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故事

《明月幾時有》編劇何冀平: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故事

方蘭淚眼與母辭別

由許鞍華導演,周迅、鮑起靜、春夏三位金像影后領銜主演,彭于晏、霍建華、郭濤、蔣雯麗等聯合主演,以香港淪陷3年零8個月作為背景的電影《明月幾時有》已於7月1日上映。電影背後,是著名編劇何冀平的香港情懷: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城市的歷史,也需要弘揚正氣的故事。

電影《明月幾時有》講述了1941年末香港淪陷時期的故事。在3年零8個月內,日軍瘋狂搶掠並搜捕滯留在港的文化人。抗日組織東江游擊隊接到上級指示,緊急營救文化人衝破日軍封鎖追捕,撤離香港。淪陷期間,以往富裕的香港頓變成無糧無水的空城。小學教師方蘭(周迅飾)與母親(葉德嫻飾)在灣仔一棟小樓內艱難度日。學校停課,剛與戀人李錦榮(霍建華飾)分手的方蘭意外捲入營救作家茅盾的行動,並認識了游擊隊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彭于晏飾)。劉黑仔賞識她沉著機敏,決意招攬她加入游擊隊,方蘭為游擊隊建立市區秘密聯絡站,在日軍嚴密封鎖下,冒險傳送重要情報、解救被捕志士。方蘭母親知道女兒在游擊隊工作後非常擔心 ,為使女兒少一分危險,甘願代送情報卻不幸被捕。為救母親,方蘭迫不得已求助已轉投日本憲兵的舊情人李錦榮......

霍建華認真聽導演說戲

以濃情打動觀眾

「許鞍華一直想拍一個這樣的故事,而我則剛好知道這段歷史,機會實屬難得。」二人一拍即合,為了寫這個故事,何冀平3年前便著手做資料搜集工作,在海量的歷史資料中尋找有趣的片段,「有些史料是重複的,但每個作者敘述的角度不同,所以都要閱讀。我們也去東莞實地考察,尋找親身經歷過事件的老婆婆回憶當年香港的情況,還嘗試尋找撰寫過資料的作者交談......」她逐漸從茫然一片的史料中找到了方向:「開始想寫完整的『香港淪陷大營救』故事,但為了避免過度情節化,最後選擇只在電影開頭一段中作為背景事件來引用,從而道出女主角加入游擊隊的原因,再敘述之後的事情。」

編劇何冀平

「大營救的事很多香港人都知道,卻是一知半解,選擇怎樣的方式重現這段歷史可以被香港觀眾接受,在眾多史料中選擇怎樣的部分重點敘述,怎樣為這段『主旋律』的故事找到並不那麼『主旋律』的合適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我要考慮的問題。最終我將故事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以人物和情感作為聚焦點,融合深刻的親情、愛情、友情的元素,一部電影最打動觀眾的是人物和真情實感,而不是主題。」她坦言,自己其實並不會因應知名導演的風格而改變劇本內容,「當然,許鞍華也是一個很注重『情』和女性視角的導演。但無論是和許鞍華還是之前和徐克、陳可辛、姜文等導演的合作,我都堅持寫自己的東西,當我把劇本給了導演,我也相信他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風格。」

商業創作磨鍊技巧

訪問後不久,何冀平即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一起去新加坡再演出名劇《天下第一樓》,場場爆滿引起轟動。《天下第一樓》是她繼《好運大廈》之後在人藝的第二部作品,獲獎無數,不斷應邀去世界各地演出。她17歲開始寫劇本至今,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在北京人藝成為專職編劇,1988年因家庭原因來港,1997年受聘為香港話劇團駐團編劇,為其創作《德齡與慈喜》、《開市大吉》、《明月何曾是兩鄉》等優秀劇本。

何冀平參與編劇《龍門飛甲》劇照

雖定居在香港,她依然心繫北京人藝,當張和平院長找她為人藝60周年寫關於現代北京的原創劇本時,她幾經猶豫卻最終應承了下來,「猶豫是因為我對寫現代北京並不擅長,但我身為人藝培養出來的作家,對它感情深厚,這件事我不能推卻。」於是她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寫出千字提綱並在藝委會一致通過,再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初稿,《甲子園》最終誕生。她毫不諱言自己寫劇本不僅靠技巧,還需要揣摩別人的心思,「在香港近30年的時間裡,我也做了許多商業化的創作,於是無論是監製還是導演來找我,我基本都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從北京到香港,兩地的經歷和文化對她的創作皆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

她戲稱自己現在的創作是「來料加工」,「總有很多deadline激發著我的靈感,一些劇的開鏡和演出時間都已確定,劇本必須要按時完成。無論是否有靈感,我都習慣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寫,最終便有作品出來」。

編劇界青黃不接

自17歲開始寫劇本至今,何冀平的創作從未停歇,即使身在香港,她也不斷受邀為內地寫電影和電視劇,始終戰鬥在第一線,並直言雖然在編劇教育方面的投資不斷增長,但編劇界有嚴重的青黃不接的現象,好劇本愈來愈少。「有人可以寫出古靈精怪的故事,卻沒有一個正面的主題,偶爾有一兩部這樣的劇還勉強可以接受,但不能所有的劇都是這樣。」究其原因,她表示,並非單一因素影響,乃與整個演藝圈的生態息息相關,無論怎樣的劇本,請明星來演都會有一批人叫好,長此以往編劇們便沉浸於自我欣賞與滿足中原地踏步,「例如現在最流行的IP劇其實製作很匆忙,找一班人匆忙地寫齣劇本,匆忙地找『小鮮肉』來拍攝。歷史劇不合歷史,現實劇又空泛地沒有反映現實問題。另外一個原因則關乎編劇的個人修養,若編劇自己的心中充滿了負面的情緒,又怎會在劇本中傳達正面信息給觀眾?」

何冀平參與編劇《投名狀》劇照

「香港的觀眾說,只有何冀平的舞台劇,我才敢帶著全家人來看,既傳達正面訊息,又有故事情節,連小孩子都可以被吸引而看下去。現今的舞台劇觀眾愈來愈多,可粗俗和低級趣味的內容也隨之增長,有些也並不是因為劇情需要,純粹成為了吸引觀眾的噱頭。」舞台劇老少咸宜是何冀平的驕傲,「心要正,作品才能正。」她感嘆道。從舞台劇到音樂劇、戲曲、電影電視劇本等作品眾多,她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還是舞台劇,「舞台劇的結構難度最高,以編劇為中心,很多舞台劇編劇千古留名。現在也有愈來愈多的電影演員喜歡做舞台劇,因為在其中他們可以連貫而一氣呵成地表演,表達濃郁豐富的感情,也是對功底的考驗」。

F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編劇圈 的精彩文章:

五大劇本寫作陷阱,你中招了沒
「劇本賣不出去」的十大拙劣借口

TAG:編劇圈 |

您可能感興趣

三月來香港不看展 不要說自己是文青
林夕這樣的人,香港再也沒有了
遼寧艦去香港訪問,有些人喜歡,為何有人怕了呢?
香港的窮人區是什麼樣子的,過來看一下就知道了
看了《家有喜事》背後的故事,才知道那個時代的香港娛樂圈有多亂
老話說:從人品而論,大陸看陳道明,香港看曾志偉,真是這樣嗎?
香港一代「鬼後」,入戲太深分不清自己是人是鬼,今復出卻再無人記得!
《可愛的你》:這個非典型的香港故事,卻讓人幾次濕了眼眶
香港電影是不是中國電影,看看這個人的故事,答案不言自明
來香港前,你還需要知道這些
香港:前面的世界誰人又知道,平坦的不一定是好
如果有人提到「香港第一美人」,你想到的是誰?
《復仇者聯盟3》在香港上映了,內陸還要到5月多,你被劇透了嗎?
觀眾最愛的香港演員,但他不會再演影版《尋秦記》了,55歲人品被質疑!
看看過節的時候還要不要去香港
說起去香港,其實我內心是拒絕的,但是這是我們的地方有何去不得
原來你是這樣的香港
罕見老照片:被殖民時期的香港,人們過著哪種無法想像的生活?
一個眼神,半個世紀。如果有人說香港無深情,請給他看這部!
一個眼神,半個世紀 如果有人說香港無深情,請給他看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