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法國以外的現代藝術流派你還知道哪些?快到這裡來補課吧!

法國以外的現代藝術流派你還知道哪些?快到這裡來補課吧!

系列1:最有品的貴族宅邸,也是藏品最豐富的私人收藏館:阿爾貝蒂娜-上

系列2:從蒙克到莫奈再到馬蒂斯,從生平看藝術家的創作:阿爾貝蒂娜-中

當印象派在法國方興未艾時,他的鄰居德國卻悄悄涌動著另一種藝術思潮:表現主義。這種藝術形式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而是著重表現人的內心情感,強調事物的內在本質,揭示人的靈魂。表現主義覆蓋了美術、音樂、文學、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德國當時最著名的美術團體就是1905年成立的橋社(Die Brücke),其核心成員為德累斯頓理工學院建築專業的四個學生:恩斯特·路德維希·凱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卡爾·施米特-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弗里茨·布萊爾(Fritz Bleyl,1880-1966)和埃里希·赫克爾(Erich Heckel,1883-1970),後來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等人亦加入其中。之所以起名「橋社」,是想探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他們與法國的野獸派有許多相似之處,都鍾情於原始藝術,喜歡用非自然的濃重色彩表達強烈的情感。差異在於二者大膽用色的目的有所不同,橋社的表現主義受德國工業發展的影響,意在表達一種更為激烈的情緒,相比之下野獸派反而要平緩許多,只是為了達到美學上的目的。

橋社的成員最早就在凱爾希納的畫室碰頭和創作,最初的作品多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群,他們當時也請不起職業模特。直到1906年,凱爾希納才找到一位名為Doris的固定模特,下面這幅便是凱爾希納1909年以她為模特創作的《裸女》。這幅畫也體現出他的非自然用色特點。

1913年橋社因內部意見不合而解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凱爾希納參軍。下面這幅是他參軍前的一幅作品《屋中的兩個裸女》。

退伍後凱爾希納被診斷出嚴重的安眠藥和酒精依賴症,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於1917年搬到瑞士達沃斯居住。在那裡他的健康有所好轉,並繪製了一系列風景畫。下面這幅《落日下的牛》創作於1918-1919年,畫的就是瑞士的山坡和牛群。1933年他的作品被納粹德國認定為「頹廢藝術」,被禁止展覽和銷售。凱爾希納在畫風上深受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影響,他的命運與梵高亦有幾分相似。在飽受疾病的折磨和不被官方認可的痛苦後,他於1938年在自家屋前飲彈自盡。

施米特-羅特盧夫是橋社四位創始人中最小的一個,卻是性格上最強烈的一個。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更原始的力量,常常以簡單的形、均勻的純色和偏紅的色調給人以強有力的節奏。比如這幅創作於1912年的《靜物與黃色鬱金香》。1933年他的作品同樣被納粹政府禁止,本人被普魯士藝術學院開除,但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並在戰後成為柏林夏洛滕堡藝術大學的教授。1976年,施米特-羅特盧夫92歲高齡離世,成為橋社最後一位去世的成員。

埃米爾·諾爾德只在1906-1907年短暫地加入了橋社,1908-1910年他又短暫地成為德國分離派組織成員,據說他總是處理不好與這些組織的關係,不過他在藝術上的才華卻是公認的。他能把自然、原始和心靈上細緻的因素和力量,通過簡明的形式和充滿熱情的色彩和諧地表現出來,正如他自己所說:「色彩是我的音符,用來勾畫相和諧又相抵觸的音響及和弦。」下面這幅創作於1914年的《月夜》給人一種詩意的樂感。

表現主義在德國興旺發展,除橋社外,1911年來自俄羅斯的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和阿列克謝·馮·亞夫倫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1864-1941)等人在慕尼黑創辦了「青騎士社」(Der Blaue Reiter),隨後來自紐約的利奧尼·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1871-1956)等亦加入其中。「青騎士」一名源自康定斯基1903年創作的一幅畫,他認為青是一種有靈性的顏色,青色越深越能喚醒人們對永恆的渴望。青騎士社成員的共同特點是都十分注重表現自然現象背後的精神世界。在他們當中,亞夫倫斯基是較年長的一位,早年曾向俄國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1844-1930)求教。1894年他來到慕尼黑並結識了同樣來自俄羅斯的康定斯基。亞夫倫斯基繪畫的特點是用色大膽豐富,例如這幅1910年繪製的《戴花帽的女孩》。我第一次看到時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的戲劇人物,但評論說可能是個日本藝伎。那時包括亞夫倫斯基在內的許多歐洲畫家都受到日本藝術的影響。畫中的女孩頭戴一頂顏色艷麗的大花帽子襯托出面龐的嬌小,低眉抿嘴似乎要以扇掩面卻令嬌艷欲滴的櫻桃小口更加呼之欲出,寥寥幾筆即讓人感到一股難以抑制的熱烈激情。畫家勾勒人物使用的黑色輪廓線讓我想起西班牙畫家格雷柯(El Greco,1541-1614)的筆法。

費寧格出生在紐約,16歲來到德國,最初是一名漫畫家,為歐洲和美國的幾本雜誌繪製連環畫和插畫。1907年才開始嚴肅的美術創作。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他的某些繪畫作品似乎仍保留著些許漫畫的感覺。這幅《綠橋》繪製於1909年,畫中人物都是小腦袋大身子的誇張比例。此畫在2001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以242萬英鎊成交。

1914年隨著一戰的爆發,青騎士社的兩名德國成員先後走上戰場並在之後陣亡,幾名俄羅斯人則被逐回俄國,社團也隨之解散。1923年康定斯基、亞夫倫斯基、費寧格和瑞士人克利(Paul Klee,1879-1940)重新聚在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社團:青色四人社(Die Blaue Vier)。此時的四人在藝術上已經有了各自的發展,聚在一起不再因為共同的繪畫風格,而是抱團取暖,結伴展出和推廣。此時的康定斯基在德國包豪斯藝術學院(Bauhaus)教書,在此過程中他也在不斷探索,逐漸拋棄了表現主義,轉向抽象藝術。他深入研究了各種幾何元素,在教學與創作中更多地使用圓、半圓、角、直線和曲線。1926年出版了理論書籍《點、線到面》,強調各元素之間絕對和相對的位置關係以及和諧性。這幅創作於1929年的《內部的聯盟》就是他那一時期的作品。

還有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現代藝術家值得一提,他就是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1985)。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猶太家庭,父親一心想將他培養成一位受人尊敬的拉比,因此送他進入猶太經學院學習,但是他對繪畫更感興趣,跑到巴黎尋求發展。不過早年受到的猶太教育和在俄國的生活讓他獲取了大量民間傳說和詩人的情懷。他的作品不屬於任何流派,而是綜合了野獸派、立體派和象徵主義等多種風格,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畫就像一場奇異的夢,常常有幽靈一樣的人物飄在空中,巨大的舞者和玩偶般的房子。他形容自己夢幻般的作品「不是一個人的夢而是屬於全人類的」。我們看到的這幅《風箏》創作於1926年,畫中放風箏的人飄在房頂,院子里的雞竟然是透明的。

那個時代最終成名的猶太藝術家並不多,除馬克·夏加爾外,就要數來自義大利的阿美迪歐·莫蒂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與夏加爾一樣,莫蒂里安尼22歲時也到藝術之都巴黎發展自己的繪畫事業,並結識了畢加索等畫家。不過他的藝術道路並不順利,1917年的第一次個人畫展在開幕幾小時後便因警察認為他繪製的裸體人像有傷風化而被迫結束。他在生活上也十分不順,模特女友珍來自天主教家庭,她的父母反對她與猶太人結婚,儘管珍在1918年為他生下個女兒,但父母仍然反對,尤其是他們聽說莫蒂里安尼酗酒後。當珍再次懷孕時,二者不顧父母反對堅持結為夫妻。不幸的是,莫蒂里安尼於1920年1月24日死於結核性腦膜炎,那時的珍已有8個月身孕。丈夫故去的次日,珍回到娘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從五樓的窗戶上跳樓身亡,帶著她未出世的孩子。這幅創作於1918年的《著襯衫的年輕女子》很可能就是珍,莫蒂里安尼創作的人像有個特點,臉部都會被拉長。

說了半天法國和德國,其實奧地利也有個著名的新藝術運動團體,那就是維也納分離派(Wiener Secession)。1897年奧地利藝術家協會的一些成員決定衝破傳統束縛,與學院派分離。他們自成一體,起名「分離派」,其中包括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家等,首任主席是現在被譽為「奧地利最偉大的畫家」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關於分離派和克里姆特,我在後面幾天的遊記中會有專門的更詳細的介紹。這裡只提一下我們在此看到的一幅克里姆特創作於1899年的作品《紐墨菲》,紐墨菲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自然女神。克里姆特在創作中吸收了古埃及、古希臘和拜占庭的藝術風格,作品極具裝飾性,這幅畫中瀰漫著一股濃郁的神秘主義色彩。

這裡的另一位奧地利畫家為威廉·東尼(Wilhelm Th?ny,1888-1949)。他出生在奧地利東南部城市格拉茨(Graz),20歲時前往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並在那裡加入慕尼黑新分離派。一戰後他回到家鄉,創立了格拉茨分離派,並成為首任主席。出於對現代都市藝術氛圍的嚮往,他於1931年移居巴黎。1933年他首次造訪紐約,便被那裡吸引,回到巴黎後創作了許多紐約的城市風景畫,最終於1938年遷居紐約。他在紐約曾舉辦過幾次畫展,1948年的一次展覽前,存放著上千幅他的作品的展館倉庫失火,令他的作品幾乎喪失殆盡。這次打擊令他一蹶不振,於次年病逝。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難得一見的他於1936年創作的《紐約-東河》。

最後我們說說西班牙的兩位大師: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1983)和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關於這兩位大師的生平和藝術道路,我在《兩牙行》中有較為詳盡的介紹,這裡只說說他們在此展出的幾幅畫。

胡安·米羅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這一流派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處於一戰結束後的混亂時期,許多藝術家開始厭世和逃避現實,他們將各種奇異的元素非理性地排列在一起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哲學思想。這些畫作往往如夢境一般,神奇怪誕,由於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影響,夢境又往往能體現出某種現實意義。這幅《鳥和昆蟲》創作於1938年,放大的昆蟲如鳥般大小,與小鳥一起在空中翱翔,營造出一種自由、平等的氛圍。

這幅米羅1949年創作的《太陽前的女人》則表現了一個張開雙臂擁抱太陽的女子,寓意迎接希望。

畢加索與法國畫家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於20世紀初開創了立體派。這一流派的畫家先將一切物象加以破壞和肢解,把自然形體分解為各種幾何切面,然後再加以主觀的組合,將多視角觀察到的物象抽象地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上。這幅畢加索創作於1947年的《戴綠帽子的女人》就是典型的立體派作品。

這幅創作於1952年的《地中海風光》展現了立體派筆下的風景畫特點。

畢加索的一生經歷了很多不同的創作時期,畫風也一變再變。從古典風格到立體派再到新藝術,從印象主義到象徵主義再到後印象主義,從現實主義到表現主義再到超現實主義,他不想受任何約束,像個孩子一樣隨心所欲地進行著自己的創作。畢加索年老後曾感慨道:「我花了一輩子學習怎樣像孩子那樣畫畫。」1967年,86歲高齡的畢加索繪製了這幅《裸女、鳥和笛子演奏者》,展現了孩童般天然淳樸的繪畫筆法。這種繪畫形式被稱為「稚拙藝術」(Na?ve art)或叫原始主義(Primitivism),是一種模仿兒童的返璞歸真的繪畫方式。畢加索做到了。

最後一個展廳展示了畢加索的多幅作品,可以說是對這一現代繪畫展覽的完美收官。從莫奈到畢加索,其實無論是哪位畫家採用哪種風格,目的都是要表達一種內心情感及自己對世界的獨到見解和主觀認識,我認為這就是現代繪畫的特點。

獲取《世界美如斯之奧地利遊記》全文電子書,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蟲游世界。另有各國遊記和旅遊攻略,快去看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從蒙克到莫奈再到馬蒂斯,從生平看藝術家的創作:阿爾貝蒂娜-中
最有品的貴族宅邸,也是藏品最豐富的私人收藏館:阿爾貝蒂娜-上
古羅馬時期遺留下來的保存最完好的西班牙古城
色列斯救女、摩西舉蛇、艾爾西莉亞勸和、佩內洛普拒婚:舊宮-下
這裡一度淪為麥田,卻在這對兄弟的努力下成為奧林匹克的里程碑

TAG:書蟲游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哪有現代藝術?藝術從來就是不朽!席勒
現代藝術腫么了?就這玩意兒也能展?為啥?
那些「藏」在你身邊的藝術傑作你發現過嗎?
你見過能吃的藝術品嗎?香蕉竟然還可以這樣玩!
都說藝術無國界了,這恐怕就是所謂的國際接軌吧……
看到這些動物畫家的畫,才知道它們真的很有藝術天賦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地藝術家們的街頭藝術作品吧!
不想上班?先像這些藝術家擁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再說吧!
嘻格藝術又要搞事情啦!趕緊戳進來……
國外巨嬰出現在街頭,恐懼使得每個人嚇死了,真的這樣好嗎!這才是藝術呢
走到哪裡就畫到哪裡——美國藝術家作品欣賞!
那些你看不懂的藝術品,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嗎?
不想上班?先像這些藝術家一樣擁有一間自己的工作室再說吧!
他只知道進諫,而忘記了說話的藝術
護照塗鴉藝術,問題是這樣還讓出國嗎?
藝術家們都有哪些癖好?
這些街頭藝術,你懂幾個?
內涵段子:這你就不懂了吧人家這叫快閃族,是一種行為藝術
這些奇葩的行為藝術你懂嗎?我的回答簡潔而有力!
中國三代人都認識他們,就是不知道這些演藝界的藝術家、老戲骨們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