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山依舊在,滿洲您在哪兒?

清山依舊在,滿洲您在哪兒?

【清山依舊在 滿洲您在哪兒?!】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滿文同樣走過了由盛而衰的變化。清朝前期,政府的重要公文均使用滿文,康雍年間逐漸雜用漢文。乾嘉以後,在軍機處、內務府等主要由滿員把持的重要機構中,漢文文件逐漸佔據優勢。今天,保存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滿文檔案尚有150萬份之多,它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邊疆事務、中外關係以及滿族歷史文化的瑰寶。清代滿人還用滿文撰寫或翻譯關於政治、歷史、法律、民俗、宗教、文學、語文等方面的大量著作。現今收入《世界滿文文獻目錄》的文獻就有1100餘種及滿文碑刻拓片646件,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康熙年間,翰林院掌院學士滿洲旗人傅達禮等人,奉康熙帝意旨,集35年功力,完成《御制清文鑒》,全書共280類,12000餘條,是清朝官修滿文辭書的第一部宏篇巨制,其中積蘊著滿族的許多傳統語彙、釋義及早期生活的豐富信息。以後滿文增加了大量新辭彙,語法結構日益嚴密,規範化程度明顯提高。乾隆年間纂成的《五體清文鑒》,共收辭18000餘條,不但是滿族辭語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清代藏語、維語、蒙語等民族語言的歷史特點及其彼此關係的重要依據。

4.滿族小說詩辭。小說詩辭是漢族文人傳統創作領域,清代前期,滿族在這個領域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運用嫻熟的漢文寫作技巧,完成了一批不朽之作。

在文學創作領域,最著名的作家是曹雪芹。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內務府正白旗旗鼓佐領下人。乾隆年間完成小說《紅樓夢》80回,內務府鑲黃旗旗鼓佐領下人高鶚續補後40回,成120回。小說以滿族貴族家庭生活的素材為基礎,貫穿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的主線,真實再現了清代社會經濟文化的風貌,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腐朽與黑暗進行了有力揭露和大膽抨擊。小說結構宏偉謹嚴,語言生動自然,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上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乾隆年間鑲黃旗滿洲人和邦額創作文言體短篇小說集《夜談隨錄》12卷,這是作者依據在各處所見所聞寫成的。半為傳奇體,半為筆記體,主要描寫滿族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以及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對街肆奇聞也有涉及。作者對滿族皇帝草菅人命公開表示不滿,在《陸水部》一篇中對遭世宗流放處置的漢族知識分子陸生楠寄予同情,曾被貴族昭斥為「悖逆之詞」。和邦額與曹雪芹等滿族作家表現出的反封建意識,是滿族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的反映。

正黃旗滿洲人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子,字容若。多才多藝,尤擅寫詞。著《飲水集》、《側帽集》,內容以抒情寫景見長,描寫北方風光的作品,真切動人,詞風清新婉麗,名冠清代詞壇之首。清代滿族詩作之多,令後人嘆為觀止。聖祖、世宗、高宗均能詩善文,在他們倡導下滿族上層社會中詩風常盛不衰。鐵保編《熙朝雅頌集》136卷,1804年(嘉慶九年)刊行,收錄清初至中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的詩作7700餘首,是旗人詩作的總結集。

5.滿族民間文藝。清初滿族民間原流行反映傳統祭祀活動、狩獵生活的滿語歌謠。入關以後,又汲取漢民族歌謠曲藝的素養,漢人中傳唱的「邊關調」,就曾譯為滿語傳誦。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七《沂水秀才》篇,提到當時流傳的「滿洲調」,是一種滿語俗曲,而漢族民間廣為傳唱的「鄉荷包」,就是一支源於「滿洲調」的俗曲。1795年(乾隆六十年)刊行的民歌集《霓裳續譜》中搜集了一些留傳於京師一帶的滿族民歌,其中反映了滿族祭祖、跳神的傳統習俗。這些民歌雖然用漢語傳誦,卻帶有滿族文化的鮮明色彩。

滿族人還獨立創造了一些新的曲藝形式。乾隆年間京城外火器營人文小搓,曾從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凱旋歸途中自創「馬上曲」,因名「小搓曲」,後來又訛稱「搓曲」、「岔曲」、「脆唱」,成為滿族八角鼓曲藝的創始,當時,北京內城禁止開設戲園,旗人只能以雜耍、八角鼓、曲詞自娛。八旗子弟將營中傳唱的俗曲改為雅馴的詞曲,名曰「子弟書」。子弟書是一種說唱藝術,有唱詞,無說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天咫偶聞》卷七說:「此等藝,內城士夫多擅場,而瞽人其次也。」說唱子弟書的不僅有旗人,而且還有民間的藝人,它逐漸成為市井中喜好的一種曲藝形式。子弟書傳世之作約400餘種,多取材明清小說、傳奇,也有一些作品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奕賡(鶴侶為筆名)作《侍衛嘆》、《老侍衛嘆》等作品,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清代中葉旗人生活與神態,揭露和鞭撻了滿族統治階層的腐朽。無名氏《螃蟹段》通過一個滿族青年和漢族妻子吃蟹過程的喜劇情節,歌頌了滿漢人民間的愛情。子弟書文學價值較高,對後世北方曲藝影響很大,許多優秀作品成為京韻大鼓、東北大鼓、梅花大鼓等曲藝形式的保留節目,是民間文藝中的一枝奇葩。

6.滿族滿族史書、筆記。滿族統治者注重本朝和本民族歷史的整理和編纂。清太祖、太宗二朝,形成大量滿文檔案,後世稱「滿文老檔」。現存老檔記事起自1607年(明萬曆三十五年),止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共180冊,按年月編排,內容包括社會經濟、軍國大政、文化風俗、民族關係,它是滿族早期歷史的最原始記錄。滿文老檔原用老滿文書寫,乾隆時人們已難以辨識,1775年(乾隆四十年)重新整理繕抄,刪汰重複,成無圈點(老滿文)和有圈點(新滿文)正、草本各一部,不久又重抄二部,老檔抄本今分存北京、瀋陽兩地,原本藏於台灣,今已影印出版名為《舊滿洲檔》,10冊。

清朝繼承歷代修史的傳統,以編年體裁纂修歷朝皇帝《實錄》。雍正、乾隆年間官修的本族專史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洲實錄》等,專史保留了有關滿族源流、演變過程、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的豐富史料,在清代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滿洲實錄》圖文並茂,以滿、蒙、漢三種文字對照寫成,是歷代官修史書中前所未有的新體例。乾、嘉年間,滿族上層貴族官員稽古右文,熱衷私家著述。宗室奕賡所撰《佳夢軒叢著》與宗室昭所撰《嘯亭雜錄》和《續錄》,是記述清朝政治、軍事、文化、典章制度和滿族風俗儀禮的兩部著名筆記。

7.滿族書畫藝術。乾隆以後,滿族在書畫、鑒賞、藏書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清前期的幾位皇帝均雅好書畫,在他們的獎掖提倡下,王公貴族子弟也多遊藝於筆墨。昭曾感慨地說:「余素不善書,人爭嗤之,深以為恥。」這說明能書擅畫在滿族貴族中已蔚成風氣。成親王永w與鐵保的書法素享盛名,與漢人翁方綱、劉鏞並稱四大家。滿族宮廷畫家唐岱參用西法,繪畫山水,風格沉穩深厚,被聖祖稱為「畫狀元」。滿人的指頭畫,更是獨步畫壇。索額圖、明珠精幹鑒賞,曹寅、昌齡富於藏書,均名重一時。

8.滿族自然科學。聖祖嗜學而不囿於偏見,積極向西方傳教士學習天文歷算、地理、醫藥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繪畫、哲學、拉丁語,在中國歷代最高統治者中堪稱第一。在位時組織編修《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皇輿全覽圖》。以後,高宗命編繪《乾隆內府皇輿圖》(俗稱十三排),反映大一統國家的地理全貌,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正白旗滿洲人博啟,精於勾股和較之術,他的成果在乾、嘉年間很有影響。滿族傳統醫學尤精於正骨,覺羅伊桑阿醫術精湛,是著名的正骨專家。文通著《百一三方解》,奇克唐阿著《厚德堂集驗方萃編》,均是有名的醫學著作。

9.滿族宗教信仰。滿族人早期信仰薩滿教,這是一種原始多神教信仰。努爾哈齊時,立竿祭天,用兵及有大事必祭,是崇信薩滿教的一種表現。滿族人平日在家中供「祖宗(神)板」,院中豎索羅竿,祭祀時請薩滿跳神。

1616年,努爾哈齊稱汗立國之初,在赫圖阿拉城東山頂上蓋造了佛寺、玉皇廟(實為堂子)和十王殿等,號稱七大廟。說明滿族形成之初,對蒙、漢等民族廣為篤信的佛教已不陌生。滿人在祭祀天、地、山、川、禽鳥動物的同時,還崇拜關帝、觀音,又說明,在滿人的薩滿教信仰中,滲入了外來宗教的神o。入關後,儒家學說與佛教等深入人心,與滿族傳統信仰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只能是古老薩滿教的進一步衰落。不過,由於在八旗制度束縛下的滿族人民始終居住於相對封閉的聚居區中,自成一個小社會;加上滿族人民固有的民族意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依戀心理,使薩滿教的習俗,甚至在滿族語言已無法保存的時候,仍得以在家庭內世代傳承,不絕如縷。

關內滿族薩滿的活動,散見於清代文人筆記、小說中。《夜談隨錄》記述了乾隆年間北京城內薩滿驅鬼的故事:時有一人名叫庄壽年,為黑狐所祟,病況彌篤,無葯能醫,於是延請鑲白旗蒙古人穆薩滿作法驅怪。其日,「鄰人觀者如堵」,只見薩滿頭戴兜鍪(神帽),腰系金鈴,「撾鼓冬冬,日誦神咒」。跳神之後,趨步登樓,遂用神叉殺死一狐。從此怪絕,病者痊癒。這個故事雖摻有荒誕不經的成分,卻證明直到乾隆年間,薩滿教在京旗中尚有一定影響,但從「觀者如堵」的場面來看,薩滿的跳神活動已是一種普受歡迎的現象了。然而在比較邊遠的東北農村,滿族人家家門前立神竿,堂屋裡供「祖宗板子」,更是很普遍的現象。

10.滿族風俗習慣。滿族先民長年居住山林河谷,漁獵活動使他們養成精幹騎射的特長。婦孺亦均嫻於騎射,女子執鞭馳馬,無異於男子。男嬰降生後,在大門上掛一副弓箭,預示他將來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射手。進入遼瀋地區以後,滿族迅速過渡為農業民族,騎射開始受到影響。進關以後,戰爭漸少,生活環境比較安定,騎射技藝日益荒疏。滿族統治者為了保持八旗的戰鬥力量,不得不三令五申地提倡「國語騎射」,但終無濟於事。

當滿族的生活方式與漢族的生活方式日臻趨近時,改變了若干舊有習俗。滿族人氏族社會末期群婚制的某些殘餘,「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指後母)」。弟妻寡嫂的現象也非常普遍。1631年(天聰五年)皇太極力矯此陋俗,諭令:凡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永行禁止。康熙朝以後,八旗每年旌表婦女節操,未婚守節的寡婦,又強調嚴旗人男女之別,氏族制度遺俗漸為嚴格的封建倫理道德所取代。

滿族人在關外原實行火葬:死於家者,第二日「舉之於野而焚之」,如死於外出征戰,由同伴燒屍作灰攜回族寨。入關初仍襲此俗,如果死者是貴族,火葬時還要同時焚燒生前所著的大量衣物和褚帛。順治年間,北京旗人逐漸改行土葬。但清統治者擔心駐防官兵與漢民合流,不准他們死後在當地設立墳塋,而必須歸葬京旗,規定:情願裝盛棺木送京者,聽其自送;如貧乏不能自送,仍火化官送。使火葬舊俗在駐防貧丁中得以殘存下來。乾隆中,懾於駐防旗人家屬回京後無以為生,始明令駐防旗人死後就地土葬,一概不準進京。滿族的葬俗也與漢族同歸一致。

但在很長時期內,滿族仍繼續保留著若干傳統的風俗習慣。平日注重禮節,相見時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俗稱「打千」。親朋相見,行抱腰接面大禮,男女皆然。喜好歌舞,宴筵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一人唱歌,眾人呼「空齊」以和之,即「莽式舞」。清宮廷中有「慶隆舞」,扮演騎馬逐獸的舞姿。獸應弦而斃,人稱「射媽狐子」。這是源於滿族早期狩獵之制的舞蹈。滿族始終保留傳統服裝髮飾,男子剃髮,身著袍褂,女子穿長衫,天足。

滿族在文化方面迸發出的巨大創造力,是與其由漁獵民族轉入農業民族,由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相輔相成的。與漢民族文化的交流,是滿族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這種發展縮小了與漢民族在文化生活上的差距,有助於消除民族隔閡。滿族在文化領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實了世界文化寶庫的積蘊,體現了滿洲民族的聰明才智。

【讓滿洲走向世界 讓世界了解滿洲】




作者風雲草原明月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貝勒府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清比明的疆域要大那麼多?
和|被抄家,到底被抄到多少財產?
皇漢那些自相矛盾的說法
圖說東北鮮卑族發展史

TAG:福貝勒府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滿洲人都是火葬嗎?清皇陵與明皇陵有什麼不同?
曾經的滿洲,如今是哪些地方?不僅僅是東三省!
山海經中的肅慎族,到底是不是滿洲先祖?乾隆這麼認為!
清朝滅亡後,滿洲八旗的後代去哪了?說不定你身邊就有!
清朝時期的「首崇滿洲」是什麼?有哪些表現?
您是有譜的滿洲人嗎?
清代皇帝上朝究竟是說漢語還是滿洲話?
黑龍江曾經最有錢的城市,俄羅斯女孩隨處可見,如今卻不如滿洲里
今天是小寒,看按老滿洲旗人是怎麼過?
至今滿洲人依然保留著的「滿洲風」
蒲鮮萬奴後裔是否在滿洲人裡面嗎?
近代史上,滿洲地區有哪些軍閥?
滿洲貴族姓氏,現今改為這8大姓氏,來看看有你的姓嗎?
現在老滿洲旗人還保留哪些風俗?
這個東方面孔在歐洲火了百年,西方人噩夢,真實傅滿洲到底是誰?
溥儀在偽滿洲國當皇帝時,在自己床安裝這一按鈕,讓王妃害怕不已
晚清真實老照片:圖一龍橋,最後一張滿洲家庭的旅行方式
清朝的滿洲和金朝的女真是同一個民族嗎?
清朝覆滅後,那些滿洲貴族的下場如何?基本上可以分為4種
晚清罕見舊照:圖一滿洲貴婦騎毛驢,圖二慈禧太后扮觀音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