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忠誠的善良,人性的救贖:《追風箏的人》

忠誠的善良,人性的救贖:《追風箏的人》

忠誠的善良,人性的救贖:《追風箏的人》

其實這部影片,已經想很久了。

電影經過改編,情節上刪減了許多,雖然遠不及原著的深度和耐人尋味,但卻以平實廣闊的鏡頭,帶我們走進一個抑揚著阿富汗民族氣息的生活之中。

影片當中,自然是兩個主角之間發生的故事最令人關注,再加上複雜人際關係和戰爭作為佐料,個人角度,如果你看了原著再看電影,會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不及原著來得扣人心弦,如果看了電影,那麼我想你一定會去看原著,因為電影呈現的情節和畫面,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你的視野,畢竟電影的直白和既視感的力量,還是不容忽視的。

這也是我目前為止寫過的最長的影評,三千多字,希望你有耐心看完。(手動比心)

追風箏的人

The Kite Runner(2007)

導演: 馬克·福斯特

主演: 赫立德·阿卜杜拉 / 阿托莎·利奧妮 / 肖恩·托布

8.1分(豆瓣)

2007-10(芝加哥電影節)/2008-01-11(美國)

128 分鐘

劇情

影片最開始,是婚後的男主接到了電話,電話里的人對男主說:「趁現在來得及救贖。」

緊接著影片呈現給我們的,是孩子們在放風箏。

一片淡淡的土黃色映入眼帘——黃色的土地,黃色的建築,以及兩個孩童(主角)一起弄斷另外一隻風箏的線的激動喜悅。

男一號阿米爾生於喀布爾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爸爸」是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成功的地毯商人。

男二號哈桑則出身於哈扎拉人,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兩個人自小就是玩伴。

他們放風箏回來途中,遇到了阿塞夫(一個仰慕納粹的普什圖族孩子)。

面對阿塞夫的欺凌,阿米爾顯得懦弱妥協,哈桑則是拿起彈弓反擊。

這一「指」不僅僅是對少爺阿米爾的保護,也是對權威等級的挑戰。當然在哈桑心裡,保護阿米爾是他終身的義務和職責。

這一幕,為接下來爸爸嫌棄阿米爾過於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以及風箏大賽後哈桑被強姦埋下了伏筆,也正是從這裡開始,阿米爾對哈桑開始新生嫌隙。

隨著風箏大賽的到來,也迎來了電影前半部分的高潮。

阿米爾為了贏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去追到第二名的風箏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

一個負責在戰場上打出嗷嗷戰績,一個負責在幕後拉風箏線聽從指揮。

面對在現場觀看的「爸爸」以及「爸爸」的朋友拉辛汗(阿米爾的忘年之交),兩個人都鼓足了幹勁。

而最讓我感動的永遠是哈桑在阿米爾贏了後準備去撿風箏前對他說的那句:「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影片中翻譯為「為你,我願意去一千次」,但我更喜歡原著的翻譯——為你,千千萬萬遍。

也正是在撿風箏路途中,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圍堵。

面對阿塞夫強行索取風箏,哈桑執意不肯後的被強姦,阿米爾目睹了全過程,在挺身而出和全身而退之間,因為自身的懦弱,選擇了後者。

做出這樣的選擇並不是空穴來風。在影片前半部分,阿米爾在與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由哈桑來背負,並且以為理所當然。

除此之外,急於得到父親誇讚卻總是敗北時,聽到父親誇讚哈桑勇敢,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的催化劑之下,內心的不平衡也漸漸加重。甚至在目睹哈桑被強姦後,他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他只是個哈拉扎人,不是嗎?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阿米爾恨得咬牙切齒。

可是,他對父愛的愛、關注的渴求、對優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對惡勢力時的自保並不能籠統地說是人性的惡,阿米爾只是表現出了人性中本來面目。因為,當時他也只是個孩子。

之後的日子裡阿米爾由於無法面對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里、哈桑解僱,但被「爸爸」嚴詞拒絕。

於是他在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一塊手錶。

面對「爸爸」的質問,哈桑看了一眼低頭的阿米爾,承認了偷竊。知曉一切真相的阿里,不顧「爸爸」反對,離開了那個「家」。

不久,蘇聯入侵阿富汗,「爸爸」帶著阿米爾逃往到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給拉辛汗照看。

接下來的情節順利發展,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居住。

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還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將軍的女兒索拉雅,並和她結婚。

爸爸在此期間因肺癌去世。阿米爾和索拉雅後又搬到了舊金山。

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爸爸」對哈桑的挂念。

從影片中哈桑生日「爸爸」親自駕著新車並讓哈桑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帶他去買風箏的情節中,就足以見得他對哈桑的喜愛。

為什麼「因為哈桑生日就坐副駕駛」而讓阿米爾坐後面?為什麼極不情願阿里和哈桑搬走,並在阿米爾要求把他們解僱之際大發雷霆?為什麼在我們看來他對自己的兒子反而心生討厭?

能夠解釋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就是「爸爸的朋友」、「阿米爾的忘年之交」——拉辛汗。

接到電話後的阿米爾動身前往巴基斯坦。

在一間簡陋的小房子內,罹患絕症的拉辛汗告訴阿米爾——他在阿米爾父子走後, 去哈扎拉賈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們一起回到喀布爾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哈桑還得子索拉博。

然而在塔利班佔領喀布爾之後,強佔了這個房子,並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進了孤兒院。

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回去喀布爾救索拉博,但阿米爾不願意。同樣是為了自保,在阿米爾身上,我們看到他的怯懦,傷害了兩個值得他保護的人。

在拉辛汗替哈桑轉交給阿米爾的信中,我們感受到,哈桑一如既往地忠誠善良,以及對阿米爾的深深懷念。

為了能寫信給他,他苦練寫字,並一直留著生日那天阿米爾送他的彈弓,傳給了兒子索拉博。

「我夢想有一天能重歸喀布爾,再度拜訪我們兒時的土地。」 哈桑身上的忠誠、正直、善良,與阿米爾形成鮮明對比。這正是影片能帶給人們的既視感和直白體驗。

面對阿米爾的不情願,拉辛汗不得不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父親的私生子。

阿里不會生育,生下兒子就離家出走的妻子卻長得極其美麗動人。哈桑是妻子與阿米爾父親的兒子。

阿米爾從受刺激到最終接受並尋找侄子索拉博,人性深處的正直善良開始蘇醒。

「因為,這是一個重新做好人的機會。」 阿米爾在計程車司機法里德的幫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

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兒院之後,發現索拉博已經被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而這個頭目會出現在足球賽上。

阿米爾在球賽中約了這個頭目,並在之後其住所見到了他。

而這個塔利班頭目正是阿塞夫。原著中,阿塞夫在被蘇聯人扶植的共產黨政權的監獄中受盡折磨之後加入塔利班,和蘇軍作戰,成了一個頭目。此時索拉博已經成了一個被性侵犯的舞童。

影片中阿米爾戴了假鬍鬚被阿塞夫認出後,索拉博被帶上來,和著音樂跳起了舞。

在阿米爾被阿塞夫痛打之時,索拉博最終和他父親一樣,拿起了彈弓,打瞎了阿塞夫的左眼,兩人趁機逃出。

整部影片,阿米爾的心理鬥爭和變化是明線,把情節一步步發展和深入,扣人心弦。

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忠誠、正直、善良,是暗線,讓人物血肉豐滿,對比鮮明。

這也不難看出,「爸爸」緣何對待兩個兒子的態度如此鮮明——

同樣也是哈桑的父親,他身上可以說結合了阿米爾與哈桑的個性。

他曾對阿米爾說:」盜竊是一切罪惡的根本」,可是他與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對阿里的忠誠,他隱瞞了阿米爾,剝奪了阿米爾知道真相的權利,他隱瞞了哈桑,偷走了哈桑本應得到的父愛與社會認同感。

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幫助在逃離路上即將被強姦的婦女,祈求為自己贖罪,於此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崇敬和愛戴。

阿米爾的父親表現出來的對阿米爾的冷漠和厭棄,是因為他從阿米爾身上看到了自身懦弱欺騙的一面,某種程度上表現的是對自身性格里的劣性的厭惡與懊悔。

而哈桑身上所具有的勇敢忠誠、正直無私是他所推崇並且引以為豪的自身優點。

因此可以說,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兒子各自代表了他性格的兩面。

接回侄子索拉博後,索拉博依然生活在陰暗中,不願與人交流,感知外面的世界,直到阿米爾為他放風箏、追風箏。

但我覺得影片不該省略的一部分是索拉博的自殺——救出索拉博後的阿米爾一直在等索拉博簽證的結果,此期間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又將索拉博送回孤兒院。

在索拉博心中,孤兒院是極其恐怖血腥的地方,是隨時會被塔利班帶走的地方,面對這個曾經答應過不再扔下他一個人不再把他送回孤兒院的舅舅,他徹底絕望,在洗澡的時候割腕,浴盆滿是鮮血。

從鬼門關回來的索拉博,變得更加孤僻,不願再去相信任何人。

阿米爾夫婦用盡各種方式讓他敞開心扉,依舊無濟於事,直到帶他去放風箏的那天。

面對曾經的錯誤,心靈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經使阿米爾在贖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實質性的贖罪行為更是作出了極大的彌補。

對於阿米爾而言,在異國他鄉和哈桑的兒子放風箏,風箏也同樣帶給索拉博微笑,並讚揚自己曾一直不願承認的事實,即哈桑的勇敢。

他變成兒時的「哈桑」,為自己關愛的人追風箏,並回頭說:「為你,我願意去一千次」,累積多年的憂鬱和自責在那風箏翱翔在空中的那一刻釋放,自己也終於驅散了第一次追風箏時籠罩在心靈的陰霾,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並拯救了自閉的索拉博。

他表明決定要向哈桑當年忠於自己一樣,永遠關愛索拉博,逐步實現個人美好人性的回歸。

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對一種希望的寄予。風箏,成了救贖靈魂的上帝。

這也正是片名《追風箏的人》的寓意所在。

可以說,撇去感人的情節,影片的氛圍是陰鬱黑暗的,不管是兒時阿米爾的懦弱、「爸爸」的大發雷霆、戰爭中的家破人亡,還是足球場上一對通姦的情侶活活被石頭砸死......

一步步「以小見大」「大中見細」,把電影推向揪心、令人作嘔的人性陰暗面,再急轉彎,用「放風箏」讓陰暗曝光,接受道德的審問,人物也因此有了更好的歸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一部票房近億,一部300萬「五日游」,《皮繩》《岡仁》姊妹篇的雲泥之別
百年一遇!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很多美國人都在做一件事
用兩百秒穿越一百年,感受一座城市的美麗與魅力
全美境內日全食:NASA開飛機追蹤,全程熱氣球直播
颱風登陸後為什麼強度減弱而暴雨不減?

TAG:央視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追風箏的人:致那燦爛的愛與誠
《追風箏的人》: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追風箏的人》:那裡有成為好人的路
經典十句:《追風箏的人》——好書總和悲傷的故事有關。
《追風箏的人》雜感
清河︱追的不僅是風箏 還有靈魂的安寧——讀《追風箏的人》
一部關於愛,寬容,與救贖的影片——追風箏的人
探訪追風箏的人里的風情,喀什
回顧 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孩子
英文朗讀: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 讀之感
當《追風箏的人》遇見《偷影子的人》,瞬間治癒了我!
溫暖的讀書時光:瑣事拖延與《追風箏的人》
文學有關記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
觀《追風箏的人》有感 歷史車輪下的命運
豆瓣8.4分,《追風箏的人》作者又一虐心神作,帶你直面人生
1萬字通讀小說《追風箏的人》,了解一個活生生的阿富汗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
有聲雙語閱讀 追風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