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曉平:因果理論功能主義及其物理主義論證

陳曉平:因果理論功能主義及其物理主義論證

摘要:在當代心靈哲學中,功能主義佔據主導地位;在功能主義中,因果理論功能義影響巨大。因果理論功能主義試圖通過「因果角色」這個概念來闡發心理本質及其與物理世界的關係,並藉助於「拉姆齊-劉易斯方法」給出心理謂詞的功能定義。金在權等人藉助於圖林機理論來證明功能主義在本體論上是物理主義的,但卻遭遇「中文屋」論證的嚴重挑戰。

關鍵詞: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物理主義因果角色拉姆齊-劉易斯方法「中文屋」論證

功能主義是當代心靈哲學的主導學派,但是,功能主義內部又存在不少紛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還原的物理主義和非還原的物理主義(nonreductive physicalism)之爭。布洛克(Ned Block)曾經談道:「功能主義文獻中展現出奇異的分歧,其中最令人吃驚的分歧涉及功能主義和物理主義的關係。一些哲學家(阿姆斯特朗(D. M. Armstrong)、劉易斯(D. Lewis)和斯馬特(J.J.C. Smart)等)主張功能主義,用以表明物理主義大概是真的;而另一些哲學家(福多(J. A. Fodor)、普特南(H. Putnam)和布洛克(Ned Block)等)主張功能主義,用以表明物理主義大概是假的。」[1]

需要指出,布洛克所說的物理主義是指還原的物理主義,而不包括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在這裡,布洛克把功能主義分為兩大陣營,即還原的物理主義和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阿姆斯特朗、劉易斯和斯馬特屬於前者,而福多、普特南和他自己屬於後者。前者的標誌性理論是劉易斯的「因果理論功能主義」(causal-theoretical functionalism),後者的標誌性理論是普特南的「機器功能主義」(machine functionalism)。本文將著重討論以劉易斯為代表的因果理論功能主義。

一、因果理論功能主義

機器功能主義試圖通過「圖林機」這個概念來闡發心理的本質及其與物理性質或物理世界的關係。與之不同,因果理論功能主義則試圖通過「因果角色」(causal role)這個概念來闡發心理的本質及其與物理世界的關係。對任何一種形式的功能主義而言,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心理狀態作為輸入-輸出關係的中間環節,並以此將其特徵化。其實,機器功能主義也是如此,只不過它強調人腦-電腦之間的類比,藉助於圖林機(機器表)這種特殊方式來展示心理的輸入-輸出關係的網路。與之對照,因果理論功能主義則是直接著眼於生命體(特別是人)的心理狀態的輸入-輸出關係的網路;可以說,機器功能主義是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的一個特例,後者更具普遍性。

在因果理論功能主義所展開的因果關係網路之中,除了所討論的心理狀態及其相關的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之外,還涉及其他心理狀態。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是這個網路的邊緣,它們把這個網路固定在物理世界或現實世界之中;網路中間的各種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相當於這個網路的結點,它們之間的各種因果關係相當於這個網路的結點之間的連線。不同心理狀態或心理事件取決於它們在因果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疼之所以不同於癢,因為它們有著不同的因果角色。具體地說,疼往往是由組織損傷所引起,它又往往引起畏縮、呻吟甚至逃逸的行為;與之對照,癢往往是由於皮膚過敏所引起,它又往往引起抓搔等行為。

不過,以上對疼和癢的因果說明是非常簡化的;以疼來說,對它的因果說明還涉及其他許多的條件和因素,其中包括:你的神經系統是完好無損的和正常運作的,你是正常地警覺的並且沒有正在專註於其他工作;此外,疼的結果還包括其他心理狀態或心理事件,如感覺難受並想釋放它。

然而,如此複雜的因果關係網路似乎把我們帶入無窮倒退或惡性循環之中:為解釋給定的那個心理狀態,我們需要參照其他心理狀態;為解釋其他心理狀態又需要參照另一些的心理狀態,如此等等。其實,這種惡性循環根植於功能主義關於心理狀態的一般概念之中,即:心理狀態是一種作為中間環節的內部狀態,一方面,它以感覺輸入和其他一些心理狀態為原因,另一方面,它以行為輸出和另一些心理狀態為結果;顯然,這種關於心理狀態的定義或分析是循環的。為了解開這一循環,因果理論功能主義試圖使因果關係網路充分地豐富,以致包括所有心理狀態,用以將心理狀態最終安放在物理的或行為的平台之上。

不難看出,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的這一做法其實是用無窮倒退來取代惡性循環。從理論上講,無窮倒退和惡性循環一樣是行不通的。不過,從實踐上講,無窮倒退要比惡性循環可取一些,因為無窮倒退可以變成有窮倒退,只要倒退的足夠遠,理論的內容足夠豐富,以致達到人們在實踐上相對的接受標準。基於這一策略,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給出一種理論模型,被稱作「拉姆齊-劉易斯方法」(Ramsey-Lewis method)。

請看如下「疼痛理論」T:[2]

(T)對於任何x而言,如果x遭受組織損傷並且是正常地警覺的,那麼x處於疼痛之中;如果x醒著,那麼x是正常地警覺的;如果x在疼痛之中,那麼x畏縮、呻吟並處於難受之中;如果x並非正常地警覺或者處於難受之中,那麼x將弄出更多的打字錯誤。

我們假定,構成(T)的陳述都描述了因果關係,其中斜體字的表達式是物理謂詞,它們指稱物理的、生物的或行為的性質;黑體字的表達式是心理謂詞,它們指稱心理性質。顯然,比起我們知道或相信有關疼痛及其與其他狀態之關係的東西來,(T)的內容是貧乏的;不過,(T)作為討論的例子,我們假定它包括了我們關於疼痛的所有重要性質或關係。此外,(T)作為「疼痛」的功能定義的基礎,它所陳述的因果關係是基於何種理論,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眼下我們暫時撇開這一問題,先討論(T)的技術問題。這套技術首先由拉姆齊(Frank Ramsey)提出,後由D·劉易斯用來表達心理種類的功能定義。[3]這個功能定義需要在(T)的基礎進行如下兩個步驟:

首先,對(T)加以拉姆齊化(Ramseify),即對出現於(T)中的心理謂詞進行存在概括,從而得到:

(TR)存在狀態M1、M2和M3,對任何x而言,如果x遭受組織損傷並且處於M1,那麼x處於M2;如果x醒著,那麼x處於M1;如果x處於M2,那麼x畏縮、呻吟並M3;如果x並非處於M1或處於M3,那麼x將弄出更多的打字錯誤。

(T)邏輯蘊涵(TR),因為「存在概括」是演繹邏輯的一條推理規則。(TR)作為(T)的拉姆齊表達式(Ramseification)只包含物理謂詞而不含任何心理謂詞,與(T)中心理謂詞相對應的是謂詞變項M1、M2和M3。儘管(TR)所斷定的內容比(T)要弱一些,但就物理(或行為)謂詞所涉及的範圍內,(TR)與(T)的表達力是相同的,因為二者表達了相同的物理(行為)關係。比如,二者都蘊涵著:如果某人醒著並且受到組織傷害,那麼他很可能畏縮;如果他沒有呻吟,那麼他要麼沒有受到組織傷害,要麼沒有醒著。由於(TR)的心理謂詞是變項,不存在心理謂詞之間相互定義的惡性循環,所以(TR)可以作為定義心理謂詞的基礎。

為了論述簡便,我們把(TR)縮寫為:$M1,M2,M3[T(M1,M2,M3)],其中的「$」表示「存在」。接下為我們進行第二步即給出「疼痛」的功能定義:

x處於疼痛中=def.$M1,M2,M3[T(M1,M2,M3)並且x處於M2]

請注意,M2就是對應於(T)中「疼痛」的謂詞變項。同樣地,我們也可給出「警覺」和「難受」的定義:

x處於警覺中=def.$M1,M2,M3[T(M1,M2,M3)並且x處於M1]

x處於難受中=def.$M1,M2,M3[T(M1,M2,M3)並且x處於M3]

當然,僅就我們給出的理論T而言,對「警覺」和「難受」的定義是十分貧乏的,因為理論T只是針對「疼痛」而設計的局部的因果關係網路。但是,從理論上講,這個因果關係網路應是完全的,包含了有關的所有心理謂詞和物理謂詞,因而由它得到的功能定義對於各個心理謂詞應是不偏不倚的。讓我們看一下這種定義說了些什麼,以上關於「疼痛」的定義是說:

你處於疼痛之中,當且僅當你處於這種境況:存在某些狀態M1,M2,M3,它們相互聯繫,並與一些物理(行為)狀態以(TR)所描述的方式聯繫著,並且你處於M2。顯然,這個定義是藉助因果關係或律則關係給出「疼痛」概念的,儘管其中所涉及的其他心理概念是以變項的方式出現的。正因為此,這個定義似乎包含心理謂詞之間的相互定義,但不包含惡性循環。

我們看到,通過拉姆齊-劉易斯方法為心理謂詞下的定義是整體性的,它實際上給出一批定義而不是一個定義。這個定義是以理論(T)為基礎的,而理論(T)則描述了一個完整的因果關係網路,其中包含心理謂詞之間、物理謂詞之間和心理物理之間的大量的因果關係或律則關係。由理論(T)可以邏輯地得出拉姆齊表達式(TR)進而得出心理謂詞的功能定義,因此,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定基礎理論(T),特別是如何確定或選擇(T)中所包含的心理學知識。這就是拉姆齊-劉易斯方法以及因果理論功能主義所面臨的基礎心理學理論的選擇問題。

二、對基礎理論的選擇

面對基礎心理學理論的選擇問題,兩個主要的候選者是常識心理學(commonsense psychology)和科學心理學(scientific psychology),前者也叫做「大眾心理學」(folk psychology)和「本土心理學」(vernacular psychology)。這兩種心理學各有長短,似乎令人難以抉擇。

常識心理學的優點在於它的穩定性和實用性,缺點是比較粗略。相比之下,科學心理學的優點是比較精確和深刻,缺點是不夠穩定,經常更替,甚至是「變幻無常」的。例如,上面關於「疼痛」的功能定義就是基於常識心理學的,其中涉及「正常的警覺」等,但何為正常的警覺,卻是很含混的。科學心理學也許可以對「警覺」給以更為精確的描述或定義,甚至用另一個術語取代它;但是常識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是不可取代的,至多只能對它給以進一步的闡釋,()

如「疼痛」、「難受」等。

再如,福多所說的「我想要導致我伸手」「我相信導致我說」「我癢導致我搔」等都屬於常識心理學中的因果規律,它們的穩定性不容置疑,但其粗略性是顯著的,甚至不配稱為「規律」,而被叫做「習規」(platitude)。可以說,常識心理學就是由習規構成的知識,這些習規儘管粗略,但卻是穩定的,甚至永遠不可取代。正如福多所說:「如果這些都不是真的,那麼,我對任何事情所相信的一切實際上都是假的,那將是世界的終結。」[4]

面對常識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旗鼓相當、相持不下的局面,金在權給出一個建議。他說道:「我們應該注意到,本土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不必被看作是彼此競爭的。人們可以這樣說,對於本土心理學概念的功能定義,本土心理學是恰當的基礎理論,但對科學心理學概念的功能定義,科學心理學是恰當的基礎理論。然而,如果你相信科學心理學表明(或已表明)本土心理學是有嚴重缺陷的,那麼你就拒絕把來自本土心理學的概念用於拉姆齊-劉易斯方法,因為正如我們看到的,這些概念將不能用於任何事物。」[5]

筆者不太贊成金在權的這一方案。首先,這個方案還是以科學心理學為依據的,既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把它作為基礎理論,而是先讓科學心理學和常識心理學各自為陣?其次,這個方案本質上是還原的物理主義的,它沒有為常識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留下自主的空間,而主張一切常識心理學概念都必須接受科學心理學的審查或檢驗,因而都有被科學心理學同化、還原甚至剔除的可能性。

在筆者看來,通過拉姆齊-劉易斯方法而得到功能定義只是從功能結構方面刻畫了心理狀態,即把心理結構刻畫為因果關係網路。按照筆者關於「功能結構可以還原而功能意義不可還原「的觀點,[6]這個定義的基礎理論應該採取科學心理學,甚至可以把神經生理學包括進來,既然它是從功能結構方面來描述心理狀態的。但是,從功能意義方面講,心理狀態至少心理感受性是不可還原的,因為它僅僅是對感受主體有意義,並且是一種直觀當下的意義,而與該定義所刻畫的高度複雜的因果網路沒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感受性屬於常識心理學,所以常識心理學的一些概念必須包含在功能定義之中,至於包含多少,這可以根據科學心理學加以調整,但絕對不能沒有,否則人生的意義就會失去根基,因而福多所說的「世界的終結」就會到來。進而言之,任何堪稱「正確」的科學心理學都必須把常識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包含在內,正如「溫度」等熱力學概念成為統計力學的一部分。因此,對於心理概念的功能定義而言,常識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補的,二者共同構成拉姆齊-劉易斯方法的基礎理論。金在權等人之所以把常識心理學和科學心理學對立起來,進而得出還原的物理主義的結論,根本原因在於忽略了功能意義的不可還原性。

總之,我們應當從功能系統的角度把心理功能分為功能結構和功能意義兩個方面,而把拉姆齊-劉易斯式的功能定義看作僅僅是關於心理功能結構的,而不是關於心理功能意義的。那麼,從功能意義的方面能夠給心理概念下定義嗎?筆者的回答是:不能。因為心理的功能意義特別是感受性從根本上講是私人性的,因而不能藉助於公共語言如物理語言為之下定義。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不能下定義然而卻有意義的心理功能存在嗎?筆者的回答是:存在。因為它具有因果力,正如福多所說:我想要導致我伸手,我癢導致我搔,等等。

也許有人會說:當你展示心理的功能意義的時候,不正是給出它的因果鏈條的結構嗎,不正是拉姆齊-劉易斯式定義或其基礎理論的一部分嗎?我承認是如此,但這只是對心理功能意義的表述,而不是它本身,它本身是不可言說的,既然(如維特根斯坦所言)私人語言是不存在的。借用《道德經》的一句話,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借用馮友蘭先生的術語,那就是「烘雲托月的負方法」。拉姆齊-劉易斯式的功能定義中的物理常項相當於中國畫里的「烘雲」,此定義中的心理變項相當於雲彩中留下的一塊空白,這個空白才是心理功能意義之所在,即烘雲托月的那個「月亮」。

可以說,金在權和劉易斯等人都是烘雲的高手,但卻遺忘了烘雲的目的即托月,反而把托月也歸結為烘雲。僅就「烘雲」來說,主張物理主義是對的,但對那個不可言傳而只可意會的「月亮」來說,物理主義便是錯的,而且是大錯特錯。

三、關於功能主義的物理主義論證

現在讓我們暫時撇開心理的功能意義,而把焦點放在心理的功能結構上,即放在拉姆齊-劉易斯式的功能定義上。此定義是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的核心,而且可以把機器功能主義作為特例包含在內。金在權極力表明,這兩種功能主義本質上都是物理主義的,而且是還原的物理主義。筆者以為,金在權的論證是具有說服力的,只要把它限制於功能結構的範圍,而不要以此來否定心理功能意義的不可還原性。其論證的思路大致如下。[7]

讓我們把科學心理學作為拉姆齊-劉易斯模型的基礎理論,我們希望這個理論是真的。這個理論將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之間的關係加以系統化,其中包括對內部狀態的認定;內部狀態相當於生命體的心理狀態,它們是連結輸入和輸出的中間環節。現假定有兩個基礎理論T1和T2,它們都能對心理主體S的輸入-輸出關係給以正確的系統化,但是它們所認定的一組內部狀態卻是不同的。這就是說,T1和T2都是關於S的行為恰當的(behaviorally adequate)心理學,但卻給S以不同的內部心理機制,此機制聯繫S的輸入和輸出。現在的問題是:是否存在有關這些理論或有關S的進一步的事實,以供我們據以決定哪一個理論是關於S的正確的心理學(如果有的話),即決定用哪一個理論作為拉姆齊-劉易斯式的心理功能定義的基礎理論?

如果心理學真是完全獨立自主的特殊科學,而不受任何其他科學在方法論、本體論或學理方面的限制,那我們只能說,對於行為恰當的兩個理論如T1和T2做出優劣評價的基礎只能是一些寬泛而抽象的考慮,如簡單性、計算有效性、本體論的節簡性,等等。這使我們沒有進一步的硬的事實性的理由來傾向於其中的某一個理論。然而,機器功能主義作為因果理論功能主義的特例,其理論向我們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例如,關於同一個運算如3+2可以有多個圖林機,它們都是行為正確的心理描述,其區別僅僅在於內部狀態是不同的,即它們讓內部狀態對應於不同的一組指令。這多組不同的指令都是物理可實現的,它們分別被多個不同物理實現者加以實現,而這多個物理實現者因執行不同的程序而做出不同的物理動作,儘管它們最終的輸出結果是相同的。因此,對於某一個物理實現者而言,這多個圖林機中只有一個是真實的,並且其真實性可以體現在實現者的物理行為上。

因果理論功能主義把心理狀態描述為一張因果關係網路,心理狀態作為聯繫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的中間環節,扮演一定的因果角色,這個因果角色相當於圖林機的內部狀態;可以說,圖林機的內部狀態是心理因果角色的特例,或者說,心理因果角色是圖林機內部狀態的推廣。正如圖林機的內部狀態對應著一組指令,心理因果角色也對應於一組因果關係的結構,這個因果結構在原則上也是物理可實現的。說兩個不同的心理學理論T1和T2都是行為恰當的,只是說它們都正確地描述了心理主體S的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但它們對心理因果角色或內部狀態的描述卻是不同的。對於心理主體S來說,T1和T2隻有一個是真實的,即那個符合S心理因果角色的理論,而S的心理因果角色原則上是物理可實現的,正如圖林機的內部狀態是物理可實現的。可見,無論是圖林機的內部狀態還是S的心理因果角色歸根結底是物理的,既然它們都是物理可實現的。

金在權宣稱:「我們沒有理由——無論是先驗的還是經驗的——相信:我們的心理基於其上的機制——它是在無數不可預期的自然力量之間經過億萬年進化發展而來的——必須符合我們在科學理論中的那些簡單的和優美的概念。被真實的心理學理論所認定的心理能力和心理機制必須是實在的,並且人們唯一能夠訴求的實在性就是物理實在性。」[8]

如前所述,僅從功能結構方面看,我基本上接受金在權的以上論證和結論;可以說,在證明「功能結構可以還原」方面,金在權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為心靈哲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然而,正如他自己也承認的,他的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理論不能把心理感受性容納在內,而心理感受性則是心理學中最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它不僅包括疼、紅、愛這些相對簡單的感受性,還包括自由意志這樣相對複雜的感受性。按照康德的說法,自由意志的本義就是不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因而是絕對不可還原為物理性質的,否則人便沒有自由意志了。自由意志是人心中的一種功能意義,而功能意義是不可還原的。這後一點正是金在權以及一切物理主義者所忽略的或無能為力的。

對於金在權關於功能主義的物理主義論證,筆者需做一點補充。金在權在以上論證中,把圖林機的內部狀態與心理主體S的心理因果角色給以完全平等的看待,進而把二者的物理實在性給以完全平等的看待。但在筆者看來,圖林機的內部狀態與S的心理因果角色還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機器表中的一些要素,而機器表是有限的和確定的;與之不同,後者卻是因果關係網路中的一些要素即網路的結點,而因果關係網路是可以無限地擴展開來的,這使網路結點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正因為此,圖林機的內部狀態的物理可實現性是確定的,而S的心理因果角色的物理可實現性只是原則上的,即如果心理因果關係網路得以無限的擴展,那麼,心理因果角色可以在這張因果關係網路中得以完全的物理實現。

事實上,關於大腦的神經生物學和建基於其上的科學心理學為此項任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儘管離完成它還有遙遠的道路要走,甚或只能接近而永遠達不到終點。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就為此類科學研究或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哲學基礎和指路燈塔。借用康德的術語,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為科學心理學提供了「范導原則」,而不是「建構原則」;與之不同,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卻為人工智慧或認知科學提供了「建構原則」,而不僅僅是「范導原則」。導致這一區別的關鍵就在於,與人腦或人心的內部狀態相連結的因果關係網路是無限延伸或擴展的,而與電離或人工智慧的內部狀態相連結的因果關係網路即圖林機是有限的。

然而,金在權以及一些機器功能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電腦和人腦的這一重大差別,以致得出還原的物理主義的錯誤結論。塞爾的「中文屋」論證從一個方面揭示了還原的功能主義的這一失誤。

四、「中文屋」論證

為功能主義者所廣泛接受的一個論點是:生命體的心理可以表徵為一個圖林機(機器表)。[9]這一論點的一個邏輯後承是:生命體是圖林機的生理-物理實現者。功能主義(特別是機器功能主義)的這一主張是很強的,它不僅僅斷定了凡有心理功能的生命體必有圖林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思想 的精彩文章:

韓東屏:論「應然」的推導

TAG:愛思想 |

您可能感興趣

愛因斯坦:理論物理學的原理
量子物理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唯心主義嗎?
物理界「薛定諤的貓」,真的是解釋平行世界的最佳理論嗎?
理論物理學是否被什麼給誤導?光理論不實踐!已經忘了科學的本質
意識決定物質?理論物理新研究方向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所知道的理論物理學「終結」?
《物理評論》 非凡精選
物理教師獨創「知識結構八陣圖」,趣解物理、方便記憶
物理學理論的本質是什麼?
何為物理治療?
理論物理學是否誤入了死胡同?
物理療法,簡稱理療
為什麼物理不能理解愛情?
萬物理論:弦理論,它的目的是什麼呢?它或許會統一物理學
科普:顛覆經典物理學認知的量子理論到底不同在何處?
理論物理學家因攀岩意外離世:他詮釋了最深邃的量子引力理論
如何用物理方法解決單相思問題!
經典物理啟蒙漫畫《這就是物理》,讓你秒懂物理,領略物理的魅力!
如何用人類的物理知識去理解「飛碟」這個不明飛行物的原理
研究人,必須找理論。新精氣神理論,從物理學推理而來的。價值在於科學的定義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