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入靜的10種方法

入靜的10種方法

GIF/28K

戳藍字「內丹」關注我們哦!

一、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葯。」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

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曄煜,而得大自在力。

正如郁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即為一靈獨耀說法也。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臨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孔門「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日:「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二、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鍊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

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干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

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復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三、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復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

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烏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動,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極,雜念紛起,根塵不凈,難得見一,一不可見,又烏乎守?烏乎定?一者道體,人與天地萬物之共性,見一即見道,亦即佛家之見性工夫。心一冥極,則自「靈台一而不桎」(莊子語),而清虛澄澈;便即見一,亦即見性,迄乎見性,便即入道。迄與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極於無。宇宙天地萬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復歸於渾沌無我之境界。

四、繫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繫心守竅法。繫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繫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

繫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故古真謂:「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干六百門。」蓋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五、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篤,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

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後,尚有「採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六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採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複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

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七、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

(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腹,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逕庭。禪宗修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明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邵子謂「一念回機,即同本得。」

此訣主在有「回機」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陽與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機;且可藉「人天合發」興「人神感應」之理,而回其天機,復其本體。正所謂「回機一蹴透三關,枯樹逢春花滿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議,古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可為此一工法註腳。經曰:「祗滅動心,不滅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須體認──「凝以不擬而凝,照以無照而照」之妙義!否則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矣。

八、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

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骸,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

返觀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秘惜不傳。蓋「一念回光」,可直奪天地之機!專一返觀,可即透造化之體。」惟均須於心境兩空,一念不生時,方能修持有得,故亦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觀雙修,有三止三觀法,極為詳密;禪宗主觀心參究,密宗主觀想持明,華嚴主法界澄襯;凡此均為觀字法門工夫。訣法雖異,迄乎得道,則一也。

九、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

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即是為寂心法說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體,二者寂其心機。心體寂則機自不生,心機寂則念自不起。

古真又謂「心殺境則僊,境殺心則凡。」此即是教人、心不為境轉,心不為物遷,心不為欲動,心不為理馳;而能轉境轉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貪、瞋、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萬塵掃盡,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盡道水能洗垢,誰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這即是教人凡情與聖解俱宜舍卻。柱杖應舍,法亦應舍,以至通體空無;以本來無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則自可入於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欲無為、無念無心之境地,此為三家入聖之要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

十、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

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崑崙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

庾信詩謂「虛無養穀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穀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動,即能生神。惟切忌太過。過則火炎;宜若有想,若無想,若無無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無想,無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聖凡同泯,物我一如,渾渾默默,杳杳冥冥,而入於真體之絕對境界,又稱虛無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盤境界,斯為訣要。

編者按

以上十種方法,久練皆可入靜,並無優劣好壞之分,所謂十種方法即所述法門不盡相同,因人與人之間慾念、閱歷、社會環境各不相同,所以入靜的困擾和門檻也各不相同,羅列上述十種方法,是為大多數人所備,其中當有一條適合於自身,那便是最好的。或是一或是七或是其他,此處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一一試之,覺得那種法門對自己有效,便當謹守此法門修鍊即可,不必全練,更不必十法皆為純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即可。

另同一人不同境界不同時間,所受困擾亦不相同,修鍊之途可謂一步一景,或許前段時日這個法門可以輕鬆入靜,過一段時日又不管用,此處不必著急並非功夫退轉,而是心境改變了,此時可轉換其他法門一試。

未到坐忘之境界,不達歸根之功夫,入靜便不是隨心所欲的,三五年入靜有朝一日突然不能入靜也不必懊惱著急,未歸其根也。

總之以上十法,練時只取其一,不可貪。

關注內丹公眾號關注我們

GIF/77K

編輯微信二維碼,歡迎添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易筋經之貫氣訣
順為凡,逆為仙,只在陰陽顛倒顛
祝由術實操技法講座直播
祝由立術之本
中醫祝由符咒術

TAG:內丹 |

您可能感興趣

八種入靜的方便法門!
幾種入靜的方便法門!
道教修鍊入靜三種方法
"入靜"的十二個有效方法(收藏)
古人「入靜」的十個有效方法,值得借鑒
入靜,方可入境!
練功入靜層次與功象及其入靜方法
創新讓破壁機進入靜音時代—蘇泊爾JP98LV-1300體驗
通俗簡單介紹幾種入靜的方便法
入靜有七個層次,大部分人只能達到第三層次!
禪觀入靜 萬物靜觀皆自得
參禪實修:以「一念代萬念」的六種入靜妙法,讓你達到物我兩忘
內觀入靜法中的「靜候復境」體驗
入靜的感覺
內收入靜養生功法
入靜山,聽梵音,享寧靜時刻
打坐如何入靜?看看這三種方法,哪一種適合你
全面解釋入靜層次及現象!
怎樣才能入靜?兩種措施三種狀態調節!
打坐入靜入定之五——動中定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