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基因技術會改變什麼

基因技術會改變什麼

人類的智能或許不是智能,人類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類,一切皆有可能。那什麼是生命?如果 「生命是處於動態平衡的流體」呢?

基因技術會改變什麼

文|沈大園

(出版人)

多年前,幾個高中好友聚會,學計算機的已經成功創業,做金融的也正風生水起,還在念書的只好以退為進,比誰的專業更無望。一同學自曝研究方向是癌症,怕是此生無果,大家紛紛安慰:科技日新月異,我們未來都還仰仗你呢。那時我讀哲學,道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人類永久和平,毫無懸念我贏了。

出了校門,枯藤老樹昏鴉,個人社會國家,永久和平早已不敢妄想。倒是學醫藥的同學在歐洲做研究,趕上基因技術大發展,專業上頗有建樹,一派意氣風發。如今他業餘研究起哲學來,常來找我聊聊人之為人這樣的話題,我學業不精,只能推薦幾本書了事。

不過他的焦慮,由此知道一二。生命科學有三次重要發展,其實無不跟哲學問題緊密相關。第一回是達爾文的發現,演化論讓人類從萬物靈長的王座上跌落,從此人的特殊地位變成了需要論證的東西。第二回是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這個模型完美破譯了人類遺傳信息的存儲和傳遞。幾乎我們所有生理活動都是由蛋白質操控的,種類繁多的蛋白質又由二十多種氨基酸組成,每種氨基酸由三個鹼基的組合確定,ATGC四種鹼基由此定義了我們的生命。這種簡潔還原之美令每一個科學家都欲罷不能。

然後就是這一次了,眼看著實驗室里我們就可以隨意操控DNA了,這會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嗎?如果人是由上帝賦靈的,就像《創世紀》中的指尖觸碰,一切就都不必擔憂;但現代科學說,人是被基因定義的,而基因馬上就可以被再編輯了,這樣一來,就算對於不信神的民族而言,人之為人也是個大問題了。迎接我們的,到底會是一個怎樣的未來呢?

《上帝的手術刀》

王立銘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生物學的模糊記憶通常止步於孟德爾的豌豆和DNA的雙螺旋,所以許多人對技術進度有所懷疑,認為那一天還遠未到來。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已經開始基因治療。有一種「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白細胞無法工作,病人幾乎全無免疫力,只能從小生活在尼龍薄膜打造的無菌氣泡里。1990年,醫生將經過基因改造的白細胞注回一位患者體內,病人如期康復。在彼時剛剛創刊的《人類基因治療》雜誌上,此事被稱為「the beginning」,人類第一次從造物主的高度,改造自己的身體。

這時的基因治療,還需要借用「逆轉錄」病毒的力量。它們可以在細胞正常分裂時,將自己攜帶的遺傳信息強行植入。這種方案最大的問題是無法精確控制,到底被替換的是不是需要的那段。鑰匙是不會自動插入鎖孔的,除非你對準它。

完美的基因編輯需要幾個步驟?跟把大象裝進冰箱一樣,需要三步。一,定位到錯誤的鹼基序列;二,剪掉它們;三,換上正確的。對應的,需要三項工具,定位器、剪刀和漿糊。事實上,後兩項科學家二十多年前就找到了,剪刀可以用一種叫FokⅠ蛋白的剪切模塊,而人體本身的DNA斷點修復機制即可充當漿糊。難的是定位,如果把一個鹼基放大到乒乓球大小,DNA總長度恐怕要有幾百公里,要在這個比例上找到出錯的那一個絕非易事。

十年前,定位領域最熱門的是鋅手指蛋白技術,儘管仍有許多缺陷,憑藉一系列圍繞這項技術的專利,尚無太多成熟業務的聖加蒙公司一度在股市被熱捧。但技術進展如此之快,這兩年熱門已經轉到一種叫「cas9」的蛋白。看上去已經萬事俱備了。即便最終不是依靠這項技術,以這種研究速度而論,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多半會親眼見證這場巨大的變革。

《再創世紀》

[美]喬治·丘奇、艾德·里吉西 著 周東 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7年1月

《上帝的手術刀》的作者王立銘,既是科學家又是「文津圖書獎」獲得者,作品堪稱一流。然而,一本一流科普著作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大概就是讓外行自以為懂了。這種良好幻覺在一部更學術的作品面前,一戳就破,尤其是翻譯水準平平的時候。

作者喬治·丘奇是「Cas9」技術最重要的發現者之一,比起技術發展史,丘奇教授更關心的是未來與實現。他預測商用的個人基因組測序服務將很快實現,價格會降低到1000美元級別,到時候只要有需求,所有人都可以為自己測序。研究人員將共享這個龐大的資料庫,再將個人的表徵行為和基因做比對、關聯,就能幫我們全面了解基因和個人之間的關係。也許到時候,一頭是我們的全部基因信息,另一頭是我們的Facebook、Google 賬戶,這大數據就真大到我們骨子裡了。

丘奇認為,這將帶我們走向第六次產業革命:信息基因組學革命。除去我們常關心的疾病與永生,面對這場革命和這個巨無霸資料庫,我們最應思考的問題是:它會不會改變我們對演化、智能甚至生命的定義。動物學就曾改變了我們對「魚」的定義,才有了鯨魚不是魚這件事。大數據幫我們發現隱藏的現象,無法解釋的現象要求理論的更新,新的理論伴隨新的定義。人類的智能或許不是智能,人類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類,一切皆有可能。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日]福岡伸一 著 曹逸冰 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走到定義這一步時,生命這個最重要的定義,就再也繞不開了。在發現雙螺旋的時候,人們歡欣鼓舞,以為最重要的謎題已解開,剩下的都是按部就班的計算問題了。如果把生命僅僅當作一台自我複製的機器,那可能的確是這樣。但如果 「生命是處於動態平衡的流體」呢?

本書作者曾研究瘋牛病,這是一種腦內朊蛋白異化導致的疾病。遵循科研的常規套路,確認了老鼠吃瘋牛肉也會得病後,研究人員直接把小白鼠的朊蛋白基因敲除。按照劇本,小鼠的朊蛋白功能喪失,應該患上「瘋鼠病」,然而科學家苦苦等到老鼠壽滿天年,依然沒有任何癥狀。惟一的解釋是,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朊蛋白基因,老鼠已經用某種替代機制填補了朊蛋白留下的空缺。對於一直沒有朊蛋白的老鼠,除非時光倒流,否則你沒法讓它患病。

這就是生命與機器最大的不同,機器可以隨時更換零件,對它而言,此時和彼時並無區別,今天拆顯像管,電視機不顯示了,明天裝回去又好了。而生命內部總有不可逆的時間洪流,如果電視機有生命,今天拆了顯像管,明天想裝回去的時候,你發現它可能已經變成收音機了,根本沒地方再放顯像管。

作者詩意地寫道,「名為生命的動態平衡系統始終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同時沿著時間軸,朝一個固定的方向不斷摺疊。生命無法倒退,每個瞬間都是完成態。」

這大概能讓我們稍稍安心或沮喪——人類不能像操縱機器般操縱生命。

《我們的後人類未來》

[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 黃立志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對於生命的變局,個人盡可以選擇最浪漫的態度,社會卻不能這樣桃花流水、雲淡風輕。哲學家苦心孤詣,構建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這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最下面的基石就是一個人獨木支著,一切的主體都是人。如果人之為人發生了動搖,這塔也就塌了。

你也許還未感受到塔身動蕩,但碎石崩落你肯定是見過的。人因為無法自律而墮入貧困,這是一種病么?越來越多奇怪的名目,事實上免除了許多人的道德責任。另一方面,精神類藥物也愈發不可控,用利他林或百憂解,來改變自己的專註力、性格、脾氣,這是可以接受的么?這算精神整容嗎?

這些問題福山都提到了,但他關心的還是塔基。人權,這個現代社會的基石,如今要坐落在哪裡呢?上帝賦權顯然不行,那將置社會主義國家於何地;「人賦權利」雖然很方便,但是一把權力下放到人就亂套了,總免不了相對主義的危險;因此,福山認為,人的自然權利——如果存在的話——只能來自於自然,尤其是人性本身。

他所說的人性本身,是坐落於我們的肉身的,那麼基因技術就是足以毀滅一切的核武器。所以他建議,由全體人類合作對某些研究做出限制,就像核不擴散公約一樣,形成共識,避免不受控的技術掏空了人性的根基。

其實本文中每一本書都表現出了類似憂慮,擔心基因技術會對我們的社會秩序造成致命的衝擊,但只有福山提出了用政治鎖死科技的方法。我其實不太相信這招可行。至少作為中國人,我們太熟悉自秦始皇以來的長生夢了,沒有什麼能阻擋人類的慾望。

技術的結果其實並不好預測,但至少它能改變些什麼。福山談到寫作緣起時,提到有人對他《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的批評:「只有科學終結的時候,歷史才會終結」。他深以為然,所以才有了這本書。這話對於身在幽暗中的人來說,可以改寫為,只要科學還沒停下,歷史就總還有希望。

刊於《財新周刊》2017年第3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馮友蘭論蔡元培:君子的人格與氣象 極大地震撼了他
一個人可以不成功 但是不能沒教養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基因編輯技術將改變人類嗎
基因編輯技術將改變人類?
基因重組技術加克隆,轉移基因龜鱉基因,可不改變人樣只增加壽命
金融科技究竟改變了什麼?
骨髓移植手術會改變DNA嗎?可能會,那會使人變成擁有兩種基因的怪物嗎?
科技如何改變我們?
古代也有整容嗎 他們通過什麼技術改變容貌
太空生活改變人類基因
科技改變生活 如何讓傳統家居變「智能」?
為何各國都在積極研發這一新科技?不僅改變生活,更改變作戰方式
區塊鏈技術將在未來改變金融模式,技術和社會認知哪個更重要?
科技不光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博物館
科技改變命運?它同時也會操控世界
科技如何改變世界盃?
練太極對身體有什麼改變?
新零售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他將會改變什麼
這五大行業將因為VR技術而改變
區塊鏈技術是否能改變世界?
改變思維,就是改變人生!基礎煉心篇
怎樣改變臉型?改臉型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