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個證據指出「出塞」中的飛將,究竟是李廣還是衛青?

三個證據指出「出塞」中的飛將,究竟是李廣還是衛青?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大氣磅礴,意境深遠,一種好男兒保家衛國,志在四方的情懷躍然紙上,每每讀來都令人熱血沸騰,然而詩中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世人一直爭論不休,究竟是大將軍衛青還是前軍將軍李廣?

王昌齡 (698— 757年),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著時期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其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等。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千古名篇《出塞》,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裡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該詩的第二句「萬里長徵人未還」,借鑒了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徵人殊未還」,面對這樣的景象,王昌齡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這裡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邊關將士,也指還在守衛邊關而不能回歸的將士,「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還不鞏固,二是對邊關將士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答案。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取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不過在使用的語彙上有所改變,也直接抒發了邊關將士為鞏固邊防和保衛國家的雄心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的言外之意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戰事不斷、徵人不還的局面,《出塞》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作者通過對邊疆的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也是複雜的,既有對邊關將士的同情,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應以大局為重,所以才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鏗鏘誓言。

這然而這首流傳千古的《出塞》,其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究竟是指衛青還是李廣,卻引起了世人的猜測和爭論,筆者在經過深度閱讀及仔細推敲之後,通過三個方面的結論,斗膽的認為這裡的「飛將」是指李廣而非衛青,第一:李廣少年從軍,雖難封侯,但卻久居邊關,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互有勝負,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而後人也都以「飛將軍」來比喻李廣。第二:「龍城」是指衛青無誤,皆因衛青指揮的龍城之戰,揚大漢國威軍威於匈奴,故後人大多用「龍城」來讚譽衛青,但西漢時期沒有「飛將」一詞,只有匈奴人口中比喻李廣的「飛將軍」,而衛青的職位是大將軍,如果作者是單指衛青的話,詩中大可用「但使龍城大將在」或者是「但使龍城神將在」,由此可見詩中的「飛將」絕非衛青。

第三:《出塞》是作者以詩言志,描繪了自秦漢隋唐以來的邊關戰事,是廣義上的比喻,詩中所涉及的人物也是泛指,眾所周知,抗擊和打擊匈奴是一系列宏大的戰爭,是群策群力的事,如果說打擊匈奴,保家衛國的活都讓衛青一個人幹了,不要說難堵世人的悠悠眾口,恐怕就連衛大將軍本人也不敢如此的託大,作者是從宏觀上講述了延秦跨漢連隋唐近千年的邊關戰事,並將眾多的名將巧妙的融進了一句詩詞中,所以,王昌齡才會被譽為「七絕聖手」。在綜合了以上三個結論後,我們可以確認,「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應該就是匈奴人口中的「飛將軍」李廣,如果諸君還有更精闢的見解,歡迎討論。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歷史札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的反貪風暴:十五萬顆貪官的人頭落地
大唐精銳「安西軍」的興盛與衰亡,附歷任大都護姓名及任期
有了他,清朝的野心總是成為妄想
程咬金有12年的天子命,為什麼只坐了一年的江山?

TAG:華夏歷史札 |

您可能感興趣

四大美女之「落雁」王昭君,真的是被逼出塞,自殺了斷的嗎?
《出塞二首·其一》:龍城飛將都是誰?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在出塞前發生了什麼事,為何要提出去和親?
王昭君出塞,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昭君出塞並不是一個悲劇,如果王昭君不遠嫁的話,就沒有出頭之日
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
昭君出塞,如果再選一次,她還願意嗎?
如果昭君不出塞,她的命運將會如何?
王昭君出塞後,真的還願意再回到漢朝嗎?結果竟然出乎意料
王昭君出塞究竟是早有預謀還是無可奈何?
昭君出塞為哪般?漢元帝眼看美女入匈奴,卻是有苦說不出
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為何出塞?據說是畫師毛延壽搗的鬼
劉奭之所以名聞,是因為他在位期間出了個「昭君出塞」的故事
歷史上昭君出塞是哪個皇帝?
昭君出塞時帶著的樂器真是琵琶嗎,今天就說說琵琶和昭君的往事
中國古代史:王昭君早該被臨幸,卻被送出塞,原因竟如此荒唐
王昭君為什麼要出塞?漢元帝表示自己是被冤枉的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古意》鑒賞
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出塞,真實的歷史,遠沒有宣傳的那般美好!
「落雁」王昭君出塞後,她婚後的生活怎麼樣?兩件事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