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張成崗:「網路空間」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尋求城市治理新模式

張成崗:「網路空間」與「城市空間」深度融合,尋求城市治理新模式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世界範圍的交流與互動日趨密切,國家所處環境與國際關係變得日益複雜。為適應不同世界性因素湧入催生的經濟社會生活的多元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了尋求新政府治理模式的政府改革運動,「治理」逐步取代「管理」,建構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新公共治理模式成為各國政府的追求。城市是經濟增長、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發動機,世界上5%的人居住在大中型城市。城市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區域。「創新、教育、基礎設施、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務均屬於城市範疇。「城市化」,現代社會興起的目標之一,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經常被提起。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過程中,「城市化」、「城鎮化」等等關鍵詞一度處於社會轉型理論的核心位置。

時評

全文共2800字,閱讀時長約為7分鐘。

報紙原文:《尋求「雙新」背景下城市治理新模式》

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成崗

在人工智慧應用日益廣泛,新全球化和新工業革命「雙新」背景疊加下如何應對社會快速轉型帶來的問題與挑戰,尋求新的城市治理模式,實現人類「有尊嚴、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目標是一個迫切需要做出回應的問題。

城市治理的「默認配置」

當代城市治理必須直面「新全球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疊加的雙重背景,我們甚至可以說「新全球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構成論說城市社會治理背景的「默認配置」。14世紀開始至麥哲倫環球航行結束的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的影響極為深刻,使得封閉於西方一隅的歐洲走向了世界,增加了各種文明相互摩擦、碰撞、借鑒、交流和融合的機會,開啟了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全球化進程。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進入全球分工,利用後發優勢、發展民族經濟、提升產業結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歷史機遇。儘管對於全球化啟動的時間及主題,學界並沒有達成共識;現代社會的成長過程以全球化為其動力機制是事實。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史進程,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新全球化正在重塑世界和區域秩序。

蒸汽機發明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使用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基於持續的技術創新和顛覆,以數字化、網路化、機器自組織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開啟人類歷史的新階段:集成電路行業從「硅時代」邁向「石墨烯」時代,移動通信全面進入4G,並開啟5G;軟體進入「雲時代」;生產組織方式從大規模生產轉到規模化定製;分享經濟、移動經濟等新產業形態不斷湧現,企業的網路化、扁平化將成為新趨勢。第四次工業革命呈現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突破,科技創新和商業創新相結合的新特徵;新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與產業革命,對全球價值鏈結構、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更是一場社會、文化、價值與思維等領域的全景式的整體性變革,將提供社會轉型新動能,帶來城市風險治理的新挑戰。

「新工業革命」中的城市社會治理面臨挑戰

儘管改革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使得中國經濟總量極大增加,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困難疊加、風險隱憂交織的諸多挑戰。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將原來分置於城鄉和不同地域的多種異質性因素聚合在同一時空條件下,社會融合與社會衝突並置,文化認同與文化區隔交織,大大地增加經濟社會生活的複雜程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誌著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新起點;在城市治理方面,2014年8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舉行,會議提出要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新全球化與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城市社會治理面臨四大挑戰:

首先,構建「好的人工智慧社會(Good AI Society)」是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工智慧在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不能再被忽略,人工智慧甚至有可能讓人類失去智慧能動者的唯一地位。傳統社會只針對人的產業制度和生產規則將會重組,以適應非人行動者參與;「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面臨構建「好的人工智慧社會」的挑戰。

其次,新興技術作為節約勞動力速度的工具超過了社會為勞動力開闢新用途的速度,人工智慧正在挑戰城市就業結構。2010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預測,未來10—20年47%的崗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2016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預測未來五年將有500萬個崗位會失去。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新型機器人正在成為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極具競爭力的「新型腦力勞動者」。機器人職業優勢已體現在諸多行業。未來更多工作崗位或被人工智慧取代。隨著人工智慧廣泛應用,第二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將重構城市人群就業結構,對社會穩定構成挑戰。

第三,網路空間快速生成與倫理規約空間建設滯後的衝突對新時代的道德生活構成挑戰。信息技術已全面介入社會生活,人類的生存狀況不論從群體層面還是個體層面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已經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我思故我在」轉化成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我分享故我在」,網路空間已經成為「全球新公地」,網路個體認知的「圈層化」現象值得關注。在網路空間中,人們除了社會身份,還有網路身份;現實空間的倫理規約及道德價值相對成熟與網路空間中倫理規約和道德價值遠未達成共識的矛盾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續。另外,網路身份和社會身份的異同和邊界並不明晰,網路空間湧現的大量新倫理問題亟待全球商榷。

最後,未來不確定性對新興領域的高端人才培養及傳統人才儲備形成挑戰。面對不斷顛覆的技術創新,各個領域的高端人才需求在急劇增加;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的極大不確定性也導致了人才培養「無所適從」的困境,新興領域不斷出現與原有人才儲備不足的情形將長期並存。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多一所學校」與「少一所監獄」通常相伴而行,教育的價值和功能怎麼褒獎也不為過,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呼喚又一場深層的教育變革。

協同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

為應對人工智慧興起、「雙新」疊加帶給城市治理的挑戰,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提升認知、做好應對:

超越狹隘的技術工具論認知,實現數據技術的價值回歸。基於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能力。數據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大數據時代應當成為人們未來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賦權和激活治理主體,有望達到城市治理「共享共治」的目標。

在新型城鎮化中促進現代性與地方性的深度融合。城市化是構成中國現代性構建的關鍵要素,當代中國的現代性構建要實現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全球化與地方性的結合與平衡。推進城市治理中頂層設計與行動主義相結合。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及分配差距,進一步推進城市健康、協同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當發揮社會與文化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同時注重實踐品格的培育。服務於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促進網路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城市同時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演繹和流動空間,網路空間既是現實空間映射,還是現實空間進一步的加工、轉化、提升和反饋,是與現實空間形成深刻影響和廣泛互動的新的人類活動空間,城市治理應當多維度發力,推進網路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71期第1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新媒體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半斤八兩」是多重?「丈二和尚」有多高?「才高八斗」有多牛?
「我們是誰!」引爆網友自黑狂潮!就問你扎不扎心?
「大數據」引發「哥白尼式革命」,助力文化創新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城市空間與建築
空中俯瞰城市
植根於地域的城市文化聚合空間——天津篇
畫城市地圖,繪城市密度
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城市病」
東北經濟、金融的核心城市,被譽為「關外上海」的四線城市
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社會治理新路徑
基於城市化進程的城市型大學與城市大學發展路徑——兼論蘭州城市大學的建設思路
曹和平: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需要城市體量和內容
北京城市瞬間
地理位置最好的兩座城市廣東城市
機場運力新興城市 宜昌有望成區域型副中心城市
如何將城市裡小塊土地變為城市綠洲
昆明:通過立法促進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
當城市與公園的邂逅:以生態之名構築城市商業空間
上海舉辦國際巡迴展改善提升城市步行空間品質
公共藝術與城市的文化空間建構
走讀「城市雙年展」 探索「城市共生」新思路
「銅川,一座養心的城市」 —銅川市文化旅遊形象定位的創新思考
二線城市電腦城踏勘:勉強維持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