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裡有一個關於巴爾幹的展覽

這裡有一個關於巴爾幹的展覽

這裡,位於歐洲東南隅

南歐三大半島之一

其中橘色是巴爾幹半島地區國家

橙黃色是巴爾幹半島地理定義以外,但仍被看做是「巴爾幹地區」的國家。

1.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2.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3.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4. 黑山共和國,5.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6. 希臘共和國,7. 馬其頓共和國,8. 塞爾維亞共和國,9. 羅馬尼亞,10. 保加利亞共和國,11.土耳其共和國的西北部。

這裡也是,

於是這裡,

就是這樣一個飽經外部侵略,民族糾紛,宗教衝突的地區

曾經國際關係中的「火藥桶」

如今,這裡有一個這樣的展覽

策展人結合巴爾幹多個國家,跨越民族

通過記憶中的巴爾幹,來重新審視、還原一幅更為平衡的巴爾幹景象

暢想巴爾幹:漫長的19世紀中的身份與記憶

此次「暢想巴爾幹:漫長的19世紀中的身份與記憶」 展覽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威尼斯辦事處)發起、支持並協辦,是支持東南歐洲跨文化對話政策的一部分。

展覽的目的是促進國家歷史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這些機構被許多國家視為民族觀念的衛士與推動者。這通常是事實驗證的普遍觀念,尤其是對於如巴爾幹半島諸國這樣面臨內憂外患的國家。

東南歐區域的特點是其顯著的政治、國際、民族內部緊張局勢,這與歷史上的敵對關係有關。此次展覽包括來自東南歐地區以外的博物館以及其他國際文化和教育機構,該活動將通過國際合作提供經驗,更為關鍵的是,它將幫助調解地區代表之間可能存在的態度分歧,他們之中許多人缺乏跨國討論相關問題的經驗。

參與此項目的博物館有:阿爾巴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波黑塞族(斯普斯卡、波斯亞、黑塞哥維那)共和國博物館、保加利亞國家歷史博物館、克羅埃西亞的克羅埃西亞歷史博物館、塞普勒斯尼科西亞萊文蒂斯市博物館、德國歷史博物館、希臘國家歷史博物館、黑山共和國博物館、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塞爾維亞歷史博物館、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馬其頓博物館。

固有形象的重新審視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該展覽項目最終以瑪利亞·托多羅娃(Maria Todorova 2009)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本著作命名。因為討論的重點在於巴爾幹半島國家的重建方式等問題,而這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托多羅娃的提法,因此人們決定請她擔任展覽的歷史顧問。

托多羅娃出生於保加利亞,現任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她在書中說到,巴爾幹地區的形象是由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建構與偏見造成的,這些也已經融入到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觀念之中。

她認為巴爾幹半島的非歐洲地區形象徘徊在西方「進步」與東方「落後」之間,這裡的人權與價值意識薄弱,民族內部仇恨、文明衝突與野蠻無處不在,這種形象實際上是由植根時代的國際政治和金融統治形勢所造成的。

「巴爾幹」一詞逐漸用來表示整個東南歐洲,儘管該詞原本得名於坐落在保加利亞的一條山脈(古老的哈伊莫司山)。該名稱漸漸被賦予了消極含義,這與人們的憑空想像有關而非準確的現實。它是一種意識形態建構,正是這種用法深入的主觀性促使我們選擇它作為本次展覽項目的名稱。

另一方面,展覽的描述性副標題使用了埃里克·霍布斯鮑姆關於現代歐洲的著名三部曲中的所闡述的理念。他用其所謂「雙重革命」理念將「漫長」19世紀的開端定義為18世紀末。因此漫長的19世紀包含了18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整個19世紀、並且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國際關係不可逆轉的分裂,最終以一戰的結束為終點。

對於東南歐國家而言,這一時期古奧斯曼帝國和哈布斯堡帝國仍控制著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儘管他們努力實現體制和金融的現代化,最終帝國統治還是崩潰了。

創作過程

此次展覽的目標是恢復一幅更為平衡的巴爾幹地區圖景,力求展現的是,不僅巴爾幹國家之間具有超出人們想像的共同點,而且其國家的演變模式與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演變模式也具有相似性。實際上,由我們發起的博物館機構之間的合作,通常傳達出各自的歷史和國家身份的正統獨特形象。

為了造福觀眾,我們盡量以包羅廣泛的方式向人們展現出值得分享的信息,甚至遠多於預想,並儘力傳達我們是一個偉大與宏大整體的組成部分的理念。

該組織第一次會議於2010年10月在希臘塞薩洛尼基舉行,經過大量理論探討之後,我們便真正開始著手準備此次項目。此階段的問題是,儘管協約國在該組織內部,我們仍不能確定如何實現所選擇的合作主題。成員國羞於提出具體的措施,害怕由於以衝突民族敘事為基礎的主題所造成的潛在誤解,這也構成了每個與會者的基本認知。

但我們還是設法列出了一份關於潛在主題的並非詳實、卻似乎又亟待處理的長清單。每位參與者對此理解可能都不一樣,使得這些相互矛盾的想法最終被分為以下三種主題:

1.巴爾幹半島的生活

2.巴爾幹半島的教育

3.巴爾幹半島的具象

a.代表(英雄、慶典、象徵、地圖等

b. 敘事(故事、文學、史學等)

然而,我們仍然只是泛泛而談,缺乏將理論建構解釋為具體展覽理念的穩定基石。我再次強調主要的障礙是缺少相互信任,當然缺乏對彼此博物館的了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沒有給項目合作夥伴施加創造統一性故事的壓力,而是要求大家準備從各自的博物館選擇十件物品,並附上選擇的理由將其呈現。這樣做的目的是打破僵局,也讓我們自身能夠集中於以實物佐證的主題之中,而不是迷失在理論思想里。

因此我們有義務去深挖藏品的內涵,對藏品進行逐件研究,以辨別特定事件之間的相關歷史因素,將其置於同一認知視角來觀照整個區域,而不是以通常的、個別民族的敘事視角來進行觀察。

我們在召開第二次會議時展示了這些物品,也就能看出各博物館基本的方法論和史學研究法。整體而言,大多數與會者都會將重點放在與社會和經濟史相關的藏品以及與歷史產生巧合的演變思想上。他們希望在研究中,展現國家理念、民族國家的誕生與發展和經濟技術進步之間的關係。

委員會為了確保研究方法的一致性,重新審視各個成員的主張(物品的選擇和其附加的歷史信息),其他夥伴眼中任何棘手的參照信息都將經過商討。展覽結束後,藏品會得到再次解讀,任何人的異議都將經集體協商後,或達成一致,或歸類、或駁回。最後,我們將以下列主題章節為基礎草擬出一個大致框架:

導入:咖啡館

在19世紀,統治精英之間「咖啡文化」的發展及其隨後擴展到不斷上升的中產階級,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標誌,無論是在奧斯曼或奧匈帝國影響下:加強公共空間,個人時間及空間的民主化,以及社會性和歡樂性的新模式。此次展覽設有一個咖啡店,以便收集記憶和個人故事。

第一章:舊世界的生活

隨著啟蒙思想的到來,18世紀後期國家意識形態和工業技術的傳播,給東南歐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儘管這個「舊世界」的遺迹逐漸消失,但該地區各種不同的民族和團體之間的生活方式仍然表現出許多共同點。

第二章:旅行、溝通

貿易、科技以及現代交通運輸和通信系統的發展,使現代社會中的傳統部分彼此之間的接觸更為密切,將它們暴露在區域之外。與歐洲其他地區一樣,新的想法和做法的流動性被大大增強了。

第三章:新的社會秩序 — 中產階級的崛起

社會中能夠抓住國際經濟中新發展的部分群體逐漸豐滿起來,從而產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中產階級」。新的分支連同其接受的新價值觀出現。一定數量的民主化使這個階級能夠參與國家的運行。

第四章:知識的創造與傳播

在此期間,人們對學習和知識傳播的追求大大增強。社會的現代化需要實用的知識來滿足其需要。此外,尋找身份自然導致了人們對過去的根源的質疑,與此同時,世俗和宗教傳統也相應地受到質疑或得到更新。

第五章:地圖化

在19世紀,從地圖上發現、定義並描繪自己的領土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 研究自有土地的自然和人為特徵不僅僅是一種描繪它的方式,而且也是理解、控制和利用資源的的一部分。

第六章:使用歷史,創造英雄

歷史在定義國家性質、動員人民、塑造民族命運和形成民族的共同目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不論社會、經濟、文化或其他因素如何。歷史成為國家記憶被固定和傳播的渠道,並因其具有合法化的潛力而受到利用。

第七章:公眾慶典

公眾慶祝活動一直是加強團體凝聚力、提供形式和目標的一種手段。19世紀出現的新社會與歐洲其他地方一樣,產生了成為民族意識和信息交流集結點的事件。

第八章:民族形象

國家團體涉及具體的標誌性圖像和符號,它們散布在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場合併為人所熟知,被認為屬於某個團體的身份至關重要。每個公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是其具體形象的向量,是獨一無二的。

總結:誰人之歌?

東南歐人民沿著社會的國家重建之路,可能發現自己仍然被各種各樣有形或無形的邊界分開。這次展覽試圖說明該區域各國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領域以平行的方式發展著。當我們研究這種平行的歷史進程時,東南歐以其真正的維度出現:一個充滿互動和歷史變化的地方。

與會者都很清楚,主題章節之間的順序展現了建國曆程的演變。為確保各方以敘事展開的方式來認識其自身經驗,我們最終決定不採用任何年代研究法,只強調經驗的共享。儘管事件發生的時間不同,但我們的目的是從事件產生的不同強度和發展速度出發,為某一區域所發生的社會事件提供一個大體框架。

最終展覽於2013年4月在盧布爾雅那正式開幕,自此,該展覽分別于貝爾格萊德(2013年9月—11月)、布加勒斯特(2013年9月—2014年4月)、斯科普里(2014年6月—9月)、雅典(2014年9月—2015年5月)、以及黑山(2015年7月—9月)等地舉行。我們也希望在更多城市舉辦展覽,例如與歐洲歷史相關的主要博物館,或者擁有歐盟主要機構的城市。

衝突的認知

歷史解讀是為了達到一種微妙的認知平衡,我們必須以冷靜的態度對民族身份的消極方面進行描述和闡釋。本項目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在本質上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因而客觀性相當重要,再考慮到項目屬聯合國教科文旗下展覽,更應強調其客觀性。

因此,我們不可能對各國既定史學提出相反的表述,只對基本社會政治現象進行展示,對特定的社會事件則不做具體描述。我們希望從總體上形成普遍認知:展覽與各參與國的歷史不產生關聯性。

經驗的獲得

儘管「巴爾幹」展覽投入資金少、缺乏技術創新和博物館學創意,但它仍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很顯然,多數人的興趣在於合作本身的挑戰,以及該展覽能夠在世界上如此困難的一個地區以全新視角來展示國家歷史的努力。

展覽明顯的缺陷是沒有在線展示和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在線公告板上提及此展覽,各國博物館也都參照行事。鑒於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全球意識很重要,我們目前正在努力製作一個簡版,將在新的雅典國家歷史博物館網站公開發布。從博物館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這種集體經驗無疑非常具有正面意義。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通過與歷史上「敵對」關係的國家進行交流,他們有機會從新的層面來認識其既定身份。從造福社會的擴大化、包容性角度來看,故事的重新闡述使得人們重新認識了歷史「真相」。這通常是學者和領域專家的工作。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做出了許多妥協,包括對關鍵要素進行自我審查,或接受政府的直接審查。我們的整個工作存在很多潛在的誤解和意外。為使這樣一個非傳統項目獲得成功,所有相關館長都需要起碼的自信與動力,以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身份質疑。

因此,我們需要對細節的考究與館長之間的相互信任。我們的展覽針對歷史事件的討論具有創新性。然而,這種對傳統歷史解讀的創新方法仍受到根深蒂固的偏見的衝擊;尤其是在將國家博物館工具化的國家裡,這種先入之見更為強烈。

儘管有各種不足之處,我們開發的項目仍然很有價值。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將推動公眾對東南歐國家身份更為深入的解讀。

展覽引言

本次展覽講述一個關於東南歐現代國家的締造和演變的故事。它展示了如下理念:各國及其歷史不僅僅是分裂的問題。這些過程中產生的政治、社會及文化習俗由視覺和文物來說明,它們表明帝國政權內運作的傳統社會如何逐漸轉變為現代社會,其重點是國籍是身份的首要標誌。

在這一區域內,人們往往以二分法和過去或正在進行的爭端來描述鄰國。本次展覽由不同論點構成。通過共享一些關鍵歷史進程和經驗,共同特徵和歷史相互作用來解釋「漫長的19世紀」期間東南歐歷史變化的複雜性。這其中也包括對歐洲其他地區的介紹,而不是具有排他性對比性的、平行的民族歷史和敘事。

展覽以瑪麗亞·托多羅娃的《暢想巴爾幹》 命名,它旨在重申我們在東南歐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革的願景。這是來自該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的歷史博物館第一次跨越邊界,合作並結合他們的藏品,以表明每個國家的命運與其共同區域和更廣泛區域的國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和相互關係。這次展覽是國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集體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調下,它尋求促進文化間對話和思考共同的認知和記憶。

部分展品

圖1 《擊劍》。油畫作者帕夫萊·約萬諾維奇(PavleJovanovic),繪於1884年。此為東方主義流派畫作,作者是維也納塞爾維亞藝術家帕夫·萊約萬諾維奇(PavleJovanovic)。他在該幅作品中將巴爾幹半島描述為其「歷史家園」。

圖2《塞雷贊(Serezan)告別家人》。布面油畫,維耶科斯拉夫·卡拉斯(VjekoslavKaras),卡爾洛瓦茨(Karlovac),1856年,克羅埃西亞歷史博物館。描寫的是克羅埃西亞/斯拉夫軍事邊界場景,這似乎是由於受到伊利里亞運動的影響,它標誌著克羅埃西亞民族融合進程的開始。

圖3 《吉奧爾加基斯·奧林比亞斯(GiorgakisOlymbios)的彎刀》。西巴爾幹半島,19世紀初,國家歷史博物,希臘。彎刀是18世紀和19世紀巴爾幹地區人們偏愛的一種獨特武器,這把彎刀屬於奧林匹斯山的一

個kleft( 強盜 )——吉奧爾加基斯,他參加了1804年塞爾維亞起義。

圖4 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加冕的鋼製皇冠的複製品。1881年,羅馬尼亞國家歷史博物館。由土耳其炮鋼製作的皇冠是為卡羅爾一世加冕用的,於1877年獨立戰爭中所繳獲。羅馬尼亞所有國王都曾佩戴此王冠,它象徵獨立和聯合,直到1947年成為國徽。

圖5 巴爾幹同盟國統治者。明信片,1912年。國家歷史博物館,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德和塞爾維亞、黑山以及希臘的統治者在巴爾幹同盟國(1912年)中發揮了主要作用。戰鬥場景代表盟軍擊敗奧斯曼帝國。

圖6 瑟·德爾瑟夫(GoceDelcev)照片,19世紀末,馬其頓博物館。 戈瑟·德爾瑟夫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名言是:「我認為這個世界只是各民族文化競爭的場所」。

圖7.夫洛斯·梅拉斯(PavlosMelas),馬其頓抗戰。照片攝於拉里薩,1904年8月21日。國家歷史博物館,雅典。照片中的帕夫洛斯·梅拉斯是一位身穿傳統戰服的希臘軍官,他在奧斯曼馬其頓被殺害,照片為他在奧斯曼馬其頓做卧底之前拍攝。

改編自本刊2017年1-2期

《暢想巴爾幹:漫長的19世紀中的身份與記憶》腓力·馬扎拉基斯-艾念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漫話巴爾幹》

本文編輯:博物致知—張妙妙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博物館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國際博物館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這裡有一個畫畫的
奧斯卡全場「懶人包亮點」看這裡!這些女星真是一個比一個還美啊
這裡有高爾夫人最關心的內容
原來這個假迪迦奧特曼是人工所複製的,這裡面有太多的巧合
嘿,這裡有一隻大番茄
這裡有一份喝酒的技巧,了解一下
臘八粥:這裡有一個關於「英雄」的溫暖故事!
一個景色優美的湖泊,每年都會有人在這裡祈禱,只是因為這個
這幾個地方有痣的人有福啦,你的福氣在這裡
全力助推「一帶一路」阿里人事兩個重磅人事調整的秘密在這裡
現實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花和尚」?這裡有一個致命的原因
這是一份城市書單,美和有趣的書都在這裡
關於達沃斯論壇,這裡有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這裡的每座教堂,都藏有一個孤獨的靈魂
加拿大薩省,有關子女教育的「小秘密」全在這裡
溫州有個地方叫洞頭,這裡有那麼一個小漁村
這裡有一條我的故事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這裡
有關馬爾他和馬爾他移民,最需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