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果有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嘗到味道時,只是嘗;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如情緒等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三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拋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所以當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遠離煩惱,清楚什麼動作是正確的、適當的,如果是沒有必要的動作,就保持冷靜,不要去做它。如果想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產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嘗只是嘗,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慾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就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如果有人問你修行的問題,就這樣回答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文殊道場 的精彩文章:

她.在五台山建了一個全國最大的比丘尼道場:普壽寺-她的出家因緣是這樣開始的……
所知障不是知道得太多了,而是知道得太少了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如何上香才能「感應諸佛」?
多識活佛:「色即是空」的真正涵義是……

TAG:五台山文殊道場 |

您可能感興趣

習慣了不該習慣的習慣,卻執著著不該執著的執著
我習慣了不該習慣的習慣,卻執著著不該執著的執著
不要執著 「不執著」
不必執著
練習瑜伽體式,如何擺脫「執著心」
練習瑜伽動作,如何擺脫「 執著心 」
不管什麼善法,只管修,不要執著
不去執著於物
如何在遇到痛苦的時候不執著?
修心三不可:鬆散 疏忽 執著
不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了嗎
不該執著的,不必太在意
誦持〈楞嚴咒〉不要執著效驗,應以何種心態?
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非法
你為何對崖柏如此執著?五大原因讓你不能自拔
佛說世間四事不能長久 你又何苦如此執著
修行就是不要執著於當下的感受與情緒
師父說:修行通過練習安忍,就是要讓我們來破除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
修行就是放下執著了無掛礙
佛法要求不執著,與我們執著追求成佛是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