第一次認識到鉈的危害。




1991年,美國海灣戰爭中,美軍曾將鉈用作導彈塗層,產生了巨大的威力。




1995年,一部根據楊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電影《一個年輕投毒者的手冊》的影片在全球公映。2005年,日本一位16歲的女孩模仿電影中的情節,給她的母親下毒。警方在女孩的房間內發現了重金屬鉈,並在她的博客中發現了病情日記。





▲電影《一個年輕投毒者的手冊》海報




獄中好友




在楊服刑期間,囚犯們都離他遠遠地,他們聽說了楊的事迹,誰也不想死得不明不白。但就有不怕死的,他叫伊恩·布雷迪(Ian Brandy),因為5項謀殺罪名被判終身監禁。





▲嫌疑人伊恩·布雷迪




布雷迪和楊在獄中形影不離,兩人一起下棋,一起討論納粹。布雷迪在自傳中深切悼念了這位好友,他稱楊和自己一樣,都是尼采主義的信徒,他們思考的問題都是「我是否和芸芸眾生不同?我是否具備不同於常人的能力?我應該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於是兩個人都選擇了殺人。




在書中,布雷迪寫道:「相比於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鉈毒分量,楊所下的毒量根本不值一提。如果楊能看到這一幕,想必他在天之靈也會感到高興。」




該吃藥了,一對瘋子。



編譯:七月,懸疑志簽約翻譯,資料來源:殺手百科,首發刊登懸疑志微博,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商業使用請聯繫@懸疑志




往期精彩內容:




澳女子將男友剝皮烹屍,竟然還要給男友孩子分食!





英國男子殺人飲血,還自創「酸浴」溶屍





天才抑或瘋子?傑克·艾伯特——兩度謀殺與牢獄生涯造就的作家



懸疑志


胡老濕


帶你走進二次元的世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喪心病狂:美竟在韓實驗可殺傷300萬人的可怕武器
AER:我們能從實驗中學到什麼?
雲內動力控股股東牽手大項目 全國首個高原汽車實驗基地將落戶雲南
男子作死跳入食人魚水池做實驗,測試後結果讓人意想不到
阿姆斯特朗或許會悲傷:最新實驗顯示EPO對於運動員的幫助幾乎為零

TAG:實驗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家的黑白灰風格,全都是自己一人的成果,滿滿的成就感!
網友太有才了,把《偶像練習生》全都P成女人,你還能認出幾個?
《封神榜》中這家父子4人全都肉身成聖,在天界勢力大得嚇人,玉帝都是他師弟
一家子照全家福 人全都到齊了 可是老人非說還少一個人
未來家的樣子?你想要的他家全都有
兩人是好朋友,同一時間在不同的國家造反,竟然全都成功了!
他只抄自己的作品,十幾年只寫了「一部」小說,網友:全都怪我們
「我沒有女朋友,全都是女人和社會的錯!」|
人到中年十大禁忌要注意,全都做到的人保健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才是全是世界最美的存在!軍人們最光榮的勳章,全都留在了身上,看了都讓心疼!
4種人工合成的「垃圾食品」,全都吃過的,你厲害了
這幾個神器寶貝被主人遺棄後全都成了小智最後的王牌,你說氣人不
這些人工合成的「垃圾食品」,全都吃過的,那你是真「點背」!
搬家咯!這一次,你想要的我們全都有!
我的世界:MC中自然生成的4個地方,全都見過,才是骨灰級玩家!
網友在垃圾桶里撿到的狗狗,可是帶回家沒多久就被朋友全都領走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家裡別再用蚊香了,聰明人家裡都這樣做,蚊子全都不敢進家來
軍人探親成常態,來的為何全都是軍嫂?真相併非大家所想!
小孩子才選哪件好看,成年人全都要
4種人工合成的「垃圾食品」,全都吃過的,那你真是太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