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宿命論:「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

中國宿命論:「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為何屢屢應驗?





公元前202年,在結束為期四年的

楚漢之爭

、擊敗楚霸王

項羽

後,

劉邦

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漢帝國的首都,究竟是要建在

長安

,還是

洛陽




這一年,他車駕來到洛陽,大有在此定都的意向。




對於劉邦和他的手下文武大臣來說,他們大多屬於

(函谷)

(以)

東人,定都洛陽,毗鄰家鄉,並且洛陽也算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東有成皋

(虎牢關)

,西有殽邑

(崤山)

,背靠黃河,面臨伊水、洛河,形勢險峻,可謂少有的寶地。

 




劉邦的煩惱:「從西向東」的秘密




正當劉邦屬意洛陽之時,來自齊地的一個小兵、戍卒

婁敬

求見了劉邦,並向劉邦獻言說:大王你為何要選在洛陽這個小地方呢?

「秦地

(關中平原、長安一帶)

(崤)

山帶

(黃)

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其美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




婁敬說得在情在理,劉邦也有所動心,他衷心明白,四年楚漢相爭中,他屢屢被項羽所敗、狼狽逃命,都是幸虧駐守在關中長安一帶的

蕭何

,及時徵兵、運糧救急,他才得以多次逃過大難,最終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奪得天下,但話說過來,婁敬畢竟只是一個小兵,跟那些攛掇他定都洛陽的人相比,婁敬人微言輕,他心裡有些難以定奪。




就在這個時候,

張良

站了出來。




張良也力主定都長安,他說:洛陽雖然險固,但地方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地,

「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

相反,長安隸屬關中地區,東有崤山、函谷關之險,西有甘肅、四川作為後方,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張良分析得入情入理,劉邦最終由此定計,西漢正式定都長安。





楚漢相爭形勢圖:劉邦從西向東擊敗了項羽。



劉邦依託關中、擊敗項羽,定都長安,這裡面,潛藏著中國歷史的一個驚天秘密。




在劉邦之前,

周武王

也是依託關中,征伐滅亡位處河南安陽一帶的商國;

秦始皇

則是依據秦國立足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最終得以耀武東方、消滅六國、統一天下;而在漢朝之後,

北周武帝

宇文

也是憑藉著立都長安、坐擁關中的有利形勢,最終以弱小的國力反而消滅了位處東方的強大北齊,從而統一北方,並為後來的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總結這些歷史事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脈絡和共同點:即這些王朝賴以興盛和發家取勝的路徑,都是:



從西向東




想當初,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武王

「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而商紂王則是臨時

「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卻仍然最終落敗;


而原本作為周人的部族奴隸、從事養馬的秦人,由於國力衰弱,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紀商鞅變法以前,還是被函谷關以東的諸侯國,作為未曾開化的戎狄來看待;




拋開國勢、君主、經濟實力、軍事策略、民心人望等各種因素不說

,最愛君心想,從西方起家的他們,為何能以相對衰弱的國力,卻最終戰勝東方的強敵、一統天下呢?




難道他們克敵制勝的法寶,不論其他因素,從歷史地理來說,真的僅僅是因為依託了

關中平原

 




歷史的星空:從北向南的征服




而在

從西向東

的神奇路徑之外,中國的軍事歷史中,還潛藏著另外一個驚天秘密,那就是:




從北向南




公元280年,

西晉

沿襲曹魏的強大基礎,最終渡江南征,消滅

東吳

、一統天下;


公元588年,

隋文帝

派遣大軍渡江消滅

南陳

,最終統一全國,結束了為時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亂世;


公元1127年,

女真人

南下攻佔東京

(開封)

,俘虜徽欽二帝,消滅

北宋


公元1644年,

滿人

又南下入關,最終攻滅

南明

和各地反抗勢力,建立清朝;


而在當代史中,

解放軍

也是依託北方,最終從東北反攻直下海南,消滅

國民黨

政權,建立了新中國。





西晉南下滅吳:開啟中國從北向南的歷史走向。




縱橫1700多年的時空,可以看出,

從西向東、從北向南

,是中國的歷史時空中,多麼神奇的一種組合和趨勢。




難道,這真的僅僅、只是一種巧合?




北京郵電大學客座教授

倪健中

《東西論衡》

中指出:

「『十』字是中國人的天下·····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從上到下,十字的運筆方向竟然與中國歷史重心(尤其經濟重心)由西向東,從北向南的轉移軌跡驚人地吻合。」




可以說,一個

「十」

字,潛藏著中國歷史

從西向東、從北向南

的歷史趨勢和驚天秘密。

 




趙匡胤的遺憾:北宋的隱憂


 


北宋開寶九年

(976年)

三月,宋太祖

趙匡胤

西巡洛陽。




在趙匡胤看來,儘管北宋因襲後周立國,建都

東京

(開封)

,但開封位處黃河南岸的平原地區,是

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

,但作為立都的最佳選擇,地處關中平原的長安城,由於歷經唐末和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破壞,加上糧食運輸困難等問題,立都的基礎條件已經被破壞。




與之相比,儘管地方偏小,但相對開封來說,

「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

,不啻為相對較佳的立都寶地。





北宋定都開封,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





但臣子們卻激烈反對,在他們看來,他們的身家財產早已安定在開封,況且開封毗鄰黃河和大運河,

「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

,而作為趙匡胤的弟弟

趙光義

,更是力主

「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




在趙匡胤看來,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說,由於開封無險可守,因此在北宋建國之初,他就被迫集結幾十萬重兵拱衛開封,而他希望遷都洛陽,就是希望

「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

,但作為開國皇帝,趙匡胤有眼光,卻沒有決絕的魄力,最終只能妥協、定都開封,對此他仰天長嘆道: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的預判是正確的。




一百多年後,宋欽宗靖康二年

(1127年)

,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作為開國之君,趙匡胤原本想巡著先人的足跡,從東向西

逆向

尋求一個險固的國都,他也預判到了可能出現的從北向南的軍事威脅,但最終他卻沒能堅持自己的選擇。




歷史,最終以趙匡胤最不願意見到的形勢,呈上了一個殘酷的結局。

 




「根本之地」:軍事政治的基礎




對於中國歷史呈現的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歷史、戰略趨勢,古人也看出了端倪。




明末清初的

魏禧

就在

《讀史方輿紀要·敘》

中指出,要

「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曾國藩

則更進一步指出,

「自古行軍之道不一,而進兵必有根本之地,籌餉必有責成之人。故言謀江南者必以上游為根本,謀西域者必以關內為根本。」




魏禧和曾國藩的眼光都很獨到、老辣。而在影響中國歷史

從西向東

的趨勢中,這個

「根本之地」

就是

關中平原

;而另外一個影響中國趨勢的

從北向南

「根本之地」

,就是

淮河流域




作為秦人起兵和養兵的基礎,關中平原

南有秦嶺

北有黃土高原

作為屏障,八百里秦川四周高、中間低,這種平原與山地相結合的山間谷地,使得關中平原成為冷兵器時代的

「四塞之國」、「形勝之區」

;無論是周武王、秦始皇,還是劉邦、北周武帝、唐高祖李淵,他們都是依託關中平原,最終從西向東征服了天下。





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是歷朝歷代從西向東的「根本之地」。




而淮河流域,則是中國歷史從北向南的「根本之地」。




三國末年,

曹魏

東吳

在淮河一帶相持不下,魏國的名將

鄧艾

(就是後來率兵進入成都,滅亡蜀漢的鄧艾)

司馬懿

獻出高招,說魏國與東吳連年征戰,而戰線基本僵持在淮河一帶,但戰事要持續,糧食運輸和土地耕耘是基礎,因此他建議在淮河南北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墾,最終灌溉農田二萬多頃,使得淮河流域成為曹魏進攻東吳的先鋒陣地,最終為西晉滅亡東吳,奠定了經濟與軍事基礎。




在最愛君看來,從這一點來說,三國戰久歸司馬,其中消滅東吳和蜀漢的幕後最大功臣,並開啟中國歷史軸線從北向南的,鄧艾是首推第一人。





淮河流域:是從北向南的焦點。




淮河流域,也是維繫南宋一百多年江山的

生命線




北宋滅亡後,正是憑藉

韓世忠

等人在江淮流域的英勇抗擊,加上

岳飛

吳玠

等人在中原和秦嶺一帶的駐守,南宋才最終得以守住了半壁江山;而在

淝水之戰

中,

東晉

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正是由於控制了淮河流域的關卡險要,以及募集到了淮河流域的精銳

「北府兵」

:正是憑藉著淮河流域的土地、人力和資源,南宋和東晉才得以守住了江山不失。




所以,在中國軍事政治的軸線上,

「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

,因此正是在1948-1949年間的

淮海戰役

過後,國民黨政權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崩潰,就已經不可避免。

 




「十字架」:中華民族的神奇趨勢




當然,「根本之地」只是一種依託,決定中國歷史和戰略走向的

從西向東

趨勢,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在不斷的遷移:




先是國都從秦朝、西漢時期的

長安


慢慢走向了東漢的

洛陽


儘管中間隋朝、盛唐的首都又回歸到了長安,但北宋時最終向東移動到了

開封





中國歷史: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十字架」。




此後,關中平原作為「根本之地」被慢慢淡化,隨著中國

經濟重心

逐漸轉移到了南方,

從北向南

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從金國滅北宋、


蒙古滅金國、南宋、


到滿人滅南明、


到解放軍擊潰國民黨大軍,




從北向南

在中國歷史中的痕迹和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儘管中間也有

太平天國

起於廣西,國民革命軍從廣東開始

北伐

等案例,但最終的歷史走向,仍然是從北向南的勝利。




或許你要說,紅軍、解放軍的勝利,其革命起家的根據地和主要將領,不也都是南方的嗎?




沒錯,但歷史的最終勝利,仍然選擇了由北到南。




這難道冥冥之中,是中華民族的天意?




不要忘記了,在祖國的南方,還有一個等待我們去渡海南征的所向:台灣。




惟願:天佑中華!

 

 




【參考文獻】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熱文推薦




地圖江湖:中國的省界為何這樣劃分?



▲點擊圖片查看文章




杜月笙:黑幫教父已死,為何江湖

仍有他的傳說?




▲點擊圖片查看文章




—END—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solovehistory)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所使用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便協商相關事宜。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最愛歷史


回復關鍵詞「

最愛粉

」免

費領

101本

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一時的朋友很多,一世的朋友極少
雍正:康熙隔代指定儲君的受益者?
抉擇1945:軍閥、漢奸、老兵何去何從?
中國「慰安婦」:等她們都死了,這段歷史就沒了···
杜月笙:黑幫教父已死,江湖為何仍有他的傳說?

TAG:最愛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水滸傳》中的因果報應:中國舊小說的宿命傾向(下)
中興宿命,無問西東
《水滸傳》中的因果報應:中國舊小說的宿命傾向(中)
《水滸傳》中的因果報應:中國舊小說的宿命傾向 之三
《水滸傳》中的因果報應:中國舊小說的宿命傾向 之二
宿命對決?《柯南》新連載圖透曝光
《水滸傳》中的因果報應:中國舊小說的宿命傾向 之一
梅西=沒戲?從阿根廷輸給冠亞軍看里奧梅西的宿命和遺憾
「娛樂之王」的宿命對戰: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為何殊途?
越南能成為亞洲一流強國嗎?為何日本可以,越南卻不行?是宿命?
西門慶和武松,宿命的對決
晚清中國經濟和胡雪岩的厄運宿命究竟從何而來?
洛克王國:光明與黑暗的對決,光雪莉大戰暗雪莉,宿命對決
批三國7:羅貫中宣揚應讖小兒歌謠,是在宣揚宿命論、因果報應
霖江南著名文集《雲心霖雨》選——宿命
塞爾維亞VS巴西前瞻:宿命對決,桑巴軍團全力爭勝
東南亞最強潛艇「麒麟」正式開建 中助泰打破67年無潛艇宿命論
我本詞臣身,奈何帝王命——南唐後主李煜的宿命
隋滅陳之戰:中華帝國的統一宿命
歐冠決賽雙神對決?巴薩VS皇馬,梅羅宿命之戰會上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