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有人說手藝是天底下最乾淨的事情,現在細想想,一點都不假。

作者 | 富充

首屆中國匠人大會在杭州前些天里最炎熱的一個下午舉行,室外是42度的高溫,連蟬都熱得不耐煩,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

在開著冷氣十足的房間里,人們十分熱烈地聊著天,木工最近對刨刀的方向做了一點改進,陶匠新收的小徒弟才拉了兩年胚就有模有樣。有人說誰都會崇拜起中國的匠人們,只要你在這兒聊上一下午。

花一個月燒一隻價值上萬的茶碗

年過七旬的靖翁是台灣鶯歌鎮一位燒天目釉的陶藝家,他擅長燒使用真樹葉裝飾的木葉天目盞。在淘寶搜索「木葉天目盞」的關鍵字,可以獲得不少於20頁的商品,主要價格區間在人民幣幾百元上下,靖翁做的則需要一隻上萬。

他不做那種在葉子蘸了釉藥或是泡過耐火藥水再燒的陶碗,儘管經過這些特殊處理後成功率會高達80%以上,靖翁的燒法成功率只有2-3%,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調配好泥土後靜置幾天再煉土,然後親自拉胚;拉胚時得特別注意器型,必須壁薄底微厚、器口微外撇,如果器型不好失了沉穩感,釉色再美也欠缺內涵;之後再經過曬胚、修坯一直到素燒茶碗上釉後,在入窯前才將葉子放入茶碗內入窯燒制。一窯燒出來花費的力氣不小,但如果以燒50個茶碗為計,成功的不過四五。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靖翁燒制的木葉天目茶碗並不追求過分的完整,反而像是一片秋天的落葉自然地擺在茶碗上

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事做木葉盞?故事得從推薦靖翁燒天目釉的那個人說起。

1997年以前靖翁做的是台灣原住民文化的陶藝,有次到日本做展覽,一位和尚看過靖翁的釉藥後對他說:「你燒天目釉吧,日本陶藝家現在燒的好,但是缺少中國的味道。」

和尚說完話走了,留下俠骨柔腸、無需回報的神秘感,後來大家才知道他是日本茶道里千家的大師。

聽了和尚的建議,靖翁很努力地研究好燒天目釉的技術。「但是總覺得少什麼東西,感覺有什麼我抓不到,」這種不甘心的感覺,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都困擾著他。

靖翁在鶯歌鎮的工作室里做陶

天目釉是宋朝時日本留學僧對浙江天目山寺廟裡使用的黑釉茶碗的統稱。宋朝時流行點茶,類似今天日本茶道里的抹茶,天目釉天生適合點茶,鮮綠的茶底,打的時候還會泛白色泡沫,用這種深色茶碗再好不過。

原來抓不到的那點東西就是天目山寺廟裡的禪味。當葉子在1280-1300度的高溫下燃燒成灰再與釉藥結合那一剎那,葉灰自然落下與釉藥結合後形成的葉子形狀,雖然造型未必完整,但卻真切自然,也絕不會重複。這種短暫、殘缺的樸素美,正是茶道和禪宗的侘寂之境,與宋朝的極致美學密不可分。

只是沒有塗釉藥做保護的葉子在燒成灰時很輕,窯爐里的熱對流輕易就可以將它吹散,也常常會有葉子縮成一團的情況發生。從開始尋找木葉盞自然真切的燒法,到比較穩定地掌握這種燒法,總共花了17年時間。靖翁本想拿去給那位日本和尚展示,不過他卻早已往生了。

靖翁復原建陽窯燒制的曜變天目釉

禪學深深影響了靖翁的創作,他認為一件作品不應該只強調技術層面,也要將內心所要傳達的精神感受表現在茶碗內。光是燒出葉子的形狀還不夠,好的匠人可以燒出葉子的生命力,作品才自然真切。

「很多中國的工藝反倒在日本名氣要大,我見到過有日本茶道的人過來買碗回去祭祖。但在其他地方有很多人不一定能懂當中的境界意義,覺得還不是一個碗。」靖翁說。

很多手藝從中國傳入日本後在日本繁榮,卻在中國逐漸衰落。匠人們知道,要想讓一門工藝重新在中國復興,就要做的比別人更好才行。

漆器和被漆漆過的東西可不一樣

說到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手藝,漆藝總讓人覺得有點惋惜。

「每次有人說日本的漆器好,心裡總是有點酸溜溜的,」說這話的是漆藝大師甘而可。作為「國家級非遺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算是中國在世的匠人里最出名的那一批。在匠人大會的座位排序中,他和很多領導一樣坐在第一排,作品也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

甘而可看上去更像一個文人,間雜有白髮的頭髮一絲不亂,語調從容溫和,採訪之前也要先把眼鏡端正地戴好,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樣的信息——漆黑的指縫顯然是剛做過漆工。

「其實每次洗手都要十多分鐘,只是要洗乾淨非常難,」甘而可做出一個洗手的動作,然後說:「光是刷也不行,要先用菜油去污,指甲縫用刷子刷,牙籤挑,再用肥皂(洗)。」 甘而可一邊說一邊模擬每一個動作細節,做漆器,光是洗手就考驗人的耐心。

和很多一直在做手藝的匠人不同,在80年代的「下海」潮里,甘而可開起了文房四寶店,重新做漆是2000年才開始的。2000年像是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前甘而可做漆只是為了掙口飯吃。

甘而可的漆器作品

1979年剛被招進屯溪漆器工藝廠的時候,甘而可只是一心只想不要生太多漆瘡。漆瘡是由漆中成分漆酚導致的皮炎,發作時皮膚又癢又痛,是每個做漆工人心中的痛。「剛做漆前半個月沒生瘡,我都暗暗驚訝難道自己是天生做漆奇才。可是沒過多久,漆瘡就如期找上門來,尤其是夜裡。腫脹、紅癢、刺痛非常難受,覺都睡不好。」甘而可一邊說伸出手向我們展示生漆瘡的位置。

大漆作為中國傳統的工藝,在先秦的時候就開始盛行。因為工期太長,工藝複雜,尤其是漆瘡的門檻邁要是不過,就得轉行。所以做的人越來越少,現在也漸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

2000年後甘而可的開始有意識創作漆器,他的師父俞金海去世後犀皮漆的製作手藝也瀕臨滅絕,甘而可決定把這門手藝做下去。《髹飾錄》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其中關於犀皮漆的介紹僅有區區29字。按照《髹飾錄》的記載、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的調研和解說,加上對自己收藏的犀皮漆器的研究,甘而可逐漸掌握了犀皮漆的製作技術。

現在甘而可還會在漆器裡面加入金箔,讓它具有金屬質感,也會嘗試把紅珊瑚的顆粒打入漆中,這些經過創新的作品,有的要花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今雖然復原了技藝,但基於複雜的工序,漆器的產量還是極低。儘管甘而可現在每天都在做漆器,但他不得不接受今年已經年過六旬的現實,體力在走下坡路。

在甘而可看來,漆器和被漆漆過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但要做好東西,就要下非常大的辛苦。他擔心的不是自己找不到做好漆器的方法,而是找不到繼續做好漆器的人。

如今甘而可工作室里已經有十餘名漆工,其中既有親戚,也有慕名來學藝的年輕人。他還說服碩士畢業的女兒甘菲,從北京回到徽州,也投身到漆藝里。他們每天就在工作室製作漆器,儘管產量是低的——一年大概只能出幾十件作品。

匠人的擔憂,是他們不確定那些玩著電腦、iPad長大的年輕人們,是否還對傳統手藝感興趣。

「像我這樣的年輕匠人還有很多」

93年出生的陳凱凱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有一個在頭頂梳髮髻的有趣造型,看起來像個道士,他去年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夫一」,主營手作茶具的設計創作。在「夫一」工作室所在的受降鎮,像陳凱凱這樣的年輕匠人還有很多。

90後匠人,陳凱凱

受降鎮在杭州西郊,很多陳凱凱在中國美術學院的同學也選擇把工作室開在這裡,這些年輕匠人年齡層從70後跨度到90後,不過看起來80%是90後。從分享的照片上看,他們生活的狀態更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里的隱逸之士,雖然也有經濟壓力,但並不像老一輩們為了討飯吃才做上手藝。這些年輕人已經把「匠人」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狀態來了可以不眠不休花上一整天做手工,也會花上一天時間聚在野外一起品茶。

從資歷來說,這些年輕匠人叫「工匠」還更為合適,他們的困惑相對簡單,「經常會覺得自己的設計天下無敵,但是轉化率總是不理想,這是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

文化和生存的兩立,是新匠人們的普遍困惑

這是每個剛入行的獨立手藝人都會面臨的問題,問題多也是一種好現象,這說明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在圍繞著「匠人」進行思考。

謝華是潮州百年手拉朱泥壺「俊合號」的第五代傳人,也是唯一一位非宜興籍紫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今年52歲的他,正面臨一門手藝承上啟下的階段,為了將潮州手拉壺這門並不算大眾的手藝傳下去,他打破了「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潮州制壺祖訓。

「潮州手拉壺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人才的欠缺。一個老作坊一年能做一千個茶壺已經很辛苦了,可這樣的產量無法應對世界的大市場。」謝華說。

所以謝華的手拉壺傳習所是免費面向社會開設的,儘管這在業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在他看來發展顯然比墨守成規重要。

謝華的潮州手拉泥壺

「現在匠人們的普遍困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他們想知道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能被人們現在的生活所需要;另外一個是匠人們希望作品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突破,擁有自己的特色和體系。」俞海華說。

俞海華是匠人電商app「東家」的CEO兼創始人,對於匠人的觀察,他離得更近些:「第一個問題,現在這麼多線上線下的平台可以通過交易拉近匠人和消費者的關係,匠人的認可度也可以在市場上得到驗證。第二個問題就任重道遠了,所有平台只能提供幫助,匠人本身的作品和精神能形成持續性的關注和消費,才是良性的市場。」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設計師付崧的「姥姥團隊」

在逛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時候,長相只能用青澀呆板來形容的的俞海華就曾被頻繁搭訕,原因是大家覺得他背的雙肩包好看又特別。細問之下才知道是由一個有13位姥姥、6位中年大嬸、2位80後和3位90後組成的「姥姥團隊」縫製。最初這個團隊是80後女孩付崧和她媽媽的家庭式小作坊,後來因為設計和做工良好,來訂購的人多了,崧媽就召集起同村的好手藝姥姥一起縫製,自然形成了這個「姥姥團隊」。

「匠人並不是指某種高深的手藝,它也可以包含在很日常的用物里。所謂的匠人精神,其實就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然後不斷超越極致。任何人擁有了這種精神,都可以被稱為匠人。」說這話的時候,俞海華的兩隻手在不停交疊,做出一種表示「超越」的動作。

如果說匠人精神不是日本獨有,那麼中國的匠人在哪裡?

陳凱凱手作的便攜「香爐」,靈感來自幼時老家的梯田

劉俞希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章來源:界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客江湖 的精彩文章:

一劍傾心——溫文爾雅的手工刀
一群日本刀匠跨行做珠寶,憑什麼那麼紅?
第一章:陶和瓷——遙遠的爐火的溫度
一日禪:大智若愚 勿恃聰明
商人管仲如何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

TAG:刀客江湖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是什麼,是獨有的「精神長相」
這神功中國獨有!讓人麻就麻,讓人笑就笑,讓人死就死,什麼功?
這個中國最深的湖曾是我國獨有,現在卻只有一半屬於我們國家
炎黃子孫身上有4大獨有印記,看看你是不是純種的中國人?
非洲有疑似中國人後裔,說先祖是明朝人,有很多中國獨有的東西
餃子並非中國人獨有,看看非洲人包的餃子,吃的下去算你厲害
中國獨有的「千古奇書」,一朝讀懂便出人頭地!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到底是中國獨有的,還是西方所才有的
爺爺告訴我:中國獨有的「千古奇書,博大精深,讓人看了愛不釋手
世界著名的冷兵器,中國的這把刀是最典型的,也是我國獨有的
直擊:這中國獨有的「神物」,外國人一旦接觸,不吃不喝欲罷不能
中國獨有的一技術,取悅有錢人才能活,此人死後,有錢人再也不信
願你不似我,孤獨有人說
中國獨有的「千古奇書」,放下手機多看看,一朝讀懂便是人中龍鳳
這個仙界珍品,中國獨有,必須要讓你知道!你不知道是我們的錯!
這種水果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味道甜甜的,很好吃!
日本的這個小房間,男士禁止入內!女人們在這裡訴說自己的真心話,道出獨有的人生哲學……
這種水果,葉子這樣吃竟能抗癌,此季獨有,99%的人不知道!
這種水果,葉子這樣吃竟能抗癌,四月獨有,99%的人不知道!
這貓咪我國獨有,對主人比狗還忠誠,為什麼沒人願意養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