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藥不分家,中醫如何治糖尿病、救人一命,推薦閱讀

醫藥不分家,中醫如何治糖尿病、救人一命,推薦閱讀

本文來源:中醫家

【結緣中醫】在中醫圈裡長大

顏醫生:

我從事中醫主要是跟家裡的傳承有關。我父親是中醫,主要從事骨傷科,同時也教武術。從小我就看他正骨、應用針灸和外治法治療很多疾病,所以從小就對中醫感興趣。但是真正讓我感受中醫魅力的是我的師爺,他是當地的名醫叫張耀華,是個滿腹經綸、有真才實學的老中醫,教我的時候已經快八十歲了。

中醫家記者:當時您為什麼想跟他學中醫呢?

顏醫生:

我父親請張耀華老先生在我家旁邊的醫館看病,與其說是醫館,其實就是個小診所。我就在診所跟他學醫,製藥也是跟他學的。我讀的第一本書是《醫宗金鑒》,當時沒有書,是他把心法要訣手寫給我的。包括王叔和的《脈訣》,很多書都是他寫出來給我的。我讀初中、高中時,就跟父親、師爺一起看病,這時也學習了針灸、上山採藥和炮製藥品。

農村裡大多是腹水,昏迷,骨折,中毒等,全是急症危重症。當我看到父親把骨折、脫臼的病人很快治好了,師爺把腹水等急症治好了,就對中醫產生了自信和感情,堅定了要走中醫之路,我的高考志願全部填寫的醫學。

中醫家記者:這樣的經歷確實容易走上中醫之路,您再分享一些特殊的病案吧。

【獨家醫案】一位西醫放棄的糖尿病人

顏醫生:

我講一個深圳的病案,我也真正感受到了經方的魅力。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我在醫院出診,我的朋友一直找我治病,他跟我說家裡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他的妹妹是糖尿病,血糖很高。降糖葯沒什麼效果,打胰島素過敏,西醫己經沒有辦法了。經常出現低鈉血症、酮症酸中毒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她的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去了很多醫院都說沒有辦法。

他說家裡已經放棄了,後事都準備好了,叫我不要有壓力。我也是第一次碰到這麼複雜的病案,人家對我的寄託那麼大,我也非常慎重。患者來之後我一看,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女性,全身皮包骨,青筋暴露,手伸出來,血管都看得清楚。精神狀態也非常差,面色晦暗,兩目暗黑,月經幾年前就沒有了,整個人就是非常虛弱而且非常瘀滯的狀態。我一看馬上想起《金匱要略》的干血癆,大黃蟄蟲丸證。

理法方葯要一氣呵成

我就抓她的本質,治她的虛勞、瘀滯、瘀血,用了大黃蟄蟲丸。為了驗證我的話,我還把《金匱要略》翻給她看,那時患者跟我很熟了,我說你看看就是這個。後來我就叫她去買大黃蟄蟲丸,但是這個大黃蟄蟲丸吃了一點用都沒有。

後來我就請教我的老師。他說方子沒錯,辨證也沒錯,唯一錯的是葯,理法方葯講的是一氣呵成。我就決定自己做,把大黃蟄蟲丸的葯配齊,當然也涉及到乾漆等葯很難買。配齊之後就把葯給患者吃,那時打粉後叫她用黃芪水送服。

中醫家記者:那些葯現在也很難買。

古法炮製的重要性

顏醫生:

這個患者的求生慾望很強,她就在這裡吃了兩個星期,感覺各個方面都有變化,有好轉,她就回家了。我覺得這個方子可以長期吃,所以病人就吃了兩個月,最後她再來複診的時候,我都嚇了一跳。為什麼?因為整個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有氣色,人也胖了,最可喜的是月經也來了。我說這是好事情,一定要堅持治療,就一直用經方給她調理。

中醫家記者:真的很神奇。

顏醫生:

這個病案我有幾個感悟,第一理法方葯一定要一氣呵成,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辨證沒有錯,就是葯有問題。所以我就下定決心要研究中醫的古法炮製。我父親和師爺的葯都是自己做的,藥丸、散劑、酊劑、老膏藥等,現在沒人做了,只會打粉,我認為沒意義了。第二就是感受到了經方的魅力,把《傷寒》、《金匱》吃透了,臨床上大有可為。

中醫貴在思維

中醫家記者:

說起來還是很不可思議,我覺得很多醫生可能不會開大黃蟄蟲丸,也許會開的其他對症的。

顏醫生:

所以看病一定要有中醫思維,用中醫思維認識藥物、方子、疾病。不要被現代的病牽著走,不要用現代人的思維解讀中藥,比如用黃連素來認識黃連,就缺失了對黃連的認識。按照這樣來認識,就缺乏真正的中醫的思維,理法方葯每一個環節都要具備中醫的思維,那要不要學習現在的東西?需要,要與時俱進。但是臨證時,還是要回到中醫的本色,回歸傳統,這樣才會有效果。

中醫家記者:

您剛才說病人買的中成藥效果不好,你認為和自己製作的中成藥有什麼區別?

顏醫生:好,我恰好也學過葯,我是有藥師資格證和醫師資格證的。並且還在藥廠里干過,高效液相、質譜分析、指紋圖譜等這些我都會。所以我對現代藥物工藝和傳統炮製是很熟悉的,那我給大家講一下藥丸。

【獨家分享】中成藥怎麼製作的

外面買的藥丸跟自己做的藥丸有哪些區別?有幾個方面。

第一,吃下去的藥丸,這個葯都要是熟的。烏梅要用醋泡要蒸;茯苓、白朮用麥麩炒;阿膠要用蛤粉炒,要炒到它發泡,最後打粉。紅棗要去皮,要把它蒸熟去核,最後搗成泥。每一味藥物都是非常講究的,要把它弄熟的。但是現代的藥品加工做不到,就是把它打成粉,萃取,沒有按照古法炮製,就像做飯一樣,肯定是把米蒸成飯之後給你吃。所以藥品的單味葯一定是炮製過的,而且一般是熟的,只有這樣吃下去你的胃才能吸收、才能消化。

第二個藥丸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般都是個體化的。我給患者製作藥丸全都是一人一方。不是說你吃六味地黃丸,他也吃六味地黃丸。但是市場上中成藥做不到這一點,它是固定的,傳統加工的藥丸可以做到個體化,全部是一人一方,我個人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古人的丸藥後面都要有加減說明,就是告訴大家是一人一方辨證論治的。

中醫家記者:製作的時間也比較長吧。

古法製作中成藥是良心工程

顏醫生:

對,所以我認為醫者要有良心。對炮製來說除了與藥品的品質,加工的環境有關係以外,還有就是醫者、藥師的良知,他要花很多時間去做,有很多過程。比如單味葯的炮製、打粉、煉蜜、搓丸、乾燥、包衣等各種各樣的過程。

整個的過程是連著來的,必須要做這麼長時間。做一個簡單的藥丸一般也要一到兩天,現在很多人沒有耐性去做。大家就是把它打成粉,用蜜裹成丸。那種藥丸我認為治不好病不說,很有可能把你的脾胃搞壞。

中醫家記者:這種藥丸到處都是。

顏醫生:

到處都是,所以我要恢復真正的傳統加工。傳統加工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和技術。我們請的都是老葯工,像我們林芝緣的戴老師,他做事兢兢業業,非常細緻、負責任,絕不偷工減料,也絕不忽悠。開個方子出來,我就能預知效果,要不我就找不到原因了。對不對?

中醫家記者:

是這樣。但是很多醫生沒有機會學炮製,您能給予一些建議嗎?

如何零基礎學習傳統炮製法

顏醫生:

老葯工是中國寶貴的財富,真正把古法炮製講好的老師已經不多了,而且都得手手相傳的。光講沒用,需要去藥房實踐。怎麼學呢?一定要去藥房,第一學理論知識,第二要實踐,理論知識和實踐一起進行的。古時候的藥房和醫館是在一起的,前面看診,後面炮製。

【經驗分享】怎樣做好一家中醫館

中醫家記者:

很多醫生都有中醫館的夢想,您的中醫館做得非常不錯,能分享一些經驗嗎?

一個醫館經營的核心在哪裡?我認為經營醫館就像煲茶,需要時間來沉澱。現在醫館越來越多,但為什麼很多醫館都經營不下去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中醫人才,把這一塊把握了,才能夠取到真正的療效。但是很多老闆不會識別中醫人才,我經常把中醫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人能說會道,也能看病,這種人最受歡迎。醫生來了能講課、看病,溝通能力又很強,這就是真正的好中醫;還有一種就是理論上能講,但又不能看病的。最後一種就是臨床功底很好,但是他講不出來。這時就要挑選合適的醫生,善於利用他們的長處。這就相當於煮茶得首先選擇好的茶葉,色香味俱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岐黃 的精彩文章:

你一定懂得艾灸後的好轉反應
灸友必看的兩個案例!見證艾灸奇效
病有千般,不離陰陽,人有萬種,總是名利,真正治病,必須由心入手
一位女中醫的憂慮:70後、80後的身體一派寒濕,陰寒、錯誤的生活方式,同時摧殘下一代
白糖、紅糖、冰糖區別這麼大,千萬別再吃錯了

TAG:仰望岐黃 |

您可能感興趣

糖尿病分型不分家,控制血糖是王道!
老婆患病了,老公不捐腎想要平分家產?
娃娃魚「分家」研究引關註:讓「瀕危學科」更好守護瀕危生物
丈母娘生病要女婿承擔一半住院費,女婿怒懟:分家產怎麼不分我?
故事:老人病重,兩個兒子卻急著分家產,小兒子不爭,卻發了大財
故事:媳婦,我兒子已經養著你全家了,還想來分家產嗎
一歲孩子確診白血病,就是家長買了這玩意導致,大部分家裡都會買
兒科醫生:寶寶被蚊蟲叮咬後,別再這樣做了,大部分家長都搞錯了
煙酒不分家,越喝身體越難受
老爹臨死分家,兒子分得金銀,孝順女卻得破草鞋,女兒因此保一命
「父母是我贍養的,為什麼不能分家產」「因為你是嫁出去的女兒」
你願意為女兒平分家產嗎?網友分家產沒女兒,養老女兒全管
免除贍養義務的分家協議是否有效?
領動四肢的腰胯不能分家
先人靠一口水井發了財,財主去世平分家產,一個兒子死在監獄
14歲女兒成植物人躺醫院,絕望時丈夫帶情人上門跟我分家產
帶娃「十宗罪」:你的帶娃習慣正在傷害孩子,絕大部分家長中招
寶寶腹瀉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大部分家長弄反了
擔心被中俄「一鍋端」,美反導系統要「分家」
實現了兒女雙全,將來你會分家產給女兒嗎?寶爸的想法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