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青雲 QingCloud 黃允松:如果一定要下定義,我們是 ICT 運營商

青雲 QingCloud 黃允松:如果一定要下定義,我們是 ICT 運營商

對黃允松這位表達欲極強的企業家而言,在青雲 QingCloud(以下簡稱「青雲」)雲計算峰會上的半小時演講顯然沒說過癮。

於是,在當天下午接受包括雷鋒網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時,記者們還沒來得及提問,他就迫不及待的先自問自答了半小時,直到有記者強行提問,才打斷了他的「即興表演」,全場一片笑聲。

之後無論是戰略布局還是技術問題,黃允松都照單全收,侃侃而談。原定於一個半小時的採訪時間也多延長了一個小時,但黃允松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疲態,他語速稍快,話到深處,有時反而顯得有點激動。但換個角度來看,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的總掌舵人,他的戰鬥力也是青雲這五年來能迅速發展的強力催化劑。

從最初的「草台班子」到如今 200 多人的團隊,在黃允松的帶領下,青雲的發展是躍進式的,看一下它的發展歷程你就會明白這一點。

2012 年 4 月成立, 2013 年 7 月青雲 QingCloud 公有雲上線,運營至今剛好四年。2016 年,它實現了千萬級人民幣稅後凈利潤。目前,青雲 QingCloud 已為超過 70,000 家企業提供 IT 服務。當人們正談論青雲有如此迅猛的發展之勢時,它又在今年 6 月融資 10.8 億元,是目前為止中國雲計算行業單筆金額最高的一次融資,儼然成為了一家雲計算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

在那半小時里,黃允松首先從宏觀角度表達了他對雲計算的一些觀點。

他認為,雲計算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商業的創新,它只是因為 IT 資源的生產、交付和使用方式上發生了變化。現今雲計算的一切都是為了建造一個新的社會和人類運行的基礎。社會有了新的基礎,人類所擁有的將會隨之發生改變,從物理可見逐漸變成虛擬化。

「人類正在迎來一個逐漸虛擬化的過程。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虛擬資產的重要性,人類社會就非常容易被運轉在雲上。人類社會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被雲端化。所有流程驅動的事務都可以 IT 化,我們 IT 化的過程一定意味著逐漸在虛擬世界產生資產。」黃允松說道。

而對於青雲目前總體的戰略方向,用黃允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向上看」和「向下看」。「向上看」就是面向客戶、面向業務、面嚮應用、面向數據,讓 QingCloud 平台之上「生長」出來的服務組件,能夠滿足五花八門的需求,這也是 AppCenter 的使命;「向下看」指的是青雲團隊要做紮實的基礎,在純硬體層面和基礎軟體層進行創新。

黃允松表示,如果不能調度、管理、最大化資源的能效以及最小化電力的開銷,根本沒能力做好這個行業。青雲要提供的不僅是端到端的全面一體化的 ICT 交付方案,更重要的是它能像水和電一樣廉價,只有這麼廉價、可靠、無縫、透明的東西才有資格成為虛擬化人類運行的基礎。

「我不會看錯,Google、亞馬遜就在這條路上走。」他說。

青雲 QingCloud 黃允松:如果一定要下定義,我們是 ICT 運營商

以下為黃允松採訪內容實錄,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

記者:現在傳統企業上雲服務,他們很在意數據被雲廠商拿走,雲廠商拿數據是很強勢的,你怎麼看?

黃允松:昨天下午我看到 Salesforce 的一張圖,圖片上寫「SaaS 永遠不要碰客戶的數據,我們絕不能有客戶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我在朋友圈有感而發:為什麼類似 Salesforce 這樣取得偉大成功的 SaaS 企業,難以在中國出現?因為這塊土地上流行的「成功邏輯」是——我的數據是我的,客戶的數據也是我的,不是我的數據也要威脅利誘,使之成為我的,美其命曰「互聯網思維和 DT 戰略」。我甚至親眼見到,有人把這種邏輯寫在 BP 里找風投。

我們公司的定位非常簡單,我們是資源整合者、平台提供者和運營者。如果一定要給青雲下定義,我們是 ICT 行業的運營商,絕對不碰用戶的數據。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甲方信任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消費領域的業務,這是我們最大的法寶。時間長了,甲方們慢慢明白,真正抑制住偷數據行為的不是人品,也不是法律,而是業務的組成部分。

記者:現在其他友商很少提出私有雲,他們認為私有雲是過渡甚至是過時的概念,而私有雲對青雲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塊?

黃允松:毫不誇張的講,國內能做高負載的、真正生產環境的私有雲落地實踐的只有青雲一家。私有雲生意非常難做,如果公有雲的難度是 10 分,私有雲的難度是 100 分。私有雲付款是 361,即項目驗收合格付款 30%,穩定運行某段時間之後付款 60%,最後還有 10% 會拖得更晚。所有雲計算項目包括傳統 IT 項目,一期工程幾乎不掙錢,只有生產環境才有擴容機會掙錢,青雲接的大部分項目都是生產環境。

不過,公有雲毫無疑問是未來,但那是 2050 年後的事情。即便在雲計算先行者美國,私有雲營收入所佔比例也是遠大於公有雲。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真正有前途的不是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和託管雲,而是你交付統一的雲模式。無論甲方需要什麼,你都能交付,這才是乙方的真能耐。任何給甲方洗腦的乙方,不管是單一強調公有雲或者私有雲的好處,都是因為搞不定甲方公私混托任意的需求搭配,才會強調自己所提供的某種雲形式。

記者:關於政務雲的問題,之前很多零元中標的事情,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賠本賺吆喝嗎?這麼低價進來,青雲有沒有想法也分這杯羹,你對他們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怎麼看?

黃允松:我們公司絕對非常喜歡政務項目,但政務項目如果低價競爭,我們就不參與了。這不是清高,而是識時務。人民日報和國家發改委也說最低價中標集採制度是有問題的。因為最低價中標,中標單位沒有收入,運營情況就會出現問題,產品和服務都難以保證。

記者:為什麼會支持 ARM 架構伺服器,是因為它節省成本嗎?

黃允松:如今,人類大部分社會流程的數據過程都在 IT 架構上,幾乎沒有行業能離得開計算機。IT 行業的昂貴極大地推高了社會運行成本,這是不正確的。

全世界耗電量最大的行業是 IT 行業,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中。青雲支持 ARM 的原因在於 X86 是複雜指令集(RISC),ARM 是精簡指令集(SISC),在相同的處理能力之下,ARM 的耗電能力的實驗室值大約是複雜指令集(RISC)的十分之一。而如果採用精簡指令集的方式,散熱和耗電均會巨幅降低。一個機櫃可以從 10 台機架伺服器變成放 80 台 ARM 的設備,由此數據中心成本降低到原有的八分之一。

回到晶元本身,ARM 本身為代表的產業是開放標準的,它的製造成本、採購成本都會顯著下降。但不是說 X86 不行,不同的晶元解決不同的問題。我們在 ARM 上研究的時間有兩年出頭,花了不少精力。我們打算在今年四季度大量上線,明年大力推廣。

當然,我們也不是重視 ARM,而是重視所有的創新晶元方案的整合。因為我們是專業IT供應商,不需要One size fits all,使用百分百通用的東西來搞定IT,我們需要的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恰當的技術運行應用負載,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即可。

美國出了一家新公司——RISC-V,這是一家做 OpenSource CPU 指令集的公司。兩三年後,我們肯定也會支持 RSIC-V。它比 ARM 往前走了一大步,ARM 是不開源的,但 RSIC-V 在開放的基礎上還開源了。站在生意的角度,支持多樣化晶元來源,不被獨家晶元廠商綁定是很重要的。

記者:AppCenter 涉及青雲、合作方和用戶三個角色,它對於這三個角色意味著什麼?AppCenter 從 1.0 到 2.0 的兩年半時間裡,現在上架的應用、功能規模有多大,最終使用用戶有多少?

黃允松:AppCenter 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戰略產品,我們在它身上投資巨大。AppCenter 主要靠運營,而不是技術驅動。三方的關係很好界定,類似蘋果的 App Store,不同的是它是面向消費級 IT,而青雲的 AppCenter 是面向企業級 IT。三方關係很簡單,青雲做平台運營,應用提供商做開發、功能實現、售後服務、跟蹤服務、更新版本,最終用戶直接使用。我們想讓企業級 IT 系統的銷售逐漸標準化和規範化,以減輕現有的企業級軟體銷售的社會成本和勞動力。

AppCenter 現在入駐的 App 將近 100 家,原則是每個行業暫時只選兩三家,確保入駐青雲 AppCenter平台的每一家合作夥伴都能夠有獲得客戶的機會,確保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 ICT 解決方案所需要的 IT 應用。我們比較擅長的是帶有技術層面的 Application System,也會通過 AppCenter 加入非技術層面,比如辦公、聊天、文檔管理,我們挑選其中做得特別好的進行全國推廣。

記者:如果滿分是 10 分,現在 AppCenter 的標準化是多少分?

黃允松:可以自豪地說現在可以達到 8 分的水平。就算您不懂技術,只要懂英文,打開 jason 格式就能讀懂,裡面沒有青雲的特點,AppCenter 的使命是讓青雲透明化。客戶永遠不用關心雲平台,你看到的都是功能,要什麼功能可以直接找到。以 Google 的 Kubernetes 為例,其複雜程度之高,讓技術背景再強的人也得花一兩周才能學會。而在青雲 AppCenter 上,5 分鐘時間即可完成 Kubernetes 的搭建,而且高度標準化,學習和遷移成本都為零。

青雲 QingCloud 黃允松:如果一定要下定義,我們是 ICT 運營商

記者:2015 年的時候,您提到中國雲市場三年見分曉,現在回頭看這句話還是這樣么?

黃允松:三年還沒到,明年見分曉。但現在很明確的一點是 OpenStack,在美國已經全軍覆沒。因為 OpenStack 是用來做硬體集成的大框架,它根本不是軟體。

二是公有雲市場,很多人認為青雲的公有雲市場規模太小了,這話是對的。但原因在於我更聰明,現在公有雲市場主要做的是長尾市場,做一個賠一個,我怎麼能做這種生意?長尾市場沒有任何忠誠度,誰便宜用誰,不需要銷售技巧,便宜就行。

青雲要做長尾有兩個前提,一是 ARM 占我 30% 以上的份額,二是我們能夠獲得廉價資金來源。通過技術升級,我敢把價格降到只有你的一半,還有豐厚的利潤。當然,我現在之所以不做,因為我還沒做好準備,青雲要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

記者:青雲已經實現盈利了,收入來源主要是 PaaS 還是 IaaS?

黃允松:審計後的報告,2016 年有千萬級人民幣凈利潤。截止目前,一多半的收入來自於 IaaS,雖然 PaaS 是絕對正確的方向,但它約等於 2012-2013 年的 IaaS,不掙錢。2012-2013 年雲計算很熱門,中國和美國都熱門,但沒有人用 IaaS,都在用 VMware 的虛擬機。現在 PaaS 很熱,但沒多少人用。大部分人依然深刻的研究和探討 PaaS 的可能性,同時很開心的用 IaaS,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完全離開 IaaS。

記者:但未來你會更希望朝著 PaaS 努力?

黃允松:不是我更希望,而是全行業都在往這個方向走,包括 Google。Google Cloud 在 2015 年重整旗鼓,IaaS、PaaS、SaaS 都有,依然以 PaaS 和 SaaS 為主。以美國的經驗來看,PaaS 和 SaaS 是能成就大業的,但是中國慢兩三年,我們還有 IaaS 養著團隊,會一步步走過去。

記者:在國內上市對盈利要求很高,青雲現在有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黃允松:很清晰,凡是不掙錢的項目都不做。包括公有雲,別看我們公有雲一年降兩次價,我們公有雲不賠錢,只是利潤低,別人家都是賠錢的。我很重視 30-50 年後的公有雲,我這麼小氣的人都願意投錢養公有雲,就知道我非常喜愛、尊重和重視這個市場。

我們私有雲的利潤很好,均攤下來的利潤率不那麼高,因為我要拿私有雲養公有雲,達到上市財報凈利潤指標就行,不尋求更高的。我上市只是為了尋求流動性,並不需要賺很多錢。

記者:海外市場的開拓有什麼進展?

黃允松:明年年初正式啟動東南亞,以新加坡和香港為雙運營中心,香港已經完成建設,新加坡即將開始投資建設,我們企業註冊已經完成。首期運營目標是四個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今年年內會完成所有準備工作。

明年年末開始印度市場,再往後是西方國家。我們的發展策略一定是高度本土化,一方面我們有自己的團隊,另一方面運營一定是就近選擇當地的合作夥伴聯合運營。2019 年,我們在美國正式落地時,很有可能不叫 QingCloud.com,但它跟我們是一個聯合體。

記者:你一直說青雲要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但今天演講中談到要構建更全面、一體化的體系,給人感覺青雲是不是規模越來越大?

黃允松:不矛盾,端到端的交付指的是應用層面的,資源層面的都被屏蔽掉。端到端的交付體系里慢慢看不見青雲,因為這是與合作夥伴們一起創造的。我們公司的甲方,像銀行、金融機構會把自己的代碼包裝成標準的產品組件,並在青雲 AppCenter 上線,一方面他們自己用,另一方面給別人用。我很喜歡他們這種行為,因為這樣一來,我的甲方就變成了我的合作夥伴。

公司現在小几百人的數量確實不夠用,肯定得往千字頭走。但走向萬字頭的難度很大,我們也不需要,自動化的技術和運營模式不需要這麼大的規模。站在公司運營生意的角度,我們是求大的。站在團隊建設體制上,我們是求小的,仍可以用小而美的定義。我們對產品的邊界控制非常嚴格,不會發生跟合作夥伴搶生意的事情。

記者:什麼時候準備上市?

黃允松:暫定明年下半年申報,我們現在處於股改和輔導期。中國資本市場政策變化莫測,只能說暫定,不敢說肯定,這得看政策。

來自雷鋒網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第五屆CCF大數據學術會議即將開幕,亮點搶先看
這次要牢底坐穿了:變態戀童癖伏法記
預告: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ISC)即將在京開幕
一文覽盡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在金融領域的全景應用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青雲QingCloud推出SD-WAN 有何不一樣?
如何理解青雲QingCloud的雲戰略
全棧雲,青雲QingCloud來了!
以軟體為靈魂 青雲QingCloud全新定位重塑ICT服務
做雲服務行業的中立國,青雲QingCloud勝出的關鍵是遠見
定位企業級容器管家 青雲QingCloud容器管理平台KubeSphere應「雲」而生
青雲QingCloud發布SD-WAN服務 背後憋了什麼大招?
國家電投+青雲QingCloud=一朵可Ctrl+C的能源行業集團雲
青雲QingCloud強勢發布9大產品品牌 黃允松說要對ICT模式「打破重建」
青雲QingCloud打造雲端ICT服務 實現戰略全面升級
青雲QingCloud推出PCDN,P2P CDN未來會有多少市場份額?
用解耦的方式做雲平台,青雲QingCloud推出邊緣計算新品與IoT解決方案
青雲QingCloud七年衝刺科創板,雲計算下半場如何走?
拋出「廣義雲計算」新命題,產業互聯網賽道迎來青雲QingCloud
雲端也要消費升級?青雲QingCloud降價打造國民好雲的邏輯
曾陷員工期權風波的青雲QingCloud 這次沖科創板有戲嗎?
青雲QingCloud傅帥:藉助全棧雲計算實現業務轉型的案例分享
青雲QingCloud進行戰略升級,全維雲平台將上線
青雲QingCloud副總裁沈鷗:「雲」落地的關鍵在於工程化
青雲QingCloud支持多可用區部署,輕鬆構建多活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