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留學生該如何打破社交的「中式圈子」?

留學生該如何打破社交的「中式圈子」?

本文轉自新京報

進入8月,又一批留學生開始收拾行李踏上異國的旅程。相比前幾年,除了通過鑽研學業獲得一紙文憑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希望通過求學異國,積極適應當地環境,從而成功融入異國生活,最大化地實現留學價值。

如何在充分了解他國文化的同時不失掉自己的文化特色?怎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個人社交圈?記者採訪了三位「過來人」,他們的實戰經驗或許能為留學社交恐懼症號脈。

語言:課堂是學習地道表達的最佳陣地

「出國前我認真準備韓語,達到了不錯的成績,沒想到到了韓國,連菜單都看不懂。」回憶起初到韓國留學的經歷,首爾大學教育學博士周穎哭笑不得。「我按照韓語翻譯點的菜品,上菜後發現與想像的完全不同。」因為不了解韓國的飲食文化背景,周穎鬧了不少笑話。

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生安璐偉也曾經在語言上跌倒過。一次教育專業課上,教授調侃道:「你們小的時候都是PB&J(The peanut butter and jelly sandwich ,花生果醬三明治,是美國小孩每天都會吃的早餐)」,話音未落,所有的美國同學哄堂大笑,只有國際學生一臉茫然。「就像在中國課堂上說豆漿油條一樣。如果不了解這些背景,很難真正聽懂 」,安璐偉說。

對於留學生來說,語言是與外國人進行對話的工具,只要意思表達到位,別人都能聽懂,但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文化背景需要花時間琢磨。

周穎發現,美國的課堂是最佳的學習陣地,教授的發言,每一個詞的用法和表達都是活生生的教科書。「我曾經嘗試過教授說一句,我默念一句,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學會很多地道的表達方法。」

內容:融合≠迎合 了解異國文化也不丟個人特色

當別人在聊某個話題時,如何能夠有所參與?當對方拋出一句「how about you?」,怎樣才不至於尷尬冷場。安璐偉認為,在經歷了文化差異的「考驗」後,留學社交的最大難題來自於留學生本人,如何能夠「有話說」很關鍵。從文化到歷史,從電影到動漫,你可能需要各個領域都有所涉及,同時,也有自己感興趣並深耕的領域。「你需要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一點在任何社交場合都適用。」周穎也表示,社交圈既是封閉又是重合的。「你的知識面越廣泛,越容易交到朋友。如此一來,社交關係就會朝良性方向發展。」

對於留學生來說,融合不等於一味迎合,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底色。「融入是雙向的,需要兩方共同增進對彼此文化的了解。」

在美國購物時通常要準備一個小錢包裝硬幣,很不方便。於是,安璐偉向外國朋友介紹了中國強大的支付系統。「我們出門只要帶一個手機,通過二維碼掃碼就能付款,根本不需要帶各種信用卡和現金,節省了找錢的時間,十分方便。」外國朋友嘖嘖稱讚。

安璐偉說,「外國人很樂意去了解中國,我主動向他們介紹中國優秀文化和創新科技,和他們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順暢。」

心態:克服膽怯 別急於找歸屬感

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出於安全感與交際成本等因素的考慮,會在第一時間尋找「同類」。這樣的社交有大量共同話題可聊,使留學生迅速找到歸屬感,「中式圈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於是,當面臨選課和社團活動時,留學生就開始扎堆。「這個課要不要一起選?這個活動要不要一塊兒參加?」幾輪「調研」下來,既耽誤了時間,還不一定能選到最心儀的課程和活動。

雖然每個人都會對陌生的環境不適應,但總要硬著頭皮去改變。「剛開始可能會膽怯,甚至到了活動地點也猶豫再三不敢進去。但只要克服了心理的第一道關卡,你會發現情況沒有你想像得糟糕。

澳洲國立大學畢業生、博主若夢認為,可以先嘗試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中打開自己,與他人建立聯繫。比如,通過Instagram、Facebook等國外社交軟體關注、結實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接著參與沙龍、聚會等線下活動,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不要害怕犯語法錯誤,要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肢體語言。

建議:有意識地培養公共演講力

在美國,大多數人都有廣泛的愛好和才能,他們不願意被一個小圈子所束縛。如果留學生願意主動接觸當地電影、運動等,會無形中為交友增加資本。

同時,大多數中國學生不善於表達自己,但到了國外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在公開場合演講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僅是美國大學所需要的,也是留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最基本的能力。美國人相對"aggressive",會主動地、清楚地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建議留學生觀看公眾人物的演講視頻,模仿其動作、形態、聲調、用詞,並進行模擬練習。

最後,建議留學生提前了解國外禮儀、交友禁忌等

實際上,了解國外文化也是留學生涯的一部分,留學生應抱著融入的心態去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

學校社團

社團的建立大多數是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參與社團活動讓有相同興趣的人在輕鬆的環境下交流,不受語言和國別限制。對於大一新生來說,參加感興趣的社團是鍛煉留學社交能力的第一步。

學術會議

學校會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學術會議或學術論壇,不同專業、年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

志願者工作

國外的義工組織比較發達,義工活動也豐富多彩。兩周或一個月的義工活動,會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同一環境中更加親近,不會因文化背景和語言的不同陷入「沒話聊和不知道怎麼聊的」社交困境。

打工

尋找兼職工作是學習口語、鍛煉與當地人溝通交流能力的好方法。校外兼職遇到的人員相對複雜,而校內打工環境較為簡單,容易交到朋友。

健身房

一次共同的訓練、一句及時的鼓勵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大部分人都有運動健身的習慣,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何樂而不為?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申請 的精彩文章:

他是怎樣收到 5 所美國名校的機器人專業offer的?
山西和陝西的英文名是一樣的嗎?
聽說留學你想DIY?弄懂了這些操作,幫你省時省力還省錢!
有一種情誼,叫作紀梵希與赫本
海歸們為什麼回國?

TAG:美國留學申請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中國留學生欠缺社交能力?如何走出社交瓶頸?
孩子內向?往這看!如何強化內向孩子的社交技能?
如何才能融入男朋友的社交圈子?
內向的孩子,如何強化社交技能?!
上幼兒園前,如何鍛煉孩子養成社交能力?這4個社交技巧,你家孩子會嗎?
孩子的社交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了解規律,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幼兒園的孩子,就該維護「持續社交」,被迫中斷會影響一生
孩子如何結交新朋友?如何打開孩子的社交模式?看過來看過來……
留學必備社交技能:怎樣走出華人小圈子?
男性如何打造自己的社交魅力?
火鍋教你如何成為社交寵兒!
誰說 3 歲前沒社交?孩子的社交力從出生就該培養了
如何從小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
獅子座如何培養自己的社交氣場
你關注的內容,暴露了你的社交圈子
社交圈很窄的女生怎麼找男朋友?
【研究】別讓手機和社交媒體毀掉孩子的童年
讀《精簡社交》:內向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如何擴大社交圈?
我的社交恐懼症是如何被那些陌生人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