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湖聖人起弦歌 蓮荷搖曳多詩情

龍湖聖人起弦歌 蓮荷搖曳多詩情

弦歌台

□冬夏

漂在龍湖之上,漂在清透如碧的水上!浩渺如海。

從空中俯瞰,它把淮陽城圍了個大圓圈,彷彿讓一座古城漂浮在水上。

龍湖,位於黃淮平原腹地淮陽縣,東西寬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長14公里。

水面上,無數朵蓮荷!龍湖,可稱蓮湖。

此刻,午後龍湖上,萬荷叢中,我們只是不倦地看,看它藏起多少復瓣之謎。

蓮荷外,尚有叢叢蒲與葦,誇張風的動靜。

龍湖,可稱雲螭湖。

雲螭,傳說中龍之別稱,龍最美的小名。明初大詩人高啟《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詩中云:「池生碧蓮花,千葉光陸離。服食可騰化,游空駕雲螭。」湖以龍名,是一方好水牽繫著神話時代的神秘歷史。

「龍湖,伏羲氏帶部落在此安居,神農氏在此教民稼穡。歷代文人墨客在此流連美景,詠嘆人生。」淮陽縣委宣傳部部長謝留定這樣介紹。

公元前489年,一個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的老人,帶著一群快餓死的書生,在龍湖附近陳蔡交界處絕糧被困,生死關頭,老人弦歌不已。那弦歌聲,至今仍飄蕩於湖面上。

這位老人是孔子,書生們是「孔門十賢」。中國精神、中國文明的重要節點,和龍湖牽繫在一起。

公元1070年,一對兄弟來到龍湖邊,70餘天把臂同游,畫畫寫詩唱和,龍湖上,留下弟弟所築讀書台;世間,流傳著哥哥興緻盎然的詩作。

這對兄弟,哥哥叫蘇軾,弟弟叫蘇轍。他們在湖邊共度的中秋,令哥哥念念不忘,數年後寫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聖人遇龍湖,文豪兄弟遇龍湖,是彼此之幸,兩者就審美和哲學範疇,彼此構建,相輔相成……

◎《詩經》里流淌著「湖上情歌」

《中國古地理圖》顯示,5.7億年前,中原地區出現「淮陽古陸」。遠古時,淮陽周圍是大澤。6000年前,伏羲帶領部落從荒蕪西部來此,見有鳥獸可獵、有魚蝦可捕,有高丘可往,遂定居。

「伏羲綜合各部落圖騰特點,創造了集蛇、魚、蟲、鳥、馬、牛、鹿為一體的龍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伏羲以龍紀官,自號龍師,淮陽有龍都之稱,龍都之湖,稱龍湖。伏羲被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淮陽文化工作者楊復竣說。

龍湖,是一汪有深厚歷史積澱的水,也是一汪風情萬種、極浪漫的水。

龍湖生蓮荷,除粉紅、純白,還有大紅、桃紅、粉綠、明黃等色。花形,有紅白相間「大灑金」,有花色金黃、花瓣「飛舞」之「玉蓮」,有形如松果之「粉松球」,等等。

「其中有些品種,從白洋淀引進,有些是龍湖原生品種。龍湖荷花,《詩經·陳風·澤陂》就有記載。」淮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廣起說。

正如《衛風》中流淌著淇水,《鄭風》中流淌著溱水與洧水一樣,《詩經·陳風》中,也流淌著龍湖的水,龍湖的水生植物,龍湖的美,被它永遠定格。

《詩經·國風》中,收有「陳風」十首,以情詩居多,情感濃烈,表達大膽浪漫。《澤陂》和《東門之池》,水汽氤氳,瀰漫清冽的氣息,可稱「湖上情歌」。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大意是,那個湖堤邊,長著蒲草蘭草長著各種荷花,有個高大健美的青年,讓我傷心思念,可望而不可即……詩中,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瀲灧的湖水,把女子內心真摯的愛,襯托得極其強烈。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彼美淑姬,可以晤語。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這是《東門之池》。

大意是,東門外有護城河,可以漚麻與菅草。與溫柔美麗的姑娘相會,唱歌談情說愛真快樂。

漚麻的活兒又臟又臭,但小夥子能和情人一起,邊勞作邊歌唱,勞動變成溫馨相聚,歌聲中充滿歡樂之情。

「《陳風》中反覆講到東門之池,那兒蒲葦芊芊,白榆成林,湖光水色,美不勝收,是陳民游娛之地。從這裡,可以窺見3000年前陳國的繁華。」張廣起說。

◎龍湖邊飄蕩著「聖人弦歌」

龍湖南壇湖岸,有文廟名為弦歌台。

它原名「弩台」,是東漢陳王教弩之地。唐開元年間,淮陽人在此地建孔子廟,以紀念孔子與弟子「陳蔡絕糧弦歌不絕」。

其院落中有大成殿,始建於明,清康熙年間重修。正門兩側聯語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爼豆千年猶自仰高山。」大殿內,正中是孔子像,兩側配享孔門「十哲」。

孔子與陳國淵源甚深。公元前492年,年過六旬的孔子帶弟子來陳國,居四年。陳國國君待他如上賓,常向他問政問禮切磋學問,卻無以成事。小小陳國夾在吳、楚兩大國間,生存尚艱難,更不要說發展。

公元前489年,吳伐陳,楚來救援,長江上倆大國在陳身上比拳頭。戰爭血腥沉重,把一切貶為無足輕重的細節。

陳都淮陽城裡,一群書生正倉皇逃離,孔子帶弟子向南逃,在陳蔡邊界,被困於荒野,絕糧七日,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孔子依然講經說道,弦歌不止。

《論語》最早記述了這件事,只有33個字: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路問老師,君子也有陷於困境時嗎?孔子道,當然有,不過君子遇困時能堅持氣節,小人一遭困難無所不為。

從戰國《莊子》到漢代《孔子家語》,這個故事至少有9個版本。淮陽百姓還有民間版本。「傳說孔子被困時,他又彈琴又唱歌,感動龍湖中一條九尺來長的大魚,它自動跳上來讓他煮吃。老百姓還傳說,孔子見龍湖裡長著蒲,拔出來,蒲根細白脆甜,他和弟子靠吃蒲根活下來,至今淮陽還把蒲菜叫聖人菜。」張廣起說。

這一事件,淮陽明代古碑《厄台碑》將它與「天地厄於晦月,日月厄於薄蝕、帝舜厄於歷山、大禹厄於洪水、成湯厄於夏台、文王厄於羑里」相提並論。宋代文學家曾鞏評價此事是「聖人齊日月之明,不能違日月之道」。

「這是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是我們文明的關鍵時刻,如同蘇格拉底和耶穌的臨難,孔子在窮厄考驗下,使他的文明實現精神升華,從此,我們就知道,除了升官發財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還有失敗、窮困和軟弱所不能侵蝕的精神尊嚴。」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價。

◎讀書台迴響著文豪詩歌

龍湖西北隅湖面叫柳湖,湖中心有小孤島,面積約400平方米,島上樹木蓊鬱,罕有人跡。

乘船抵島,順深草埋沒小路,三五步,抵達一處相連雙亭,飛檐挑角成船形,只是漆彩剝落,石欄破損。這就是蘇轍讀書台了。當年寂寞,當下還是寂寞。

「蘇轍築台後,歷代有修建。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徵宦海扁舟。從此,蘇亭蓮舫成為古陳州七台八景之一。」謝留定說。

宋熙寧三年(1070年),蘇轍來淮陽任陳州教授。第二年春天,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七月出京,他先到陳州看弟弟。

著名作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記述,小蘇在淮陽充任教授,淡泊自甘。此地位於都城東京東南七八十里,正在蘇東坡治下視察行程之中。隨後幾年,他常利用機會到弟弟家盤桓小住,最多一次,住上70多天。還一起過了中秋。

那幾個月,兄弟二人悠閑團聚,寫詩畫畫,有時到柳湖裡划船,有時在城郊漫步。當時大蘇36歲,小蘇33歲。

這一時期,兄弟倆留下數十首與淮陽相關詩篇:《和弟子由初到陳州》《柳湖感物》《次韻子由柳湖感物》《柳湖久無水悵然成詠》《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戲弟子由》,等等。

大蘇愛龍湖,在《次韻子由柳湖感物》中寫道:「惟有柳湖萬株柳,清陰與子共朝昏……朝看濃翠傲炎赫,夜愛疏影搖清圓。風翻雪陳春絮亂,蠹響啄木秋聲堅。四時盛衰各有態,搖落凄愴驚寒溫……」

小蘇愛柳湖,某年柳湖久旱無水,他寫《柳湖久無水悵然成詠》:「平湖水盡起黃埃,惟有長堤萬萬載。病鶴摧頹沙上舞,遊人寂寞岸邊回。秋風草木初搖落,日暮樵蘇自往來。更試明年春絮起,共看飛雪亂成堆。」

兄弟情深,小蘇身材高大,但住宅小而破,大蘇寫詩調侃弟弟:「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調侃中滿蘊深情。

哥哥要走,弟弟不舍。送送吧!這一送,送到200里外的潁州。大蘇寫下《潁州初別子由》:「征帆掛西風,別淚滴清潁。留連知無益,惜此須臾景。我生三度別,此別尤酸冷……始我來宛丘,牽衣舞兒童。便知有此恨,留我過秋風。秋風亦已過,別恨終無窮……」

古代大文豪留蹤地,一般總是太深切、太怨愁或太悲壯。唯有龍湖,留下了大小蘇晨昏共處的歡樂。這種相聚,令蘇軾渴想一生。

宋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大蘇被拘於東京御史台監獄,生死關頭,他憶起與弟弟相聚情景,寫道:「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

元豐五年(1082年)秋,大蘇被貶黃州第二年,寫下前、後《赤壁賦》。對明月,念知己,誦明月之詩,寫月未出先用《陳風·月出》作引子,龍湖邊溫暖歷歷。他又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龍湖何幸,是大小蘇記憶中寒夜明月、伴日爝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中超開始下半賽季征程 建業客場挑戰華夏
「禁補令」如何落到實處
公益書吧讓人更愛閱讀
點滴之善展現生活之美
河南省電力公司服務社會成就宣傳報道採訪活動啟動

TAG: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黃昏,蓮荷粥尚溫
愛蓮析美:高清 足模 美蓮荷葉世外仙 美腳玉足平面藝術
楊萬里的這首小詩,寫西湖盛夏景色,卻一意只寫蓮荷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品——紫檀雕蓮荷紋寶座
新韻蓮荷 文/黃忠和
《春柳》文:蓮荷雨滴-誦:一蓑煙雨-投稿 內蒙古總社
2018美國勞倫斯拍賣精品推薦:俏色瑪瑙蓮荷蛙趣鼻煙壺
炎炎夏天,蓮荷正夜,看看清人如何表達
芒種|遇雨蓮荷,花事已了
大美盛夏,午間風亦熱,陶缸中的蓮荷遇夏又生,消暑納涼不負卿
老花友談碗蓮荷花,怎麼選擇合適的種子或者種藕,值得收藏
大師出上聯:藕出一蓮荷以對,蘊含四重意境,網友下聯調侃難的很
蓮荷全身是寶,葯食兩用,它們的功效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