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勺油毀了全家健康!專家推薦7招烹飪「減油」

一勺油毀了全家健康!專家推薦7招烹飪「減油」







開欄的話



統計顯示,慢性病死亡在我國總死亡人數中的佔比超過80%,且慢性病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如高鹽、高油、不當膳食和缺少鍛煉等,是當前慢性病發生髮展的主要因素。





2016年,由國家衛生計生委領導,在全國範圍重點開展「三減三健」(

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

)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8月14日起,《生命時報》官方微信開設專欄,連續6期刊文,為你詳解「三減三健」,教你養成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減三健」——減油篇


對中國人來說,食用油在廚房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幾乎每次烹調都離不開它。研究發現,人體必需的八大營養素中,脂肪酸總量的70%來自食用油。




但很多中國家庭是「吃油大戶」,油攝入太多與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密切相關。所以,選對油、用對油對健康至關重要。






究竟怎麼吃油最健康?《生命時報》

(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

特邀營養專家,教你明明白白吃對油。




受訪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 左小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 夏萌


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 芮莉莉

黑龍江省醫師協會營養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盧大平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王興國





油脂攝入量小測試




以下這些行為你常做嗎?





  • 喜歡吃連肥帶瘦的肉菜;



  • 每周吃各種油炸、干煸、干鍋、干燒、紅燒類菜肴的頻次高於3次;



  • 每周吃肉餡類食品的頻次高於3次;



  • 每周吃加油主食的頻次高於3次;



  • 烹調時習慣於放比較多的油,菜盤子上總是汪著油;



  • 喜歡吃肉腸、香腸、烤腸、烤羊肉串之類東西;



  • 喜歡用乳酪、黃油和稀奶油製作各種點心、濃湯和美食;



  • 喜歡油炸速食麵、速凍餃子之類速食品;



  • 很喜歡吃沙拉醬拌的蔬菜,以及加沙拉醬的飯卷和三明治;



  • 喜歡喝濃白色的湯,覺得特別滋補,每餐喝兩碗;



  • 喜歡用有大量浮油的骨頭湯、肉湯或者涮鍋湯來煮蔬菜;



  • 喜歡吃花生醬、巧克力醬、甜巧克力、白巧克力之類的食物;



  • 每周吃餅乾、曲奇、薯片、鍋巴、派之類高脂肪零食的頻次高於3次;



  • 特別喜歡吃各種點心麵包、奶油麵包、起酥麵包、比薩餅等;



  • 喜歡吃堅果,一吃就停不下來;



  • 打豆漿時經常放很多核桃花生等,然後當水喝;



  • 很喜歡喝加糖加奶的咖啡飲品,一杯又一杯;



  • 喜歡冰淇淋、慕斯、咖啡奶凍、水果奶凍之類的含脂肪甜點。




如果常有以上習慣,你的油脂攝入量八成超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量不超過25~30克。想要控制油脂的攝入,就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專家推薦7個做菜少油的絕招,學會了事半功倍。




做菜少油的7個絕招





搭配有講究


少油不是只追求一餐中一個菜少油,而是整桌菜都應該控油。




要注意食材上魚肉類與青菜類搭配,烹飪上紅燒煎炸等油大的方式和蒸煮等油少的方式搭配。


素菜用好佐料


建議在烹調素菜時少用油,可借用雞湯、蚝油等比較濃郁、鮮美的佐料調味,如腐乳炒空心菜、蚝油扒生菜等。


吸油菜先蒸或干炒


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為了避免「吃」油過多,可以在做燒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時,先不放油,用小火干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變軟後,再用油燒制。


肉類先腌會兒再炒


可以通過提前腌制食材達到提香、入味的效果,這樣炒菜時即使放很少油也會很香。




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魚前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一樣撲鼻香。


用焯水代替過油


可以把過油改成焯水,用沸水的溫度把肉快速燙熟,然後再加入青菜炒一下即可。




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口感就很好。而且,焯水後食材表面有一層水,隔絕了油的滲入,菜也會清爽很多。


五花肉先煸炒


對於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較高的肉類,可以把肉下鍋後,先煸炒兩三分鐘,使肉里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進行翻炒。




這種做法與傳統的煉豬油類似,這樣既省油,菜又不油膩。


裝盤前先控油


炒好的菜先不要急於出鍋裝盤,把鍋斜放兩三分鐘,讓菜里的油流出來再裝盤。




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用這種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在不知不覺攝入很多油脂。




健康吃油,避開7大誤區




每頓飯都離不開的「油」,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下面的誤區你錯了幾個?







誤區1


吃油多樣化就是吃不同名字的油


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可能屬於同一類。




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和葵花籽油類似;花生油和米糠油類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欖油類似;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類似等。




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才是正確的選擇。




誤區2


煎炸過的油可以用來炒菜


很多人會用炸過食物的油來炒菜。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




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溫加熱到冒油煙。「回鍋油」可以用來煮湯、做花捲。




誤區3


無論怎樣烹調,都用同一種油


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過高溫度的烹調會加速致癌物產生,帶來健康風險。




正確做法:







  • 煎炸應該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






  • 炒菜應該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鍊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 做湯、涼拌應該用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鍊的初榨橄欖油等。




誤區4


患病人群和家人吃一樣的油






  • 心臟病人群

    ,應該優先選擇以下油:茶籽油、橄欖油、低芥酸菜籽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等。






  • 血脂高人群

    ,應該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建議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誤區5


無論吃肉多少,用油量不變






  • 常吃豬牛羊肉的人,已經從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動物脂肪,盡量就別再吃動物油了。可以適當吃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






  • 肉吃少的人,偶爾可以用動物油烹調。






  • 吃素食的人,可以選擇茶籽油、橄欖油、花生油、米糠油,加上少量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亞麻籽油。




誤區6


動物油和植物油混合吃更好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動物油和植物油搭配著吃更健康,其最佳比例是1∶2。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膳食中合理脂肪酸比例的誤解。




從脂肪酸平衡的角度看,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維持在1∶1∶1的適宜比例。




但這個比例說的是整個膳食結構,既包括烹調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 




除平日極少吃肉蛋奶的人之外,吃動物油弊大於利。




誤區7


標有「不含膽固醇」的才是好油


對於有些人來說,「膽固醇」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很多廠家看準了這個商機,在植物油標籤上打出了「不含膽固醇」的宣傳詞。




事實上,膽固醇只在動物性食品中存在,植物油中不含膽固醇。「不含膽固醇」只是一個噱頭,並不能作為選擇食用油的標準。




油類「健康排行榜」



橄欖油、茶籽油


類型:高油酸型   

推薦等級:★★★★★




>

>

>

>


優點


橄欖油含80%以上不飽和脂肪酸,其中70%以上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即油酸。食用富含油酸的油,有利於降血脂、抗血凝、阻止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橄欖油還含抗氧化物(橄欖多酚、角鯊烯和β-谷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




茶籽油也屬於高油酸型植物油,國產茶籽油性價比更高。

>

>

>

>


缺點


相對大豆油來說,橄欖油和茶籽油的維生素E含量不高。




高級初榨橄欖油(淡綠色且散發橄欖清香)最好用於涼拌或做湯,而一般橄欖油用來炒菜、燉菜均可。




國產茶籽油炒菜、涼拌都行,購買時優先選擇壓榨產品,質量更好。




花生油、芝麻油、低芥酸菜籽油


類型:均衡型   

推薦等級:★★★★

>

>

>

>


優點


花生油所含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大概是3∶4∶3,各類脂肪酸所佔比重比較平衡,屬於均衡型植物油。




壓榨生產的花生油香氣濃郁,富含維生素E、胡蘿蔔素營養成分。




芝麻油也有沁人心脾的香氣,富含維生素E、芝麻素、芝麻酚、植物固醇,有益於預防心血管病。

>

>

>

>


缺點


這類油所含的油酸沒有橄欖油和茶籽油高。




這類植物油耐熱性不錯,適合炒菜。




購買花生油時,最好挑選大品牌的產品。因為花生容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且這種毒素容易溶於油脂,劣質花生油存在風險。




通過傳統壓榨法生產的芝麻油,在香氣和營養價值上更好,適合涼拌、蘸料或做湯。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麥胚芽油


類型:高亞油酸型   

推薦等級:★★★




>

>

>

>


優點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麥胚芽油等亞油酸含量豐富,屬於高亞油酸型植物油。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均富含維生素E。大豆油含卵磷脂、玉米油含抗氧化物阿魏酸酯、葵花籽油含植物固醇和磷脂,各有保健功效。




相比之下,壓榨型葵花籽油更值得推薦,其所含抗氧化成分更多。

>

>

>

>


缺點


亞油酸和亞麻酸都不耐熱,所以這類油脂在煎炸或反覆受熱後,容易氧化聚合,對健康有害。




這類植物油怕熱,適合燉煮、日常炒菜,不適合油炸。要控制溫度,別讓油鍋冒煙,應熱鍋涼油。




豬油、黃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


類型:飽和型   

推薦等級:★

>

>

>

>


優點


豬油中含飽和脂肪酸43.2%、油酸44.2%、亞油酸8.9%,由於飽和脂肪酸佔比很高,因此稱為飽和型食用油。黃油、牛油等動物油、棕櫚油、椰子油等也類似。




這類油脂的耐熱性較好,長時間受熱後氧化聚合較少。因此,這類油脂常被用來加工面點、煎炸食品。

>

>

>

>


缺點


大多動物油脂含較多膽固醇,以豬油為例,平均每百克含膽固醇93毫克,不適合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不建議多數人經常食用這類油脂,因為日常吃的肉類和奶類已經讓人獲得足夠的飽和脂肪酸。




喜歡吃各種酥脆食品的人注意了,美味的口感背後隱藏著大量的飽和油脂,最好少吃。




本期編輯:王曉晴  本文作者:

生命時報記者 李迪 王淑穎 生命時報特約記者 趙建京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夏天洗澡多洗5個部位,有你意想不到的保健功效
十條準則告訴你:如何從白手起家到成為「百萬富翁」?
骨科醫生不輕易做的7個動作,看完第一個我就慌了
你對中醫可能一無所知……這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
腳氣反覆發作怎麼治?這樣做就可以

TAG:生命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美食家推薦:欖菜牛肉炒米粉
美食菜譜推薦四道,讓你家的餐桌增添一道美味
權威專家推薦:餐桌上的「降壓藥」,太全了,建議人手一份
推薦給大家健康瘦身推薦五種米?
專家推薦一杯水,健康養生氣色好!
美妝‖一物一推薦,油麥菜的底妝合集
永強農業美食推薦:八珍燉番鴨-補益氣血
把這些食材全部丟進電飯鍋煮40分鐘,強烈推薦!
「中國第一藥師」推薦的家庭小藥箱,家長們快準備起來吧!
營養專家推薦的經典減肥食譜
春節全家福怎麼修?4K專業顯示器領銜推薦
選購高顏值廚房小家電,收藏這一篇就夠了!廚房小家電推薦清單
向大家推薦一下你的家鄉吧
一條被嫌棄的流浪狗卻救了她全家性命,全家歡電影推薦
一碗好粥勝補藥!營養專家推薦這5款養生粥
家裡有了電飯煲千萬別浪費,推薦20道電飯煲做出的美味佳肴!
水瓶座推薦一道你家鄉里的特色美食。
五星級大廚推薦:用家家都有的食材做出好吃美味獨特的美食
冬季寶寶食譜推薦:油菜炒豬肝的做法
兒童美食食譜推薦:奧利奧咸奶油滴落蛋糕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