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卓男:熒屏內外,見證香港電影的羽化時刻

卓男:熒屏內外,見證香港電影的羽化時刻

編輯:孫葦蓮 Denise Suen

在花間翩翩飛舞的蝴蝶,都必須經過從蛹變成幼蟲,再蛻變成美麗蝴蝶的過程;而蝴蝶破蛹而出的一刻,有個漂亮的名稱,叫「羽化」。90年代不少香港耀眼的電影女明星在她們演藝事業的開端,也曾經歷過蝴蝶「羽化」的時刻,她們或被導演改造,或自我改造,蛻變成為日後舉足輕重的影壇名伶。

王家衛打破「花瓶」

王家衛首部導演作品《旺角卡門》。為了減輕張曼玉的壓力,王家衛刪去了不少她的對白,改而注重表現她的身體語言。張曼玉說,直到《旺角卡門》她才領略到不只是又哭又笑地做反應,而是要深入角色的內心感情。

1983年憑「香港小姐」亞軍及最上鏡小姐頭銜躋身影視圈的張曼玉,在無線電視台一邊拍電視劇《畫出彩虹》(1984)、《新紮師兄》(1984) 的同時,也接拍邵氏電影公司的《青蛙王子》(1984)及《緣分》(1984)等,在這些電影中通常飾演被男主角熱烈追求的角色,適當時候擠出可愛笑容、流出感人眼淚已能滿足導演對「花瓶」的基本要求。

張曼玉,《旺角卡門》,1988

張曼玉的「羽化」時刻出現在1988年,她遇上兩位對演技有要求且執著的導演——王家衛和張艾嘉,分別拍了港產片《旺角卡門》及台灣片《黃色故事》,從此擺脫平板的花瓶形象,令人刮目相看。

張曼玉,《旺角卡門》,1988

編劇出身的王家衛,雖然首次執導,但對演員的特質卻觀察入微,他會在拍攝途中根據演員的狀態而改動劇本。王家衛察覺到張曼玉要投入一個如此認真的角色非常緊張,所以刻意刪去有關她的情節和對白,希望增加她的信心,並專心去表現她的身體語言。張曼玉曾經說: 「在王家衛之前,作為演員對我而言意味著做反應,毫無原因地狂喊,像孩子樣哭、蹦蹦跳跳。導演要求我一下子就要迷住人??而拍《旺角卡門》時,我要尋找感情的深入點。我認識到自己是電影中的一個人,這個人要由思想到動作之間的連接所構成。我慢慢地一點一點努力去做??在拍戲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和我們演員交談,開拓我們的思路,引爆我們的感情。」

張曼玉、張國榮,《阿飛正傳》,1990

而張艾嘉回憶起三十年前張曼玉飛到台灣拍攝《黃色故事》的情況時如是說:「她在《黃色故事》里有很大突破,記得她剛來時還是個傻乎乎的女生。看別人談張曼玉,都忽略了這部戲,我覺得對她來說這是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難得她有機會演這麼認真的角色,而且已經清楚有自己一套。」

張曼玉,《新龍門客棧》,1992

此後張曼玉在演出上展現出更多的自信,包括讓她首次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不脫襪的人》(1989) 及獲得台灣金馬獎影后的《人在紐約》(1989) 。到了《阿飛正傳》(1990)的蘇麗珍、《阮玲玉》(1992)的阮玲玉、《新龍門客棧》(1992)的金鑲玉,張曼玉已經脫胎換骨,在大銀幕上閃耀出驚人的光彩。由關錦鵬執導的《阮玲玉》,是張曼玉與他繼《人在紐約》後再次合作。原本屬意梅艷芳的角色最後落到她手裡,關錦鵬說: 「大家都很質疑,她亦承受很大壓力。」最後這部戲幫助張曼玉拓

寬了演技上的廣度與深度,演活了這位30年代飽受婚姻挫折與輿論壓力而含冤自殺的電影紅星,更令她一躍而成為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后。

徐克、曾志偉改造「玉女」

徐克打造的東方不敗,既是林青霞自己的標誌性角色,也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一個經典。

之前在台灣拍文藝片走紅的兩位寶島美女——林青霞與張艾嘉,先後來香港發展並大紅大紫,也都經過很重要的「被改造」過程。

80年代初全面進軍香港影壇的林青霞,演過《愛殺》(1981)和《新蜀山劍俠》(1983)後,在間諜喜劇《我愛夜來香》(1983)中突破性地擺脫以往文藝玉女的形象,搖身一變成飛天遁地的女間諜艷紅,時而英明神武身手了得,時而溫柔體貼美艷動人,為保衛國家不惜犧牲個人情愛。後來她在《刀馬旦》(1986)演的曹雲,也是個為國家而放棄情人的革命志士,戲中她更不惜剪掉一頭長髮,以英俊帥氣的中性打扮出現。

林青霞,《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1992

林青霞另一次銀幕形象大突破,是在1992年的《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中飾演的日月神教教主東方不敗。東方不敗為練功而自宮,逐漸變得越來越女性化,成為「男兒身、女兒心」雌雄同體的悲劇人物,在林青霞完美演繹下成為香港電影中永恆的經典角色。

林青霞,《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1992

回顧林青霞幾次「被改造」的背後,有一位功不可沒的大功臣——鬼才大導徐克。在他眼中,林青霞是個高貴中帶著英氣、比男人還英俊的女人。「我是林青霞的粉絲,找她來拍戲其實是實現一個崇拜者的願望。她身上有很多可能性,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林青霞出道時沒有拍瓊瑤的言情電影,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拍《東方不敗》時,我就想用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演員以其完全不同的樣子去演,也想把林青霞拍得很不一樣,讓她打扮很中性。她是個很瀟洒的人,我很喜歡讓她有一個突然間意料不到的可能性。」

張艾嘉,《最佳拍檔》,1982

至於張艾嘉,她70年代初曾來港發展但沒有打開局面,真正突破文藝片玉女形象而廣受歡迎,是從1982年超級賣座大片《最佳拍檔》開始,當時她獲新藝城之邀來香港拍戲,飾演作風粗魯的女警司何東詩,別號「差婆」「。石天打長途電話到台灣找我,問我肯不肯轉型演喜劇。他說他們想要有點意想不到的,於是想到我。我覺得最重要是角色好玩。他說跟以前的文藝片完全不同,那我就試試吧??他們跟我說男主角是許冠傑,我以為我和他演一對,怎料是麥嘉。又要我剪短髮。導演曾志偉說我的角色是『男人婆』性格,希望我演出時不要戴胸罩,我當時傻乎乎,真的沒有戴。「張艾嘉憶述。

張艾嘉自言「差婆」一角讓她演得非常過癮,她敢於有更誇張的肢體動作,以及更「粗魯」地說對白,對於演慣文藝劇情片的她來說是很好的磨練,甚至有助她摸索港式喜劇的獨特節奏。相信要不是有導演曾志偉妙想天開的邀請,張艾嘉未必有這麼一次蛻變。

關錦鵬挖掘梅姐潛力

《胭脂扣》的如花,是梅艷芳重要的「開竅」之作

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急速成型的階段,大量集實力與颱風的偶像一出道即火速上位,贏得第一屆新秀歌唱比賽冠軍後踏足電影圈的梅艷芳是當中的佼佼者。初拍電影的她出演了大量喜劇,如《殺妻二人組》(1986)、《神探朱古力》(1986)、《一屋兩妻》(1987)等,都是大情大性、爽直活潑的角色,與她真實的性格非常接近。這些表面性格外露而內心戲發揮不足的角色未有充分展現她的演技實力,直至《胭脂扣》的「如花」一角,她才有機會一改喜劇戲路,演出文藝片,發揮演技。

梅艷芳、張國榮,《胭脂扣》,1988

關錦鵬曾經坦陳,選梅艷芳演如花並不是他的決定,只是碰巧當年他剛簽約嘉禾成為合約導演,而梅艷芳又是嘉禾的基本演員。「我第一印象是覺得她長得不夠漂亮。但由於她是這部戲的必然女主角,我們後來就突出她的俗艷,而且把如花聯繫她的性格——她的固執、倔強,而沒有把如花寫成一個千嬌百媚的女人。要她演一個30年代的妓女,這跟她的背景差別很大,她需要時間摸索。最初一星期,她的演出有點誇張,姿態有點過火,我就叫她放慢節奏去演。她真的很厲害,很快就調整過來。「在「梅姐」梅艷芳與關錦鵬一起努力探索、發掘和創造下,如花這角色為她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兩個影后殊榮,更成為香港電影的一個經典。

梅艷芳,《何日君再來》,1991

經過《胭脂扣》的蛻變,關錦鵬形容梅姐「把她的百變帶到電影中「。她既能演命途坎坷、愛情無處落腳、滿身風霜的妓女、歌女,如《何日君再來》(1991)、《半生緣》(1997)等,亦能演爽朗豪氣的義氣兒女,包括《英雄本色III夕陽之歌》(1989)及《東方三俠》(1993)等;而喜劇演出更見大大提升至爐火純青的境界,如與周星馳並駕齊驅的《審死官》(1992)及風趣生鬼的《鍾無艷》(2001)。兩片與《東方三俠》全部出自導演杜琪峰之手,可見在杜導眼中的梅艷芳,戲路縱橫,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出的「香港十大電影之首」《阿飛正傳》

如果說,導演們一手推動了女影星的羽化時刻,那麼影評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羽化時刻。影評人,並不是個虛浮的稱謂。

當司職「口碑營銷」的自媒體人,與影評人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當專業影評與大眾意見相左時,批評影評人已經變成了社交媒體上的「政治正確」,影評人是誰?影評人對行業有何貢獻?在當下,這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

趙薇,《親愛的》,2014

獲第2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女主角

從前文的執筆人,卓男所在的機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以及它所隸屬的國際影評人協會(FIPRESCI,費比西),我們可以一窺專業影評人的世界,以及深度影評人在影史上同樣崇高的成就。

《每分鐘120擊》,2017

入圍2017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2017費比西獎最佳影片

來路不明的「影評人」無窮多,但倘若在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費比西)中佔有一席之地,那一定是懂得電影批評這門藝術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是香港金像獎台北金馬影展背後,都有一支費比西的影評人團隊,甄選諸多電影節上的「影評人選擇獎」。

《相見恨晚》,1945

1946年首屆戛納電影節獲得費比西獎最佳影片

20年代,巴黎和布魯塞爾的一批資深電影記者,成立了電影記者專業協會,並嘗試與全球電影記者取得聯繫,由此催生了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費比西)。1946年,首屆戛納電影節上,費比西在戛納成立了一組評審團,並將首屆戛納電影節的費比西獎頒給了《相見恨晚》(1945)。

《八月》,2016

2016台灣電影節金馬獎最佳影片、費比西獎最佳影片

這個在國際電影節上頒發會外影評人選擇獎的組織,就是國際影評人聯盟,有著完全獨立的判斷標準。費比西組織推廣電影藝術,維護電影批評倫理與電影資訊自由,探討、定義、確認電影評論與新聞的權利與義務,鼓勵全世界影評人思想與經驗的碰撞。

《桃姐》,2011

2011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影片

卓男任副會長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是香港首個由深度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也是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學會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大陸港台電影。

學會創立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堪稱每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風向標。譬如說,憑藉《七月與安生》先後斬獲學會大獎與金像獎的周冬雨。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2016

2016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女主角

身在其中的卓男,曾發表了一系列回顧香港電影女星羽化歷程的著作,其中有頗具人氣的《最後的曼珠沙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除了編撰書籍,組織學會大獎評審外,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也致力於,建立電影愛好者與電影從業者之間的橋樑。

香港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庫布里克書店

在每個月的首周星期日,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庫布里克書店中,都會有慣例的費比西電影沙龍,讓影迷和專業影評人探討和爭論;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更是一手搭建起電影從業者、影評人與觀眾的對話平台。

美國權威電影批評家、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羅傑·伊伯特

電影評論從來不是幌子——一個深度的影評人,可以憑藉其謹慎精微的思考,拿下普利策新聞獎;可以組成聯盟,為國際電影節帶來前瞻;足夠資深的電影批評家,甚至完全可以為電影導演的創作提供參考。

正如卓男從光影中窺見了香港女星的羽化時刻,我們正從影評人的字裡行間,洞悉香港電影史的發展脈絡。

Sofia Coppola:傳奇家族中走出的最迷人女導演

葉錦添:擅長跨界的「新東方主義」美學大師

曾國祥:一個電話的機遇,

他打造出兩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渡邊典子:電影里,我用妝發講故事

劉雨霖:每扇緊閉的門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Janine Coughlin:最佳影片獎,

從來都是頒給製片人的

劉天蘭:

眼界影響品位,品位決定選擇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OGUE 的精彩文章:

都說T恤百搭 問題是你搭了嗎?
潘朵拉手鏈是什麼檔次 潘朵拉手鏈價格
不愛自己的人,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想把簡潔款玩得高級真的很難嗎?

TAG:VOGUE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電影巔峰時期的十大美女
回味香港電影——賭片,香港電影特有的類型片,一代人的記憶
港味懷舊:淺析香港懷舊電影中的焦慮內核
香港電影節開幕電影、入圍柏林影展,這片終於將迷途少女搬上熒幕
香港影壇八大女神最慘的電影,王祖賢后背被紋身,胡慧中被佔便宜
李小龍雕塑,周星馳漫畫,香港星光花園實拍,見證香港電影輝煌時期
粵語電影:經典香港電影(一)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之五:說一說大家都討厭的B級片影帝黃秋生
古天樂和茶水妹同台領獎,這才是香港電影的榮耀時刻
古天樂和茶水工同台領獎,這才是香港電影的榮耀時刻。
香港國際電影節已淪為「內地網大電影節」!
香港五大影帝全力一戰的香港最後黑幫電影
香港娛樂圈中的大哥大,一個電話全香港電影都要停拍
古天樂24小時拿倆影帝的背後,香港電影不再輝煌,但影響仍在
香港電影節開幕電影、入圍柏林影展,這部台片終於將「迷途少女」搬上熒幕!
我所鍾愛的香港電影和它的黃金時代
電影《兇手還未睡》改編同名小說,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美國靛藍月亮電影節最佳劇情片
記憶里的香港電影
成龍稱香港電影已死,而古天樂卻要還香港電影一個新輝煌!
香港電影的十大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