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巴列維王朝——大國博弈下的伊朗王朝

巴列維王朝——大國博弈下的伊朗王朝

隨著2015 年7 月14 日伊朗核協議的簽訂,伊核問題告一段落,伊朗的經濟封鎖逐漸解封,伊朗逐步重回國際舞台。近來,伊朗動作頻頻,在快速提高原油產出和出口規模,改善國內宏觀經濟環境、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是試圖通過從歐洲購買新裝備、進一步向其他國家出售天然氣、石油等手段,將自己與國際社會更密切地聯繫在一起。此外,它還利用各種機會向美國示威,如2016 年1 月12 日便發生了兩次被美國視為「挑釁」的事件,一次是伊朗無人機飛越美國航母,一次是伊朗士兵扣押美國水兵並且被政府授予「勝利」勳章。這些事件無一不顯示出伊朗重回中東大國地位的決心。

1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伊朗

回首歷史,上次伊朗的中東大國地位被國際社會承認還是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彼時,經濟上,伊朗人均國民收入躍升至2200 美元,被美國列入發達國家行列。軍事上,伊朗以「海灣憲兵」自居,大量購買歐美先進武器裝備,建立了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約四十萬人的軍隊,軍事水平大為提高。社會文化上,巴列維王朝大力推進世俗化,限制宗教勢力,給予婦女選舉權,鼓勵婦女摘下面紗,一度被西方社會認為是中東的「文明之光」。而巴列維王朝也信心滿滿,將目標直指「世界第五大國」。然而,這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是一個虛像,在大國博弈下,巴列維王朝的根基不穩,很快走向了崩壞。

摘掉面紗的伊朗婦女

巴列維王朝本身是在西方大國,尤其是英蘇兩國博弈的局勢下建立的。一戰結束後,英國於1919 年迫使當時的波斯政府簽署了內容苛刻的《英波協定》,將伊朗的軍隊、財政、鐵路、關稅完全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引起了伊朗人民的不滿。而蘇聯則宣稱放棄沙俄在伊朗獲得的不平等利益,支持伊朗人民與政府的獨立鬥爭,使得伊朗更加親蘇仇英。為了推翻這個反英政府,英國積極在伊朗尋找代理人,最終扶持了伊朗哥薩克師領導人出身的禮薩·汗。1921 年2 月,禮薩·汗在英國支持下發動政變,任首相兼國防大臣;1925 年12 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自任國王;1935 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改為「伊朗」。

禮薩·汗

禮薩·汗行伍出身,性格堅毅,他並不甘於受英國的控制與蘇聯的威脅,試圖通過「第三方外交」來解決處於大國爭奪下的伊朗的窘境。此時,逐漸強大起來且未曾在伊朗有過殖民行為的德國進入了禮薩·汗的視野,他積極尋求與德國的經濟聯繫。到1939 年,德國占伊朗外貿額的41%,伊朗境內有兩千多名德國的技術人員、商人和「旅遊觀光」者。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並未按照同盟國的要求驅逐境內的德國人,反而縱容德國「第五縱隊」在伊朗境內活動。這一舉動引起了英蘇的強烈不滿,加上禮薩·汗的專制統治和伊朗慘淡的平民生活已經激化了伊朗的國內矛盾。一方面為了儘快通過伊朗開闢一條向蘇聯補給戰略物資的安全通道,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建立維護英蘇利益的傀儡政府,1941 年8 月25 日,英蘇兩國聯手,分別從南北兩邊對伊朗進行了軍事佔領,迫使禮薩·汗遜位給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此公正是後來 霍梅尼伊斯蘭革命推翻的那位君主)。同時,伊朗被一分為三,北部五省由蘇聯佔領,英國則佔領伊朗南部,獨留德黑蘭為中立區。

而這與《1907 年英俄協定》的規定極為相似,可以說是一戰前英俄對伊朗瓜分的延續。1942 年1 月29 日,伊朗與英蘇簽訂了三邊同盟條約,該條約聲明英蘇軍隊進駐伊朗並非「軍事佔領」,而是戰時對伊朗的支持,並規定戰後六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穆罕默德·巴列維

二戰使蘇聯和英美等國暫時聯起手來,戰爭期間同盟國通過伊朗通道向蘇聯援助物資總量達到550 萬噸,大大支持了蘇聯的反法西斯鬥爭。但這並不影響雙方在伊朗的明爭暗鬥。三邊同盟條約的簽訂使得英蘇更加積極地在伊朗擴大其影響。蘇聯主要通過軍事手段加強其對北方五省的控制,將伊朗軍隊排斥在其控制區外。在亞塞拜然,伊朗軍隊在1942 年5 月25 日之前甚至不被允許回到其省會大不里士;在西亞塞拜然,蘇聯解除了伊朗憲兵和警察的武裝,接著又不允許伊朗軍隊進入加茲溫—德黑蘭—馬什哈德線以北;在大不里士城,蘇聯的政治官員接替了伊朗官員。同時,蘇聯扶植人民黨,組織工會,傳播、推行一些社會主義思想和政策,抨擊英美在伊朗南部實行的資本主義政策和經濟掠奪。而英美也不甘示弱,在掌控伊朗南部石油資源的同時,破壞了蘇聯試圖染指伊朗北部石油開發的意圖,並且不忘將其勢力向伊朗北部擴展。

然而,英美的合作也並非全無芥蒂。伊朗南部從19 世紀末開始便被納入英國的勢力範圍,而那時美國還因國內的孤立主義政策而沒有完全認識到中東的重要性。一戰前後美國才開始涉足中東,但也只是局限於在波斯灣地區獲得一些石油特許權。二戰中,英國的實力不斷被戰爭削弱,其對中東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而美國在「門羅主義」的指導與經濟實力的提升下,日益加強了其在中東的利益追求。此時,21 歲即位的穆罕默德·巴列維深受其父影響,面對英蘇的佔領,他延續了禮薩·汗的「第三方外交」政策,尋求美國的幫助與支持。1942 年1 月,伊朗請求美國派遣專家幫助其改組伊朗憲兵隊,不久又請求美國派遣軍事顧問和財政顧問,並於當年10 月得到了美國的回應。同年底,美國軍隊以保護盟軍援蘇運輸線為由,進駐了伊朗東南部的沿海地區,形成了軍事上三大國分區佔領伊朗的局面。1943 年,羅斯福鼓勵摩洛哥和伊朗擺脫「帝國主義」的條約和特許權,戰後應當藉助美國的財政和技術支援進行開發等,將矛頭直指英國。

1944 年英美兩國在中東補給中心問題上的衝突更是加深了英美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中東市場和石油的經濟戰拉開了帷幕。

2

美蘇對峙中的伊朗

二戰結束後,美國軍隊和英國軍隊遵照協議,分別於1946 年1 月和3 月撤離了伊朗。然而蘇聯拒不撤軍,這嚴重損害了伊朗的主權完整。1946 年,伊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公開干涉其內政。此舉得到英美的聯合支持,使蘇聯處於世界輿論的壓力之下。然而,蘇聯仍舊我行我素拒不撤軍並試圖為其行為進行辯護,直到美國派兵直赴波斯灣,蘇聯才同意撤軍。不得不說,這次美國的行動拉近了美伊關係,並且也體現了二戰後英蘇在伊朗控制力的逐漸下降,而美國則逐步在中東地區擴大了其影響力。

不過此時的美國並未完全做好入主中東的準備,而是希望能夠盡量通過英國維護其冷戰大局。1949 年伊朗國王穆罕默德·巴列維應邀訪問美國時,提出經濟援助與軍事援助的請求,但美國直到1950 年才決定在1956 年向伊朗提供230 萬美元的軍事援助。之後一段時間內,美國一直強調英國應當積極改善英伊關係,以維護西方國家在伊朗這個冷戰前線的優勢地位。

1951 年,在新上台的摩薩台1 內閣的主持下,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獲得了伊朗人民的擁護而如火如荼地展開了。而這嚴重威脅到英國在伊朗的石油利益,為此英國採取了極為強硬的措施。1951 年5 月下旬,英國宣布向地中海和阿巴丹海面增派軍隊。面對英國對伊朗的武力威脅,美國選擇中立,並試圖通過和談既保持伊朗現在的統治又維護英美在伊朗的利益。而當摩薩台轉向蘇聯求助時,美國便聯手英國通過一系列「隱蔽行動」推翻了摩薩台政權,大大增加了此前受摩薩台政權打壓的巴列維王室勢力。巴列維國王因此決定進一步向美國靠近,積极參加了由美國牽線的巴格達條約(1955 年)和中央條約(1958 年)組織,並於1959 年與美國簽訂了美伊雙邊防禦協定。同時,巴列維還尋求美國的軍事援助來增加稱雄中東的籌碼。但美國認為在美英的保護之下,伊朗應當將注意力集中於國內而不是與其他中東國家的軍備競賽上,因而限制了對伊朗的軍事援助。

薩摩台

20 世紀60 年代,隨著伊朗石油經濟的發展,巴列維國王認為是時候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不流血的革命」,即「白色革命」,要使伊朗一舉進入現代化社會。美國雖然看到了巴列維國王的統治日漸獨裁,向巴列維國王要求其進行改革,但只是出於維護一個擁有穩定政權的冷戰前線國的緣故。在巴列維國王做出改革的姿態並取得了表面上的顯著成效後,美國並未深入了解便高度讚揚了這場革命,這引起了伊朗人的反感。

正是這場政治上鞏固專制、經濟上採取資本主義秩序,持續十餘年的「革命」激化了伊朗的社會矛盾,成為巴列維王朝滅亡的催命符。

1963 年,巴列維國王(左)與美國肯尼迪總統(右)會面

國際局勢的變遷更加深了巴列維王朝對強大的軍事力量的認識和迫切需求。1968 年,國內經濟不斷下滑的英國突然宣布將於1971 年從波斯灣撤軍,這無疑增加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維持冷戰優勢的壓力。趁此機會,伊朗巴列維王朝主動為美國解憂,主動將軍隊開往霍爾木茲海峽,佔據了其中三個島嶼,填補了海灣地區的「權力真空」,並趁機向美國要求軍事支持。

1972 年至1974 年間,美國向伊朗出售軍火金額高達689 億美元,而1950 年到1970 年間軍火總額才79 億美元。與此同時,伊朗開始向世界展示其中東大國的姿態。1971 年10 月15 日,巴列維國王花費了1 億美元來慶祝居魯士大帝1 建國2500 周年,共有69 國代表到場出席這場慶典,其中包括9 位國王、5 位女王和19 位總統。1974 年7 月,伊朗與阿富汗簽訂協議,決定向阿富汗提供總額為10 億美元的貸款,並且積極調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緊張關係,促使雙方停止了宣傳戰。

3

伊朗與鄰國關係

但是巴列維王朝對伊朗的大國之路的設想是在西方大國在伊朗博弈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必然充斥著武力和霸權。1975 年,稱雄海灣地區的伊朗迫使伊拉克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解決了長期以來對阿拉伯河主權的爭議。在該協議中,伊拉克同意阿拉伯河全線按照主航道中心線規定與伊朗的邊界,伊朗則同意將伊朗境內3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但伊朗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不肯交割土地,這給本來就有著教派積怨、民族糾紛的兩國關係埋下了禍根。20 世紀70 年代後期,

兩伊戰爭中的童子軍

兩伊戰爭中,美國向伊朗出售的F-5 型戰鬥機

隨著伊拉克實力的增強,兩國之間爭奪霸權的鬥爭愈演愈烈。最終,隨著巴列維在1978 年9 月至12 月大規模全國示威下倒台,1980 年9 月22 日,伊拉克借口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進攻,兩伊戰爭爆發。

伊朗的近鄰沙特也與伊朗有著領土紛爭和激烈的教派矛盾。但兩國都是美國立足冷戰在中東設下的兩顆棋子,均受到美國的軍事援助而稍顯出勢均力敵之態。因此,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兩國的關係並不緊張。

20 世紀60 年代末,沙特國王費薩爾和伊朗國王巴列維實現互訪之後,雙方關係開始逐漸升溫。1968 年,雙方簽署劃界協議,以和平方式解決了領土爭端。而當巴列維王朝崩潰,一個威脅美國中東政策的神權國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興起時,沙特開始重新審視和伊朗的關係,教派爭端逐漸成為雙方的主要矛盾,甚至左右了兩國的政治外交政策。

當然,處於大國博弈下的巴列維王朝也給伊朗留下了一些東西,例如具有一定作戰能力的軍隊和爭奪地區霸權的野心等。1979 年霍梅尼宗教革命後,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伊朗也曾試圖在冷戰格局下利用軍事力量和宗教支持等威懾或控制其他國家,成為中東亂局中的一個作用力。

而今,隨著美國在中東影響力的日漸式微,在波斯灣甚至中東的優勢地位究竟會被誰取代這一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注視的焦點。埃及、伊拉克等傳統中東大國在目前國內動蕩的情況下已無力尋求進一步的國際地位。沙特雖然面臨一些國內的危機,如恐怖組織、民主化呼聲等,但仍舊是逐鹿波斯灣霸主的重要勢力。此外,俄羅斯日益強硬的外交政策也對中東事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伊朗要在中東亂局中找准機會成為中東大國,需要吸取巴列維王朝的教訓,在國內環境和地區大國關係上多作考量,避免再次陷入大國交鋒的泥潭中。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薩爾滸之戰大明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一生命運,一聲嘆息:民國名伶胡蝶之女,抗日名將李宗仁之妻的人生悲歡
從觀眾、參與者到性別檢測——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女性解放
反科學反理性的義和團:是偽裝民意、煽動民憤、蠱惑民心、挑動民粹的結果
橄欖枝與槍支——慕尼黑奧運會上的恐怖襲擊

TAG:中國國家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東兩大國將聯手對付伊朗?內塔尼亞胡與沙特王儲舉行秘談
德國和奧地利之後,又一歐盟大國力挺俄羅斯:驅逐外交官荒唐
亞洲大國強硬表示:伊朗石油要定了!拋棄美國武器,轉向俄羅斯
【大國博弈】李俊:大國博弈馬其頓更名公投
伊朗向英法德中俄五國求救,五大國能否廢除特朗普制裁伊朗石油?
中大國智慧聲律啟蒙博大精深朗朗上口傳頌古今
東古塔之戰的大國博弈!
伊朗再得大國支持!抗衡美國海軍,派軍艦鎮守波斯灣
化武疑雲下的大國博弈:敘利亞戰雲密布 美俄鬥法升級
俄羅斯雄起為世界大國!普京成為以色列和伊朗爭相拉攏的對象
蘇聯的輝煌與俄羅斯的大國夢——俄國電影《太空救援》
敘利亞最新消息:中東已經變成美國跟俄羅斯大國博弈下的犧牲品
美國和俄羅斯的大國博弈中,誰會先垮掉?
無視美國,這個亞洲大國要買俄羅斯武器!特朗普立馬威脅:制裁!
馬杜羅:東方大國與俄羅斯是堅定盟友,必將擊敗美帝及其惡魔傀儡
馬杜羅再獲大國力挺!俄羅斯警告美國,別搞事!
亞洲大國外交高官到訪伊斯蘭堡後,印巴局勢明顯緩和,美國不開心
伊朗再獲力挺,歐洲大國正式表態,繼續進口伊朗石油
英國挑釁俄羅斯,俄外加官:敢和俄羅斯叫板?別忘了俄羅斯是核大國
美軍封鎖國際航道,伊朗海軍亮劍,大國派軍艦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