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郭台銘究竟在尋找什麼樣的機器人?IT代工廠正跨越「死亡鴻溝」

郭台銘究竟在尋找什麼樣的機器人?IT代工廠正跨越「死亡鴻溝」

在 IT 蓬勃發展的時代,代工曾是盛極一時的好生意。以台灣為例,設計代工製造(ODM)的模式曾站上全球 IT 的舞台,創造了不少重量級公司,包括鴻海、廣達、緯創等。但隨著時空轉變,IT 已成過往,AI、機器人接管了時代。但對這些代工廠來說,要投入 AI 的困難度相當高,演算法、軟體開發並不是他們的長處。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企業就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更具前景和發展機會的機器人市場。目前,從代工廠紛紛啟動的機器人計劃來看,當屬鴻海的發展最快、技術也相對領先;而近一兩年加速推進機器人項目的緯創則是鎖定了醫療照護領域;廣達則專門成立了專攻機器人的團隊達明——核心團隊幾乎來自台灣大學的學術派,並鎖定工業機器人市場。

鴻海採取雙管齊下策略

圖丨郭台銘與他的鴻海帝國

作為多種電子產品,特別是 iPhone 的代工企業,這家約 4350 億人民幣市值的台灣製造商以其容納數以萬計工人的巨型工廠聞名。早在 2011 年,鴻海集團創始人兼CEO 郭台銘就公布雄心勃勃的「百萬機器人」計劃,用以取代人工。

現階段,鴻海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依舊大幅領先其他代工廠,採取的策略是從工業機器人和服務型機器人分頭進攻,並由兩位高管分別負責,一位是富士康科技集團自動化技委會總經理戴家鵬,另一位則是台灣大學電機系暨資工系特聘教授、鴻海獨立董事傅立成

今年七月,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共同現身,宣布赴美投資的 Flying Eagle 飛鷹計劃正式啟動。其中一項包括鴻海與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合作,將聯手把智能製造與工業物聯網概念的製造系統、生產線,導入鴻海美國新工廠中。

在富士康內部被稱為「鴻海工業機器人之父」的戴家鵬,就曾任職於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

圖丨「鴻海工業機器人之父」戴家鵬

擁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博士頭銜的戴家鵬,在 2004 年加入鴻海,被郭台銘委以打造工業機器人的重任。戴家鵬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剛加入鴻海時並未確定就是要做機器人,不過在他經常到各廠出差後,加上過去任職汽車電子、自動化公司的經驗及專長,他啟動了一個利用自動化提升製造效益的項目,就這樣開啟了此後長達十餘年的機器人研發之路。

2007 年,鴻海就成立了自動化機器人部門,一方面打造在生產線上工作的機器人,另一方面也同步展開廠區的自動化改造,相互搭配才能有效提高製造效率。除了在工廠組裝電子產品外,富士康在 2013 年的中博會還展出過「廚娘」雙臂機器人,當場做起刀削麵,亦是另一種應用模式。

圖丨「廚娘」雙臂機器人

經過十三年的攻關,戴家鵬不僅協助集團朝整廠自動化邁進,更催生了鴻海自家打造的 Foxbot 。從一開始開發出大約 15 款機型,最早應用在壓合、輸送等工站,接著噴塗、裝配、搬運等流程也開始運用。

到了現今,每天大約有 6 萬台 Foxbot 機器人在鴻海集團在各地的工廠里執行任務,包括位在河南鄭州廠區的手機製造、江蘇崑山廠區和嘉善的計算機和周邊設備、四川成都廠區的平板電腦、深圳觀瀾廠區等,都可見到 Foxbot 機器人的辛勤工作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6 年,富士康僅在崑山的工廠,就裁掉了近 6 萬名員工,工業機器人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圖丨富士康直接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圖片來源:Macquarie Research)

去年,戴家鵬獲得機器人產業協會(Robotic Industry Association,RIA)所頒發的恩格伯格機器人大獎(Engelberger Robotics Award)。戴家鵬曾表示,從工廠的應用規模來看,Foxbot 數量可以排上全球第一,多於全球第二的豐田(Toyota)。

圖丨戴家鵬認為,未來的工廠可能會更重視信息軟體的技術和服務,例如收集各種生產數據,快速分析協助決策

實際上,除了自家推出的 Foxbot 工業機器人之外,鴻海集團還投資過 Android 之父Andy Rubin 的機器人孵化器、日本軟銀的情感機器人 Pepper,並在收購夏普之後幫助其推出了安防機器人 INTELLOS,甚至還通過旗下子公司 FOXTEQ HOLDINGS 向中國大陸專註於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的技術公司曠視科技(Face++)投資了 2000 萬美元。

圖丨情感機器人 Pepper

其中,與軟銀合作推出的 Pepper 最為引人矚目,鴻海不僅在其中擔任著組裝的角色,還在設計上做出了貢獻,例如讓 Pepper 的一舉一動都更加輕巧。除了硬體,鴻海的子公司 Perobot 還開發了 Pepper 的應用程序,使得機器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Perobot 不僅為百貨公司、3C科技商場、電信產品零售商店和金融機構等開發了許多 B2B (企業對企業)類型的應用程序。它現在也正努力開發 B2C (企業對消費者) 類型的應用程序,初期將以教育和娛樂類 App 作為主要方向。

圖丨Pepper在向顧客介紹咖啡機

Perobot 開發的 App 能讓 Pepper 化身咖啡店服務人員,不僅能問候客戶、介紹咖啡的品種、還能通過互動問答、客戶的喜好和飲用習慣、面部表情和聲音、甚至根據天氣狀況來推薦適合每個人的咖啡。

甚至鴻海還在去年的 5 月 9 日聯合亞太電信共同成立了子公司「沛博科技」,目的就是確保 Pepper 的售賣成功。終於,努力還是有了回報,Pepper 頻頻創下 1000 台機器人在不到 1 分鐘的時間裡就宣告售罄的驚人紀錄。

而 Pepper 的成功也表明,除了工業機器人之外,鴻海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的探索也是卓有成效的。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型機器人更能體現出人工智慧的特性,需根據周圍環境或用戶行為做出反應。服務型機器人也必須得理解用戶的喜好與期望,通過在一段時間內積累數據(也稱為機器學習),更好地發揮出它的功能。而領導鴻海集團開闢這條道路的人就是傅立成。

圖丨台灣機器人學術界一把手、鴻海獨立董事傅立成(圖片來源:DT君)

「傅老師專註機器人研究超過 30 年,是台灣的門面」,台灣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說。這句話清楚點出傅立成在台灣機器人界的地位,因此當鴻海的獨立董事名單上出現傅立成三個字,大家就知道:鴻海做機器人是玩真的。

DT 君採訪傅立成時,他剛從法國領獎回來,他獲頒為國際自動控制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 IFAC)院士,是台灣目前唯一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學者。

1987 年,當傅立成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灣的時候,那時已著手研究機器人的只有工研院,學校研究方面還不多。於是,他就率先在台灣大學開闢了這個研究方向,並成立機械自動化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及自動化實驗室。

圖丨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現在,傅立成帶領實驗室鎖定服務型機器人研發。比如是協助帕金森綜合征病人行走的輔助機器人、針對傷者或患者的上肢復健機器人、以及提醒老年人用藥的機器人等。

其中,上肢復健機器人的臨床測試效果很好——9 個患有肩周炎的患者使用傳統復健方式大約需要六周就可奏效,而通過機器人可大幅縮短 2/3~1/2 的復健時間。

圖丨服務型機器人的關鍵部件

「過去跟現在最大的差異,就是機器人跟你我的生活越來越息息相關。」傅立成對 DT 君說。

他進一步指出,服務型機器人是用以擴大或延伸人類的能力。「我認為,最經典的代表有兩個,一是Roomba 掃地機器人,大家都買的起,另一個是矽谷創業公司 Intuitive Surgical 所研發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可以進行微創手術,但價格很昂貴,它們都為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貢獻。

圖丨Intuitive Surgical 研發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

從全球的範圍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產業也處於一個爆發期。全世界總共有超過600家的服務型機器人製造商,2/3 以上分布在歐美,亞洲地區有約 112 家。而以中美兩國為代表,機器人創業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圖丨服務型機器人公司數量(圖片來源:Macquarie Research)

很顯然,機器人對於以製造立身的鴻海來說是重中之重,搶佔未來機器人發展的先發優勢已經成了鴻海的當務之急。「機器人有不同形式,當時找我的目的是想說能否把門打開,讓鴻海走進去。」傅立成透露了鴻海聘請他的原因,就是幫鴻海找到下一代的經典機器人。

舉例來說,鴻海收購的夏普開發出一款手機機器人 RoBoHoN,可以跟用戶對話,因為超萌的公仔外型、還在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里跳舞,成功吸引市場關注,但傅立成就直言:手機需求有點不切實際,售價還是高。「人類生活的場景太多了,鴻海旗下很多集團各有不同專業,就有很多種可能的應用,包括家用機器人、醫療照護機器人,這些都是鴻海可以掌握的。」

圖丨夏普開發的手機機器人 RoBoHoN

傅立成指出,機器人過去能做的是物性,好萊塢電影喜歡把機器人加入人性,就好像 AI 有了靈魂。近來,不論是平台跟演算法都有一些突破,讓機器人跟 AI 兩個領域都有了一些進展,現在是比較好的時間點。所以,他也與鴻海一同研究將 AI 科技與機器人結合。

機器人發展數十年,產業界對這項技術從狂熱到平淡,近幾年又變得火熱起來。傅立成認為,一項技術從學術研究到商業化,都要邁過一條死亡鴻溝,那誰可以成功突圍呢?有時是有心的投資客,有時是無心插柳的研發者。

圖丨全球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鏈(圖片來源:Macquarie Research)

從科技產品的歷史來看,有時候科技到了,時機點沒到,貿然推出就會失去市場,這個技術或應用要再起來,可能就得等很久,機器人會不會也有這樣的遭遇?傅立成沒有答案,但他認為:「令人喜悅的是門檻現在好像變矮了一點,還好這個世界是接力賽,有年輕人會來接棒努力,機器人的時刻終究會到來。」

實際上,即便是台灣代工廠中,也不只是鴻海在積極布局機器人戰略,另一家可以關注的是目前台灣排行第四大代工廠的緯創。根據 DT 君掌握的獨家消息,緯創內部正在開發一款代號 Soteria 的機器人——這個名字來自古希臘神話,Soteria 是希臘女神——象徵著安全、力量及保護——恰恰符合緯創希望針對老年人打造行動輔助機器人的用意,內部投入研究接近一年,這是一款結合推車、電動代步車、生活信息等概念的產品。

據了解,Soteria 項目由緯創 CTO 黃俊東親自主持,並且與台灣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等人合作。在目前市場上,協助老年人行走的工具多為推車,如果體力再差一點的可能就要購買電動代步車,Soteria 主要用途同樣是協助老年人行走。

圖丨台灣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楊谷洋(圖片來源:DT君)

不過,車子的握把上放入感測器,讓車可以了解用戶意圖,例如想往左或往右、前進或暫停,同時也有雷達,可以偵測前方是否有障礙物,以及估算距離。上坡有動力輔助,下坡則可適度減速,如果走累了,老人家坐上去, Soteria 就會載著他自動返回。

在這個領域,日本的一家新創公司 RT WORKS 可說領先者,他們在 2015 年推出了一款名為 robot Assist Walker RT 的輔助機器人,同樣是利用各種感測器與煞車功能,協助行動不便者、老年人順利步行,一台售價 11.8 萬日元(約 7200 元人民幣)。

圖丨日本公司 RT WORKS 推出協助老年人行走的輔助機器人

楊谷洋對 DT 君表示,現在及未來的老年人與以往不同,他們期待與人互動,有更高的活動需求,行動輔助機器人幫助老年人多走路,對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利。

可是,身為研發人員的他也坦言,目前還有幾個問題亟需解決。舉例而言,一般推車比較便宜,行動輔助機器人雖有動力、也更聰明、安全,但有馬達就會比較重,同時成本就較高,市場能不能接受還得觀察。另外,還得考量公共環境是否合適,如馬路或人行道的平整度。

不過,楊谷洋也認為,未來的老年人也就是現在的中年人、年輕人,這群人對信息產品的使用習以為常,他們追求最好的生活品質,所以對機器人的預期也會比較高。加上科技進步會使得關鍵零部件愈加小型化,「所以現在開發的成果可能不是給我們這一代享用,而是給未來的老年人。」只是,需要時間驗證,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圖丨楊谷洋與學生討論行動輔助機器人的雛形(圖片來源:DT君)

緯創另一塊瞄準的市場可以說是類似鋼鐵俠的穿戴式裝置——下半身癱瘓人士專用的機械外骨骼(Exoskeleton)。

機械外骨骼最早是美國海軍為士兵所打造,幫助他們身扛重物也能快速急行軍,後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軟體機械外骨骼(Soft Exoskeleton),這塊領域開始受到關注。但不同於初期設想的使用對象是軍人,現在醫療復健應用可望讓機械外骨骼更快普及。

目前,全球專門針對下半身癱瘓等肌損對象開發的機械外骨骼的公司並不多,除了最知名的以色列 ReWalk Robotics,還有美國 Ekso Bionics、紐西蘭 Rex Bionics、日本 Cyberdyne 及台灣的新創公司福寶。

福寶是今年初從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 2012 年還在工研院時期就開始著手開發一個可以幫助身障人士站起來的機器人,而緯創日前正式入股福寶,以約 2400 萬人民幣取得 48.72% 股權。

圖丨福寶開發的機械外骨骼(圖片來源:福寶提供)

福寶創辦人巫震華接受 DT 君專訪時說:當時其實是一個示範性質的計劃,我們開發完成後,在互聯網上發表一些信息,沒想到很多海外行動不便的朋友寫信詢問什麼時候可以買到。「當下我們感覺到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我們已經給他們一線希望,不能再讓他們失望。」

就這樣,歷經五年開發出三代產品,不僅在去年奪下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現在更進軍日本銷售。

圖丨福寶創辦人巫震華(圖片來源:福寶提供)

外骨骼的意思是在人體外面利用一個金屬或特殊材料的框架,幫助下半身不便者支撐,除此之外,還要幫助他們的腳能動,例如福寶利用馬達、傳動元件,帶動膝關節、髖關節動作,讓用戶可以「重新站立」及「行走」,同時機器人內的控制器整合感測器,可以知道使用者想要行走或是坐下,這個類似鋼鐵俠的可穿戴設備充飽電可以連續走兩小時。

「這五年時間最難的是了解需求,改善使用者體驗,一般工程設計有數學模型模擬,但人體沒有。」巫震華表示,工程師開發完產品後,很難測出有什麼盲點,因為用戶是行動不便者,他們參考人體資料庫,研究身型、尺寸,並需要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找行動不便人士體驗、回饋。同時改善機器人的穩定度,讓使用者走起來比較輕鬆,多年後才摸索出最佳的用戶體驗,並可以讓身高在 150~190 公分、體重 100 公斤以內的人使用。

由於機械外骨骼市場屬特定需求,售價自然較高,例如 ReWalk Robotics 最低7.7萬美元, 紐西蘭 Rex Bionics 則約 15 萬美元。通過用戶調查發現,3~4 萬美元才會是普遍可接受的售價,大約就是一台平價的 Tesla Model 3,因此福寶的價格也是落在 3~4 萬美元。

因價格具競爭力,福寶內部因此設下一個目標:在 2019 年前成為全球下半身癱瘓專用行動輔助機器人的龍頭。隨著電池輕量化及續航力提升以及售價下降,機械外骨骼有機會開始大量運用在輔助行走、復健及其他領域當中。

隨著競爭對手的逐漸增多以及科技風頭的轉向,鴻海勢必要為未來謀劃布局,於是,也就提出了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what 』s next?

鴻海未來究竟在何方?郭台銘的目標很明確: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也就是雲端、移動、萬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網路以及機器人。未來的方向就是聚焦ABC(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他對公司的定位就是,「我們要做一家智能製造和大數據公司!」

不僅如此,澳大利亞的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甚至還給出了更高的評價,他們在報告中指出:「鴻海正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變革」,認為其正在從一家手機組裝廠升級為明日世界的整合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讓量子計算走近大眾:潘建偉、陸朝陽團隊證實盲量子計算的可行性
化解全球數字身份危機
魚的飛行:水中發射,錄影捕捉

TAG:DeepTech深科技 |

您可能感興趣

馬雲再曝金句:人工智慧還在幼兒園時代!機器再牛X也是人造的!
人工智慧時代,玩機器人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裡?
究竟什麼是人工智慧?高智商的機器人就是人工智慧了嗎?
「機器人+」探索興起,看浙江如何在這場「智慧革命」中搶佔先機
不談奇點和機器覺醒,人工智慧究竟長啥樣?
人工智慧越來越牛,你跟機器人還有什麼區別?
如何跟機器人「搶」工作?
AI機器人也認為貓是液態的嗎?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區別你真的知道嘛?
日本東京「奇怪」酒店,人工智慧機器人做服務員,還會說中文
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多的使用,那機器人究竟安全嗎?
人工智慧是機器人嗎?
阿童木打怪獸,機器人進工廠
為什麼機器人智能導航CT系統越來越受到親睞?
清風:從事機械加工的,機器人能替代我們嗎?
為什麼機器人智能導航CT系統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親睞?
機器雕VS手工雕,誰才是你的菜?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真的意味著社會轉型嗎?
現代重工用機器人打造「智能船廠」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時代將來臨,本田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