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華茶歷史——宋朝篇

中華茶歷史——宋朝篇

中華茶歷史

宋朝茶葉生產中心已向南移,茶樹栽培技術也有較大的提高。宋代對茶樹與環境的關係的認識較唐代進一步深化,茶園管理上更加註意精耕細作。秉承著唐代,宋代的飲茶之風,日益大眾化、普及化......

GIF/352K

制茶工藝

宋代人們已認識到除茶樹的生長環境外,採摘方法也與茶芽品質密切相關。

《東溪試茶錄》中指出採摘時節「以驚蟄為候,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天氣溫暖,在驚勢前十天採茶;天氣寒冷,則在驚蟄後五日採摘。

1

揀芽

經過精細採摘的芽葉雖為茶樹的精華所在,但其中也有高低之分。宋代茶葉原料有明確的分級,其中斗品、小芽為最上貢品,擇其精者又為水芽。白合、紫芽、烏帶、盜葉等是要被剔除的廢葉。

2

蒸茶

茶芽多少沾有灰塵,最好先用水洗滌清潔等蒸籠的水滾沸,將茶芽置於甑中蒸。蒸茶須把握得宜過熱則色黃味淡,不熟則包青且易沈澱,又略帶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適當,這大概和茶師的制茶經驗與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3

榨茶

蒸熟的茶芽謂「茶黃」,茶黃得淋水數次令其冷卻,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份,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來,再用竹皮捆綁,然後放在榨床下擠壓,半夜時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這是翻榨,如此徹夜反覆,必完全乾透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遠,滋味濃厚。其動作類似今之團揉,也許散茶的團揉即由此蛻變也未可知。

4

研茶

研茶是指將圧榨過的茶放入陶瓷製成的研(盆)內研磨成粉末狀,越細越好,研之前先加水,待將水研干一次稱為」一水」,然後再反覆加水研磨,加水研磨的次數越多,其末就越細,它是茶葉品質的重要參數之一。貢茶第一綱與白茶的研茶工序都是「十六水」,其餘各綱次貢茶研茶工序都是「十二水」。

5

造茶

研過的茶,最好手指戳盪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勻,揉起來覺得光滑,沒有粗塊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圓的、花形、大龍、小龍…………等,種類很多,達四十餘種之多,入模後隨即平鋪竹席上,等「過黃」最後這道手續了。

6

過黃

過黃是宋代制茶中最神秘的一道工序,其形式與現代茯茶發花工藝相似。將茶餅定型後,用烈火烘焙,而後用沸水浴之,如此反覆三次,之後再讓茶餅烘烤一夜。

茶文化的發展

1

茶學的深入

宋代茶學與唐代茶學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的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於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學術專題上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傳下來後,為當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在宋代茶學作者中,有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徽宗趙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學家丁謂、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沈括,更有鄉儒、進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實姓名的隱士"審安老人"。從這些作者的身份來看,宋代茶學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層次都很豐富。在研究內容上包括茶葉產地的比較、烹茶技藝、茶葉型制、原料與成茶的關係、飲茶器具、鬥茶過程及欣賞、茶葉質量檢評、北苑貢茶名實等等。

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註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

2

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

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為"綉茶"。

3

各種茶飲方式活動的興盛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在以貢茶一路衍生出來的有"綉茶"、"鬥茶";作為文人自娛自樂的有"分茶";作為民間的茶樓、飯館中的飲茶方式更是豐富多彩。

"綉茶"的藝術是宮廷內的秘玩。據南宋周密的《乾淳風時記》中記載,在每年仲春上旬,北苑所貢的第一綱茶就列到了宮中,這種茶的包裝很精美,共有百誇,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據說一隻可沖泡幾盞。大概是太珍貴的緣故,一般捨不得飲用,於是一種只供觀賞的玩茶藝術就產生了。這種綉茶方法,據周密記載為:"禁中大慶會,則用大鍍金,以五色韻果簇龍鳳,謂之綉茶,不過悅目。亦有專其工者,外人罕見"。

另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是先觀賞,後品嘗。"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於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中,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綉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為主的造型藝術,相對於此,"鬥茶"和"分茶"則是一種茶葉沖泡藝術。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斗"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

如果說"鬥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的話,那麼"分茶"就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

善於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造許多善於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里,觀賞者和創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福眉 的精彩文章:

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喝了這麼多年 終於懂了
正宗信陽毛尖茶如何鑒別購買?

TAG:金福眉 |

您可能感興趣

參觀中華茶道館,感悟中華茶文化
中華茶學課堂
中華茶文化之旅·杭州D3
中華茶文化丨金華茶療養生風俗
海峽兩岸中華茶文化美好生活雅集在老舍茶館舉行
霍山黃芽在「國茶杯」第五屆中華茶奧會榮膺金獎
「茶馬世家」左曉峰:傳承品質,用匠心烹煮中華茶文化
中華茶道之二十四品
三分鐘帶您領略千年中華茶文化!
中華茶修第一人王瓊教你如何做靈魂有茶香的優雅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