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英國的一句話,怎麼就讓跟中國如此「密切」的兩個國家「打」了70年?

英國的一句話,怎麼就讓跟中國如此「密切」的兩個國家「打」了70年?




瞭望智庫原創文章

 | 作者:溫駿軒 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




70年前的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深遠影響南亞乃至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印巴分治」就此形成。




當初設計這個分治方案的英屬印度末代總督「蒙巴頓伯爵」應該也沒有想到,他為南亞次大陸設計的建國方案,

直到今天還讓印巴兩國厘不清邊境問題

,以至於關於印巴邊境衝突的新聞,仍然不時的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這種以宗教信仰來劃分國家的做法,更是使得整個南亞國家間的博弈,猶如諸神的戰場一般。


 


先來簡單整理一下整個事件的時間線: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




1947年10月,由於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存在爭議,引發了持續時間達15個月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其後兩國又分別在1965-1966年、1971年,分別進行了兩次戰爭。

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促成了「東巴基斯坦」地區脫離巴基斯坦,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印巴分治





1


集權與分權






按照過往的認知來看,印巴分治這筆帳顯然是要算在帝國主義英國身上的。正是這個居心叵測的老大帝國,不甘心失去在這顆「英國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上的影響力,才會造成今日印、巴對峙的局面。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領悟到這點也並不困難,畢竟讓被控制者相互牽制「分而治之」,是減少管理、統治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英國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英格蘭人」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史上最成功的高手。

否則你很難想像,比安徽省面積還小一點的英格蘭(13萬平方公里),曾經一度統治世界上1/4的土地(1921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




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




不過,如果就此認為印巴分治的局面的形成,完全是英國人陰謀操縱的結果,多少也有點「冤枉」他們了。2014年,那場險些成功的

「蘇格蘭獨立公投」

,讓很多人有一種「英國發起狠來連自己都打」的感覺。





蘇格蘭脫英



其實說到底,這與英國乃至歐洲的國家觀念有關。與早在2200年前就進入「中央集權模式」的中國不同的是,歐洲的中世紀時代,一直處於真正的「封建」狀態。所謂「封建」,顧名思義就是分封建國的意思。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

其在結構上的最大特點,是最高政權下的每一片土地,都擁有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




這樣的機制,使得第一個表面統一的國家,內部更像是由模塊拼接而成。一個模塊如果分離出去,客觀上並不會造成國家的崩潰。事實上,大英帝國之所以如此成功,正是源自於主動為每一塊殖民地建立能夠維持自我運行的政府、司法,甚至立法體系,使之具備自我生存、發展的能力。放在現代企業架構上,有點類似於在總公司之下,設立一個個獨立法人性質的子公司。這一源自歐洲中世紀「封建」時代的,

關於「國家」形式認知上的差異,導致西方在國家分裂問題上的敏感度要低於東方國家

。比如,以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來說,歷史愛好者每每看到它那犬牙交錯,並且不斷變化的地圖,都會有崩潰的感覺。





神聖羅馬帝國(1648年)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

從「封建」一詞的本意來說,將秦統一六國之後的兩千年多年歷史,都稱之為「封建時代」,是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在這裡並無意討論到底是那種模式更好。事實上,無論對於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組織來說,權力分配永遠是一個問題的存在,在集權與分權問題上,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磨合出一個平衡點。


 


2


天然疆界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英國人為印巴設定以宗教信仰為識別標準的分治方案,與其一直以來所秉持的政治價值觀有關。然而就此認定,這個歷史上最成功的殖民者是無辜的,也實在是洗白了他們。在這裡,我要先解讀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基礎理論——

天然疆界




前面我們說了,歐洲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進入了中世紀「封建」時代,這種封建體系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領土分割嚴重,代表國家統一力的「王權」,能夠有多大統治力,取決於自身直屬領地的力量有多強。對歐洲歷史不太了解的讀者,回想一下中國先秦 「春秋戰國」時代的混亂,以及名義國家元首「周天子」的無奈,就容易理解了。在歐洲歷史上,一個王國的君主有可能也是另一個王國治下某片土地的領主。

典型的案例,就是英格蘭國王,曾經通過親緣繼承的方式領有大量法蘭西領土。

很顯然,這種局面對於法國來說非常不利。一直到英法百年戰爭後(1337年 – 1453年),法國才算是收回了被英國肢解得支離破碎的領土。





14-15世紀的法蘭西



此後的法國開始漫長的內部整合,以實現「王權專制」為代表的統一。17世紀上半葉的路易十三時期,是法國開始強大的起始點。不過這一時期最出彩的還不是國王,

而是曾經在大仲馬《

三個火槍手》一書中,充當反派角色的紅衣主教「黎塞留」

。正是這位爭議頗大的法國首相,提出了以天然地理分割線為依據的「天然疆界」概念。這一理論於法國的現實意義,是認定法國在地理範圍上為古高盧的延續,而法蘭西民族與德意志民族的「天然疆界」,應該是羅馬時期確立的,高盧與日耳曼尼亞(日耳曼蠻族生活的土地)之間的天然分割線——萊茵河(萊茵河地區當時為德意志人所覆蓋)。




山脈分水嶺和河流是最好的「天然疆界」,也容易充當國家安全的天然保衛者。

其中分水嶺對族群的劃分要更準確些,畢竟在沒有政治干預的情況下,同一河谷地區生活的社群,容易基於同樣的環境而形成共識;不過山脈分水嶺的確認,在技術上要更困難一些,相比之下河流則更容易明確位置,並充當政治分割線。這兩者之間的認知誤差,往往就是爭議的所在。以德法之間長期爭奪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焦點地區來說,就存在這種情況。鑒於德、法並非今天話題的主角,他們之間的恩怨就不展開了。




黎塞留為法國提出的「天然疆界」理論,不僅對法德關係造成了直接影響,更對近現代歐洲國家邊界的形成,造成了深遠影響。作為歐洲的一份子,尤其是法國的冤家對頭,英國人當然也能夠領悟到,「天然疆界」在維護國家安全問題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地利作用。正因為如此,英國在統治南亞時,才會把「英屬印度」的西部邊界,推進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的山脈之上。而在歷史上,弱勢的印度統治者,其實從未真正統治有效過這片山地上的民族。

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巴基斯坦今天仍在為西部山地區的普什普人(阿富汗主體民族)、俾路支人分離主義者而頭疼不已。

尤其是經常以「基地組織巴基斯坦分支」、「巴基斯坦塔利班」形象,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區製造恐怖事件的前者。





巴基斯坦行政示意圖




其實印度與緬甸邊境的形成,也同樣是英國人為了「英屬印度」的地緣安全,強行推進形成的。在此之前,以黃種人為主的阿薩姆河谷地帶(及其周邊山地),也就是今天所謂的

「印度東北地區」

一直沒有被納入到印度的統治範圍。以至於直到今天,印度仍處在努力消化東北地區的過程中。「英屬印度」所做的類似的努力,還有將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不丹等國納為自己的保護國,並積極向西藏地區滲透政治影響力。





印度東北地區地形示意圖




3


民族自決原則






 儘管英國人為了維持「英屬印度」的地緣政治安全,在推進「天然疆界」的問題上做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當這片大陸無可避免的將要脫離英國直接控制時,這一原則便不再適用了。依據本地區民族意願決定政治前途的「民族自決」原則,不僅被適用在印度,更成為西方在處理前殖民地政治前途時,所認同的一種所謂的

「普世價值」

。不過,是否選擇這個看似高大上的理由,其實是要取決於意見國自身的利益。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西方國家在科索沃獨立問題上,表現的非常尊重民族自決原則,導致阿爾巴尼亞人占絕對多數的

「科索沃共和國」

得以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受到108個國家承認。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俄羅斯,在看到烏克蘭開始倒向西方後,用同樣原則引導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時,卻一直被西方拒絕接受(在公投中,超過95%的克里米亞公民同意加入俄羅斯)。





克里米亞及科索沃位置示意圖





很顯然,英國人是非常了解「印度」的潛力的

,一個強大而又地理邊界完美的印度,並不符合英國日後希望保留影響力的需求。因此雖然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或者說佔據人口多數的印度教政治精英(包括聖雄甘地),並不願意看到印度被肢解,甚至還向英國人提出了,能否將之前英國王室直轄(沒有納入英屬印度範圍)的斯里蘭卡,納入獨立後的印度聯邦的想法,但英國人還是異常「公正」的決定,支持希望脫離印度的伊斯蘭教信仰者,走上獨立建國的道路。





19世紀末英國在南亞的地緣形勢





在印巴分治的問題上,英國的影響力是決定性的。問題在於,並非所有後殖民時代的民族,都一定會接受這種安排。以印度最喜歡對比的對象——中國來說,將之依所謂自決原則,分解為幾塊的外部觀點一直不絕於耳。此類分解方案中最為知名的,是19世紀後期由日本軍國主義者提出,後來還曾被台獨「教父」李登輝重裝上市的「中國七塊論」。

雖然二者提出的「七塊論」在劃分標準上不盡相同,但不願意看到強大統一中國出現的心情是一樣的




中國之所以在近代沒有如印度那樣被肢解,並非一人之功。數千年來根植於中華文明中的「大一統」觀念,以及視所有國民為一家人的「家國天下」觀念,使得古老的中央之國,能夠湧現出一代又一代為之而奮鬥的中國人。這其中不僅包括上世紀中葉那些為祖國完整統一而奉獻力量乃至生命的中國人,也包括更早之時,為將新疆、西藏等地保留於中國版圖而努力過的先輩。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即使西方瓜分世界的高潮期及日本的強勢入侵之時,中國整體上也沒有如印度那樣接受被殖民的命運。







反觀一直以

「非暴力不合作形象」

示人的印度人民,在不得不接受分治決定後,他們終於還是要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必須通過「暴力」的手段,將自己並不完整的邊境界,推進到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安全程度。這數十年來,印巴、印中之間的戰爭和衝突,包括牽扯的人力、物力,本質都是為此所付出代價。可以預見的是,在印度看到崛起希望的今天,仍然要為此承受高昂的成本(並且沒有可能推進到完美的程度)。




至於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區,到底是遵循獨立自決而各自獨立,還是在統一國家的架構下,實現共存更為有利,本身也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最起碼我們現在能夠看到,沒有如一些國家所希望的分裂的中國,有能力平衡自己的內部問題,並形成合力共謀發展。這其中一個容易為民族自決者所忽視的問題是,在現實世界中你很難讓一個單一民族、文化的存在邊界,與地理上的「天然疆界」完全貼合。




突出民族差異、強調民族自決原則本身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靈藥。就像現在的印度,即使與巴基斯坦解決了邊境糾紛,也不意味著能夠將自己的地緣安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今天的印度,正迎來其獨立之後最為強勢的領導人「莫迪」。作為一個試圖引領印度駛入快車道的政治家,莫迪無疑要比他的前任們更加成功,也更生逢其時。在前進的道路上,

如何讓全體國民達成形成統一「印度人」認知,並願意為這個大目標而淡化彼此間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4


當今的印度






 從技術上看,以印度教為核心,整合種族、民族認知上存在差異的「印度人」認知,似乎是最優的方案。如果深究莫迪的背景,也能夠發現將他推上印度政治舞台中心的 

「國民志願服務團」

,帶有濃厚的印度教及軍事色彩。甚至有觀點將這個英文簡稱為RSS的團體,比作印度色彩的新「納粹」組織。







軍事色彩意味著集權、自律與效率

,對於內部意識形態分裂嚴重,並急需整合的印度來說,一個帶這種色彩的領導人上位,客觀上也是歷史的需要(莫迪甚至因此而放棄婚姻)。然而,有意無意強化宗教意識在國家認知上的作用是一柄雙刃劍。要知道,即使「受益」於印巴分治,印度教信仰和印度教徒在印度已經擁有了絕對優勢,伊斯蘭教信仰者在印度的比例也仍然有15%,總數達到1.8億的穆斯林人口。這個數字拉出來單獨建國,甚至能在世界各國人口排名中排到第8。同時也意味著,即使印度教徒在人口上佔據了絕對優勢,穆斯林群體對印度社會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唯一能夠讓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感到安心的是,在經歷過印巴分治的洗禮之後,印度穆斯林目前已經沒有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那樣大面積,而又有獨立性質的聚落板塊了。





南亞宗教分布示意圖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解決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方案,只是當你接受用簡單粗暴的「宗教」分治法來解決問題,同時又試圖用單一宗教信仰來做國家強大的催化劑時,這當中潛在矛盾所蘊含的地緣政治風險,相信大家都能看到。單從這一點來說,一個持唯物主義觀點的無神論政黨,可能會更有利於幫助謀得共識。




雖然以回顧「印巴分治」這一歷史事件為切入,又做了一次關於印度的分析,但還是希望大家不要熱衷於把精力放在如何設想印度內部出現混亂,甚至分裂的話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面臨的問題,

我們可以選擇寄希望於對手,或者說追趕者的矛盾爆發,以拉開與自己的差距,也可以選擇專註於做好自己的事,用自己那份微小的力量,服務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大目標。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周瑜病故:諸葛亮弔喪多情還是無情?
揭秘中國史上最倒霉的皇帝:被老婆出軌氣死了!
被趕出紫禁城前,溥儀到底有沒有私自轉移財產?
日本終於投降了!全世界的人們都吹響了歡樂的號角!
告訴你真正的儒家思想,以德報怨還有後半句,儒家思想一點不軟弱

TAG:掌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英國人只來了一次中國,說了2句話,戳碎康乾盛世的假象
林則徐說英國人很好打,打了兩年之後,道光問這個國家在哪裡
這個英國人只來了一次中國,總結2句話,戳碎康乾盛世的假象
老牌帝國的一聲嘆息:十個英國也比不上一個中國!
英國:再買我們國家就是你們的了,中國:侵略我們的時候咋不說
世界歷史除了英國,還有一個「日不落帝國」,如今已淪為二流國家
揭秘中國賺錢最快的4個人的日薪,最後一位幾乎可以買下半個英國
這個英國騙子偽造了一個國家,還發行國債,晚年過得特逍遙
中國壕們在英國買下的那些大樓,了解一下~
各國如何評價二戰中的日本?英國將軍這句話讓中國人都笑了
英國記者:一個16歲少年怎樣看今天的美國,會像我小時候那樣嗎?
英國使團拜訪中國,英國人只說了3句話,道破了康乾盛世的假象!
英國最大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20個寶寶,這將是最後一個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英國篇
我最喜歡的那個人,去了英國
中國的這道美食風靡英國,想吃到它必須排隊3小時,國內才10塊錢一份!
歐盟借脫歐給英國挖了一個「坑」,現在英國急了
二戰後期,英國是怎麼報復德國的?2萬多婦女說沒就沒了
美英掐架,法國叫來一幫小弟,英國慫了,美國笑了,法國卻哭了
當美國憑航母想為所欲為時,卻忘了1840年英國已打醒了這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