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內經》中散在多種外治法,有些治法至今仍在臨床中廣泛運用,療效顯著。對《內經》外治法進一步挖掘整理,將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方法。

《內經》治法豐富,概言之,可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兩大類。外治法種類繁多,如針灸、推拿、砭石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古人早就感嘆病雜術稀,況且有些臨床診療技法隨著時代變遷而沉寂,外治諸法尤其如此。因此,有必要將中醫外治法進行充分挖掘整理。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筆者認為,《內經》外治法大體可分為藥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和手法外治法。針灸屬於器械外治法,《內經》時期的針灸體系已基本成型;推拿屬於手法外治法,在現代臨床中亦得到廣泛運用;而其他外治法則在外治理論及臨證方面相對不足。故本文所言《內經》外治法將不述及針灸、推拿。《內經》共載有12種外治法,藥物外治法7種,器械外治法5種。

藥物外治法

《內經》中所載藥物外治法包括塗、熨、漬、浴、熏、吹耳、取嚏共7種。外治藥物既有固態劑型,又有非固態劑型;塗、熨之葯為固態劑型,漬、浴為藥液,熏法取葯之煙、汽,吹耳、取嚏之葯屬散劑。

塗法

《內經》記載,塗熨馬膏治療足陽明經筋拘急諸症,白酒、桂末塗治筋緩之症,塗抹豕膏治療米疽。全文共有2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膏熨急頰。」此段引文明確指出「膏」具有緩解拘攣之功。《類經·十二經筋痹刺》:「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太素·經筋》則從五行角度說明馬膏緩急之用:「馬為金畜,克木筋也,故馬膏療筋急病也。」熨,即將藥物加熱塗敷或貼烤患處,較塗法多溫通之效。故膏熨借其溫通之力治療面頰拘急,其效自捷。白酒和桂末塗於面肌遲緩一側,取兩者溫通之效。

《靈樞·癰疽》:「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醫宗金鑒·腋疽》指出米疽病機為「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結血滯。」《內經知要·病能》釋:「砭石欲細者,恐傷肉也,欲長者,用在深也,故宜疏不宜密。勿裹之者,欲其氣疏泄也。豕膏者,即豬油煎當歸以蠟收者也。」即先以砭石疏通氣血,繼塗豕膏以濡潤。

熨法

《內經》中熨法記載甚細,有葯熨、膏熨、湯熨之分,其中又以葯熨記載最詳;膏熨上文已述,不再贅述。此外,熨法還常與其他臨床技法聯合運用,《內經》中載有熨刺和熨引兩種。與現代熨法比較,《內經》熨法缺少摩法操作。

葯熨

葯熨,即用藥物溫熨患處。《內經》中用於治療寒痹及骨病。全文共有2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壽夭剛柔》:「刺寒痹內熱奈何??刺大人者,以葯熨之。」原文隨後還詳載製備葯熨的材料、流程以及注意事項。《內經素問吳注》:「葯熨者,以葯之辛熱者熨其處也。」說明熨葯辛熱之性,即葯熨具有溫通之功。寒痹者,寒氣較盛,其治宜溫,故辛熱之葯可熨治寒痹。此外,據「熨寒痹所刺之處」「每刺必熨」可知,寒痹治法為熨刺結合,先刺後熨。《內經》記載熨刺的其餘篇章均出現在本篇之後,故熨刺為葯熨和刺法的可能性較大。

《素問·調經論》:「病在骨,焠針葯熨。」《類經·陰陽虛實寒熱隨而刺之》:「病在骨者其氣深,故必淬針刺之,及用辛熱之葯熨而散之。」同取葯熨溫通之力。

湯熨

湯熨,即用熱水或熱葯汁裝在容器內貼於患處。《內經》中用於治療痹證。全文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素問·玉機真臟論》:「今風寒客於人??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邪居肌表,衛氣不和則不仁,故先湯熨通表,後灸刺以除寒痹。

熨刺

熨刺指針刺和熨法。《內經》中用於治療痹證、厥病、癰、上寒下熱。全文共有6處記載,2處分別在葯熨和湯熨療痹中已作說明,不再贅述。熨刺又有先熨後刺和先刺後熨之分,如下所述:

《靈樞·周痹》:「故刺痹者,必先??熨而通之。」此處治痹先熨後刺。

《靈樞·刺節真邪》:「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刺而平之。」厥有寒熱之分,熨以溫通取效,故此厥當為寒厥。《素問·厥論》:「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熨法即通過溫通陽氣,理經通脈,繼以針刺調氣行血而治厥。

《靈樞·上膈》:「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此癰之病機為膈下邪盛,內聚為癰,熨刺之後,氣溫於內,邪氣衰而癰潰。

《靈樞·刺節真邪》:「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類經·解結推引》認為「上寒下熱」因於「陽虛於上而實於下」。已刺而熨,上下溫通則愈。

熨引

熨引,即熱熨與導引。《類經·五方病治不同》:「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熨可溫通,導引舒筋骨行氣血。《內經》記載熨引可治筋病。全文共有2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在內者熨引飲葯。」內為陰,「在內者」即足少陰經筋病在腹陰部。《類經·十二經筋痹刺》:「熨引所以舒筋,飲葯所以養血。」

《素問·血氣形志》:「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漬法

漬,即浸潤,浸泡。《內經》中漬法可散表寒邪氣,調和營衛氣血。全文共有3處記載,如下所述: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少陽之政奈何??故歲宜咸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類經·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漬之發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此為總論漬法可去肌腠邪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有邪」即表邪,湯浴可散。正如《聖濟總錄·漬浴》所載:「蓋邪之傷人,初在肌表,當以汗解??借湯浴,疏其汗孔,宣導外邪,乃可以汗。」

《素問·五常政大論》:「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西北氣寒,肌腠緊密以禦寒,久則陽氣內郁,故以湯液浸漬通陽達表。病在中,無常形,當為氣亂,湯漬通經而和內外。《類經·病之中外治有先後》:「行水漬之,通其經也。」
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浴法

浴,即用藥煎水洗患部或全身。《內經》中用於治療脾風、五疫。全文共有2處記載,如下所述:

《素問·玉機真臟論》:「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葯可浴。」《類經·風傳五臟》記載,按、葯、浴法可「解其表裡之風熱」。

《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於雨水日後,三浴以葯泄汗。」即葯浴使得邪隨汗出。

《說文解字》:「浴,灑身也」,即淋灑於身,以藥液淋灑或沖洗患部,非浸於其中,與藥液接觸時長較短;而「漬」是指將患處浸泡在藥液中,其時較久。可見,「漬」與「浴」含義有明顯差別。故將「漬」譯為「藥物湯液洗浴」恐有不妥。

熏法

熏法分煙熏和蒸氣熏兩種。熏法是利用藥力與熱能作用於肌膚患處、穴位及周身,使腠理疏通,氣血流暢,調整臟腑機能,溫通營衛經絡而達到治病目的。《內經》雖無熏法之名,卻有煙熏和蒸汽熏之實。

煙熏法

《內經》中煙熏法用治上述足陽明筋脈拘急諸症。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醫述·方葯備考》載生桑灰「性銳力足,通節竅,祛風痹」。此法以溫通取效,復藉生桑灰之煙以增效。

蒸汽熏法

《內經》中蒸汽熏法用於治療敗疵。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癰疽》:「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敗疵即發於脅部癰疽,因於肝鬱氣滯,蒸汽熏至汗出則鬱氣宣達而愈。

吹耳法

《內經》中吹耳法為治療屍厥手段之一。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素問·繆刺論》:「屍厥??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類經·繆刺巨刺》指出吹耳法可「溫助五絡,氣可復通也」。五絡指「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聚於耳中。邪客於此,五絡竭絕而發屍厥。

取嚏法

《內經》中取嚏法可用於治療呃逆。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雜病》:「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類經·刺諸病諸痛》指出:「噦,呃逆也??嚏則氣達而噦可已。」

器械外治法

《內經》所載器械外治法較多,包括砭石、牽引、放腹水、結紮、截趾共5種。外治器械明確載有砭石、桑鉤和筩針3種,結紮和截趾僅記載「束」「斬」之名,無相關器械記載。

砭石法

砭石,即刺穴治病用的銳石,或者有鋒,或者有刃,故又稱針石或鑱石。《內經》中所有外治法以砭石法記載最多最詳,全文共有21篇(《素問》15篇,《靈樞》6篇)與砭石相關。僅有其名者在全文中有大量記載,本文不予引論;其餘則述及砭石源流、主治、禁忌等方面。茲一一引述於下:

源流

《素問·異法方宜論》:「砭石者,亦從東方來。」原文據東方的飲食習慣推知東方人病多癰瘍,砭石治效,故言砭石源於東方。

主治

砭石可疏通氣血,以瀉為主。其在《內經》中載治癰疽、水腫、肉疾等。

《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此總論砭石可治癰疽。《類經·氣口獨為五臟主》指出砭石之效:「針石之道,法三才而調陰陽,和氣血而通經絡。」

《素問·病能論》:「有病頸癰者??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類經·胃脘癰頸癰》:「血泄則氣衰而癰亦愈。」

《靈樞·玉版》:「癰疽??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靈樞·癰疽》:「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類經·癰疽》釋:「膝癰未成而石之者,傷其筋之腑,故致於死。若柔則膿成矣,砭之無害也。」

《靈樞·癰疽》:「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以上引文均以砭石治癰疽。《太素·疽癰逆順刺》:「癰、疽一也,癰之久者敗骨,名曰疽也。」即癰、疽為一病。癰疽病機在《靈樞·癰疽》已作闡釋:「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癰疽病淺,《類經·五方病治不同》:「砭石,石針也,即磁鋒之屬??其治在淺。」故砭石通過瀉血氣之毒以治癰疽,再配他法,其效更捷。此外,上文已述砭石治米疽,不再贅句。

《素問·示從容論》:「於此有人,四支解墮,喘咳血泄??下砭石,病癒多出血,血止身輕。」該病病機為陽明盛於外而太陰虛於內,陽明多氣多血,太陰脾主四肢,故有諸症。砭石刺陽明出其血氣以治其疾。

《靈樞·刺節真邪》:「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鈹石即鈹針、砭石。原文中「此病」指疝氣,為飲食、情志因素導致機體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異常,故以鈹針和砭石疏通。

《靈樞·九針論》:「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類經·形志苦樂病治不同》:「肉病者,或為衛氣留,或為膿血聚,故當用針石以取之。」

禁忌

《素問·腹中論》:「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名厥逆??石之則狂??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

牽引法

《內經》中記載以桑鉤牽引患者口角以治療卒口僻。桑鉤,即桑枝彎曲尖利者,入葯,能祛風通絡。該法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經筋》:「卒口僻??以桑鉤鉤之。」《類經·十二經筋痹刺》:「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此法除了牽引,尚取桑鉤之效以助治。

放腹水法

《內經》記載「筩」針可治療徒shui(疒+水)。「筩」即筒,「筩」針指中空如筒的針。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四時氣》:「徒shui(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出,以盡其shui(疒+水)。」

《類經·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有水無風,故曰徒shui(疒+水)。」

《太素·疽癰逆順刺》:「環谷,當是臍中也。臍下三寸,關元之穴也。」據此可知,「筩」針是通過放泄腹水以治療「徒shui(疒+水)」。

結紮法

《內經》稱之為「束」,即捆,縛。用於瘧疾防治、徒shui(疒+水)和痿厥病的治療,該方法較詳細地記載了防治瘧疾、治療痿厥的結紮時機以及治療水腫的結紮部位和可能反應。全文共有2處記載,如下所述:

《素問·瘧論》:「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即在陰陽二氣交爭發瘧之前,結紮瘧疾始發四肢末端處,以使陰陽難於交爭而防瘧。

《靈樞·四時氣》:「徒shui(疒+水)??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太素·疽癰逆順刺》將「來」易為「束」,並釋:「內筒引水,水去人虛,當堅束身令實,復飲補藥,飲之與食相去而進,間日刺之,不可頓去,水盡乃止。」

截趾法

《內經》所載截趾法用於治療足趾發癰之脫疽。全文共有1處記載,如下所述:

《靈樞·癰疽》:「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足六經井、原穴均在足部,癰發足部,易致臟腑病變;色黑則病重,故當截趾。中醫經典《內經》中的外治12法

分析總結

以上《內經》外治12法中,藥物外治法傳承較好,而器械外治法中只有砭石法得以繼承,其他器械外治法則因多種因素被淘汰,由西醫取代。此外,《內經》外治諸法適應症在當今已發生明顯變化,這與時代有密切聯繫,如吹耳法治療屍厥今已棄用,屍厥證或以針刺醒神,或以西醫急救;究其原因,還是該法的便捷性、時效性受限所致。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經》外治法運用種類和頻次明顯減少,其適應症也相對集中且較少。《內經》外治法雖有不足,但其尚載有豐富的外科理論,是後世外科學的重要理論來源,如元·齊德之所創追蝕瘡疽腫法(載於《外科精義》)即源於《內經》。今人當以《內經》外科理論為指導,不斷挖掘、創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經典-中醫人該用一生堅守
王有奎從醫四十多年,總結出一套治療哮喘的珍貴經驗
丁甘仁對近代中醫藥的影響
淺析中藥奔豚湯中葛根的用藥思路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易經內病外治法》在線閱讀
傳統中醫外治法——刮痧
中醫外治療法之灸法
《健康秘笈》第三篇——中醫外治
華山論醫夢:三劍中醫外治篇
肱骨外上踝炎、俗稱網球肘的中醫外治方法
《瀕湖醫案》的藥物外治法
中醫工作、考試都要學會的重點:內治法,外治法(內含考題)
穴位配合藥物,預防腦中風的中醫外治療法
中醫學對足跟痛的認識、生活預防及中藥外治法
內病外治 頭痛七大療法
內治加外治,名老中醫8個經驗方擒住皮膚病
賈宗亢主任中醫師:擅長中醫外治法治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癌症等
民間小方:46種帶狀皰疹的中醫外治方法
老中醫:這2味中藥材,祛痘有奇效,內服+外治,標本兼治!
宜賓中醫外治法第4代傳人蔣老師:推拿按摩的特點、治療原則和流程
中醫外治穴位貼敷療法精華課程
牙痛試試中醫外治方
穴位配合藥物,中醫防治癲癇的外治敷貼療法
消化不良,教你幾招中醫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