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精神勝利法:懟一懟國人謎一樣的自信

新精神勝利法:懟一懟國人謎一樣的自信

四川有位值得尊敬的大學者、大作家,叫流沙河,曾寫過一篇有趣的文章,叫《蟋蟀國》,推薦大家閱讀。讀完之後,可再重溫下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阿Q正傳》。兩文讀罷,想必會得到這樣的印象:中國人天生好鬥,逮著機會就要斗得你死我活,即便敵強我弱,也有克敵制勝的法寶,謂之「精神勝利法」。

身處和平年代,上有嚴刑峻法敲打著,下有種種享受牽累著,武鬥的機會自然不多,成本也高。可既是天性,便總要釋放,手腳被縛了,至少還有嘴巴。網路的發達,極大降低了文斗的門檻和風險,不必登報,也能廣而告之,隔著網線對罵,任你武裝到牙齒,也傷不到我毫髮。

中國人的征伐,歷來講求師出有名,借著個名義才好興師問罪,只因瞅著不爽就上手開撕,也只有喝了酒的東北大漢才幹得出來——「你瞅啥?」「瞅你咋滴!」「名」是個啥?就是由頭,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辭」。名之既出,便得正義傍身,再來問罪,就有了替天行道的意味。戰事不同,名義自然不同,單就「中外優劣對比」而言,不管你是洋是中,只要說了中國的不好,便總有相當數量的一批人,打著「愛國主義」的旗幟蜂擁而上。

動機得自天生,安全的宣洩渠道也已洞開,又有「愛國主義」的旗幟開路,正所謂萬事皆備只欠一罵。

罵也不是一上來就狂犬亂吠,照例要先禮後兵,指著各自的家底說事。然而,咱這個家畢竟苦難深重,雖勉強「站起來了」,卻沒來得及恢復大傷的元氣,家底子全亮出來也顯得寒酸。於是,精明善辯的同胞們便念起「曾經很闊」來,不僅拉出孔子、老子、莊子逐一過堂展示,還指著倉頡、王陽明、王羲之、華佗的舍利子說:「開開眼吧,這就是我泱泱大中華的燦爛文明!」

且來說說中國的文字、學問、藝術、醫學。

文字。電影《英雄》里有一句台詞:「秦國的箭再強,可以破我們的城,滅我們的國,可亡不了趙國的字」;大作家都德也曾借小弗朗士之口,說出自己的心聲:「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就連韓國棒子也整日叫嚷著要搞扶貧,向沒有文字的民族輸送自己的文字。沒有哪個民族不看重自己的文字,且認定自己的文字是史上最佳、舉世無匹的。這份固執,一方面源於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則是源於見識淺陋。

情感方面自不必說,單說這見識。說白了,我們之中的大多數,只懂中文,自然覺得中文天下第一。就算學過幾年外文,過程也似趕鴨子上架,結果充其量算是差強人意。學藝不精,自然咂摸不出個中好處,被逼著學,便打從一開始就種下了厭惡的種子,加之愛國愛到失去判斷,還能指望他為外語說什麼好話?!

中文優勢論者,大抵沒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從論據上就看得出來:凈是圍著文字遊戲打轉,全然不知語言的首要功能是表情達意,衡量語言優劣的第一標尺是精準而少歧義。整個兒給弄擰了!就拿為國人津津樂道的《施氏食獅史》舉例吧。確是奇文,全篇百來字,皆發shi音。奇則奇哉,又能怎樣?這樣說話,怕是誰也聽不懂,這樣作文,怕是啥也道不明。說白了,就是個玩兒,就連趙先生自己都承認,所以研究語言,只是為了「好玩」。以辭害意,是國人行文的最大弊病。以白話替代文言,以散文替代韻文,說到底,就是為了讓人好好說話,少受些文字遊戲的累。

還有一種說法是,漢字講理,字字皆有說道,蘊含了古人的無上智慧。在我看來,拆字有兩大用途,一是字謎,二是算命,都是些不著四六的把戲。有人肯定不服氣了,比如大明星李連杰,就曾在不同場合宣揚過他的武學觀:止戈為武,武是定紛止爭的手段,不是爭勇鬥狠的憑仗。說的人煞有介事,聽的人如沐春風。其實全是無知,全是穿鑿。「止戈為武」是個熟語,就跟「女子為好」一樣,小孩子唱的識字歌而已,沒什麼深奧的道理好講。「止」與「戈」之間,「女」與「子」之間,只是簡單並列,如若不然,那「日月為明」又該怎麼解釋?

對漢字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翻看流沙河老先生的《白魚解字》。故作高深是一切學問的大敵,唯有樸素才是逼近真理的不二法門。

我做了十幾年的翻譯,在英文上下足了二十年的苦功,你猜到頭來我得出個什麼結論?若非天縱奇才,則外語始終是外語,常人想要精通,無異痴人說夢。別總拿辜鴻銘、林語堂、溫源寧、錢鍾書說事。我自知天資有限,不奢望登得不列顛的堂,入得美利堅的室,只好抱緊了中文不放手。哪個膽敢說要廢掉中文,我一定跟他死磕到底,水裡水裡去,火里火里去,只要給我最後陳詞的機會,就是把自己噁心死,我也要把中文誇成一朵聖潔的雪蓮花。然而沒有,這只是假設,沒人要來亡我們的文字。何必不懂裝懂,以無知逞英雄,而滿足於虛無的精神勝利呢?

其實,哪怕是文字遊戲,英文玩來也未必就輸中文。英文不但講韻,韻還分頭尾;不但講構詞,還有根有綴,綴又分前後……此外,相比中文,英文的語法要系統得多,發音也更有章可循些。我們津津樂道於林語堂的幽默,可你知道嗎?林氏幽默原也是沾了英文的光,他的那些個名篇都是用英文寫成的。

然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只喜歡中文。因為他是我唯一能駕馭,能玩味的。僅此而已。哪怕讓我說一句「各有各的好」,以免招來太多的罵聲,我都覺得為難,因為我真的沒能力下這個結論,這牽涉到兩種語言之間系統而精細的對比。

學問。如果說中文優勢論者,是因為無知(說好聽點叫「信息不對稱」)而自我膨脹的話,那麼,國學優勢論者就是赤裸裸地自欺欺人了。眼下的中國人奉行的是哪門子學說呢?非儒非道非釋,滿滿的功利與戾氣,早把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釋家慈悲拋在腦後了。信而不必行,大概就是國人對待國學的態度。只是這信,不是信以為然,也不是信奉,說是迷信倒還準確些。

身邊沒人搞得懂這些學問,也不見有誰照著做,倒是很有一些人買過這方面的書。買了也不看,單是供著就覺得受了不小的熏陶,說話也有底氣了,教育起人來也敢引經據典而不必臉紅了,逢人就說:讀讀《論語》學做人,讀讀《莊子》長智慧……別以為他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他是真糊塗,真以為書里什麼地方藏著先人的智慧,不然也不會一面省吃儉用,一面又一擲千金地送孩子讀國學班了。騙人的最高境界,是連自己都信了。

學問一事,中國人歷來厚古薄今,這跟我們的學術傳統有關。中國人研究學問,走的不是調查研究的路子,而是向書里求。今人的書里求不到的,就一定藏在古人的書里,讀通了的古書里找不到,就一定躲在讀不通的古書里。所以,越是老掉牙的,越是玄之又玄以至於沒人看得懂的,就越有價值。因為,看不懂就意味著,一旦看懂就可能找著答案,就有觸及真理的希望。畢竟,希望是不能剝奪的,於是總有一些書我們不忍心讀懂,為防讀懂,索性束之高閣,只供不讀。

說古人的學問強過今人,是明顯的悖論。不然為什麼我們讀了古人的書,又額外得了今人的學問,而最終還是輸給古人呢?

「那是你讀不懂,還瞎嗶嗶!」

「那你讀懂沒啊?如果你都沒讀懂,咋知道我是瞎嗶嗶?如果你讀懂了,咋學問還差我這麼遠呢?」

藝術。我猜想,一開始沒有專職藝術家,搞藝術的統稱藝人或手藝人,創作或是應景或是應需,都為老百姓喜聞樂見。搞書法的兼著代寫家信,搞繪畫的兼著粉刷匠的活兒,唱戲的兼著跳大神。是好是壞,一群人瞧著呢,搞砸了立馬掀攤子,就地罵娘。平地摳餅,對面拿賊,經得住老百姓打臉的藝術,才叫藝術。

一聲驚雷,誕下個不靠譜的龍子。這哥們國事房事兩不勤,就愛喝酒打牌,附庸風雅,今個兒捧紅個戲子,明個兒組局曲水流觴,突然有一天對書法來了興緻,還弄一本正經地搞出個武連書式的排名(我就問問你老武,哈爾濱工業大學跟哈爾濱工程大學有啥區別?哪個主航天,哪個主航海?那你咋大筆一揮,就把本屬於哈工程的「航母下水」、「蛟龍入海」,都判給了搞航天的哈工大呢?記住了,哈爾濱工程大學,簡稱「哈工程」,前身「哈軍工」,獨家榮獲「航母建設突出貢獻獎」)。排名一出,便是皇榜,金口一開,便是聖諭,老百姓再說啥可就沒用了,誰第一誰老末,全由皇上做主。欽定的天下第一,便稱王稱聖,王「序」聖「貼」封經入典,成為圭臬,享群臣跪拜,萬民敬仰。於是,臨摹的臨摹,稱頌的稱頌,職業書法家與書評家應運而生。

自此以後,書法就變了模樣,寫字的必尊二王,評字的必揣聖意,再無平頭百姓置喙的餘地。寫字的自然開心,從此脫離下九流,有里有面,不必再受賤民指指點點,偶一揮毫,也是指著欽定的排行要價,寫好寫壞都是那些錢,誰叫咱得天獨厚,享受著帝王特殊津貼,且是終身制呢!之前的弄臣紛紛轉行評字,懂不懂書法不要緊,號對主子的脈最重要,而且不必當面溜須,只拿藝術拍馬,兩廂受用,又格外地風雅。

這之後的書法是什麼樣的書法呢?筆隨意至總歸不多見了,筆筆皆是套路,既已平步青雲,便不能再染人間煙火,最好叫老百姓看不懂才最好,才稱得上皇家專享的高雅藝術。書評是什麼樣的書評呢?照實陳說少之又少了,句句都是迎合,既然不說人話,索性藉機裝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總之,叫你知道我說啥,我就輸了。(書法論道,我只勝雲萍兄一人,因著他「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真性情。雲萍兄是我的學長,在校期間曾獨立支撐一份文學刊物,用十幾個筆名輪流寫稿,竟能期期如期,實在人才得可以。其實,文學只是他的姘頭,書法才是他的真愛,當年辦刊竟是為了練字!驚聞這貨月前又以不惑之高齡,毅然離職,創辦「篤廬書院」,教人寫字。果然長情!重慶愛好書法的大小朋友可以微他。)

我頗認識幾個搞書法的朋友,見多了這種故弄玄虛。單聽他們說,那字可是個頂個地厲害,不是暗含陰陽變化之理,就是深得中華文化之髓,再不濟,也有整個人的精氣神附在上面。我字寫得差,對於寫字好的,總有一種莫名的崇敬,但我讀書比你多,你別忽悠我。你小子一貫地不學無術,懂雞毛的中華文化?酒喝多了手抖,做不到橫平豎直,因而上手就寫草書。說白了,但凡故弄玄虛,所為的無外乎兩點,一是自欺,二是欺人。自欺為防露怯,欺人只圖賣個好價錢。

藝術總要讓老百姓看得懂,說上話。一切標榜高雅的藝術,都是下三濫的鬼把戲。

中醫。就沒見著過哪怕一個,是在得了重病之後,抱定了殉道的打算,不看西醫而專看中醫的。

中醫,療效不如西醫,是不爭的事實。於是,聰明善辯的中醫優勢論者,在為中醫搖旗吶喊時,便巧妙地繞了個圈子,不拿療效說事,只說:一、中醫毒副作用小;二、中醫注重整體調理。

且說這「毒副作用小」。也不知是誰的結論。可我知道,「是葯三分毒」的古話,總不會是對著西醫說的。今人所謂的中「葯」,古有稱「毒」者,今人種植藥材,又有化肥農藥重金屬放射物殘留其上,毒性只會有增無減。非要這麼說,也得有個限定:同重的中藥和西藥相比,中藥的毒副作用小些。若說這話,我倒是有保留地相信,畢竟,大部分中藥未經提純(成藥除外),有效含量低。生薑也可入葯,我們三餐不離,卻也沒吃出個好歹來,就是這道理。可賬不能這麼算。同樣的病,西藥吃三天,中藥少說要七天,西藥一次兩片算多的,中藥一次六片只是起服量(還得是中成藥,熬制的壓根兒就沒法比)。毒副作用孰高孰低,自不待言。

再說「整體調理」。我理解「整體調理」,就是不針對特別的疾病,也沒什麼特別的效果,反正有病治病,沒病防病,吃藥吃個心安吧。

中藥這麼好的話,咋拿葯人蔘當飯吃的古代帝王,一個個這麼短命,生點如今社區醫院就能隨手打法的小病,就翹辮子了呢?

說中醫是一門經驗科學,怕是誰都不會反對。我要補充的是,中醫早就突破了經驗的範疇,而成為一門形而上的學問,或稱玄學。有限的經驗抽象而成為理論,再用回到現實中,難免漏洞百出,須得時時修正。不巧,中國是一個擬古的社會,古籍便是經典,經典不容褻瀆,因而形成了一個陳陳相因的怪圈,失去了自我矯正的機會。中醫,就是這樣一種東西,看似包羅萬有,實則故作高深。玄學可以成就無數光說不練的大師,卻培養不出一個治病救人的大夫。大師代表的是一種人生高度,是個人化的追求,經不住模仿,也惠不到他人。知行合一,是一種理想,因為從未實現,所以一直很理想。

魯迅精神常在常新,備一套文集在案頭,經常翻看,不必四十,也可不惑。遠觀魯迅,近瞧周有光,讀讀他們筆下有關中醫的故事。畢竟,他們離中醫更近,體會更為切身,眼光與學識又是歷經考驗的,認識自然來得更深,來得更透。

屠呦呦喜獲諾獎,整個中醫界興奮到勃起。我且問問,青蒿素跟中醫到底有多大關係?不過是受到了中藥的啟發,而用現代科學的手段,提取出的一種藥物。多麼典型的生物化學或生物醫學研究案例。非要說成是中醫的成就,就無異於承認,牛頓因蘋果砸中腦袋而悟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屬於植物學範疇。

看過中醫的想必都有個體會:吃中藥得忌口,甭管得什麼病,用什麼葯,總之要忌辛辣忌生冷忌煙酒,似乎辣椒與煙酒跟一切的中藥為難;除了忌口,還有各種忌諱,忌熬夜忌出力忌行房,總之是一切的快活都與你無緣。我想破腦袋地想,也想不出個所以然,瞪大眼睛瞧,也瞧不出個究竟,直到看了《西遊記》:敢情中醫竟是出自釋家一脈啊!後來陸續讀了更多的書,經了更多的事,方才憬悟:原來又是故弄玄虛。原因有兩個:一是自己心虛,生怕有什麼相衝的,而又拿捏不準,索性什麼都給忌了,求個穩妥與心安;二是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心想啊,一下子剝奪你這麼多樂趣,保不齊那樣就沒照顧到,而一旦犯戒,療效可就大打了折扣,療程到了病不見輕,只怪你不遵醫囑,與我無干?!

末了,還是要為中醫說點好話。倒不全為少挨罵,實則有私心藏在裡面。我欣賞中醫診療手段的簡單,望聞問切即下診斷,用不著開設備、動刀子,經濟實惠還少遭罪。我當然知道,受限於當時的科技與認識水平,這本是沒辦法的辦法。卻也相信,太依賴科技,人類器官的功能就會被閑置,進而退化。「用進廢退」,不是沒有道理,眼睛不好使的人,耳朵往往較一般人靈敏。此外,我還看重中醫的兜底作用。「陰陽失衡,百病始生」,簡簡單單而包羅萬有,正所謂「中醫無難症」,被西醫判了死刑的,不妨瞧瞧中醫,死馬當活馬醫,總歸還有一分神秘的希望在。科學常常判人死刑,玄學卻總藏著生機萬千。

對於老祖宗的東西,中國人往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無知。這份無知里,有不信,也有迷信。因為無知,才能迷信,所以中國人還要一直無知下去。解讀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要的就是這份不解,不解里藏著萬千可能,藏著希望。可無知畢竟是無知,強撐場面難免心虛,心虛便要故弄玄虛,便要作張牙舞爪狀,拔高了調門與一切的質疑聲相抗衡。久而久之,欺人的人自己都信了,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了,謂之「迷之自信」。

你不服來辯,必會迎頭碰上兩根釘子,一曰「你不懂」,二曰「滾出中國去」。

你不懂。科學所以為科學,在於它既能證實,又能證偽。證實是命題人的義務。換句話說,我可以不懂,但作為衛道者,你必須懂,必須自證,無法自證便是偽命題。舉證責任如此。然而,中國人的證明,往往不循邏輯,一言不合便打比方:你看江水東流,浩浩蕩蕩,哪有不繞幾個彎彎的,所以啊,寫字也不能橫平豎直,人生也絕不會一帆風順。納尼?What are you說啥來?!

還有更絕的,新近流行一種說法:不能一概援用西方的研究工具,來衡量中國人的學問。這就跟將男足的萎靡不振,歸咎為國人的特殊體質一樣,滑稽可笑。止了笑以後,大可反問一句:女足咋就一如既往棒棒噠呢?!科學」、「民主」兩面旗幟,豈容你說降就降?!

滾出中國去。國粹論者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罵倒你還好,倘有被罵倒的風險,便會拋出殺手鐧來:先堵住你的嘴,再將你轟下辯論席。這一招是拿來對付中國人的,若是外國人,單只是「你不懂」一招便可打法。你不是中國人嗎?不是很懂嗎?那就先銷了你的國籍,叫你變老外,再用「你不懂」的招式直接斬殺。手段竟能高明至此!

上一篇發出不久,就有人許諾要賞我個「雞巴」,我立馬謝了施主的好意,並敦請及早「割愛」,卻遲遲不見動刀。想必此文定會惹得更多人「雞」動不已。只提一個小要求:天氣炎熱,注意保鮮,最好現割現涮。我備好了火鍋等著,哈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就閹 的精彩文章:

TAG:不就閹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法,一種文人的精神想像
論一部電影如何體現一個國家的法律精神
藏在中國的這些「精神日本人」究竟是一類什麼樣的人?
國畫與書法美學精神的一種一致性
中國精神在哪裡?重新認識一下我的國
手藝人的新匠人精神:一生只為一事來
「不信邪」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俄羅斯遊記一一信仰與國家精神
日本的匠人精神紅了,德國的匠人精神火了,中國的匠人精神你造嗎?
中國書法的人文精神
「鄭懟懟」這次噴錯了人,美國隊長實是一種精神
孤獨是一個人的精神狂歡
一定要嫁給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
「瞧,美國精神」
中國為何能發展得這麼快?這一種精神,西方國家比不了
強文推薦|一個澳大利亞人在美國當更衣室領袖這是怎樣的精神!
一群精神病人和白鷺
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從哪裡來
關於聲討德國隊缺乏精神領袖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