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問答三則:「非科學」與「不科學」、偽科學、迷信

問答三則:「非科學」與「不科學」、偽科學、迷信

在科學面前,還有什麼不是偽科學呢?

究竟什麼是偽科學?

偽科學是否等於迷信?

上期問答見《問答一則:如何看待美國弗吉尼亞州「白人至上」遊行?》

在科學面前,還有什麼不是偽科學呢?

在回答關於「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問題時,必須首先區分「非科學的(nonscientific)」和「不科學的(unscientific)」這兩種定性。

當我們說x是「非科學的」時,強調的往往是x與「科學」在研究領域、對象或旨趣上的差異。

比如哲學研究是「非科學的」,因為科學旨在研究經驗層面的問題,而哲學旨在研究規範層面的問題(參見《哲學、宗教與物理學有什麼樣的關係?》)。

藝術創作也是「非科學的」,因為它並不旨在「研究」問題並獲取相關知識,而是旨在「表達」與「創造」(但探討「特定藝術作品為何會引起人們的審美愉悅感」等問題的藝術理論則有可能是「科學的」,比如我們可以嘗試從心理學角度來回答這些問題)。

此外,即便在經驗層面,不涉及系統性知識的日常生活陳述也可能是「非科學的」,比如「我今天早餐吃了牛奶麥片」這句話無論對錯都是「非科學的」,因為這個陳述的對錯並不在科學研究的旨趣範圍之內。

當我們說x是「不科學的」時,強調的則是:儘管x與「科學」二者在研究領域、對象及旨趣上相重疊x在形式上並未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或x在內容上既有的科學知識體系及其可靠延伸相抵牾(這裡的「可靠延伸」指的是在符合科學的基本方法論以及本體論承諾的前提下,知識體系有可能獲得的合理更新)。

比如拜神求雨的做法、以及「地球是平的」的說法,一般都被認為「不科學」;同理,假如一項科學研究在方法上出現疏漏,或者假如一名科研人員偽造實驗結果,我們都有可能稱之為「不科學」。

可以看出,由於「非科學」和「不科學」強調的面相不同,因此「非科學的」未必「不科學」(比如哲學研究、藝術創作、日常生活陳述,因為與科學研究的領域或旨趣並不重疊,所以談論其「不科學」與否是沒有意義的),而「不科學的」也未必「非科學」(比如方法上有疏漏的研究、以及造了假的實驗結果,雖然並「不科學」,卻仍然屬於科研類的活動)。

當然,也有一些理論或實踐是既「非科學」又「不科學」的。比如宗教是「非科學的」活動,同時宗教教義中的某些內容(比如拜神求雨、否定進化論)又是「不科學的」(而另一些內容比如相信神明的存在,雖然超出了科學的研究範圍、因此說其「不科學」並無意義,但可以通過哲學論證來反思與批駁)。

「偽科學(pseudoscience)」只是「不科學」這個範疇下的一個子集,所以並非所有「非科學的」理論或實踐都構成「偽科學」。至於具體如何定義偽科學,我將在下一題中回答。

究竟什麼是偽科學?

前面提到,「不科學」有別於「非科學」。當我們說x「不科學」時,指的是儘管x與「科學」二者在研究領域、對象及旨趣上相重疊,但x在形式上並未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或x在內容上既有的科學知識體系及其可靠延伸相抵牾;這裡的「可靠延伸」指的是在符合科學的基本方法論以及本體論承諾的前提下,知識體系有可能獲得的合理更新。而「偽科學」則是「不科學」這個範疇下的一個子集。

但「偽科學」與其它「不科學的」理論或實踐又如何區別?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偽科學」即將「不科學的」東西「偽裝」成「科學」(亦即符合科學方法的、且與既有科學知識系統及其可靠延伸從根本上相容的理論或實踐)。但這個說法里有兩點需要辨析和修正。

一是何謂「偽裝」

某個科研人員為了能夠在頂級期刊上論文,對某次實驗的數據造假,我們會指責他品行不端、喪失學術誠信、違反科學倫理,會說他的實驗方法和結果「不科學」,但一般不會說他是在搞「偽科學」(比如韓春雨撤稿事件)。

但如果某個科研人員在被同行屢次指出方法論缺陷之後,仍然長期堅持不懈地用有缺陷的方法研究特定問題、並藉此向大眾推銷其在該問題上(同樣被同行廣泛拒絕)的結論與假說,那麼我們有時確實會把這類研究歸入「偽科學」的範疇(比如一系列名聲掃地的關於「轉基因食物致癌」的研究)。

那麼「偽科學」的「偽裝」,與韓春雨式的學術「造假」,區別何在?一方面,學術造假可能是偶爾為之的孤立事件,但偽科學主張必定呈現一定的「系統性」,方才足以讓「不科學的」理論或實踐上升(或者說墮落)到「偽科學」層次。這種「系統性」的表現方式不一:可能表現為特定偽科學(比如鍊金術、星相學、順勢療法、通靈學等)內部試圖建立一套理論體系的野心,可能表現為「科學界掩蓋真相」的陰謀論思維,也可能表現為對超自然現象急於相信的心理傾向

另一方面(或許更關鍵的是),學術「造假」的首要目標群體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同行:只有先騙過了同行,才能把論文發在著名期刊上,然後才有名聲、職稱、經費、政治前途等種種好處。相反,偽科學之「偽裝」,其首要目標群體是普通公眾(包括特定研究領域之外「隔行如隔山」的其他科學家),科學共同體態度如何,在偽科學鼓吹者眼中根本是無關緊要的(所以完全可以繞開嚴格同行評議等內部規範),只要能成功讓大眾接受自己的理論權威和理論主張即可。

此外,前述常見定義的第二點問題是:並非所有的偽科學都會把自己偽裝成「科學」;相反,很多時候偽科學恰恰是以「反科學(anti-science)」的面目出現的

比如很多偽科學鼓吹者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太多東西是科學解釋不了的,只有坐井觀天的人才會拿科學來批判我們」(更具體的說辭還有「科學只能解釋自然現象,不能解釋超自然現象」、「科學是西方的玩意兒,解釋不了中醫的概念」等等)。所以如果我們僅僅將「偽科學」定義成「把不科學的東西偽裝成科學」,那麼這個定義將無法囊括很多我們通常認為屬於偽科學的理論或實踐(比如民間的種種迷信說法與活動)。

但是從廣義上說,這些「反科學的」主張仍然可以被視為「偽科學」。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雖然表面上「反科學」,實際上仍然是在「科學」的研究領域、對象及旨趣範圍內與其爭奪地盤,企圖通過否定既有科學知識系統及其「可靠延伸」作為「最可靠的知識體系」的地位(亦即廣義上的「科學性」),而包裝出自身(廣義上)的「科學性」

所以我們需要適當修改前面那個定義:如果一套理論與實踐既「不科學」(注意不等於「非科學」),同時其鼓吹者又力圖對公眾營造出「它屬於就相關領域或相關對象而言最可靠的知識體系」這樣一種印象,那麼這套理論或實踐就屬於「偽科學」。這樣一來,我們就把前面提到那些基於「反科學」主張的偽裝也納入了偽科學範疇,同時也強調了偽科學的系統性與公眾面相。

偽科學是否等於迷信?

在前面的回答里,我對偽科學下了一個定義:如果一套理論與實踐既「不科學」,同時其鼓吹者又力圖對公眾營造出「它屬於就相關領域或相關對象而言最可靠的知識體系」這樣一種印象,那麼這套理論或實踐就屬於「偽科學」。——這裡的「不科學」有別於「非科學」,指的是儘管在研究領域、對象及旨趣上與「科學」相重疊,但並未遵循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或與既有的科學知識體系及其可靠延伸(亦即在符合科學的基本方法論以及本體論承諾的前提下,既有知識體系有可能獲得的合理更新)相抵牾

那麼「偽科學」與「迷信」之間又是什麼關係?漢語中的「迷信」有時泛指盲從或盲目相信,比如「迷信權威」;另一些時候,「迷信(superstition)」泛指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及其對人間具體事務的特定影響;還有些時候,「迷信」特指求神拜佛招魂問卜等某些本土民間傳統活動,卻不包括教堂禱告等其它同樣以超自然信仰為基礎的建制化宗教活動。這裡我們姑且在第二種意義上討論迷信,亦即將其定義為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及其在人間具體事務上所發生的影響的信仰。

根據以上對「偽科學」與「迷信」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兩方面的結論。一方面,儘管許多偽科學的理論或實踐中都包含迷信成分(比如基於交感巫術思維的許多中醫理論、以及聲稱星座位置會通過某種神秘聯繫影響個人運勢的「星相學」等等),但並非所有偽科學都屬於迷信——因為並非所有偽科學都涉及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比如不少「轉基因食品致癌」的「研究」都可以歸入偽科學範疇,但這些研究並不認為轉基因食品會通過某些超自然的機制影響到人體健康,而是聲稱其背後自然層面的致病機制被主流科學界集體掩蓋云云。

另一方面,迷信雖然會導致偽科學結論,但「超自然力量存在並對人類事務具有廣泛影響」這一點本身,卻不是單靠科學本身所能證偽的,必須結合哲學論證加以剖析和辯駁(因為科學背後的自然主義本體論承諾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這一點我已經在之前的回答中說過,此不贅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萬個你不懂 的精彩文章:

做乳膠手套太魔性了,不能我一個笑
別把牙齦出血不當病!這五個口腔問題會要命
壓力大的時候為什麼會拉肚子?

TAG:十萬個你不懂 |

您可能感興趣

迷信里的科學
科學盡頭是神學?科學家:所謂「迷信」,或是人類未認知的科學!
科學學佛,不要迷信
也談科學與迷信
被「宗教化」的迷信科學
科學與迷信涇渭分明
迷信的人能研究科學嗎?
馮學榮:我們為什麼不能迷信科學
「迷信」或許是更高科學!科學和神學是否最後的目的都是一致?
誰說科學也是迷信——來自「科學者們」的反駁
關於迷信的科學知識
一篇正能量的文章弄清風水、命理、占卜、佛道、科學與迷信
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迷信」——易經入門(2)
「風水」是科學還是迷信
算命術是迷信還是科學?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學……
只相信科學就是迷信
迷信和神學對哲學的滲入更廣泛深遠的敗壞哲學
AI面相研究院,是迷信還是科學?
算命是科學還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