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修亭匠人:樹皮縫補青城山126座茅亭

修亭匠人:樹皮縫補青城山126座茅亭

初秋入青城山,放眼碧綠。山道盤旋其中,不顯盡頭,道觀插落其間,只顯硃砂。偶爾歇腳,茅亭便成為臨時「驛站」。

稍稍留心便會發現,這些茅亭的屋頂頂著厚厚的青苔,下面覆蓋的不是瓦片,而是樹皮鋪設的。這些散落在密林流水之間的茅亭,更像是大自然的手筆。原木為柱,枯藤為掛,樹皮為瓦蓋,老根為凳,雨天不漏,炎日無暑,與清幽山景渾然一體。這如影隨形的背後,是能工巧匠的遺風、更是歷代匠人精心守護的結果。

無獨有偶,日本的千年之美——京都御所的屋頂也是用樹皮鋪設的。這種古老的建築手法,在中日兩國歷經千年延續至今,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與風情?

獨有茅亭

樹皮為瓦 老根為凳

進山門數百步處,一間精緻的二層茅亭,側立於清溪之畔。這便是青城山有名的「雨亭」,也是山上唯一的兩層茅亭。亭名是根據青城山多變的氣候特點命名的。相傳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游青城,剛進門便遇雨驟發,杜甫便在山道邊古楠下避雨。後來,此處便修起了供遊人休息避雨的茅亭。亭聯是王維的《山中》:山路原(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與青城山本身的「幽」不謀而合。

作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風俗,林木花草,無不蘊含著濃厚的道教文化,散落在各地「茅亭」作為其中之一,當然也不例外。

道家崇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法則,而這茅亭的屋頂,便由山前的一層樹皮頂,到山門口的兩層樹皮頂,再往裡走的茅亭就是三層樹皮頂,在層數上充分體現道家思想。既能引導人們休憩觀景,本身也和環境融為一體,正所謂「唯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亭得天全」。

青城山的亭子,獨特在其以不去樹皮的原木為樑柱,枯藤為掛落,樹皮為瓦蓋,老根為凳;卯榫結構連接,雨天不漏,炎日無暑, 清幽山景渾然一體;不拘一格,隨影賦形,深深寓意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裡的亭子有三面、五面、六面的,共126個茅亭。都很典雅漂亮,蓋一個亭子,從立柱到蓋亭,差不多需要20多天。」劉崇貴,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景村的本地人,在青城山景區修葺茅亭已有10多年。因為長期巡山,皮膚被曬得黝黑,長期攀爬,人顯得精瘦。一件略顯寬大的軍綠色外套,因為爬上爬下,已有些臟。

這一天,他正好要給雨亭重新搭樹皮頂。

修亭匠人

精選深山針杉樹皮鋪頂

一個背帶磨得光亮的竹製背簍,裝著準備好的樹皮、鐮刀、竹竿、自製鑽孔工具等,放置在雨亭石階下,修葺茅亭的工作,即將鋪展開來。

劉崇貴話不多,動作麻利。竹竿被斜立起來,鐮刀飛快地剖下,即成兩半長竹片,將要用來夾樹皮。

長約1米5的一對竹片,一頭搭在劉崇貴身前的石頭平面上,一頭搭在差不多高度的石階上,中間留出40公分的間距,像一副擔架,要攤住樹皮。

劉崇貴整理樹皮。

深棕色的樹皮,還帶著森林氣息,開始從背篼裡面蘇醒。劉崇貴的一雙大手粗糙,但鋪起樹皮來卻柔軟至極,一一撫平整。

「這是在做滑竿嗎?」正值下午4點過,不斷有下山的遊客路過。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番造型,果然有點像剛剛才新鮮體驗過的滑竿呢。

「這個樹皮哪裡來的呀?」、「這是什麼樹啊?」遊客們的問題接連不斷。

「樹皮是從阿壩州林場那邊採買的針杉樹皮。」 劉崇貴手上活不停。

「選針杉有啥講究啊?」遊客好奇地追問。

「因為它耙和,遇上下雨不得漏。如果沒有遇到強風、樹枝掉落砸壞這類的自然災害,一個亭子基本上十年之內都不用維修。」劉崇貴解釋道。

除了天災,還有動物的騷擾,禍首就是青城山上隨處可見的松鼠。「松鼠跟貓兒一樣,喜歡打磨自己鋒利的爪子,它們除了在樹榦上磨,還喜歡在亭子頂上磨,磨爛了就得換樹皮。」說到這裡,劉崇貴邊笑邊搖頭。

身手矯健

「嗖嗖」兩下爬上亭檐

結結實實把樹皮錯落鋪了三層後,劉崇貴又在樹皮上下兩端加了一對竹片,初步固定。「對了,現在開始把樹皮打洞『縫』起來。」用啥縫呢?眾人好奇。

劉崇貴神秘地笑了,展示了「縫線」:竟然是剛才用剩的篾條。

剛準備動手,他又搖了搖頭,「這些竹篾不能用了,有點幹了,沒韌性。」劉崇貴邊說,徑直向山上走去。

有些濕滑的山路,老劉如履平地。往上爬了一小段,便找到了新鮮的竹子,利索地處理乾淨枝葉,「就是要這種新的才可以,這種竹竿生,韌性夠、也柔軟。」

既然要「縫線」,那就得有針。這針,是老劉自製的。一個簡易的木頭手柄,正中連著一根鐵釘,足以在樹皮上打孔。一手固定樹皮,一手左右轉動,就打上了孔洞。為了靈活操作,老劉從不戴手套,手上也是傷痕不斷。

將粗細合適的篾條穿過孔洞,重複繞兩遍,再收緊作結,將結頭死死壓在竹片中,便能固定住樹皮,又有適當的縫隙,可以承受雨點的重量。

「由於以前沒有鋼絲,古人就用韌性極好的毛條作為穿插工具,管得久,又方便。」 如此精妙的設計,在劉崇貴眼中,並不稀奇。

樹皮頂製作好了,還需要搭到亭上去。沒有梯子,怎麼搭?「嗖嗖」兩下,他已沿著亭柱和樹藤,爬上了亭檐,再翻到茂亭頂上。一聲招呼,下面的人幫忙將做好的樹皮遞上去,再進行固定就完成了。

劉崇貴翻下亭來,還神秘地補充:「平時他們喊我『猴子』。」一句再正經不過的話語,卻逗得大家大笑。

誰能想像,這樣矯健的身手,已是一位51歲之人。

匠人團隊

7個師傅 管126個茅亭

半個小時的勞作,雨亭修葺一新。重新立在亭外,看著陽光通過樹縫散落在亭檐上,像金沙一般,那些用樹皮作的屋頂,就像樹皮原先保護樹榦一樣保護著這個亭。

劉崇貴坐在了亭內,稍微休息,說起了一個團隊的師傅們。「目前有7個固定的師傅,年齡大多在40歲至60歲。工作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枯燥,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願意學的。」10多年前,劉崇貴還是滑竿師傅,通過自己觀摩學習,逐漸掌握了修葺茅亭之法。

每天早上,他騎著摩托車,在8點之前準時進山門,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就吃早上從家裡帶來放在保溫桶里的飯菜。

「我們一般都是沿著山路,查看有沒有掉落的樹枝,或者其他影響遊客行走的阻礙,並一個一個地檢查這些茅亭,有沒有松滑、不牢固的情況,這126個茅亭都是我們負責維修檢查的。」劉崇貴自豪地說。

不謀而合

日本京都工匠 用竹釘和檜樹皮修葺皇居屋頂

明治天皇在移居東京後,曾因懷念京都御所而吟歌:「望東山 明月升 思故鄉 清涼所」,而這座京都御所,作為日本傳承千年的古建築--千年之美,是以檜樹皮鋪成的檜皮葺為屋頂,有別於青城山的道教意韻,其追求的是檜樹皮通過重疊所形成的曲線美。

樹皮從採集到修葺完成,都需要工匠獨特的工作技能和浩大的工程量。收集檜樹皮,是在京都北部嚴寒的深山裡展開的,爬到20米高的巨大檜樹上的工匠,是日本國內僅存的20位取檜樹皮的專業工匠,這種職業被稱為原皮師。

他們為尋求優質的檜樹而踏遍全國,僅靠一根繩子把自己綁在樹榦上,相當危險。而使用樹皮刮刀的工種,則很好地體現了古人保護森林的智慧(檜樹皮分外部的外樹皮和里部的內樹皮,而刮刀可以很完整地刮取外樹皮,從而不傷害內樹皮,不影響樹木的生長)。

修理茅亭的工具。

樹皮採好之後,要修葺工匠爬上屋頂進行修葺。工匠們橫向排成一行,熟練迅速地把檜樹皮一塊一塊地鋪上,為了形成這獨特的曲線美,檜樹皮之間的間隔一定要是1.22厘米,不能有絲毫的偏差,釘上檜樹皮時所用的是竹製釘子,因為左手要固定檜樹皮,只剩右手釘,所以每個工匠將30根竹釘含在嘴裡,然後一根根地取出使用,要修葺好一坪大的屋頂,大約需要1800根竹釘,工作量可想而知。

修好的屋頂,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華麗又帶著幾分自然,那流動的曲線美在這時也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不管是青城山原汁原味的樹皮頂,還是京都御所追求曲線美的樹皮頂,因為其特殊的材料,修葺好的屋頂每過一段時間,都需要重新修葺一遍。正是工匠們獨特精湛的技術和歷代的傳承,使得這些美輪美奐、繪製精巧的建築得以保存至今。

在追尋美和意韻的同時,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對生態的保護,日本的原皮師,採用了樹皮刮刀的工種,只剝檜樹的外樹皮,保留內樹皮,使其可以正常生長,而青城山除了取材不傷害樹木外,猶如原生建築般的設計手法和建造技術,就是對自然的回歸。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實習生 武明 攝影 何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華人醫生研發「三父母」嬰兒基因技術被FDA叫停
美食偵探之小鍋清涮
這十種美食讓老外大呼受不了
不喪!民國大家筆下的秋天,是吃貨和玩家的季節
他的畫顛覆了對傳統女孩的理解,瘋狂時尚,放蕩不羈……

TAG:封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青城山下青城縣7:宋朝淳化四年 青城縣王小波李順起義
9月20日起,九寨溝、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等各大景點集體降價!
青城山為何叫「青城山」?
青城山和都江堰
青城山,神仙的山
青城山下白素貞
伍柳丹道青城山面授
笑星洛桑死亡10年後,遷葬青城山,銅號長伴,墓地原為張國榮準備
僅剩少數名額 | 青城山後山登山觀賞萬壽竹
八十三歲伍柳派傳人口傳心授伍柳派丹道,6月於青城山傳功!
仙家千真聚青城山 羅天大醮祐中華(下)
10月相約青城山 松岩先生歸元周天還生功面授班
仙家千真聚青城山 羅天大醮祐中華(上)
登青城山,改丈人觀為建福宮
青城山腳有8間小屋,晴耕雨讀,歸隱江湖
青城山羅天大醮前4日法事科儀集錦
圖游: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青城玄范,護國佑民:青城山羅天大醮都壇法事科儀小記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千年古堰的美食指南
收下我的雞皮疙瘩 「癩疙寶」成年季 青城山十萬蟾蜍上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