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專訪|精準醫療時代,「臨床+基礎研究「打開腦幹膠質瘤的「黑匣子」

專訪|精準醫療時代,「臨床+基礎研究「打開腦幹膠質瘤的「黑匣子」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處於腦中央的腦幹,是人體的生命中樞,血壓、呼吸、心跳、吞咽的中樞都在腦幹上,而腦幹膠質瘤,顧名思義,是生長在腦幹位置的膠質細胞瘤,正是由於腫瘤位置的特殊性,「手術禁區」、「致殘率高」等字眼常被用來描述腦幹膠質瘤,從發病率到愈後,所有的治療結果目前都不盡如人意。然而隨著神經影像技術、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腦幹膠質瘤不斷被解剖開來,對它的認識不斷明朗,「禁區」也在逐漸被打破。

目前,我國在腦幹膠質瘤的研究已經走上了國際舞台,今年年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教授組織制定的《腦幹膠質瘤綜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在線發表,作為全世界第一個關於腦幹膠質瘤的專家共識,在中國醫學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而張教授杜克大學講席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的合作對國內腦部腫瘤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日前眾多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十六次學術會議,轉化醫學網有幸邀請到張力偉教授、閻海教授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漆松濤教授接受訪談,分享了在精準醫療時代,腦幹膠質瘤的治療現狀。

1

精準醫療時代,腦幹膠質瘤不僅僅「憑經驗」而治

精準醫療理念應用於腫瘤治療,被大家寄予了厚望,那麼腦幹膠質瘤的治療是如何走向精準化的呢?

張教授表示:「過去,通常腦幹膠質瘤的治療,是通過醫生基於臨床數據,或者說更多的是靠經驗來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因此資歷深的醫生和資歷淺的醫生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即醫生的經驗和他對於疾病的認識決定了對病人的治療是完全不同的。精準醫療時代腦幹膠質瘤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對於腦幹膠質瘤的認識由過去的粗獷到如今越來越精細,對於治療是一大利好,是腦幹膠質瘤患者的福音。其次是醫生思維和理念的變化,精準醫學時代,醫生所思考的絕對不是單純的治療結果,治療手段如何,而是需要考慮整個疾病的發展過程,對整個環節中的問題作出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疾病治療的發展。而這些變化也將使得腦幹膠質瘤的治療取得更大發展和突破。」

同時對目前十分火的概念MDT(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多學科協作),張教授表示在過去MDT只是基於概念層面,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大家本身病就沒搞清楚,只是簡單的治療方法的結合。而實際上MDT應該貫穿整個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甚至還有跨到醫學領域之外的,例如大數據分析,將來再有一些其它領域,如通過數學模型來模擬一些試驗等,這種整體綜合的MDT,才能把疾病做到更極致。

專訪|精準醫療時代,「臨床+基礎研究「打開腦幹膠質瘤的「黑匣子」

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張力偉教授

漆教授表達了自己對腦幹膠質瘤精準治療的看法,他表示精準醫療是一連串精準的過程。很多科學家研究膠質瘤從開始就不精準。在研究中,往往是由手術醫生取下來的最核心腫瘤組織,但由於腫瘤的異質性,最核心的組織不一定是侵略性最強的部分,這樣就很可能導致研究源頭的不精準。所以精準醫學,要達到精準結果首先是精準檢測,精準的診斷,接著精準的選擇適用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精準的結果。

專訪|精準醫療時代,「臨床+基礎研究「打開腦幹膠質瘤的「黑匣子」

圖: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漆松濤教授

2

基礎研究的臨床轉化

閻海教授一直在從事基因領域的研究,在腦幹膠質瘤的研究利用自己的背景優勢加之與張力偉教授的合作,更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許多研究成果對腦幹膠質瘤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基礎研究的臨床轉化,閻海教授為我們做了簡單分享。

閻海教授提及,2009年,他和導師共同發現了IDH1基因,文章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並被《自然醫學》評選為「癌症領域頂級文章」。IDH1基因,不僅使我們了解了腦部膠質瘤的發生機制,同時我們也根據這個基因的變化,和各大藥廠一起合作,開展小分子藥物的研發。我們從找到一個基因,到精確地判斷腫瘤突變亞型、指導用藥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再到藥物的研發以及個體化免疫治療的出現,一系列的變化,顛覆了膠質瘤的臨床治療。同時IDH1/2基因是人類歷史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為診斷金標準,寫入《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2013年發現的TERT啟動子突變是多種常見腫瘤的關鍵驅動因素,找到了繼IDH1之後腦腫瘤分子分型的又一個最重要依據,同時也為肝癌、膀胱癌等腫瘤的早期篩查提供了一個新的分子標誌物。

專訪|精準醫療時代,「臨床+基礎研究「打開腦幹膠質瘤的「黑匣子」

圖:杜克大學講席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

3

新療法、新技術,致力打開「疾病的黑匣子」

新療法、新技術在飛速發展,在腦幹膠質瘤的應用中,大眾及臨床醫生的認識處在什麼階段?臨床應用又處在什麼階段呢?

張力偉教授:「當今社會,信息壁壘基本不存在,患者可以輕易了解到前沿的研究進展,而正是因為這些治療方法和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大家才會主動去關注,對於醫生而言,在其他治療手段效果不好時,他一定會積極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但無論是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基因治療,現在都還處在不斷摸索,不斷探索的階段,在規範化及臨床試驗方面還需要繼續完善。」

閻海教授補充道「臨床醫生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在實驗室里有很多可以應用的技術和方法,能夠把這個疾病的黑匣子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的技術或表觀遺傳學的技術去「撬開」,把疾病發生髮展的特性告訴臨床醫生。在對疾病有最深刻的認識之後,才能開展最精確的,也是最有效的打擊。」

4

日後基因檢測應該作為常規檢測

對於推薦什麼時候做基因檢測,張力偉教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個人建議,有可能的話都應該做基因檢測,因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讓我們看到了腦腫瘤中的基因突變,當然還是有未發現的突變,那麼如果我們今天還不把這個作為一個常規的檢測放入治療中的話,那對疾病的認識永遠還是停留在20年前,30年前。」

在接受轉化醫學網的訪談中,針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培養,張力偉教授也為我們分享了他的經驗:「臨床醫學生的培養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建立,而不僅僅是對病例進行總結和回顧,方法本身就不對的話,病再怎麼總結也不對,還需要結合基礎研究成果做出總結,站在不同的角度認識疾病。否則就很容易變成師傅帶徒弟。」

同時張力偉教授也提出「腦幹膠質瘤在歐美國家被稱為孤兒病,由於發病率低,針對於腦幹膠質瘤開展的研究很少。中國由於具有人口基數大、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的國情,使得絕大多數腦幹膠質瘤患者集中就診於全國少數幾個大型醫療中心,這為中國的醫學家和科學家攻克該疾病提供了條件。而天壇醫院就具有這種資源優勢,可以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信不斷培養出的新型醫學人才加上中國的資源優勢,腦幹膠質瘤的研究及治療很快將迎來更多進展和突破。感謝張力偉教授、漆松濤教授及閻海教授的精彩分享。

關於張力偉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及清華大學神經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是顱底及腦幹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個人年手術量達200餘台,主要是疑難病和巨大腫瘤,治療效果得到同行及廣大患者的好評。主持創建了國內首家顱底外科多學科協作平台,提高了對顱底外科疾病認識和診療水平,給病人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方案。科研方面,張力偉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腦幹膠質瘤的臨床和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腦幹膠質瘤中PPM1D基因的特異性突變,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Genetics》雜誌。作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積极參加國家腦研究計劃,建立了中國腦腫瘤最大的臨床資源樣本庫。先後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近30名,組織創建了國內目前規模最大條件最完善的神經外科顯微培訓中心「王忠誠顯微外科培訓中心」。先後發表論文120餘篇,SCI論文50餘篇,出版編譯專著7部。入選北京市十百千計劃,十層面人才,曾獲得中國醫師獎和王忠誠神經外科學術成就獎。

關於閻海教授

現任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美國杜克大學Henry S. Friedman神經腫瘤學講席教授,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病理學終身教授、藥理與腫瘤生物學教授,癌症分子基因組學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惡性腫瘤發生髮展相關驅動基因的發現、突變功能研究與靶向治療,是腦膠質瘤分子分型和 IDH1/2靶向治療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09年發現IDH1/2基因,現已被寫入《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以分子分型作為診斷金標準;2013年發現TERT啟動子突變是多種常見腫瘤的關鍵驅動因素,找到了繼IDH1之後腦腫瘤分子分型的又一個最重要依據,同時也為肝癌、膀胱癌等腫瘤的早期篩查提供了一個新的分子標誌物。

累計發表 SCI 論文9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 NEJM、Science、Nature 文章5篇,CNS 子刊文章5篇,在影響因子≥10的期刊發表論文、綜述、述評共計18篇,申請美國專利18項。2009年獲美國腦瘤基金會頒發腫瘤基因組奠基人傑出科研獎,2014年獲得美國癌症研究學會 (AACR) 唯一的科學團隊獎,並被授予杜克大學卓越教授(Distinguished and Endowed Professor)榮譽稱號。

關於漆松濤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廣東省首屆名醫,「中國名醫百強榜」上榜名醫,2013年度丁穎科技獎獲得者。現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南方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大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務委員、全國小兒神經外科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膠質瘤分會常委、廣東省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計算機輔助神經外科分會副主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Neruosurgery中文版》、《WebmedCentral》、《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南方醫科大學學報》等十幾家中外醫學雜誌副主編、常務編委和編委。是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最全面、最高超和影響力的專家之一,尤其是在顱底、鞍區與松果體區等深部腫瘤及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在顱底中線腫瘤的外科治療中在國際、國內享有重要發言權,是中國極少有對國際醫療有原創性貢獻的專家。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20餘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2次,發表文章350餘篇,其中SCI 100餘篇,出版專著3部。

END

近期會議推薦(點擊了解詳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擯棄小鼠!癌症研究新實驗平台——斑馬魚!
癌症臨床試驗亟需改革!PFS、OS指標或將被淘汰?
2017年最新自然指數出爐,看看生命醫學領域排名!

TAG:轉化醫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著名作家李敖因腦幹膠質瘤去世,出現這些癥狀,警惕膠質瘤!
李敖患腦幹膠質瘤辭世,原因是染髮?
腦幹膠質瘤,這些情況不能忽視!
李敖患腦幹膠質瘤辭世 長期染髮等是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